弘扬民族艺术 奋力创作精品——在全国重点剧节目创作会议上的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讲话论文,民族论文,重点论文,节目论文,在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九九五年四月六日)
一、今年舞台艺术创作的工作重点
去年舞台创作和演出积极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宗旨,各地文化部门把艺术创作作为文化工作的重点来抓,特别注意抓重点剧节目,注意精品创作,获得了舞台创作的丰收。但是,从全国舞台演出情况来看,演出不景气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还缺少能够形成轰动效应、雅俗共赏、可以代表时代精神风貌的精品。刘忠德同志要求:要协力同心“磨”节目,集中力量抓精品。这正是今年我们应该狠抓的工作。今年舞台艺术创作的工作重点是:
(一)繁荣艺术创作的总要求
继续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物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总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贯彻执行江泽民同志关于“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的指示,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精神,努力创作更多更好的雅俗共赏、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继续抓好重点剧节目的创作,大力组织现代题材新作品的创作和上演;总结全国改革和中直院团实行演出补贴制的经验,努力搞活创作和演出机制,开拓演出市场,促进创作演出全面繁荣;充分发挥文化主管部门在艺术发展中的主渠道作用,采取有力措施,扶植高雅艺术和民族艺术全面发展。
(二)各地文化主管对本地区的创作要认真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集中一、二度创作骨干,抓出一批无愧于时代的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力作
对已经开始的重点剧节目创作要继续抓紧抓好,努力提高,磨成精品。部直属院团要着力抓好重点剧节目。各地都要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确定重点剧节目,在人才和投资上重点扶持,抓出成果,以点带面,促进创作繁荣。同时,要重视对基层创作的指导。文华奖获奖结果表明,大量好作品来自基层,这是基础。打基础要与抓重点相结合。那么,怎样抓呢?综合艺术要全面抓各个环节,特别要重视剧本、音乐、导演环节。要借鉴黑龙江、吉林、湖北等地的经验:抓规划(省、地两级规划),抓本子,抓创作思想,抓合力攻关,抓反复磨练,抓创作基金(争取政府支持与争取社会资助相结合)。同时,更要争取省、市宣传部等各方面领导的重视,特别要注意建立一支不计名利,甘为他人做嫁衣的抓创作、磨作品的队伍。这支队伍的强弱,往往决定着一人地方创作的总体水平。
(三)采取措施,抓好舞台艺术中的薄弱环节
今年就全国而言,要重点抓电影、文学和儿童文艺的创作。针对舞台创作的薄弱环节,要注意三点:
一是重视农村题材和少儿题材作品的创作。农村题材文华奖评奖已出现《三醉酒》、《红果红了》、《秧歌情》、《筒车谣》、等一批好戏,但为数不多。儿童题材也出了《陈小虎》、《长城有个黑小子》、《雁奴莎莎》等一批好戏,也是数量少,特别是适合儿童欣赏特点的好戏少。而农村题材、儿童题材作品又是观众面最大,最需要创作的节目。
二是重视曲艺,特别是小品、相声的创作。群众喜爱曲艺、小品、相声,但目前这些艺术品种的作品思想艺术质量上不去。原因之一就是剧作家不愿写小品、相声一类作品,大家要向老舍先生学习,老舍先生从不轻视相声、快板这类作品。实际上,好的小品、相声是极难写的。现在,很多基层剧团依靠这类作品看家,迫切需要提高其思想艺术质量。
三是重视创作表现民族优秀道德的作品。表现民族道德是民族戏曲的传统主题,现在重视得不够。这类戏群众特别偏爱,又有思想启迪意义。今年获文华奖的越剧《红丝错》和粤剧《伦文叙传奇》之所以久演不衰,正是因为戏里体现的民族优秀美德拨动了老百姓的心弦。
(四)加强艺术创作和演出的时机观念,抓住机遇,创作和上演更多、更有针对性的艺术作品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借此机遇应创作反映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的作品。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今年将在我国召开,借此机遇应创作妇女题材的作品。看来,如何利用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机遇,创作“定向戏”,应引起大家的重视。“定向戏”,写固定的对象,有行业、有部门提供的资金保障,深入生活、采访写作都有保证,是件好事。关键是不要只报道好人好事,要认真塑造人物形象,写人的命运。北京人艺蓝荫海同志写的《旮旯胡同》,就是反映危房改造的定向戏,他长期深入生活,表现了几个普通市民的命运,塑造了成功的人物形象,成了大作。《司法局长》、《世纪风》等,都是法制题材定向戏的力作。我们切不可轻视这类定向戏。行行出状元,不论写什么行业的故事,都能塑造出有特点的人物形象来,都可以写出精品。
(五)在抓好重点剧节目创作和上演的同时,要树立文化积累意识
对已创作上演的剧目,要不断加工提高,反复磨、同时要不断演,形成保留节目。其次,要大力提倡相互学习和移植,使优秀剧目能够保留下来,传播开去。文华奖20多个剧目,多半可以移植,优秀的移植节目可以再次获奖。现在剧团缺好节目,移植过来一台常演不衰的戏,可以救活一个团。目前出现了一批戏曲现代戏,京剧如果移植这些现代戏,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攀登,成功率一定高。另外,要大力提倡利用影视传播媒介录舞台剧(争取展播),创作戏曲电视剧和连续剧。现在做这件事,一是要进行属于虚拟表导演体系的戏曲和属于写实表导演体系的影视剧融合统一的探索,二是要与影视部门一起制定戏曲影视作品演播的付酬办法。这里关键是要提高戏曲影视节目的质量,逐渐拿出有轰动效应的作品,使之在影视节目中具有竞争力,这样才能形成影视部门求购戏曲影视节目的新局面。现在,黄梅戏、沪剧、京剧等都做了改编戏曲电视剧的尝试。戏曲走进影视天地,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六)继续重视和培养创作队伍,为他们创造学理论,学业务,深入生活的条件,扭转只使用不培养的倾向
年年强调深入生活,年年的获奖节目都证明,作者深厚的生活积累是创作精品的根基。今年的大奖节目《三醉酒》、《旮旯胡同》、《土里巴人》等的成功又证明了这个真理。同时,要保护作者的创作热情和作品的知识产权,一定要落实早已实施的稿酬制度,演出提成制度,使作者的经济收入有保证。对本单位创作人员职务范围内创作的作品,也要定出适宜的付酬、奖励办法,使创作人员有稳定的长期收入,保持旺盛的创作活力。
二、关于创作思想和方法的一些问题
(一)重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辩证关系
第一,要继续强调和正确领会弘扬主旋律的含义。这是个涵盖面很大的概念,不要狭隘理解,自我束缚。现代题材、历史题材、重大题材、日常生活题材,只要开掘深,都可以奏出主旋律的乐章来。一定要反复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弘扬主旋律的论述:“要在建设有中国物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的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在这样广泛的内容中,中只要从中发掘出有遍意义的思想和精神,就能创作只要从中发掘出有启迪意义的思想和精神,就能创作出主旋律的力作。
第二,主旋律与多样化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首先,主旋律的内容需要用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去表现。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反映主旋律的精神产品不仅思想内容要健康向上,艺术表现也应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精益求精,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文化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这是一个方面。同时,丰富多彩的多样化作品的大量出现,是提炼主旋律力作的基础和条件。如,大量多样化的歌舞、民间小戏的涌现,就为创作主旋律大戏准备了条件。试想,如果没有大量土家族歌舞、民间故事的涌现,哪来的《土里巴人》?没有大量的东北二人转小戏,哪来的东北地方戏剧的繁荣的局面?还要认清,主旋律作品与多样化作品的关系不是绝对的,多样化作品思想艺术水平深化提高,就可以升华为主旋律作品。如,表现李世民稼女,刘邦、刘秀还乡的戏曲在传统戏里都是多样化的喜剧,现在,改编者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审视这些历史故事,创作出《唐太宗嫁女》、《醒醉记》、《刘秀还乡》等一批新戏,反映出反腐倡廉之难、自我批评之难、体恤民情之难的深刻的现实意义,把一般的故事喜剧升华成了具有时代意义的主旋律力作。
第三,现在不少剧团和作品存在的问题是“主旋律作品单调,多样化作品花哨”,“主旋律作品争奖汇演,多样化作品看家挣钱。”创作主旋律作品的关键是要在提高艺术水平上下功夫,做到邓小平同志要求的“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创作多样化作品要在提高思想艺术品位上下功夫,提高审美价值,做到邓小平同志要求的“认真严肃的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舞台作品有些是以审美娱乐为物色的,如技巧性较强的杂技、舞蹈等艺术形式,但大多数“以歌舞演故事”的剧目,只引人一乐,很难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所以,应该重视充实多样化作品的思想内涵,使之成为“贡献给人民大众的最好食粮。”应该统一认识:多样化的雅俗共赏的好作品,不仅能“看家”,也能参加评奖,今年获文华奖的《伦文叙传奇》、《红丝错》都是这样的好作品。同时,时代特色鲜明的主旋律佳作,不仅能参加汇演评奖,而且应该能作为保留节目“看家挣钱”,《三醉酒》、《巧凤》、《红果红了》、《同船过渡》等一大批好戏已经做到了这一点。这是所有舞台节目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第四,与弘扬主旋律息息相关的是塑造新人形象的问题。江泽民同志说:“我们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特别要提倡和奖励创作出一批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风貌,鼓励人们奋发向上的作品。”要写出这样的作品,就要塑造出有时代特点,能激励人奋发向上,体现民族精神面貌的新人形象。艺术创作的根本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缺乏时代特点,作品也就不会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精神,因此要大力倡导塑造当今改革时代所造就的有血有肉的新人形象。
“四人帮”搞“三突出”,把塑造英雄人物的命题庸俗化了,英雄人物成了凌驾于群众之上的神,创作出的作品虚假失真。我们应认真汲取这一历史教训。然而,现在有的同志的创作思想又走到了另一极端,如,有人认为,天地之间并不存在什么英雄,也无所谓新人形象。实际上,生活中的新人在不断涌现,每天在创造着可歌可泣的事迹。有人认为,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才能如实地反映社会面貌。岂不知,我们所说的英雄人物、新人形象,就在老百姓当中,只要我们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新人、新思想,并有意识地进行艺术加工,就会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和真善美的熏陶。《同船过渡》的工作者沈虹光写的是生活中的几个普普通通的人,只是在拜金主义的浪潮中,想把自己的敬重的奶奶、姑妈等老一辈人的优秀品德表现出来,结果,塑造了一个以自己的世界观感召了两代人的老船员的先进形象,讴歌了人与人之间新型的社会关系,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同。
实际上,我们许多作者都在塑造着新人形象,只不过有别于“三突出”式的英雄人物。《三醉酒》中的村长龙友是新人,他喝酒,他为了给村里办事耍过小手腕,但在群众心目中,他是可敬可爱的英雄。《木兰传奇》塑造的也是新人形象,她是英雄,但既有疆场驰骋,也有恩爱恋情。由此看来,现在作品的英雄是植根于人民群众当中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较之过去的“三突出”人物,是一次否定之否定的认识飞跃,创作思想前进了一大步。沈虹光同志总结得好:“社会需要通过艺术给人美,给人向上的力量,给人道德熏陶,给人敲起理想和追求的钟声。只写礼崩乐坏,人心灰暗,不写理想追求,奋发向上,戏剧就缺少倡导真善美的警世力量!”这正是要塑造奋发向上,有时代特点,能反映民族精神面貌的新人形象的原因!
自从有戏剧以来,剧作家就在塑造时代新人。封建时AI写作忠孝仁义的新人,写岳飞、诸葛亮,写“二十四孝”。外国也如此,美国的《巴顿将军》,印度的《甘地传》,还有日本的《阿信》,不是都在塑造他们的英雄人物吗?最近,我看了法国的电视连续剧《女人使和她的丈夫》,感触极深。这个剧描写了一位法国驻非洲的女大使战乱中临危救儿童,其丈夫冒死到疫区救死扶伤的故事,着力表现法国国家公务员和知识分子的高尚品格。由此我联想到,我到过非洲的许多国家,我们的大使,赴非医疗队员为非洲人民服务的品格、救死扶伤的精神感人至深,为非洲人民所敬仰,而我们为什么没能像法国那样,塑造出可歌可泣的大使、医疗队员的英雄形象呢?不能否认,我们在创作思想上塑造时代新人形象的观念尚较淡薄。看来,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应该以努力塑造有时代特点、能反映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面貌的新人形象为已任,不能回避。
(二)要重视戏剧的基本表现规律和民族欣赏习惯、民族道德观念
现在大家都在摸索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如何吸收现代艺术的精华,如何创新,这是对的。但是,要遵循其最基本的规律和前摸索出来的真理性认识。如戏曲的“以歌舞演故事”,大概念的戏剧的“重人物命运,重故事情节,重矛盾冲突,重结构完整,重起承转合、悲欢离合”等等。你逆着这些基本规律走,观众就不看你的戏。沈虹光谈的认识过程很典型:开始时她想把戏写散文式,力求有个性,结果观众面窄,剧团演出的需要迫使她为演出着想,为观众写戏。现在看到的《同船过渡》,无论人物情节,还是舞台效果,都丝丝入扣,用她自己的活说是回归到了“编剧法”。实际上是在实践中掌握了戏剧的创作规律,不是随心所欲,而是随观众的欣赏所欲。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不少作者还在脱离观众的需求,我行我素地摸索。应该把认识规律的过程缩减到最短的时限。搞一台戏不容易,学费昂贵。
这是谈戏剧表现形式上如何符合戏剧规律和民族欣赏习惯,在戏剧内容上也明显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硬造悲剧的问题。纵观我国戏剧史,出现过很多悲剧的经典名篇,像《窦娥冤》、《精忠旗》等。我们的悲剧具有不同于西方悲剧的独特特征,自成体系。尽管是悲剧,却能使人感受到正义的力量。窦娥的父报女仇,梁祝的化蝶双飞,渗透着民族高超的辩证法思想,也反映着充满希望、永不绝望的民族自强精神,这是比西方戏剧观进步的戏剧观和审美观,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继承。同时,写悲剧要有悲剧内容和悲剧结构。例如,写李自成失败的“甲申”戏,写中日战争的“甲午”戏,内容本身就是历史的悲剧。像《雷雨》、《日出》,全剧是完整的悲剧结构,无法改变悲剧结局。悲剧就是要用悲剧的题材、悲剧结构和悲的人物、命运去结构戏。这种戏的特点是思想震撼力大,具有深沉的悲壮美。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有些戏单纯追求悲剧的震撼效果,硬造悲剧,悲剧不是剧情发展出来的,是人为的。我也搞创作的,也写过硬造悲剧,因此,能理解这些作者的心情。《同船过渡》初稿本演出时,作者为了增强震撼力,最后让受到人们爱戴的老船员死去,形成悲剧。结果,观众多不接受。因为戏剧故事里没有任何形成悲剧的条件。作者根据观众意见,改变了悲剧结局,结果,不仅没有削弱震撼力,反而更真实可信了,也深化了主题。观众不仅接受,还成了文华奖中的精品。我讲这一问题,不是反对写悲剧,是希望大家不要硬造悲剧,善于掌握悲欢离合的辩证关系,写出我们民族的悲喜壮剧。再如,挖抽象人性问题。人是文学创作的对象,文学就是人学,当然要写人的性格、命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有的作者受抽象人性论思想的影响,着力写人的自然动物性,于是出现了描写性爱、乱爱,甚至隔辈恋的作品。如果从批判的角度去写,本无不可,却又是欣赏地去写,这是我们的民族道德观难以接受的。最近杀父弑子的戏出了不少,有的把人性与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立意好。如评剧《杀妃剑》写北魏欲立皇子先诛其母的旧制,皇妃死于陈规之下,反映出变革陈规旧制这难,有着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然而有些作品,父子相杀就因为性恶,抽象提人们难以理解,也就体现不出什么社会意义,观众自然接受不了。
我举这两个例子,为的是提醒大家,离开民族戏剧传统,离开民族欣赏习惯和道德观念,把自己的创作与观众割裂开来是不可取的。再强调一句:在探索戏剧形式和内容创新的时候,要想着观众,切不可背离人民群众的意愿。
(三)要重视作品的雅俗共赏和为群众喜闻乐见,达到雅与俗的辩证统一
雅俗共赏和为观众喜闻乐见的思想,我们已经提倡好几年了,为使舞台创作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还应继续大力提倡,直到每个剧团、剧种都创作出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通俗的表现形式,观众喜闻乐见的看家作品。对此,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希望广大的民族艺术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活中去,熟悉生活,了解人民,积累素材,激发灵感,努力创作出雅俗共赏、为观众喜闻乐见、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这是对我们提出的总的要求。我想再重复一下几年来一直坚持的观点:“我们应该明确喜闻乐见、雅俗共赏、寓教于乐是舞台艺术的高标准,也是主旋律作品和高雅艺术的高标准。无论高雅艺术还是通俗艺术都应向雅俗共赏的标准努力。雅俗共赏的含义,既不是‘雅’共赏,也不是‘俗’共赏,是雅和俗的统一。从内容上看,要深入浅出,文雅、深刻的内容要表现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从形式上讲,要大雅若俗,高雅难懂的艺术形式要力争有吸引力,让观众爱看;从艺术效果上说,要争取让高低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尽可能看得明白,文化层次低一些的观众能看懂基本内容,文化层次高一些的观众能品出作品的无穷深意来,达到不同文化层次观众共赏同乐的效应。事实说明,艺术的孤芳自赏现象和艺术的庸俗化现象,只有用雅俗共赏的作品才能取代。雅俗共赏不是高雅与通俗的混合,而是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群众的审美需求的辩证统一,”我每年都讲这个观点,现在通过大家的努力,见到了成效,一大批剧目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获文华奖的《红丝错》、《伦文叙传奇》、《富贵图》等新编古代戏常演不衰,连主旋律作品《三醉酒》、《木兰传奇》、《旮旯胡同》、《同船过渡》、《红果红了》、《结伴同行》、《克里木参军》、《热线电话》、《白雪花》等也表现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为观众承认,许多戏连演百多场,成为具有轰动效应的看家戏、保留剧目。尤为可喜的是一些通俗的多样化歌舞节目,在向雅的方面发展,出现了一些由组台歌舞升华起来的具有强烈雅俗共赏效应的主题歌舞、标题歌舞。以《土里巴人》、《天山彩虹》为代表的主题歌舞和由歌舞升华为歌剧、舞剧的《鹰》、《三峡情祭》都表现着地方歌舞在朝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迈步的好势头和新成就。为发展这一良好势头,各地在抓创作、选剧本时要确定一个标准:舞台戏选本,首先要选群众爱看,接近观众的本子。学术价值较强但缺乏演出价值的剧本不宜作演出本排。各地评奖时也应遵循这样的标准:深受观众喜爱的戏优先考虑。只有这样导向,常演不衰的戏才会层出不穷。
(四)要重视三并举剧目方针的贯彻执行
60年代,周恩来总理为繁荣戏曲提出了三并举的剧目方针,这就是江泽民同志所讲的:“我们有‘三并举’的剧目政策,就是现代戏、新编的古代戏以及整理加工改编的传统戏,都要重视。”从几十年的艺术实践看,这一剧目政策具有真理性的认识。现在重温,对于我们抓重点剧目创作和促进创作的全面繁荣极具指导意义。
第一,要重视现代戏创作。最近,有的同志提出戏曲危机的论点,最担心的就是戏曲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能不能过表现现实生活这一关,如果能突破这一关,还有什么危机可言呢?目前有的剧种在表现现代生活上闯出了路,有的还正在摸索之中。可以断言,一个剧种如果不能表现现代生活,就只能作为“戏曲的活化石”保存下来,不会再有大的发展。如何在保持本剧种艺术特色的同时,走出一条表现现实生活的路,是每一个剧种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几年不同剧种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现代戏作品,如评剧《三醉酒》、《秧歌情》、《毛泽东在1960》、《情恋万家》;豫剧《红果红了》、《能人百不成》、《试夫》;花鼓戏《筒车谣》;唐剧《乡里乡亲》;越剧《巧凤》;沪剧《明月照母心》;京剧《黄荆树》;歌剧《党的女儿》、《克里木参军》等。但是,数量不多,剧种不全,尤其像京剧这样的大剧种差距则更大。今年将举办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希望各地充分重视现代戏的创作,摸索出一条戏曲现代戏创作的新路。
第二,重视新编古代戏创作存在的问题。这几年古代戏的创作获得了丰收。现在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分清历史剧与故事剧的界限。历史剧是用戏剧形式写历史,要求重视历史事件的真实、重要人物事迹的真实,艺术虚构不能背离基本的历史事实。现在写历史剧的毛病,一是在重要事实和人物事迹上离开历史真实,史家不承认其历史真实性;一是写历史事件和人物贪大求全,历史事件写全过程,历史人物写一生功过。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其容量有限,要善于抓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关键性史实和反映人物历史命运的典型情节,深写细写,才有可能创作出适合戏曲特点的佳作。故事剧创作的自由度较之历史剧大,作者编写故事、塑造人物、结构情节,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只要符合历史的本质真实,不歪曲历史,就能为观众接受。就是写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也是写他的传说故事,不是写正史。如《伦文叙传奇》中的伦文叙,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剧中描写的故事却是不见正史的民间传说。浩繁戏剧史中的水浒戏、公案戏、杨家将戏、三国演义戏多属故事剧,三国戏中只有严格按《三国志》史实编的戏才属历史剧。基层剧团可以多写观众喜爱的故事剧,成功率比较高。
第三,要重视改编传统戏。戏曲史上保留下了丰富的剧目遗产,对这些剧目认真的进行加工改编,取其精华,摒其糟粕,赋予新意,就会创作出一大批高思想艺术水平的好作品。可惜,现在我们对改编传统戏的重视远远不够。从最近的实践看,改编传统戏的确是一条创作好节目的近路,成功率很高。小改、中改、大改的成功率都高。一些思想艺术性都毛病不大的传统戏,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小改,如天津改编的京剧《岳云》,着意增加儿童特色,改编成了对当代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戏;一些艺术水平高但思想局限性较多的戏,以古为今用的精神进行中改,如古典名剧《琵琶记》,主要是剔除封建的忠孝节烈思想糟粕,使之成为弘扬民族传统优秀道德的好戏,几个改编本在这方面做得都很出色;一些思想艺术上毛病较多,但有精华之笔的作品:像有的戏,有一、二场群众喜爱的折子戏,有的戏,或有精彩唱段、或有感人的情节、或有光彩的人物形象,为保住这些精华,可进行大改,上海的《狸猫换太子》、山西的《富贵图》都是大改成功的力作。
改编传统戏的成功之作,可以获各地的艺术奖直至文华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许多院团缺少看家节目,改编出一批思想艺术性高的传统戏不仅可以增加文化积累,还会形成一大批雅俗共赏的看家戏,使不少团活起来。建议各地、各剧种请几位老艺术家,把传统剧目理一遍,组织力量把能改编的传统戏尽快改编出来。
(五)重视戏剧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舞台艺术创作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继承不同于抱残守缺,创新不等于死搬硬套,这是把握继承与创新辩证关系的经验之谈。如何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只讲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不论是借鉴传统艺术还是现代艺术,都要有助于戏剧内容的表达,决不可损伤内容。现在,有的作品吃死搬硬套的亏不小。以话剧《世纪风》的成功经验为例,《世纪风》的第一次演出本,作者为使作品富有新意,把这个以城乡协作为背景写知识产权纠纷的戏,每场之间加了与内容并无关系的通俗歌曲和现代舞,作者的意图是用新颖的歌舞吸引观众,结果是歌舞把剧情打断,让观众看不清楚内容了,硬加的歌舞割裂、淹没了内容,演出失败了。后来作者听取了观众的意见,根据这部戏正剧的内容,去掉与内容无关的歌和舞,把创新的着力点放到舞台美术的新颖与演员塑造人物的时代特点上,与内容完全协调一致了,第二次演出不仅没有丢失观众,反而获得巨大成功。现在,为迎合某些观众的趣味,硬加上一些现代歌曲和舞蹈,损伤作品完整性的例子,确实不少,值得重视。
第二,戏剧作为综合艺术,各种艺术手段必须和谐统一。如,戏曲是以虚拟、写意的表导演体系为基础的综合艺术,无论继承传统,还是创新形式,都要求各种艺术手段与这个表导演体系相一致。诸如虚拟的程式化表演要与虚拟的超时空舞台相一致,这样演员表演才能有写意创作的广阔天地,如果演员进行程式化表演,舞台上尽是实景、实道具,演员的表演假了,戏曲的程式美也破坏了,弄来弄去,会丢失戏曲特征,搞成不伦不类的“话剧加唱”。现在有个倾向,为追求舞台美,用大量木材搭高台、搞巨景大舞台,不仅浪费资金、木材,影响了到基层演出,而且违背了戏曲写意的表现规律,今后不能再干这种蠢事了。戏曲舞台追求的美,应该是与虚拟的表导演体系一致的写意美、装饰美和超时空的简洁美。当然,动用现代声光电技术的现代舞台,在有些大型纪念活动中,在一些长期演出的固定舞台节目中,可以大胆尝试,作为吸引观众的手段。但也要与戏剧这种综合艺术的各种艺术手段和谐一致,不能互相抵消、淹没,锣齐鼓不章。我举的只是舞台与表演关系的例子,各种艺术手段之间都存在着一个和谐统一的问题,均同些理。
只有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统一,综合艺术的各种艺术手段都达到完美统一,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