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禁白”是一项全社会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韩娇柔[1](2020)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洱海保护治理中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弘扬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在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下提出的重要理论和指导思想。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洱海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月到大理洱海进行考察,对大理洱海的嘱托为大理人民保护治理洱海敲响了警钟、提供了指南并吹响了号角。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人与自然关系论、生态文明建设“两山论”、生态文明建设价值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论、生态文明建设法制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论、洱海生态环境保护论是有效治理洱海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原则。习近平考察大理前人们对洱海治理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彻底改变洱海生态失衡的趋势和局面。习近平在考察大理后为洱海保护治理提出了重要理念、指导方针和目标要求,得到了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关于洱海保护治理的号召,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力度保护治理洱海,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当前洱海保护治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其中,水量不足是洱海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此外,还有经济发展不足,流域内产业转型升级较慢,游客数量增加,环保压力巨大,全民参与洱海保护治理的积极性不够高等问题。从洱海保护治理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入手,探索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洱海保护治理的路径选择,以牢固树立生态意识为先导为洱海保护治理提供思想保障,以示范区为引领推动生态型政府建设,以法制建设为保障实现依法治湖,以全民参与为根本为洱海治理提供永续动力,从而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有效运用到洱海保护治理中,为走出洱海污染困境、摆脱洱海生态危机提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为高原淡水湖泊的保护治理提供更好的方略和智慧。
马红萍[2](2019)在《洱海保护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结合近期国家课程改革和环境保护的要求,针对当前社会关注热点的洱海保护——这个环保课题,笔者在下关一中开展了“洱海保护”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课程分为五个章节:洱海——高原上的明珠、洱海水环境变化、湿地——地球之肾、洱海清,大理兴、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课程采用专题讲授、实验探究、实践活动、竞赛活动等形式开展。同行教师对课程评价得分为84分,学生课程成绩由72分显着提高到81分。“洱海保护”校本课程贴切新时期“生态立国”的重大国策,有益于大理州洱海保护工程。同时,课程实践了校本课程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改革导向。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乐趣,找到方法,发挥主动性,学生更善于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洱海保护”校本课程能够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本课程的特色和创新在于:拓展了以洱海保护为背景的课程资源;在多种教学形式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尝试;体现了“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今后本课程可以从加强与其他科目教师的合作,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多地寻求学校及社会资源的支持等方面进行改善。
王永林[3](2018)在《云南省安宁市环境保护政策执行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和生态环境是生命共同体,维护生态环境就是维护我们自身。我国的发展建设进入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也进入了新时代,需要有新的政策、新的作为。环境保护政策决定我国能否持续健康的发展,也直接影响我国的整体生态状况。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又好又快地开展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将我国的发展方式转变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轨道上来。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内,作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政府职能中明确加入履行“生态职能”的要求,强调“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体现了政府职能观的与时俱进。最新召开的十九大更加明确地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所有这些要求对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到坚定的方向引领作用。生态环境目标的实现取决于职能部门能否有力执行相关政策,特别是基层政府部门在面对多方利益矛盾,以及经济目标要求时,如何高效的执行中央的环境保护政策现已成为新发展时期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研究视角选定于县级地区安宁市环境保护政策执行中的问题,采取文献研究、访谈、问卷调查、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运用公共选择理论、激励理论以及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理论,着重分析安宁市环境保护政策执行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完善安宁市环境保护政策执行的有效对策和建议。本文重点强调要从完善政策制定机制,提高政策自身质量;提升政策执行机构的执行能力;调动政策执行目标对象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改善政策的执行环境等四个方面来解决安宁市环境保护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王丽娟[4](2018)在《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推本溯源,邪教问题是我国社会系统内一个古老的课题,典章古籍中不乏其应对之策,从《礼记》到历代王朝正史的“刑法志”,从《唐律疏议》到《大明律》、《大清律例》,均记载有当时统治阶级对邪教抑或类邪教问题的处置方式。邪教问题亦是一个当代国际性问题,法国为之金鼓齐鸣,综合应对;美国素有“邪教王国”之称,却泰然处之,来者不拒;日本为其密锣紧鼓,修法制律;中国大张挞伐,却又防不胜防……纵观古今中外,不难发现我国与国外邪教问题具有本质区别。国外当代邪教问题是二战后,特别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社会转型进程中新(兴)宗教里面孳生的一批具有反社会、反人类等性质的违法犯罪组织,是新(兴)宗教的畸形品,归根究底,将它称之为新兴宗教亦不为过。而我国当代邪教是杂糅了本国历史遗留政治问题与国际社会新(兴)宗教畸形品的混合物,它根本不是宗教,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问题是国际社会发展轨迹的一次交汇,是“祸不单行”的推波助澜。因此,我国邪教问题的有效防治不仅要从本国历史实际出发,而且需借鉴国外当代邪教问题治理之成熟经验。鉴于此,本研究选取美国、法国、日本与我国作为样本(选取理由详见引言第三节内容),将其当代邪教防治对策进行比较。通过历史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多学科交叉法、比较研究法以及定量分析法,将各国当代邪教问题历史、现状进行梳理,在政府与民间两个大框架下对防治之策进行整合考察,客观地比较、解读各国防治对策异同之处与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挖掘适宜我国国情的有效启示,以弥补当前治理方式之不足。本研究共八部分组成,其研究发现主要有:第一,通过对邪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分析比较,发现我国邪教问题与国外邪教的本质区别。第二,通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邪教组织仍具规模、反动特征显着。而国外邪教组织多呈数量多、规模小的现象。第三,关于国外邪教问题的治理方式,呈现出美国民间力量强大、法国综合治理成效显着、日本出台法律迅速而周密等显着特色。第四,我国邪教问题防治以政府部门为主,尤其是政法系统,民间力量明显不足。另外,通过对随机抽取的1000份邪教类法律裁判文书考察,发现我国绝大多数案例以《刑法》第300条入罪、刑事二审上诉案件以维持原判为裁决、刑事量刑集中在3年左右、执行期间多有减刑等特点。最后,本研究在完善性创新观照下,结合国外邪教问题防治对策的有效启示,勾勒出我国当前邪教问题综合治理基础之上法律、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国际层面的精细化防治图景。
陈琦东[5](2015)在《迪庆州学校环境教育实践研究 ——以迪庆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为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大的资源消耗国,近年来,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的情况日益严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已经愈来愈突出。在此背景下,开展全民环境教育、提升全民环保意识,是一项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任务。而实施学校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最重要的途径。迪庆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具有少数民族众多、自然资源丰富和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迪庆以旅游业、生物产业、水电业、矿产业为支柱产业,经济发展对于资源、环境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如果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情况得不到有效控制,举世闻名的“香格里拉”将会失去她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所以,在迪庆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区,在各类学校里有效地开展环境教育,意义重大。近年来,迪庆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等10余所中小学和寺院,在香格里拉可持续社区学会等环保公益组织的支持下,参与了“长江水学校”等许多环境教育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还有许多其他学校,也在积极尝试开展不同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各有特点,也各有不足。本文尝试从学科渗透、综合实践、项目实施等多个角度,对迪庆州的学校环境教育现状进行粗浅的研究,希望能提出一些好的建议,来促进未来的学校环境教育工作。
唐琳露[6](2014)在《西藏山南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案例分析》文中指出西藏山南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和民族文化发源地,区域内文化独特、经济滞后、生态脆弱,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边远地区农牧民收入低,生活贫困。另一方面,该区位于我国地缘政治前缘区,与印度接壤,跟印度政府之间存在着约4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区,既是我国国土安全屏障区,又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区;是国家级重点开发区——藏中南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重要区域;是以水电为主,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发电为辅的藏中能源基地;是藏源文化保护地和以藏民族之宗、藏文化之源为标志的藏源旅游基地;是以生态农牧业、优势矿产业、民族手工业为重点的藏中特色产业基地。为促进山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山南地区提出了 “六个模范区”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生态强地战略,扎实推进生态美好模范区和美丽山南建设,在造林绿化、污染减排、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生活垃圾处置和医疗废物处置市场化托管运营、环保制度建设等方面积累了先进经验,走在了全区前列。在这一背景下,本案例分析西藏山南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途径与对策,在探索区域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禀赋以及主体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分析该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探索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共同发展的建设途径,进而总结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途径,提炼推广模式,为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论文共分为七大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重点探讨论文选题背景、意义、研究目的、研究进展、技术路线以及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等;第二章为西藏山南地区概况,包括山南地区交通、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气候与自然条件特征等,从宏观上介绍案例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基础与前提;第三章为山南地区发展态势及制约因素分析,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分析框架从经济发展质量、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文化培育、体制机制建设等五个方面共53项指标分析山南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和面临的挑战,为示范区建设途径提供依据;第四章为山南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分析和建设目标;第五章重点探讨了山南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点建设工程和发展途径;第六章分析了西藏山南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区;第七章为结论与建议,重点探讨了以西藏山南地区为案例的生态脆弱的欠发达地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途径与对策。通过案例分析发现,西藏山南地区面临着经济发展滞后、生态服务功能减退、生态脆弱等问题,同时又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发源地、生态安全屏障区以及水能资源基地,促进区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能有效保障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协调。未来发展中,应通过谋划空间开发格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立藏源生态文化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和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等促进区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而区域未来发展的工程主要包含产城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以及特色产业建设等。
黄河清[7](2010)在《五华环保跨越新篇章》文中研究指明了解自然、敬畏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美好愿望,是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环境保护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近年来,五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重点倾斜,掀开了五华区环境保护工作跨越式发展的?
张鹏,徐尚勇,朱玉宽[8](2009)在《“限塑”一年回头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7年岁末,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限塑令",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要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塑料袋的"免费午餐"已寿终正寝一年了,但客观地说,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并非易事,塑料袋仍大行其道,"限塑"之路漫长而艰巨。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减少污染——行动起来",在这里套用一下:"减少塑料污染,让我们行动起来。"
陈曦[9](2009)在《泉州市环保模范城市建设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相结合的宗旨也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理解和赞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在21世纪保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选择。城市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城市理论的基本观点,指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而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可持续发展是总纲,循环经济是手段,建设生态城市是载体,生态城市建设是在区域水平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平台和切入点。通过生态城市建设这一载体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我国提倡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作为生态城市的初级阶段,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在现阶段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操作性和示范性较强,全国一大批城市正朝着这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泉州市要在海峡西岸建设中实现全面发展,率先在福建省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环保模范城市就成为其必然的选择。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城市理论为指导,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与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势和要求以及泉州市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和城市环境方面的发展目标,对泉州建设环保模范城市具备的条件、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评估,进而指出了泉州市建设环保模范城市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发展步骤,并提出了相应工作对策、建议与措施。
省委常委 市委书记 仇和市委副书记 市长 张祖林[10](2008)在《加强环境保护 建设生态昆明》文中指出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为配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 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确定这个主题旨在号召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并以实现“绿色奥运”承诺为契机,共同建设生态文明。 良好的环境是
二、“禁白”是一项全社会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禁白”是一项全社会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洱海保护治理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内背景 |
(二)国外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 |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
(二)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 |
(三)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生态观 |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人与自然关系论 |
(二)生态文明建设“两山论” |
(三)生态文明建设价值论 |
(四)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论 |
(五)生态文明建设法治论 |
(六)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论 |
(七)洱海保护治理特别论 |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意义 |
(一)为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指明方向 |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内容 |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
第二章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前后洱海保护治理情况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情况概述与分析 |
(一)调查情况概述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前洱海保护治理情况 |
(一)洱海保护治理情况概述 |
(二)洱海保护治理主要措施 |
(三)洱海保护治理取得成效 |
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后洱海保护治理情况 |
(一)洱海保护治理认识深化 |
(二)洱海保护治理措施有力 |
(三)洱海保护治理成效显着 |
四、当前洱海保护治理的基本经验与主要挑战 |
(一)当前洱海保护治理的基本经验 |
(二)当前洱海保护治理的主要挑战 |
第三章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洱海保护治理的路径 |
一、以牢固树立生态意识为先导 |
(一)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教育 |
(二)弘扬流域内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三)增强流域内干部群众保护治理洱海的自觉性 |
二、以强化流域内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关键 |
(一)进一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强化顶层设计 |
(二)以“两山论”和系统论指导确定流域内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 |
(三)以严格的责任制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 |
(四)以洱海保护治理示范区建设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 |
三、以全民参与为根本 |
(一)流域内各级党委政府全员参与洱海保护治理 |
(二)流域内广大群众全员参与洱海保护治理 |
(三)大理市民和学生全员参与洱海保护治理 |
(四)流域内各类媒体大力参与洱海保护治理 |
四、以法制建设为保障 |
(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洱海保护治理的法制法规 |
(二)进一步强化“四治一网”中的依法治湖 |
(三)加强洱海流域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衔接 |
(四)开展洱海流域保护治理专项执法检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 |
(2)洱海保护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缘起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课程改革背景 |
二、全球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 |
三、洱海保护的社会背景 |
四、根据学校特点,培养学生能力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外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动态及现状 |
二、国内外环境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
三、我国中学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情况 |
第二章 洱海保护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
二、环境教育与洱海保护环境教育校本课程 |
第二节 校本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校本课程理论 |
三、多元智能理论 |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五、合作学习理论 |
六、互动式教学理论 |
七、体验学习 |
第三章 研究方案 |
第一节 洱海保护校本课程研究的指导思想 |
第二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
一、以学生为本 |
二、针对性原则 |
三、科学性原则 |
四、实践性原则 |
五、道德性原则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调查法 |
三、实验研究法 |
四、数理统计法 |
五、归纳法 |
第四节 研究工具 |
第五节 研究技术路线 |
第四章 洱海保护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分析 |
第一节 校外环境分析 |
第二节 校内环境分析 |
第三节 学生需求情况调查分析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内容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洱海保护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
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设置 |
一、洱海保护校本课程目标设置依据 |
二、洱海保护校本课程的目标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 |
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
一、地区性原则 |
二、基础性原则 |
三、实践性原则 |
四、趣味性原则 |
五、多样性原则 |
第三节 洱海保护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
第六章 洱海保护校本课程的实施 |
第一节 洱海保护校本课程实施阶段计划 |
第二节 洱海保护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 |
一、环境保护专题讲授和讨论、分析 |
二、指导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实验探究和调查 |
三、开展实践活动和竞赛活动 |
第三节 教学案例 |
案例一 |
案例二 |
案例三 |
第七章 实验探究与实践活动的实施 |
第一节 探究实验和调查活动 |
一、探究活动 |
二、调查活动 |
第二节 校外参观活动 |
一、参观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 |
二、参观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 |
第三节 实践活动和竞赛活动 |
一、实践活动:“保护洱海生态环境”青年志愿者活动 |
二、主题班会:“洱海保护,你我在行动”主题班会 |
三、竞赛活动:“洱海保护”手抄报、漫画竞赛 |
四、主题课:“保护洱海——让我们的母亲湖更美” |
第八章 洱海保护校本课程的评价及结果分析 |
一、课程评价及教学评价 |
二、学生评价 |
(一)课程实施前后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 |
(二)实验后学生访谈记录 |
(三)对学生课程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 |
第九章 洱海保护校本课程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创新和特色 |
一、拓展了课程资源 |
二、在多种课程学习形式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
三、体现了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 |
四、切实做到与学校资源的整合 |
第三节 反思 |
一、可加强与其他科目教师的合作 |
二、可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
三、可更多地寻求学校及社会资源的支持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洱海保护校本课程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B 洱海保护校本课程讲义 |
附录 C 选修课班前测试卷 |
附录 D 选修课班后测试卷 |
附录 E 访谈提纲 |
附录 F 校本课程评价表 |
附录 G 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表 |
附录 H 剧本《湖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云南省安宁市环境保护政策执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环境与环境保护 |
二、环境保护政策 |
三、政策执行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公共选择理论 |
二、激励理论 |
三、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理论 |
第二章 云南省安宁市环境保护政策概述 |
第一节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历程简述 |
一、开创阶段 |
二、成长阶段 |
三、强化阶段 |
四、综合治理阶段 |
第二节 云南省安宁市环境保护政策的历程简述 |
一、发展阶段 |
二、加速发展阶段 |
三、快速发展阶段 |
四、深化发展阶段 |
第三节 云南省安宁市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一、安宁市现行的主要环境保护政策 |
二、安宁市环境保护政策的目标和要求 |
三、安宁市环境保护政策的特点 |
第三章 云南省安宁市环境保护政策执行现状 |
第一节 云南省安宁市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机构及其职能概述 |
一、市委及各街道党工委职能 |
二、市政府及各街道办事处职能 |
三、市环境保护局职能 |
四、市国土资源局等其他十七个部门的职能 |
第二节 云南省安宁市环境保护政策执行的机制 |
一、政策传递机制 |
二、沟通协调机制 |
三、监督考核机制 |
四、责任追究机制 |
第三节 云南省安宁市环境保护政策执行的效果 |
一、噪声污染得到进一步控制 |
二、水污染治理不断强化,地表水环境污染急需改善 |
三、空气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工业园区空气污染物呈增加趋势 |
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受到明显削减,节能减排形势依旧严峻 |
五、农村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环境基础设施仍显薄弱 |
六、环境管控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生态安全工作有待提升 |
第四章 云南省安宁市环境保护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
第一节 云南省安宁市环境保护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一、政策本身存在缺陷 |
二、政策执行机构的执行能力偏软 |
三、政策执行目标对象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较低 |
四、政策执行环境存在消极因素 |
第二节 云南省安宁市环境保护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策本身产生的影响 |
二、政策执行主体产生的影响 |
三、政策执行客体产生的影响 |
四、客观环境产生的影响 |
第五章 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执行的具体做法及启示 |
第一节 发达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执行的做法 |
一、美国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注重系统性与科学性 |
二、欧盟以完善的政策制度推动环境保护政策执行 |
三、日本重视营造有利的环境保护政策执行外部环境 |
第二节 国内省市环境保护政策执行的做法 |
一、海南省取消十二市县GDP考核 |
二、大连市构建生态环保齐抓共管大格局 |
三、中山市横栏镇化解基层执法难 |
第三节 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执行的启示 |
一、政策制定方面 |
二、政策执行主体及目标对象方面 |
三、政策执行监控方面 |
四、影响政策执行的社会因素方面 |
第六章 有效执行云南省安宁市环境保护政策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政策制定机制,提高政策自身质量 |
一、结合地方实际,做好环境保护问题信息的收集工作 |
二、注重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过程,确保政策的科学性 |
第二节 提升政策执行机构的执行能力 |
一、政治激励:将环境保护作为干部的重要考核指标 |
二、相容激励:加强部门间分工协作和层级之间交流协调 |
三、物质激励:增加财政支出的环境保护投入 |
四、道德激励:加强对地方政策执行者的环境保护教育 |
第三节 调动政策执行目标对象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
一、加强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工作 |
二、打造环境保护政策宣传的长效机制 |
三、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力量 |
四、充分调动全民参与的主动性 |
第四节 改善政策的执行环境 |
一、健全环境保护政策执行的监督与反馈机制 |
二、强化环境保护政策执行的政治担当 |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四、培育公众认同环境保护政策的文化环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4)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邪教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
(二)研究方法的运用 |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观点 |
五、研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论文的创新点 |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
1 邪教问题基本理论 |
1.1 邪教的概念 |
1.1.1 中国的邪教概念 |
1.1.2 国外的邪教概念 |
1.2 邪教的特征 |
1.2.1 官方对邪教特征的界定 |
1.2.2 国内外邪教特征解析 |
1.3 邪教的主要类型 |
1.3.1 中国的邪教主要类型 |
1.3.2 国外的邪教主要类型 |
1.4 邪教相关概念辨析 |
1.4.1 邪教与宗教 |
1.4.2 邪教与新兴宗教 |
1.4.3 邪教与教会、宗派、教派、膜拜教团 |
1.4.4 邪教与异端 |
1.5 邪教问题治理的相关理论及概念 |
1.5.1 社会控制理论 |
1.5.2 社会治理精细化 |
1.6 小结 |
2 中美法日邪教问题的历史考察 |
2.1 中国邪教问题的历史嬗变 |
2.1.1 古代邪教问题(先秦时期至19世纪40年代) |
2.1.2 “会道门”时期的邪教问题(民国年间至20世纪70年代) |
2.1.3 当代邪教问题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
2.1.4 小结 |
2.2 国外邪教问题的历史回顾 |
2.2.1 纵向视角:兴起于1960年代,发展于20世纪末期 |
2.2.2 横向视角:美法日邪教问题各具特色 |
2.3 小结 |
3 中国当代邪教问题综合防治内容 |
3.1 政府层面邪教问题的防治 |
3.1.1 立法机关针对邪教问题的多层次立法体系 |
3.1.2 行政机关对邪教问题的综合治理 |
3.1.3 司法机关针对邪教类犯罪行为的司法审判 |
3.2 民间层面邪教问题的防治 |
3.2.1 反邪教主体多元化 |
3.2.2 反邪教经营模式以政府引导为主 |
3.3 政府与民间力量联合反邪教—成立反邪教研究中心(智库) |
3.4 小结 |
4 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 |
4.1 美国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 |
4.1.1 邪教问题治理之政府层面 |
4.1.2 邪教问题治理之民间层面 |
4.2 法国当代邪教问题防治 |
4.2.1 政府层面:议会与内阁相互促进 |
4.2.2 民间层面:成立民间组织,政府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
4.3 日本当代邪教问题防治 |
4.3.1 立足现实不断完善的立法模式 |
4.3.2 加强管理,严密监控之行政执法 |
4.3.3 慎重审判,从重处罚之司法实践 |
4.3.4 成立反邪教协会、示威游行等自发抵制之民间反邪教 |
4.4 小结 |
5 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之比较 |
5.1 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的异同点 |
5.1.1 共通性 |
5.1.2 差异性 |
5.2 影响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异同的因素 |
5.2.1 宗教信仰自由的体系与原则 |
5.2.2 宗教对国家的影响 |
5.2.3 国家政体类型对决策之影响 |
5.2.4 小结 |
6 国外邪教问题治理对策对我国的启示及当前中国邪教问题防治对策的完善 |
6.1 国外邪教问题治理对策对我国的启示 |
6.1.1 邪教问题的防治应侧重立法层面 |
6.1.2 “邪教”的定性要通过审判或自下而上的推动认定 |
6.1.3 加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邪教问题的防范 |
6.1.4 经济是邪教组织产生、壮大的关键因素 |
6.1.5 国际合作有利于跨国邪教问题防治 |
6.2 我国邪教问题防治对策存在的问题 |
6.3 我国邪教问题治理对策的完善:综合防治体系之上的精细化建构 |
6.3.1 邪教问题防治的战略指导思想 |
6.3.2 法律层面之精细构建 |
6.3.3 社会层面之基层导向 |
6.3.4 文化层面之精品打造 |
6.3.5 经济层面之精准打击与保护并行 |
6.3.6 政治层面之加强党的领导 |
6.3.7 国际层面之话语权提升 |
6.3.8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迪庆州学校环境教育实践研究 ——以迪庆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环境教育的概念及其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 |
(二)关于学校环境教育的研究综述 |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迪庆州学校环境教育概况 |
一、迪庆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演变及其对环境教育工作的影响 |
二、迪庆州学校环境教育的渊源与发展 |
(一)以民族传统生态保护文化为指引的家庭与社区环境教育 |
(二)学科渗透——迪庆州学校环境教育的基本形式 |
(三)综合实践——迪庆州学校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 |
(四)项目合作——迪庆州学校环境教育拓展提升的广阔平台 |
第二章 迪庆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的环境教育实践 |
一、以双重身份参与组织实施“中国水学校项目” |
(一)作为区域协调中心所开展的工作 |
(二)作为项目试点学校所开展的活动 |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在迪庆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的实践”项目 |
(一)项目概况 |
(二)项目成果 |
(三) 项目产生的影响 |
三、组织开展“NGS青年环保领袖”系列探究实践行动 |
(一)项目背景 |
(二)项目目标及意义 |
(三)项目实施情况 |
四、以区域协调中心身份参与实施的其他环境教育项目 |
(一)参与“中国中小学气候变化教育项目”的组织实施 |
(二)参与“中小学森林教育项目”的组织实施 |
第三章 迪庆州学校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简析 |
一、地区组织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制度方案缺失,缺乏统一指导 |
(二)部门职责不清,管理主体缺失 |
(三)缺乏专项预算,资金支持不足 |
(四)政府对环境教育合作项目监管多、支持少 |
二、学校实施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领导重视不足,校际差异明显 |
(二)目标计划不明确,激励机制不完善 |
(三)活动经费缺乏 |
(四)专业人才缺乏 |
三、具体执行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教师积极性不足,导致学科渗透力度偏弱 |
(二)教师环保意识偏低,影响环境教育效果 |
(三)地区整体意识落后,合作项目运行不畅 |
第四章 完善迪庆州学校环境教育的策略思考与建议 |
一、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层面的政策措施建议 |
(一)建立和完善地区环境教育工作制度 |
(二)设立环境教育年度专项预算 |
(三)协调部门关系,搭建合作平台 |
(四)将环境教育明确列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
(五)根据本地实际,确定重点领域 |
(六)组织开发本土化环境教育课程资源 |
二、学校层面的环境教育规范化、制度化行动建议 |
(一)建立学校的环境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
(二)制定学校环境教育实施方案,完善考评激励机制 |
(三)制定和完善环境教育学科渗透计划 |
(四)有计划地开展环保综合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 |
三、提升环境教育合作项目实效性的建议 |
(一)转变观念,摒弃偏见,重视合作项目 |
(二)鼓励交流,拓展渠道,加强对外合作 |
(三)自主设计,积极申报,打造精品项目 |
(四)加强培训,搭建平台,建设教师队伍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西藏山南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 |
1.2.2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
1.2.3 生态文明建设与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可能的不足 |
2 区域概况 |
2.1 自然地理特征 |
2.1.1 基本概况 |
2.1.2 自然资源 |
2.2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2.2.1 人口状况 |
2.2.2 经济发展 |
2.2.3 社会事业 |
2.3 区域生态与环境特征 |
2.3.1 生态本底与生态资产 |
2.3.2 区域生态类型 |
2.3.3 生态系统特征 |
2.3.4 环境质量 |
2.3.5 环境保护措施 |
3 区域发展态势与存在问题 |
3.1 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分析方法 |
3.2 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各指标现状 |
3.2.1 驱动力分析 |
3.2.2 压力分析 |
3.2.3 状态分析 |
3.2.4 影响因素分析 |
3.2.5 响应分析 |
3.3 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
3.3.1 经济总量小,生态环境建设自身投入能力有限 |
3.3.2 生态环境脆弱 |
3.3.3 城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
3.3.4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不足 |
3.3.5 生态能力建设较弱 |
4 战略定位与建设目标 |
4.1 战略定位 |
4.1.1 清洁能源基地示范区 |
4.1.2 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
4.1.3 雅鲁藏布江绿色长廊示范区 |
4.1.4 西藏高原美丽家园示范区 |
4.1.5 山南藏源生态文化示范区 |
4.2 建设目标 |
4.2.1 经济发展质量目标 |
4.2.2 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目标 |
4.2.3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 |
4.2.4 文化培育目标 |
4.2.5 体制机制建设目标 |
4.3 主要建设任务 |
4.3.1 合理构建空间开发格局 |
4.3.2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
4.3.3 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
4.3.4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
4.3.5 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
4.3.6 建立藏源生态文化体系 |
4.3.7 创新体制机制 |
4.3.8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
5 重点建设工程与发展途径 |
5.1 产城一体化建设工程 |
5.1.1 发展思路 |
5.1.2 发展目标 |
5.1.3 产业选择 |
5.1.4 功能区建设 |
5.2 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工程 |
5.2.1 建设理念 |
5.2.2 区域特征 |
5.2.3 具体发展目标 |
5.2.4 建设内容 |
5.3 特色产业建设工程 |
5.3.1 调整传统农业种植结构 |
5.3.2 发展农牧副产品加工业 |
5.3.3 民族手工业聚集发展区建设 |
6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效益 |
6.1 经济效益 |
6.1.1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及生态经济发展 |
6.1.2 优化能源结构 |
6.1.3 节约非再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
6.1.4 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
6.2 社会效益 |
6.2.1 促进社会稳定 |
6.2.2 提升人口素质 |
6.2.3 改善生活质量 |
6.2.4 促进社会进步 |
6.3 生态环境效益 |
6.3.1 增加绿地面积,改善环境质量 |
6.3.2 降低污染排放,净化自然环境 |
6.3.3 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
6.3.4 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
6.3.5 维持生态环境景观 |
6.3.6 提高环境预警能力 |
6.3.7 遏制生态破坏,维持生态平衡 |
6.3.8 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
6.4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
6.4.1 国土空间布局更加合理 |
6.4.2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
6.4.3 国土空间管理更加精细科学 |
7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9)泉州市环保模范城市建设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泉州市建设环保模范城的意义 |
1.2.2 本文相关对策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
2.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运用 |
2.2 循环经济理论 |
2.2.1 循环经济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
2.2.2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运用 |
2.3 生态城市理论 |
2.3.1 生态城市定义 |
2.3.2 生态城市内涵 |
2.3.3 城市生态系统 |
第三章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模式研究 |
3.1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模式研究 |
3.1.1 巴西的库里蒂巴生态城市 |
3.1.2 德国的弗赖堡市生态城市 |
3.2 国内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模式研究 |
3.2.1 我国环保模范城市相关政策 |
3.2.2 沈阳市环保模范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
3.2.3 成都市环保模范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
3.3 经验总结与启示 |
第四章 泉州市环保模范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
4.1 指导思想 |
4.2 基本情况 |
4.3 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
4.4 总体目标 |
4.5 目标差距及可行性分析 |
4.5.1 指标比较 |
4.5.2 可行性分析 |
4.6 主要任务 |
4.6.1 地表水环境综合整治 |
4.6.2 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
4.6.3 声环境综合整治 |
4.6.4 生态与绿化工程 |
4.6.5 污染防治工程 |
4.6.6 宣传与教育 |
第五章 泉州市环保模范城市发展对策研究 |
5.1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
5.2 实施污染集中控制的工业布局 |
5.3 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多元化建设 |
5.4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
5.5 推动环保目标管理向市、县、乡镇三级联动转变 |
5.6 发展齐抓共管的公众参与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禁白”是一项全社会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洱海保护治理中的实践研究[D]. 韩娇柔. 大理大学, 2020(05)
- [2]洱海保护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 马红萍.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云南省安宁市环境保护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 王永林. 云南财经大学, 2018(05)
- [4]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比较研究[D]. 王丽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8(04)
- [5]迪庆州学校环境教育实践研究 ——以迪庆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为例[D]. 陈琦东. 云南师范大学, 2015(05)
- [6]西藏山南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案例分析[D]. 唐琳露.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7)
- [7]五华环保跨越新篇章[N]. 黄河清. 昆明日报, 2010
- [8]“限塑”一年回头看[J]. 张鹏,徐尚勇,朱玉宽. 绿色视野, 2009(06)
- [9]泉州市环保模范城市建设发展对策研究[D]. 陈曦. 天津大学, 2009(S2)
- [10]加强环境保护 建设生态昆明[N]. 省委常委 市委书记 仇和市委副书记 市长 张祖林. 昆明日报,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