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市妇幼保健院 黑龙江绥芬河 157399
【摘 要】目的:研究讨论儿童呼吸道感染应用利巴韦林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328例应用该药的患儿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其表现。结果:利巴韦林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24例),变态反应构成比最高(13例,54.17%),其次为血液系统(8例,33.33%)及消化系统(3例,12.5%)。结论:利巴韦林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未见致死病例,尚属安全用药范围,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对症处理。
【关键词】儿童呼吸道感染;利巴韦林;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18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115-01
利巴韦林(Ribavirin),又名三氮唑核苷、病毒唑,为一广谱抗病毒药物,是多年来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疾病的首选药。利巴韦林注射液具广谱抗病毒性能,体外具有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甲型肝炎病毒、腺病毒等多种病毒生长的作用,其机制不全清楚。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随着临床应用的日趋广泛,有关不良反应(ADR)的报道也日益增多,本文就我院应用利巴韦林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知识背景
呼吸道感染是儿科的常见病,临床上有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等临床症状。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均可导致儿童发生呼吸道感染,其中以病毒感染更为常见。根据资料可知,>90.00%的患儿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为病毒,包括鼻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对于儿童呼吸道感染,目前临床上以退热、化痰止咳等对症治疗为主,临床多以利巴韦林口服或者静脉滴注进行治疗。但是随着利巴韦林的广泛应用,近年来临床观察结果发现,利巴韦林耐药的病毒株越来越多,这也导致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逐步下降。此外,利巴韦林应用过程中也有出现白细胞减少、皮疹等不良反应的报道,迫使治疗中断,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1.2一般资料
从2013年8月到2015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应用利巴韦林累计治疗了328例上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年龄在6个月至1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5岁;其中男性为194例,女性为134例。
1.3诊断标准
参照《儿科学》中有关小儿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所有患儿就诊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症状,并结合血常规、胸片等相关辅助检查,确定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同时排除肺部感染、麻疹、风疹、水痘、哮喘的患儿;排除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等严重疾病的患儿;排除近期接受呼吸道感染相关治疗和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的患儿。
1.4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有发热、鼻塞、流涕、咽部充血,凡病程中演变为符合肺炎、哮喘等诊断者均不纳入;部分咳嗽症状较明显者查胸部X线片、肺炎支原体抗体、冷凝集试验均为阴性方继续纳入观察;其中有98例患儿行检测病毒学血清抗体检测,包括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鼻病毒、EB病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5方法
对呼吸道感染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利巴韦林治疗:在 100 m L 5%葡萄糖中加入 10~15mg/kg 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1 次/d。疗程5~7d。
1.6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各类型不良反应,对其构成比采用百分率表示,所有统计均在SPSS 13.0系统中完成。
2. 结果
利巴韦林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24例),变态反应构成比最高(13例,54.17%),其次为血液系统(8例,33.33%)及消化系统(3例,12.5%),无致死。
3.讨论
儿童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呼吸道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是其常见临床症状。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患儿多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可逐渐消失而获得痊愈。但是也有部分患儿治疗后病情迁延不愈,甚至进展为肺部感染,给患儿的家庭带来了困扰。病毒感染是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致病病原体。对于儿童呼吸道感染,目前临床上以对症治疗为主。然而针对引起本病发病的病毒,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临床多以利巴韦林口服或者静脉滴注进行治疗。利巴韦林是一种合成的广谱抗病毒药,具有包括RNA和DNA病毒在内的广泛抗病毒谱:目前认为,其主要作用机理是三氮唑核苷-5′-单磷酸可抑制次黄苷单磷酸脱氢酶(此酶是合成DNA所必需的酶),进而抑制细胞的鸟苷三磷酸(GMP)的生物合成,最终抑制病毒的复制。总的来说,该药改变mRNA核苷酸池和装配的能力对其抗病毒作用非常重要,此过程不仅是病毒特异性的,就感染细胞会比非感染细胞制造更多的mRNA而言,也是有一定选择性的。利巴韦林抗病毒作用确切,对自身正常细胞损伤小是该药显著的特点该药的另一特点是在体内清除缓慢,最长可达3个月。还有尽管利巴韦林发生 ADR 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其在体内清除缓慢,药物能进入红细胞内,且积蓄量大,因此,长期用药后,药物在红细胞中的大量蓄积可能是血液系统反应发生率较高的原因。
在众多不良反应中,普遍而又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溶血性贫血以及少见却十分严重的惊厥、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在本研究中,利巴韦林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24例),变态反应构成比最高(13例,54.17%),其次为血液系统(8例,33.33%)及消化系统(3例,12.5%),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后均脱离危险,无死亡。
综上所述,利巴韦林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中的不良反应类型众多,但只要临床医师对该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类型有所了解,并对可能发生的后果给予充分的认识,出现不良反后立即停止用药,就能有效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利巴韦林的临床用药尚在安全范围之内,无需对其副作用过度反应。
参考文献:
[1]冯 海桃 .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用药探析 [J]. 基 层医学论坛,2013,17(8):1051-1052.
[2]桂荣. 炎琥宁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对比[J].医学信息,2011,24(2):21.
[3]张雪清,胡骏,宁小晓,等.2425例小儿呼吸道感染7种常见病毒检出情况分析[J].检验医学,2013,28(7):602-605.
论文作者:鲍新英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8
标签:不良反应论文; 病毒论文; 呼吸道感染论文; 患儿论文; 上呼吸道论文; 抗病毒论文; 儿童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