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新实践和新发展——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开放论文,新发展论文,十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理论就是论证所采取的行动,使人们对行动具有信心。
——列宁
今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周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巨大变化。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但近代百年间积贫积弱的民族,一个有十三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仅仅三十年,就旧貌换新颜。羡人的成就,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世人都在探讨中国经验,研究“中国模式”、“破解中国崛起之谜”。都说创造了奇迹,但解读个个不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今年的纪念,我们不仅已经有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和经验,而且已经有了党的十七大作为全党共识对三十年成就和经验的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这一总结,是对我国以改革开放为特点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实践新经验也包括建国以来全部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最简明的科学概括。这一总结,也包含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是对整个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全部历史经验所作的最新综合和总结。
一、社会主义历程和历史经验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是发展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从莫尔的《乌托邦》(1516年)算起,已近五个世纪。已经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四个发展进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社会主义从不发达的阶段向发达阶段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三个世纪的发展,但始终在乌托邦的荒原上徘徊。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用新的理论思维方式,即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研究社会主义问题,贡献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恩格斯在1867年说:“马克思以批判迄今存在过的全部政治经济学的形式,总结自己多年研究的结果,并以此为社会主义的意图,奠定直到现在为止无论傅立叶和蒲鲁东,亦无论拉萨尔,都不能为它奠定的科学基础。”① 社会主义的这一科学发展,第一,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正如恩格斯所说,“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社会主义看作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实现社会主义就是按照他们的思想去构建现实。科学社会主义指出,“社会主义不应当从头脑中发明出来,而应当经过头脑从生产的物质事实中发现出来”,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理论必须面向现实,立足于现实,从实际出发,密切结合实际。科学社会主义是植根于具体社会实际的社会主义。第二,社会主义已成为科学,要求把它作为科学对待,就是说要研究它,研究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研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研究从必然变为现实的能动性;而且要以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去进行研究,而且研究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第三,科学社会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恩格斯说:“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的就在于领会和掌握这个发展论的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对象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② 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始终要和它的“运动”同行,所以它是“活的理论即同工人阶级在其每个可能的发展阶段一道工作的理论”;③ 既然是科学,就一定要不断的发展,就要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同行,在人类文明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永葆其科学精神。科学社会主义始终是“合乎现代科学水平的社会主义”(列宁)。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科学社会主义本来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但这里所说的实践,已经是指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已经由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实践发展到了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实践,这是前无古人的新创业、新事物。在这一新的历史关头,列宁把“实践”尖锐地提到了人们的面前,要求人们根据实践、按照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说“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在科学社会主义变为实践的时候,理论要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正是按照这一思想原则,俄国人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科学的理论,以实践为检验标准这一点,一再为事实所证明。六十年后,“实践标准”的学习和讨论,又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成功之路。以实践为标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对社会主义再认识,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是社会实践的横广发展和理论的深化发展。由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是从一国到多国的胜利,从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建设也是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这样就把不同国家的国情问题,摆到了社会主义的面前。各国的历史基础不同,不同国家的国情、民情不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必然表现出各个不同的特殊形式。在这里,不仅有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问题,而且还有国际经验和本国经验相互作用的问题。
历史经验,总是离不开历史的发展。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之始,即创立第一个与资本主义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时,人们一眼就看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区别,而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时,就产生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同国情的问题。只在一国建设社会主义时,不容易看到一国经验的局限性,就容易把一国模式(例如,那时的苏联模式)当作社会主义的共同道路。教条主义、大国主义曾经阻滞了一些国家社会主义植根于本国实际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就是社会主义要植根于本国的实际、符合本国的国情。社会主义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得好,社会主义就生气勃勃,兴旺发达。相反地,仅靠套搬别国模式,社会主义与本国实际长期不能相结合,不能自主地走出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那就站不住脚,经不起风浪,以至遭受挫折、失败。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道路不是笔直的、平坦的,有曲折、有反复,都在情理之中。人类社会要向高级阶段发展,要走上社会主义,是历史的规律。遭受挫折,“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曾经从“文化大革命”中走出来,中国共产党人懂得了这个历史的真理。现在,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的情势,与“苏东剧变”时相比,有了很明显的改变。“隧道的尽头,是社会主义的复兴”。又有新兴起的国家,向往社会主义,他们在探索自己的道路时,很注意新的时代特点、本国国情和民情,力图找到一条自己的道路。虽然也不会一帆风顺,也可能有曲折,能不能走上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还很难说,但这却反映了社会主义还是要向多国发展、人类走向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大趋势。
社会主义从不发达阶段向发达阶段的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完全胜利从而走向共产主义的保证。由于世界历史发展的特殊情况使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世界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突破,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原有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所以,社会主义要有一个从不成熟向成熟、从不发达向发达阶段发展的发展过程。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就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改变经济文化发展不足的状况。不然,就无法建成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名符其实的、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社会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实现社会主义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和贫困,达到共同富裕,建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社会,任务是艰巨的,路程是漫长的,需要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从不发展到比较发展再到发达阶段;从不全面的发展,到比较全面的发展,再到全面发展;从不完全的发展,到比较完全的发展,再到完全的发展;从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到比较多的地区、比较多的人富裕再达到共同富裕。“它只有经过一系列建立这个或那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种各样的、不尽完善的具体尝试,才会成为现实。”④
从不成熟发展为成熟,要经过若干阶段,要经过“炼狱”,要经受挫折,不可能一帆风顺,历史发展的曲折,也是难以避免的,曾经有过中国十年“文革”的教训,更有过苏东剧变的挫折。但人类要进到比资本主义更进步、更高的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规律,无产阶级建设新社会的使命也是历史赋予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革命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正确的路线、方针和对策,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就一定能够达到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
上述四个发展进程,不管是已经经历过的,还是正在经历的,都积累了丰富而深刻的历史经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和历史经验,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整个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缩影和历史经验的集中体现。站在历史发展前沿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正在进行着的社会主义新实践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它的理论体系。
二、新实践与“结合”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史无前例的创新事业。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理论成就和实践成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实践和新发展。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⑤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并在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又经过了三十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探索和发展,党的十七大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它总结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总结指出,三十年的社会主义新实践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这一总结指出,三十年社会主义新发展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进经济基础改革同推进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这十个“结合”是科学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国国情的新经验、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和发展,我们党的理论思维新的应用和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化。三十年社会主义新实践新发展的这十条总结,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一步步地概括出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展开、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体系,它使“这种真理的各个分散环节最终都相互结合在一起。”⑥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和发展。从毛泽东确定“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表述到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到上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化的十个结合;从第一次结合创立毛泽东思想,到第二次结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年发展所概括出来的“十个结合”,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都是“我们的理论”一以贯之的应用和发展。
(3)“我们的理论”思维方式的运用和发展。“十个结合”头一条就说:“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这一表述,是对我们党一贯的理论思维方式及其发展的新概括,可以说是“十个结合”的理论总纲,是贯串于其他“结合”中的内在线索。其他“结合”都是这一基本思想线索的展开。它体现了“我们的理论”的理论品格,其辩证思想方式和思维传统的新特点:一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善因,又善创,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而不是相互脱离;一是善于“结合”,它不是在绝对不能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而是善于把不同的方面结合起来,掌握其内在联系,可以说是辩证思维的“结合论”。我们党之所以能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获得了毛泽东思想之后,又贡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在于有一个科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和思维传统。从毛泽东确立这一思想原则以来,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都是沿着这一正确思路,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即使有“曲折”,也能反思,拨乱反正,健康发展。
上述十条经验构成的总体,都贯串着辩证思维的“结合”论。例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使发展动力和政治保证相结合、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这一辩证结合的基本路线,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之路。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开辟广阔的天地,为实现列宁所说的社会主义公式、把列宁所说的“分成两半的社会主义”结合起来,作出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新贡献。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既是社会主义,又是初级阶段,而且是不断发展着的初级阶段,两者辩证的统一,既确定性质,又确定发展程度,从而准确地把握了发展着的中国国情。等等,不一一列举。
总之,上述十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辩证思维的运用和结晶,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贡献的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实践和新发展。
三、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世情、国情和民情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强调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有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要求,“一切都依条件、地方和时间为转移”,运用这种观察社会现象的历史观点来观察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时,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色,就在于它把科学社会主义与世情、国情和民情相结合,合乎时代的潮流、中国的国情,为人民所拥护,凸显了世情、国情和民情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世情。社会主义是世界发展的必然,任何一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都离不开整个世界的时代环境,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的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趋向是世界性的历史规律。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生产社会化水平高,但历史的具体发展却首先在世界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必须面对这样的时代环境。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生动而深刻地分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必须采取的策略,列宁说:“历史(除了孟什维克这类头号蠢人,没有人期待历史会顺利、平静、轻易、简单地产生出‘完整的’社会主义来)发展得如此奇特,到1918年竟产生出分成两半的社会主义,两者紧挨着,正如国际帝国主义一个蛋壳中两只未来的鸡雏。德国和俄国在1918年最明显地分别体现了具体实现社会主义的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经济、生产、社会经济条件,另一方面是政治条件。如果德国无产阶级革命获得胜利,那它就轻而易举地一下子击破任何帝国主义的蛋壳(可惜这种蛋壳是由最好的钢材制成的,因此不是任何……鸡雏的力量所能啄破的),就一定能不经过困难或只经过极小的困难而实现世界社会主义的胜利,当然这里是指全世界历史范围的‘困难’,而不是指平常小范围的‘困难’。如果德国革命迟迟不‘诞生’,那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学习德国人的国家资本主义,全力仿效这种国家资本主义”⑦。对此,列宁的表述公式是:“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⑧ 后来,列宁就制定了新经济政策。但国际资本帝国主义要扼杀社会主义国家,更不用说让社会主义发展了,十四国武装干涉失败后,又长期实行资本主义包围,新经济政策也难以继续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为多国,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阵营、两个市场。在战争和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形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也曾走过一段类似的历程。但在认识到时代主题变化的情况下,总结自身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曲折和国际经验,适应新的世情即新的时代环境,开辟了以改革开放为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的世情,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全球格局。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使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新中国面貌日新月异的种种举措,都是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代条件和国情相结合的结果。
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国情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明确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及时把握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能从实际出发,又能与时俱进,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稳定而快速的发展。
我国的历史基础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从沿海到内地又发展不平衡。不平衡有不平衡的困难,也有可利用的机遇。掌握得正确,可以化困难为机遇,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都有这方面的好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性与因时因地制宜的灵活性相结合。不再搞全国一样模式的人民公社,从乡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创造出了社会主义实践的多种各具特色的具体形式。一个外国人说,“这个国家太大,太多样化,以至于无法采用一个标准方式将改革从上到下贯彻下去”。结合中国国情,改革开放以来,既有管全局的目标模式,又有因地因时制宜的多种多样的具体实践形式。“这种多样性恰恰证明运动是有生命力的,它的发展是健康的”。⑨ 因此它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开创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崭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目标下的丰富多彩的多样性,如同“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⑩
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传统,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得到了发扬和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国情思维,贯串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诸方面和全过程,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熠熠生辉。
民情。社会主义事业是属于人民的事业,社会主义一刻也离不开人民,“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11)。三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和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生气勃勃,创造出“奇迹”,其奥秘也就在这里。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开始,这一指导方针,使广大中国人民“投入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伟大的工作,独立地着手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创造出了适应国情、世情和民情的、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实践形式。最先出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都是群众自己创造出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性,即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民情相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一步步地有了新的发展和提升。从“群众路线”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即从路线到世界观方法论,是既继承又提升,把“人民群众”、“民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得到了贯彻和深化。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列宁说,这是“历史哲学理论的最深刻最重要的原理之一”。(12) 这一深刻的科学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得到日益充分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扩大了其社会基础和群众队伍。
总之,三十年的经验说明,科学社会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见十七大报告)一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国情、世情和民情相结合的结果。
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随时随地都要以现存历史条件为转移”发展到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建设要与世情、国情、民情相结合,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所在,是这三十年社会主义新实践和新发展所贡献的重大理论成果。
四、完成新任务,要把握新事物
应该怎样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个伟大节日,列宁告诉我们:“庆祝伟大革命的纪念日,最好的办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上。现在,有一些根本性的任务革命还没有完成,要完成这些任务需要把握某种新的(同至今革命已经做到的相比)事物。在这种时候用上述办法来庆祝革命特别适当而且必要。”(13)
现在,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辉煌,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一些根本性的任务”,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还没有完成;进入新世纪以来,又凸显出了许多阶段性的特征。在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还不完全适应。为了进一步完成尚未完成的“一些根本性的任务”,“需要把握某种新的(同至今已经做到的相比)事物。”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领导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仅及时揭示了这些阶段性特征(十七大报告已梳理为八条),而且相应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举措,并集中起来,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从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为推进改革开放,以进一步完成这一“新的革命”尚未完成的一些根本性的任务所需要把握的新事物。在这种时候,以此来庆祝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的三十周年,“特别适当而且必要”。
要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新事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一要学习,二要实践。
(一)学习和研究
科学发展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国内外的长期发展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基本经验的科学概括。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所作的简明、精辟、辩证的中肯表述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对待这一科学,就要像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那样科学地提出问题和对待问题。列宁说过“马克思和恩格斯被认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们无情地反对各种空谈。他们教导大家要科学地提出社会主义问题(其中包括社会主义策略问题)”。(14) 为了能够科学地提出问题对待问题,首先就要学习和研究,一般的学习还不够,还要作研究。
一是要联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学习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解读,不受非马克思主义的误读的干扰,取得正确的认识理解,又联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深化认识以取得更深刻的理解,例如,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一是要争取全人类的解放,一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和发展,以达到“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是为党和人民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着运动的未来”,它体现了“《共产党宣言》所提出的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5)
二是要结合三十年以改革开放为特点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发展过程和经验来学习研究。这样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一步步形成的实践认识和理论认识,又进一步集中起来,形成了系统一体的理论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的科学发展观。这样学习,就可更具体地理解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十七大报告)
三是要联系现实的情况。联系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所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的特征来领会科学发展观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根本的重要性,就可以明白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其一是为什么发展,即为人民发展,这是根本宗旨、根本立场问题。搞社会主义就是为了人民,为了“人的解放”。其二是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实现根本宗旨,坚持根本立场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科学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合乎现代科学水平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就是合乎现代科学水平的社会主义发展观。
(二)实践和创新
实践对于把握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只有从理论变成为实践,才能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境界的物质力量。使科学发展观成为现实实践,这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不是照本宣科所能做到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遵循党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思路,使科学发展观与当时当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既要有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现实效果,又要使之不是一次性的、为建立起长效机制探索出适合不同领域、不同地方的实践形式,建立起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三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调动了广大中国的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丰富多彩的具体“模式”。这一宝贵经验,应该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得到新的应用和发展。
要提高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就要掌握“结合”全过程。既要理论变为实践,又要实践升华为理论。这就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是一般的总结,而是要理论化的总结,是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古今中外丰富的知识所阐明的经验总结。上述这样的实践和总结,自然就会是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际成就和理论成就都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和新发展,已把科学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但实践永无止境,发展也永无止境,因为“真理是过程”。社会主义还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在建设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一些根本性的任务尚未完成,还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前进,要紧的是走好今后的路。把各方面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更加显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4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3-94页。
④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7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8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页。
⑦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6页。
⑧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0页。
⑨ 《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4页。
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7页。
(11) 《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69页。
(12) 《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463页。
(13)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0页。
(14)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19页。
(15) 参见《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5页。
标签: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科学发展观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列宁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