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式教学应用分析论文_陈玉丽

小学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式教学应用分析论文_陈玉丽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佛昙中心学校,福建 漳州 363208)

摘要:任务驱动是以构建主义这一教学理论作为前提条件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从简至难、层层递进的完成系列学习任务,并且在任务推进过程中理清知识脉络、学习思路以及防范,进一步锻炼学生问题分析、处理等能力。以小学阶段信息技术学科为例,正确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任务活动中切身体会成就感、自信心,产生求知欲望,最终形成勇敢面对挑战、独立思考等能力。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情境

1.营造理想的教学情境

营造特定的教学情境,是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前提条件,只有把任务清晰呈现出来,才会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更加快速且准确的处理问题。针对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堂而言,教师必须综合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把章节知识划分为递进式模块,隐藏于具体学习任务里,督促学生在任务执行的同时提高自设能力。对比教学目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鼓励学生由现实问题、生活情境出发,通过认知冲突来调动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全面接收任务后,帮助学生设计可行性方案,在课堂情境中获取、吸收相关知识。比如:《小猫做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以往知识,展示上堂课程制作的鲨鱼捕食脚本,要求学生以这个脚本为框架,改编为小游戏。揭示课题“小猫请来了一个神奇的帮手,它叫做变量,哪位同学认知它呢?”通过课堂小游戏来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直接点明课题,使得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微课视频介绍变量,学生认真观看并且寻找变量在哪个模块内,设计探究任务“尝试创建一个变量”。鼓励学生演示创建变量的操作,展示各自创建的变量名,在此基础上教师讲解变量命名的规则,学生分享创意计划,在鲨鱼捕食游戏脚本中采取的变量是什么,教师巡视指导,给予适当的点拨和鼓励,组织学生及时保存作品。正确应用任务驱动教学,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变量命名的规则,掌握变量创建与使用方法,充分体会编程的乐趣的同时提升信息技术水平。

2.设计灵活性教学目标

因为信息技术属于理性学科,实际授课阶段不可避免的发生课堂内容过于乏味、枯燥等问题,使得学生逐渐形成厌烦抵触等心理。所以,为规避上述情况,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趣味问题,参考学生特征设计趣味性、灵活性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更加具体、深刻的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比如:《形状补间动画》章节教学,可以设计两大任务(1)补间动画分类和形状补间动画的特征。教学讲解补间动画能够划分成动作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两类,课件展示形状补间动画的作用是生成一个形态到另一个形态的变化,这个形态包括颜色、位置、大小以及形状等,分别演示刚才提到的形状补间动画实例,要求学生说出分别属于哪种形态变化;(2)创作《跳动的球》动画。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创建关键帧,引入广播实例,使得学生更加明确动画区别。再次展示创建补间动画的内容,学生按照个人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尝试制作《跳动的球》动画。教师全程巡视,适当给予点拨,指导学生通过快捷键(Enter+Ctrl)测试已经完成的动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分别转播几位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说出不正确的原因,包括感觉不到小球的移动;观察不到小球的形变;从圆形小球至椭圆小球的形变是突然的,感觉不出连贯性。由于本节课程的难度相对较大,教师合理运用“形变”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在前几节课已经初步了解Flash动画的制作后,可以自主动手制作个人喜欢的动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主动性。教师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演示实例,确保任务设计的恰当,使得学生配合度与参与度充分提高,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整体效果的增强。

3.采取合理化教学方式

结合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情况而言,任务驱动教学虽然得到了一定推广,可是受到课堂时间有限、教学设备有限等因素影响,教师通常会直接讲解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问题,忽视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想要改善这一问题,教师必须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比如:《移一移鼠标,让文字安家》的课堂教学可以设计为三大模块:第一,新课导入。课堂点名学生说一个自己熟悉的绕口令,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绕口令的内容,发现其中有着很多的重复文字,从而导出新课内容“复制和粘贴”;第二,学习复制与粘贴的过程。教师课堂演示操作流程,布置学习任务(1)情学生打开记事本,输入绕口令《四与十》,学生自行翻阅教材讲解的操作步骤,演示选中字符的操作,教师可以在旁观察和提示操作步骤“选中字符之后,单击编辑菜单下的复制命令”,把鼠标定位至合适的位置。通过实践操作,学生明确粘贴和复制使用范围、特征,为后续任务开展夯实基础。学生自学课文,理解字面含义,再加上教师的辅助指导,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的理解复制、粘贴以及剪切的特征;任务(2)学会粘贴和剪切的操作。课件出示已经输入好的绕口令《分果果》,提出思考问题“读绕口令能够发现什么问题?教师在输入的过程中把后面的两个语句弄错了,两个句子应该倒过来。想一想,怎样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的剪切与粘贴操作”。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补充讲解操作注意事项,强调学生注意操作条理性。通过体验复制、粘贴操作进行知识迁移,使得学生快速掌握剪切、粘贴的操作内容,培养学生操作条理性;第三,课堂总结。鼓励学生谈一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收获了什么,总结复制、粘贴与剪切、粘贴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加深印象、巩固课堂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合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能够促使小学生充分调动积极性,带着目标参与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从而有效增强其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也需要总结和归纳小学生性格特征,精心设计课堂学习任务,搭建自主、灵活的学习氛围,多角度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思考等能力,高质量完成预期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兰春.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解析-以《长颈鹿一图形的变化》一课为例[J]. 现代农村科技, 2017(5):84-85.

[2]曾美良. 智慧互动,让Scratch课堂教学更生动——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scratch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 文理导航, 2016(6X):86-87.

[3]贺玮, 朱凤华, 黄西妍. 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以《演示文稿超链接》为例[J]. 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 2017(10):132-134.

论文作者:陈玉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

标签:;  ;  ;  ;  ;  ;  ;  ;  

小学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式教学应用分析论文_陈玉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