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对人类心身健康远期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唐山论文,心身论文,远期论文,大地震论文,人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的心身健康受着生物、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现代医学日益证实人类的心身健康与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关系甚为密切。唐山大地震是近代人类史中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唐山人民作为直接受害者,当时的幸存者饱尝了大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的心理悲痛,时至今日这场灾难已过去二十年了,他们现在心身健康如何?灾难后心理创伤的阴影是否已经消散?或是对心身健康产生着持续性影响?为了澄清这个疑问,我们在唐山大地震过去二十年之际,对唐山大地震受难者心身健康的远期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对象 我们从1995年1月开始至1996年11月期间进行了此项调查研究。选择样本要求:1.地震时家住唐山市区且亲身经历唐山大地震者;2.地震时(1976年7月28日)年龄满18周岁以上者;3.地震前本人无精神疾病史且其家族中二系三代无精神疾病史者。以自身经历唐山大地震且有一级亲属(指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和子女)震亡者为研究组,对照组为自身经历唐山大地震而无一级亲属震亡者。
方法 受试者要完成下述项目:1.唐山大地震远期心身健康状况调查表;2.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3.焦虑自评量表(SAS);4.抑郁自评量表(SDS);5.康奈尔健康问卷(CMI)[1]。
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精神科医生完成。调查者深入居民区、工厂和离退休人员活动站随机抽样选择样本。全部数据用SPSS/PC+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总共1695例受试者完成了此项调查研究。其中自身经历唐山大地震且有一级亲属震亡者(研究组)858例(50.6%);自身经历唐山大地震而无一级亲属震亡者(对照组)837例(49.4%)。
一、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研究组中男381例(44.4%)、女477例(55.6%);对照组中男400例(47.8%)、女437例(52.2%)。两组性别比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研究组中现在年龄50周岁以下491例(57.2%)、51周岁至60周岁282例(32.6%)、61周岁以上87例(10.1%);对照组中现在年龄50周岁以下481例(57.5%)、51周岁至60周岁287例(34.3%)、61周岁以上69例(8.2%)。两组年龄结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二、两组地震当时自身情况比较
研究组中地震后未被废墟掩埋315例(36.7%)、被废墟掩埋543例(63.3%);对照组中地震后未被废墟掩埋545例(65.1%)、被废墟掩埋292例(34.9%) 。研究组中被废墟掩埋者比率高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在地震中受伤者(不包括重度颅脑损伤、瘫痪等重伤)450例(52.4%);对照组在地震中受伤者246例(29.4%)。研究组在地震中受伤者比率高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中自救(指未被废墟掩埋或被废墟埋掩但自我努力逃脱者)384例(44.8%)、被救(指被别人从废墟中救出)474例(55.2%);对照组中自救584例(69.4%)、被救253例(30.2%)。研究组被救者比率高于对照组(P<0.001)。
三、两组地震时财产损失情况比较
研究组地震时财产无损失55例(6.4%)、小部分损失169例(19.7%)、大部分或全部损失634例(73.9%);对照组地震时财产无损失150例(17.9%)、小部分损失281例(33.6%)、大部分或全部损失406例(48.5%)。研究组地震时财产损失重于对照组(P<0.001)。
四、两组回忆地震情境时心理反应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中回忆地震情境时轻度不安反应者38例(4.4%)、焦虑反应62例(7.2%)、恐惧反应238例(27.7%)、抑郁反应520例(60.6%);对照组中回忆地震情境时轻度不安反应者84例(10.0%)、焦虑反应140例(16.7%)、恐惧反应450例(53.8%)、抑郁反应163例(19.5%)。研究组中回忆地震情境时抑郁反应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中回忆地震情境时恐惧反应者比例高于研究组(P<0.001)。
五、两组SCL-90分数比较
两组SCL-90分数比较结果详见表1。表1显示研究组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总均分、各个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
六、两组SAS、SDS分数比较
两组SAS、SDS分数比较结果详见表2。表2显示研究组SAS总分、SAS标准分、SDS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七、两组CMI分数比较
两组CMI分数比较结果详见表3。表3显示研究组中躯体情况:眼和耳、心血管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皮肤、神经系统,精神情况:抑郁、焦虑、敏感、紧张分高于对照组。
八、两组震前和现在患躯体疾病情况比较(表4)
表4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现在患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者比例高于对照组。
讨论
本研究中研究组个体在地震中所承受的心理创伤程度重于对照组。20年后的现在,研究组的心身健康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表现在SCL-90分数中的总分、阳性项目数、总均分和各个因子分、SAS总分、SAS标准分、SDS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康奈尔健康问卷中眼和耳、心血管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皮肤、神经系统、疲劳感、抑郁、焦虑、敏感、紧张等分数高于对照组。另外,研究组现在所患慢性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比例亦高于对照组。
在我们进行此项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有亲人震亡与无亲人震亡者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在回忆地震情境时所表现出的焦虑不安、抑郁和恐惧性情绪更深切。
本研究结果证实重大心理的创伤会对受害者产生持久性应激效应,会长期地影响他们的心身健康。Selye提出刺激超强而且持续存在,机体应激反应进入衰竭过程,出现各种慢性疾病表现[2]。大量试验与观察已证实,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可以通过一系列神经系统、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变化,影响机体的内环境平衡,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其中研究较多的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的改变和中枢神经介质,如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水平的变化[2,3,4]。
心理应激过程和应激对心身健康的影响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个体对刺激的评估、心理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情况等。我们进行此项调查研究之目的不仅在于证实严重心理应激对心身健康的远期影响,而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此项研究结果提出了在经历严重的自然灾难后,对受害群体实施长期的心身健康照顾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任务,这对提高受害群体的健康水平、稳定社会结构、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承蒙湖南医科大学杨德森教授指导,郝伟副教授帮助资料数据统计,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