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共产党世界和平观的建构和嬗变论文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共产党世界和平观的建构和嬗变论文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共产党世界和平观的建构和嬗变

郑 华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基础课部,广东 湛江 524094)

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外交政策方面始终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回眸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中国致力于世界和平观的构建,从邓小平“有所作为”外交思想到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国共产党及其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的现实实践中形成了一个理论架构上渐趋系统化、中国和平与世界和平紧密相连的世界和平观。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同体和治理共同体是当前维护世界和平最为务实有效的做法之一。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外交思想;国际和平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在自身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在外交政策方面也始终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本文拟从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世界和平观的建构及嬗变入手,着重阐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内容,并尝试对其做一种世界和平观视野下的理论分析。

了解一个国家的重要政策可先从了解其重要领导人对该政策的连续、主要的表述开始。梳理概括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关于世界和平观的理论阐释,可清晰展现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中国共产党对于世界和平观的政治认同和信奉可以追溯得更早,比如至少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3年,周恩来在北京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文字几经斟酌,直至1955年的万隆会议才最后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虽然首先是为处理与亚洲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而提出的,但中国领导人很快将它作为处理一般国际关系的准则。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进入下降区间,2017年GDP增长率仅为6.9%相比2012年的7.7%下降了0.8%。由于经济增速的下降,我国政府一直采取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成为经济体增加杠杆的客观条件;此外,监管分业而治使得跨部门的协同监管具有一定难度,使得很多金融创新品存在监管漏洞,从而诱发金融创新“野蛮”生长,这也为经济增杠杆提供了金融手段[1]。我国债务杠杆率上升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5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去杠杆”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监管防范系化解风险[2]。

一、邓小平的和平外交思想

197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应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到美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当时,美国多家媒体将邓小平访美形容为“刮起了邓旋风。”这次访问成功地让更多美国人听到邓小平的声音,并通过邓小平的演讲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这次访美行程,为中国更好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在后来的多个场合,邓小平不断提及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核心利益:“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邓小平此番“维和反霸”的表述和“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角色定位,在今天看来仍然是睿智且符合实际的,通过争取世界和平来加快自身发展,中国找到了一条“和平崛起”的发展路径[1]56-57

最后,后金融危机时代带来的后遗症如经济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等加剧了世界的不稳定因素。

作为国家领导人,正确判断时代的主题变化,适时进行政策调整,是十分必要的。1985年3月4日,邓小平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1]104-105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在邓小平眼里,竟如此简单!

在经历短暂的政治风波后,面对西方一些国家扬言要对中国实行所谓的“经济制裁”,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我们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这两条要反复讲。具体的做法,还是要坚持同所有国家都来往,对苏联对美国都要加强来往。不管苏联怎么变化,我们都要同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从容的发展关系,包括政治关系,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1]353

夏津县北城水系生态水土保持工程地处黄河故道风沙区,土质以细沙沙土为主;地处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春季风速高、降水量少。这些地理条件就构成了沙荒地或季节性风沙化土地的自然基础。沙化土地多开辟为中低产田,没有实现林网化,每到冬春季节特别是春播季节,连片的大面积耕作地面暴露于强风之下,构成了沙化和荒漠化的社会基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初期的对外交往有几个特点:一是中国是主动走出去融入国际社会;二是道义上坚定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三是注重通过自身改革发展,来稳定助推促进世界和平;四是全力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来争取国内发展机遇,中国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甚至对于诸如南海诸岛的一些棘手问题,在时机不成熟的条件下,暂时也可以采取“搁置争议”的办法来“冷处理”。

二、江泽民的“求同求和”思想

方法:用一块棉布包50克花椒,用绳系紧,加水煮开后泡脚即可。花椒包可以反复利用,用一个星期左右再换新的就可以了。

崇尚和平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江泽民外交思想的重要文化根源,求同求和是江泽民外交思想的一大基本特色,其最典型的意义就在于搁置与西方国家的近期斗争目标,在和平竞争中达到“共赢”,这进一步改善了中国爱和平、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对中国外交新格局的开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仍然能提供增长动能。

再次,损人利己、零和博弈的观念愈发显得陈旧落伍,无法为世界和平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正面的影响。

劈山填海造地场区钻孔灌注桩护筒埋设的探讨…………………………………… 李天生,郑权恒,王玉军(1-83)

一般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往往会对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做出部署,反映了党内在一些领域上的高度共识。如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尊重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2]535

从上述不难发现,当时的国际形势较为复杂,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依然繁重,中国为推动建立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不断进行着努力;与此同时,中国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在维护世界多极化和全球贸易自由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对于战争与革命时代毛泽东的“革命性”外交思想,和平发展时代的江泽民外交思想呈现出鲜明的“求同求和”“全面参与”色彩。他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丰富养分,并创造性地将其运用于国际关系领域,付诸当代中国的外交实践。例如,2002年10月,江泽民访美时发表演讲,他指出:“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优良传统。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始终遵循这一价值观。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主张,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2]522-523可见,江泽民所讲的“和”,主要是指和睦相处,不对抗;“同”,主要是指看法、观点、文明、社会制度等相同。

三、胡锦涛的“和谐世界”思想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周边环境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甚至不惜用“莫须有”的手段来向我们发难。对此,胡锦涛曾深刻指出:“近些年来,国际社会不断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究竟会在国际上发挥什么作用?‘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输出通缩论’‘人民币升值论’等言论,或多或少都有这个背景。如何化解其他国家特别是一些周边国家对我国日益发展的疑虑,是我们将长期面临的一个重要工作”[3]94

面对质疑和误会,中国提出建构自己的话语权:“我们要高举促进共同发展旗帜,通过各种方式向世界宣示,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是一条有别于传统大国崛起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同各国发展的崇高目标是一致的,中国愿同所有国家互利合作、双赢共赢。”[3]95

这首诗暗用林和靖梅妻鹤子的典故,但不直白,颇含蓄蕴藉,耐人寻味。他将长安二月未见梅的原因诙谐地归结于梅花还在等她的主人到来。董玘的七律也有个别写得形象而富有哲理,如《题画》:

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3]352。这是“和谐世界”理念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

“9·11事件”后,恐怖主义成为人类公敌,但如何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合理、安全美好的世界,世界各国鲜有良策。中国一方面“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另一方面继续为世界和平观的建构提出“中国方案”。胡锦涛指出:“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谐,强调和谐,促进和谐。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和谐世界,需要国际社会每一个成员携手努力。”[3]444-445中国古代的“和文化”,被赋予新的时代气息,但“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包容心态并没有改变。

1996年,美国著名学者享廷顿的代表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出版,“文明冲突论”因而举世闻名。“9·11事件”后,一些西方政客把伊斯兰文明暗喻成恐怖主义的代名词,并有意无意地激化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引起国际上新的不稳定因素。对此,胡锦涛特别提到:“应该承认各国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道路的差异,不能以此为借口对别国内政说三道四,更不能把世界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归因于哪一种文明、哪一个民族或哪一种宗教。”[3]445

这一阶段,中国一方面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另一方面坚定支持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核心作用,反对绕开联合国对一些主权国家进行军事行动的单边主义行径,并开展一些诸如减贫、维和之类的有益工作。此外,中国政府也开始以中华优秀文明为核心构建中国特色的和平话语体系。

偏偏那带着她采办嫁妆的向导又是哥哥给介绍来的他的同学。他们住在哈尔滨的秦家岗上,风景绝佳,是洋人最多的地方。那男学生们的宿舍里边,有暖气、洋床。翠姨带着哥哥的介绍信,像一个女同学似的被他们招待着。又加上已经学了俄国人的规矩,处处尊重女子,所以翠姨当然受了他们不少的尊敬,请她吃大菜,请她看电影。坐马车的时候,上车让她先上;下车的时候,人家扶她下来。她每一动别人都为她服务,外套一脱,就接过去了。她刚一表示要穿外套,就给她穿上了。

四、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续写新的华章,中国在世界和平观的建构方面又有新的发展。

(一)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4]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其核心理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从上面的表述不难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全球化背景下,基于维护世界和平而提出的一种全新思维,是对人类整体前途命运的重大关切,其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面对世界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以一种宏大理念的诠释回应了“人类往何处去”的时代之问。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依据

习近平指出:“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地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4]3如果以国际视野审视2008年以来的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阶段性特征越发明显,用新思维、新理念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难题就被提上议事日程。

首先,自2008年世界金融风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一系列发展难题仍然困扰着人类社会。比如外商直接投资(FDI)大幅下滑,增长缺乏动力。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显示,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0年间,全球FDI流入额年均增速达20.2%,而金融危机以来的8年间,全球FDI流入额年均增速仅为0.8%。世界经济的复苏和持续增长需要各国增强互信,着眼长远,携手合作共同应对。

其次,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数据处理运用SPSS 23.0软件,采用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与LSD(最小显著法)在α=0.05水平下检验不同断根处理或不同根序之间杨树切口处细根内源激素与氮代谢关键酶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图 1~4中的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

20世纪80年代,国际风云变幻莫测,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不断在进行军备竞赛。如何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确保我们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邓小平在深思熟虑后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祝典礼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的对外政策是众所周知和持久不变的。我们坚决主张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裁减军备,首先是裁减超级大国的核军备和其他军备,反对一切侵略和霸权主义。我国将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建立、发展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关系。”[1]70中国看似与一些国家“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也使自己把难得的资金节省下来进行经济建设。

木棉花以8.0 g/kg·BW剂量灌胃给予小鼠,实验动物饮食及活动正常,未见任何中毒症状和死亡实验结束后,对动物进行大体解剖,肉眼观察各脏器未见异常,表明木棉花粉雌雄性小鼠经口最大耐受剂量(MTD)均大于8.0 g/kg·BW。

孕期出现皮肤瘙痒的原因极多,如妊娠纹出现、皮肤过敏、孕期代谢旺盛、分泌物增加以及孕期胆汁淤积症等。其中以胆汁淤积症对胎儿的影响为大,不容忽视。

与此同时,随着各国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强,国际社会也出现了一些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利因素。

第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0%,为世界解决经济动力不足问题提供了新的引擎。

尽管“道”是多义的,但其中有一条主线,即首先将“道”作为“物”,指一种特殊的存在体。它存在于形上领域,由其运动或者说在展开存在的过程中开出了天然现象之“物”。规律、准则或典范都是由这层含义的“道”延伸出来的。

第三,面对严峻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觉醒,“共同体外交”展现了其务实性和可行性。

传统知识服务商一般都有受控的主题词表,建立主题词之间、主题词与各种分类法之间的对应关系,用于优化检索效果、快速汇总相关资料,应对选题、查新、查全等各类需求。

二是渐进性。一个全新理念要被世界所接受有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由浅入深、从近到远的发展过程,从空间上出现“从中国到亚洲乃至世界”的延伸。

综上所述,通过监测心力衰竭新生儿的NT-proBNP、BNP水平变化,有助于观察患儿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

第五,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或气候异常已令单个国家无法独善其身,加强国际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成为应对挑战的绝佳选择。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阶段特征

一是连续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近年来中国政府连续多次、反复阐释的外交战略新理念,涵义丰富体系完整。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一段阐述,最能揭示其意蕴内涵:“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 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5]651简而言之,在国际格局深度变革、全球化纵深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世界各国发展紧密相连,全体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应兼顾他人利益,共同发展、共同合作,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以期构建持久和平、合作共赢的和谐世界。近五年来,不论是国际还是党际的交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中国共产党世界和平观构建的核心观念而被连续不断提及,如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重点仍然是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概念。据不完全统计,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直接提及或深度论述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达上百次。

第四,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实施,各国文化互鉴日益广泛,为国际事务的合作共赢创造了可能。

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叫除夕,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意思是岁尽年更,除旧布新。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旧时家置酒宴,往来拜访以“别岁”。 除夕这天要祭拜祖先,有的是在年夜饭前祭祀。 除夕当晚,家家户户竭其所能,准备丰盛的年夜饭。 饭后家人团聚守岁谈笑,通宵不寐。

三是全面性。内容上呈现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生态甚至网络空间等方面的不断充实和发展。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讲话中倡导国际社会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面对互联网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 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2016年11月17日在中国召开的世界第三届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发表视频讲话表示要“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四是权威性。这个宏大理念在国内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最终被一些国内外重磅文献收录其中。正当世界乱哄哄、“黑天鹅”频飞、西方惊呼“这个世界让人看不懂”的时候,习近平主席于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仅仅过了23天,这个理念就写进了联合国文件。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中提到“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6天后被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现在宪法序言中。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和平观建构增添新的内容

1.由文化理念维度看,从提出中国梦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更加重视和平主题的国际话语权的建构,并通过一系列国际会议和主场外交赢得越来越多世界关注的目光。

2.由发展路径维度看,从精准扶贫、建设全面小康到五大发展理念在国际上逐渐深入人心,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上有了更充足的底气。“在过去40年里,中国已经促成了7亿多人口脱贫。这个社会奇迹比经济奇迹更为重要。”[6]

3.从守正创新维度看,由“一带一路”到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向国际社会贡献了重要的公共产品,为实现更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4.从完善治理维度看,从新型大国外交到努力维护全球多边主义,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新型义利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支点;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平台;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五、结 语

从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思想、江泽民“求同求和”思想、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到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的现实实践中形成了一个理论架构上渐趋系统化、中国和平与世界和平紧密相连的世界和平观,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同体和治理共同体则是维护世界和平最为务实有效的做法之一。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为宝贵的理论品质。作为世界和平观的最新论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吸引世界目光。在实践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另一个重要倡议“一带一路”有着互为表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项事关世界和平和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必须要有一个总抓手引领推动,“一带一路”恰好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其次,“一带一路”在推动了中国外交重心转移同时,也实现了外交策略总方针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的转移。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在实现战略重心从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之后,在外交上也确立了淡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争论,一心一意谋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积累中国的总体实力,而对于国际社会中发生的一些争端和热点问题,大多采取低调务实的外交风格,邓小平形象将其概括为“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战略大方针。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012年,中国对外虽然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和亚丁湾护航等主动作为,但总体上没有脱离“韬光养晦”的主基调。最后,随着“一带一路”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单边主义及贸易保护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同和重视,最终被联合国写进了重要文件,这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作出的重要贡献。

随着“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的提出,是中国外交策略总方针突破“韬光养晦”的一个转折点。一些学者甚至用“引发中国外交‘哥白尼式革命’来形容”[7]103。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和平观的构建随着对外工作实践的不断推进,也在不断地调整与创新,但真正标志着由“有所作为”向奋发有为转变的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外交关系。”实践正在并将不断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5] 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郑永年.中国政治经济模式及其未来[N].联合早报,2019-01-04(3).

[7] 厉以宁,林毅夫,郑永年,等.读懂一带一路[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The Construc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 World Peace View During the Fo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ZHENG Hua

(The Basic Course Department,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Cunjin College,Zhanjiang,Guangdong 524094,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especially sinc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hina has consistently adhered to its independent peaceful diplomacy in foreign policy and made its own contribution to the maintenance of world peace through its continuous efforts.Looking back on the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a has committed to building views on the international peace,and has formed a systematic theory framework in the practical practice of ruling the country and governing the government,from the “doing its something” of Deng Xiaoping to the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of Xi Jinping,which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peace.In the face of “A one-hundred-year change”, it is one of the most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ways to maintain world peace at present to build interest community, fate community and governance community.

Key words :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diplomatic thoughts;the view of international peace;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Belt and Road”

收稿日期: 2019-05-18

作者简介: 郑华, 男,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基础课部讲师。

中图分类号: D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6-4702(2019)03-0035-07

(责任编辑:刘惠卿)

标签:;  ;  ;  ;  ;  ;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共产党世界和平观的建构和嬗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