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合并慢乙肝患者应用抗病毒治疗药物的研究论文_何宇,李晶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七医院 161000

【摘 要】目的:研究尿毒症合并慢乙肝患者应用抗病毒治疗药物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4例尿毒症合并慢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抗病毒药物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肝功能变化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总有效例数上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尿毒症合并慢乙肝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乙肝各项功能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尿毒症;慢乙肝;抗病毒药物

尿毒症合并慢乙肝患者应用抗病毒治疗药物能够取得一定疗效,本研究为探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效果,选取94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94例尿毒症合并慢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下由临床医师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7例,男24例,女23例,年龄25岁~71岁,平均年龄(44.57±14.28)岁。对照组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龄23岁~70岁,平均年龄(45.37±15.69)岁。纳入及排除标准:①所有患者经过临床和拍片检查后均被确诊为患有尿毒症合并慢乙肝疾病;②排除患有其他严重心、肝和肾部疾病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一般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抗病毒药物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阿昔洛韦(湖北科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抗病毒药物治疗,国药准字号为H10900094,规格为0.1g,初始用量为0.2g/次,3次/d,服药时间为早、中和晚饭后30min,根据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和病情改善情况,对患者适当增减药量,服药周期为1个月,医护人员要时刻观察患者服药后的身体指标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1]。

1.3疗效判定

根据《临床医药实践》制定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②有效:肝功能指标改善良好;③无效:肝功能无好转。总有效=(①+②)/(①+②+③)*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

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变化情况比较可知,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肝功能变化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尿毒症合并慢乙肝疾病是医学临床中治疗较为复杂的疾病,该疾病对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医学中也普遍采用常规的药物对其进行治疗,效果不显著[2]。近年来,医学事业的发展,使得抗病毒药物逐渐使用于该疾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是比较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之一,其药物中的成分与人人体细胞结合能够有效达到控制患者体内酶活性,从而起到抑制慢性乙肝的作用[3]。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肝功能变化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总有效例数上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尿毒症合并慢乙肝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乙肝各项功能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静,刘学民,刘正稳,等.直接抗病毒药物在丙型肝炎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04(12):2084-2087.

[2]张倩华,曾梅玲,罗宏宇,等.29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2年Fibroscan值的动态变化[J].安徽医药,2015,03(09):1799-1801.

[3]左维泽,朱庆峰,彭莉莎,等.核苷类药物治疗慢乙肝患者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J].农垦医学,2013,02(04):295-299.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李晶 女 汉 1982年6月24日 黑龙江齐齐哈尔 硕士研究生 主管药师 临床药学

论文作者:何宇,李晶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7

标签:;  ;  ;  ;  ;  ;  ;  ;  

尿毒症合并慢乙肝患者应用抗病毒治疗药物的研究论文_何宇,李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