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农业的弱质性及其治本之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业论文,之策论文,性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的弱质性是长期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因素。怎样才能使中国农业由弱质变强质?怎样使中国农业得以兴盛与发达?中国农业发展的出路究竟何在?建国后近半个世纪以来,此类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与党和国家领导人长期探索的。有人说:“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反对者说:“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不在于机械化,而在于科技兴农。”也有人说:“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生物工程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与普及”。还有人说:“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由粗放经营全面转向集约经营。”如此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认为,中国农业弱质性的治本之道是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战略途径。我们当代人的历史责任在于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并在实施中把两者有机地融合与巧妙“嫁接”,走出一条中国农业由弱质变强质的成功之路,从而最终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一、中国农业弱质性及其成因
(一)长期以来,困忧中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难题就是中国农业的弱质性。这种弱质性集中表现于下述四个方面:
1、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差,耕地等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日趋减少,抗灾能力脆弱。(1)农业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等生产资源人均占有量愈来愈少。从耕地来看,本来先天就不足,人多地少,又加上后天破坏,使耕地急剧下降,人均资源占有量日趋减少。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耕地仅占世界的7%,且人均耕地由50年代的2.7亩下降为1993年的1.23亩,仅相当于美国的九分之一,泰国的四分之一,印度的二分之一。由于缺少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乱占滥用耕地成风。据统计,1978-1993年这15年中全国净减耕地面积6432万亩,相当于四川省的耕地面积,而同期全国人口净增2.3亿,相当于四川省人口。我国粮食面积已减至16.5亿亩的警戒线之下,据推测,今后6年还将净减耕地5400万亩。从森林、草地、水资源等来看,我国人均森林1.8亩,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八分之一;人均草原5.3亩,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水资源人均2700立方米,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同时人口还在继续增长,预计下世纪4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将还会大大减少。(2)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水利设施老化失修,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中国人均拥有的森林资源本来就少,再加上近百年来的战乱与近半个世纪来的乱砍、滥伐、滥垦,森林复盖率已从50年代的30%下降到90年代初的9%,最近几年稍有回升,但多为幼林,从而失去了生态屏障。从水利设施看,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水库“带病”运行,万亩以上灌区工程70%以上损坏,淤积严重,年均减少溉灌面积300多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8.2%,草原退化达10.9亿亩,沙化面积每年以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推进。目前已达2.29亿亩。抵抗水、旱、洪、涝灾害的能力下降,导致洪、涝、旱、风、虫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1952-1992年间发生较大水、旱灾害42次,平均每年1次以上,平均每年受灾面积3亿亩以上。仅1991年江淮特大洪灾与1994年南方及东北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达779亿元之多。与国外发达国家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相比,我国要大得多。如日本每年水、旱、洪、涝等灾害所造成损失仅占GNP的千分之一,而我国却达千分之五十七。(3)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加之有些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品质低劣,导致地力下降,农田与水质污染严重,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
2、农业整体科技素质低,农业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我国在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居世界后列的情况下,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也很低,如农业技术贡献率仅30%,化肥利用率仅30-40%,溉灌水利用率仅40%等。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低,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据统计,全国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仅有6名技术人员,平均每万亩耕地不足2名技术员,每个乡平均技术员不足0.6名。农村文盲占四分之一,具高初中文化的仅占15%。改革开放后,农业科技人员纷纷下海,农村科技推广网络多数已经破散。1994年全国拆销220个县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改成公司;有960个县级科技机构中断了财政拨款,占总数的44%,乡级科技机构中断财政拨款的20100个,占43%。1978年,农、林、牧、渔业部门人均工资是当时12个行业最低的,占各个行业人均工资的79%,而1993年降到70%。在过去15年中,各类农业院校培养的农业科技人才159万人中有75万人已跳出了“农门”。在全国农民中,文盲占20%,半文盲与小学文化程度者占40%。这是造成农业比较经济效益低、劳动生产率低、投入产出率低、农业资源利用率低的主要障碍因素。
3、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业产业链短而细,集约化程度低,规模效益小,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低。为农业服务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很不健全,不配套;粮棉油及多种经营等农作物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低,生产规模狭小,规模效益差;农业市场化程度低,种养加脱节,农副产品加工业落后,农副产品附加值低,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水平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生产产值之比是3∶1,而我国还不到1∶3。同时,农业外贸与创汇农业规模小,且初级农产品多、低质品多,形成成本高,卖价低,创汇少。比如我国出口的香菇每吨仅8740美元,而日本的香菇却达29377美元,高出3倍多。
4、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性大。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极大。原因在于:第一、农业生产者生产的农产品不能随市场供求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其即期规模是以上一周期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确定的,一旦播种,规模就被确定下来。当市场需求增加,价格上涨时,农业生产者无法利用市场机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当需求缩小,价格下跌时,生产者也无力缩小生产规模,从而使生产的农产品过剩,价值不能充分实现,消耗不能补偿,造成再生产的萎缩;第二、农业增长受凯恩斯定律与恩格尔定律的双重限制。凯恩斯定律指出,伴随人们收入的增长,其收入用于积累的份额增大,用于消费的份额趋于下降,即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趋势。农业是消费资料生产部门,因此,人们消费需求的相对缩小限制了农业的增长。恩格尔定律则指出,一个民族或家庭伴随收入的增长,在消费支出总量中,用于吃的支出比例越来越小。农业生产主要是提供食物,所以,农业增长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自动跌入恩格尔陷井;第三、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加剧了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性。我国的经济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时,给个别生产者(农民)所带来的收益并不一定增加。城市经济具有较高集聚效应,即城市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交通、通讯、信息、资金、科技、人才等条件优越,这些资源的空间集约程度较高,因而运输费用相对低廉,交易成本较小,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农业生产经营则相反,其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科技落后、人才素质低、资金匮乏,因而这些资源的空间集约程度较低,相对城市经济来说农业生产经营的运输成本高,交易成本高,这样,在我国目前二元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性比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更大。
(二)形成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弱质的主要原因
(1)农业投入严重不足,使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更缓慢。80年代初,农业投入占国家投资总额的5%,但到1994年却又下降到1.7%,近几年才稍有回升。如此微簿的投入,对改善中国庞大的农业生产条件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
(2)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自8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农产品成本急剧上升,致使农业特别是粮食比较效益低的问题愈来愈突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1993年底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00∶39.4,下降为1978年以来的最低点(1978年为100∶42.4)。农业收入之所以增长缓慢,一个重要原因是农用化肥等生产资料大幅度提价,使农业生产成本过高。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务农特别是种粮、种棉积极性下降,使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甚至出现了农田“撂荒”现象。
(3)农业基础地位停留在口头上,政策配套与法律保障体系不落实,致使农业自身的收入微簿,农业内部难以形成积累,影响了农业发展速度和农业现代化。确保农业基础地位的政策与措施也未很好的落实,比如,对农业投入的额度长期缺乏法律保障,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本来就很少的一点农业投资在比较利益驱动下不能“到口”,而转向其他产业;对耕地等农业自然资源缺乏有力的法律与政策保障,这是我国大量耕地被挤占的重要原因;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三废”治理等立法不严,执法很松;对森林的乱砍滥伐缺乏坚决果断的治理措施;对发展农村科技与教育的政策上存在缺陷;对农业科技人才不仅没有实行优惠政策,而且有近一半的县、乡两级科技推广组织和人员取消了财政拨款,严重挫伤了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4)双层经营体制上,“统”的功能不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簿弱,农村经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普遍不强。乡镇企业虽发展很快,但有些效益不高,许多乡镇企业已陷入困境,成为乡、村集体经济的一大包袱。
二、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医治中国农业“弱质病”的治本作用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形成于世纪之交,并将贯穿于21世纪中国农业的两条发展道路,或者是农业与农村经济的两大发展战略。这两大发展战略是改变中国农业长期落后状况,医治“弱质病”的治本之道,是变弱质性农业为强质性农业的根本举措,对促进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将产生极其深远而重大的作用。
(一)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全面实施将会有效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占我国耕地2/3的低产田将逐步得到改造,水面、草场等将得到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壤肥力将逐步提高。溉灌技术的逐步改进,将大大节约水资源。同时,对森林、草原等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会使森林、植被、草原覆盖率逐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实际上提高了我国人均农业资源的相对占有量,这将有利于逐步克服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低、农业发展的资源条件较差的劣势。
(二)两大战略的全面实施,将使农业自然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如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改造低产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力营造防护林、种草植树以及依法治理“三废”等等,将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克服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田、水资源污染严重等问题,从而为农业走上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之路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两大战略的全面实施,将会使农业产业链不断延长与加宽,农业生产环节与收入环节将同时增加,农民的就业环节与机会也将会不断增加,初级农产品经过加工环节进而增值,农业与农民将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从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提高农民个人收入水平。因此,也将有利于摆脱多年来在农业收入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的基础上形成的低水平重复的陷井。
(四)两大战略的全面实施,将会使农业科技含量与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将会以新的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技术经营管理进行根本改造,使土地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从而使多年来农业生产力低的局面逐步发生质的改变。
(五)两大战略的全面实施,将会有力地推进股份合作制度在农村全面普及,促使生产经营规模扩大与农业经营机制的完善。一方面,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改革现有土地制度及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改变长期按人口平均分配耕地的作法,同时使一部分具有稳定非农业收入的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促成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加快农村土地市场发育,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另一方面,通过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合作经营方式,组建农业集团公司,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使松散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的层次不断提高,以不断完善农业经营机制。随着农业经营机制的不断完善和股份合作制的全面普及,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将由传统的分散落后的小生产、粗放经营逐步转向社会化大生产的农业集约经营,这样,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布局与专业化生产会大大加强,农业能承受更大的市场风险。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实现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使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有利于增强农业增值能力,有利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有利于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六)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实施,将促使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又将大大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城市化是全球的大趋势,也是中国的大趋势。1988年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平均达42.1%,其中发达国家达到70.1%,发展中国家达到30.5%,中国1993年城市人口已达22.4%,据预测,2000年还将达到35%。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调,引起人口、就业、交通、住房、治安、环保等一系列问题。中国不能走世界城市化,特别是不能走也走不得发达国家城市化道路,而只能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市化的道路。应当按照严格控制大城市,适当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办事,而积极发展小城镇的驱动力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与农业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加速农村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与繁荣。这样,由于农村工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便会带动农村城镇发展,于是农村城镇与农村工业辐射力会进一步增强,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也会增强,就能够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显然,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大推进与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不仅会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而且会大大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指出的,这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以工补农,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拓宽农村共同致富之路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七)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全面推进,必将全面刺激生产与消费的有效需求,对农业生产经营及农业生产设施的投资将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巨大“拉力”。在这股“拉力”的牵引下,农业的投入必然会逐步上升。因为,这不仅能“拉动”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增长,而且社会对农业的投入也会增加。另外,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也会以工补农,反哺农业,而且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积累增多,农民对农业的投入也会加大。因此,农田水利、农村交通、农业机械等等农业生产条件,将全面改善,土壤改良、低产田改造、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将获得极大的发展,农产品加工能力与产品质量将大大增强,从而为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的弱质性奠定稳固的基础。
(八)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全面推进,必将促进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与法律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与完善,依法治水、依法治土、依法治理污染、保护资源环境、依法造林、依法保护农民利益等措施都将逐步得到落实。健全的法律体系与政策体系将会有效地支撑与保证我国“弱质农业”不再弱化,并逐步同强质农业转化。
总之,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将从根本上彻底改造中国传统农业的弱质性,逐步实现中国农业从“弱质”变“强质”的飞跃,有利于中国农业实现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高产、高效、低耗、不污染,维护与提高农业再生产能力,生产多样化,综合经营”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项基本要求和“生产要发展、生活要提高、生态要改善”的三大目标。
标签:农业论文; 中国农业论文; 农民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三农论文; 经营性收入论文; 农村论文; 种植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