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暖通空调是建筑施工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如果可以合理应用BIM技术,可以提高设计工作的效果。在本文中,首先阐述暖通空调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优势。然后结合具体的工程案例,深入探究暖通空调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策略。基于此,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充分发挥BIM技术的作用,优化暖通空调设计、施工的方案,为强化设计效果奠定基础。
关键词:暖通空调;空调设计;BIM技术
前言:近几年,BIM技术作为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建筑行业之中。在用户体验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暖通空调的设计同样向着智能化、先进化的方向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相关人员应该将BIM技术应用其中,实现对设计方式的调整与创新。
一、暖通空调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优势
应用BIM技术进行暖通空调的设计,能够通过建立模型的方式增强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总体而言,暖通空调设计中应用BIM技术的优势主要表现为:(1)优化视觉效果。BIM技术可以在计算机中实现对相关数据的存储,然后运用专业的软件进行运算,形成一个相应的立体模型。也就是说,设计人员能够直接获得暖通空调的设计效果,便于实现调整、优化,提高设计水平。(2)增强计算精度。在BIM技术中包含5D数据库,所以能够为工程量计算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数据支持。在BIM技术不断优化与改进的过程中,其模型的精度得到了有效强化,从在根本上提高了计算工作的整体效率,实现对工程设计效果的保障。(3)实现虚拟施工。由于BIM技术可以形成暖通空调工程的模型,所以能够对具体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将模型、时间维度进行有效结合。通过虚拟的方式,可以及时发现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实际施工提供安全保障[1]。
二、暖通空调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策略
(一)工程案例
在M学校建筑的施工中,需要进行暖通空调的设计。本工程中,建筑总面积为5.6万平方米,最高建筑的高度在25米左右。其中,教学楼包含地上建筑为5层,地下建筑为1层。在M学校建筑工程中,除了教学楼之外,还包含办公楼、宿舍楼。在进行暖通空调设计的过程中,将冷热源机房设置在地下一层,并放置了两台地源热泵。为了保证暖通空调设计的合理性,笔者将BIM技术应用在其中,以此来提高设计结果的科学性。
(二)应用策略
结合M学校建筑工程的概况能够发现,暖通空调影响着师生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的体验,所以必须积极做好设计工作。为此,要想充分发挥BIM技术的重要作用,应该对全面掌握具体的情况,实现对设计方案有效调整。其中,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对M学校的暖通空调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设计方案
第一步:冷热源。(1)对M学校建筑中宿舍的设计。在该区域中,暖通空调的设计目的是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只有如此才能够满足学生生活的需求。对于夏季的制冷而言,计划采用多联机的设计方式,达到空调系统制冷的相关需求。另外,对于冬季的制热而言,则应该运用锅炉进行二次供水。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实现对水温质量的保障。不仅如此,还需要通过热转换器对水温进行相应的控制,从而将水温控制在60摄氏度至90摄氏度之间。对于M学校中办公室、教学楼的设计,该区域的冷热源设计也需要对地热源泵系统进行合理的利用,以此来满足两个区域中供暖、制冷的相关需求。
第二步:负荷计算。在暖通空调的实际运行中,会产生相应的冷负荷、热负荷。所以,相关人员应该对两种负荷进行准确的计算。具体而言,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可以实现对专业计算软件合理应用。同时,还需要对冷热区域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为后续的相关操作准确准确的依据。基于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负荷计算的精准程度。对于M建筑工程来说,教学楼的整体负荷是几个区域中最大的,所以在设计暖通空调的过程中,应该保证其功率为每立方米1.2千瓦。经过相应的计算以后,需要将系统的负荷值控制在117kW以内。而对于负荷最小的区域而言,暖通空调系统的负荷达到45kW即可。
第三步:方案设计。对M学校进行暖通空调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相应的区域特点,对暖通空调的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在保证不同区域系统既定效率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损耗问题的出现。例如:在对M学校的宿舍进行暖通空调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运用循环通风的方式对优化室内空气,同时还能够降低夏季的使用率。另外,为了能够对学生居住的环境予以保障,应该运用多联机空调强化供暖效果。
2.技术应用
第一步:优化技术选择。在M学校工程的暖通空调设计中,可以运用Magi CAD实现设计图纸、构建模型的目的。同时,通过Revit、CAD平台为工程师、设计人员提供便利。通过此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设计工作的合理性,为推进暖通空调的施工提供保障。另外,通过以上两种软件的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模型的完整性,确保其能够达到工程施工的目标。
第二步:确定工作范围。在M学校工程的暖通空调设计中,发现暖通空调覆盖了三个区域,即教学楼、宿舍楼以及办公楼。对于这些区域的设计而言,均需要运用BIM技术作为基础。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强化系统整体的合理化程度,优化散热器供暖、空调水系统、换热站、地源热泵之间的衔接效果,增强其运行的稳定性[2]。
第三步:明确技术特点。在应用BIM技术对暖通空调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首先对二维空间进行设计,通过线的形式实现对空调系统内容的表达。然后,再利用数字、文字等信息完成标注,明确区分设备、管线之间的差异。最后,技术人员使用BIM技术对工程进行建模(如图1所示),实现对点、线、面的结合,为工作人员提供依据。基于BIM技术的优势,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模型明确管线之间的关系,分析其中是否存在碰撞问题,并生成相应的报告。也就是说,运用BIM技术可以对方案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进行检查,提高整体方案的科学性。
图1 M学校暖通空调系统模型
结语:综上所述,将BIM技术合理应用在暖通空调设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诸多便利。在具体的工程案例中,设计人员在制定相应的方案后,将BIM技术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有效提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及时发现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第一时间进行调整、优化。由此可见,将BIM技术应用在暖通空调的设计中,具有较强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王封江.BIM技术在暖通空调工程设计应用的可行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9):57-58.
[2]潘山.关于BIM技术在暖通空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居舍,2019(11):57.
论文作者:陆思荣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
标签:暖通空调论文; 技术论文; 负荷论文; 学校论文; 区域论文; 过程中论文; 模型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