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的核心:权力价值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权力论文,核心论文,领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2)04-0007-04
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对于一定主体的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和满足。权力价 值观则表明社会这个主体与权力这个客体之间的需要和满足的关系。从总体上界定,权 力是一种共同意志和行为的力量。它之所以产生和存在于社会发展之中,就是因为它对 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有作用,这也就构成了权力的价值属性。
权力的价值区别于一般的物的价值,它具有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权力价值的积极功 能是: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维系社会的构成、秩序和稳定,能为社会主持正义、驱 除邪恶提供手段。权力价值的消极功能是:它也能满足个人欲望,能为一些人谋取私利 、贪污腐化提供条件。权力价值这两种不同功能的释放,主要取决于权力的操纵者。权 力的操纵者如果将手中的权力与浅薄的功利结合,就必然导致腐败并危及社会与民众。 影响权力价值属性的主要因素是领导者的权力价值观。
权力价值观是领导者对权力价值的认识和主观评价,是权力价值和行为之间的过滤器 ,它评判着价值标准,取舍着客观影响,决定着用权方向。领导者的权力价值观是一定 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受一定的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主义的领导者 从总体上确立了“一切权力来自人民,领导者是人民的公仆,领导者的最大职责是用人 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这样一种价值观。但是,社会主义领导者的权力价值观是在 与腐朽的剥削阶级的权力价值观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斗争有一 个反复、持续的过程。这就是说,在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封建的、资产阶级的、社 会主义的权力价值观综合地对领导者产生着影响。虽然社会主义的权力价值观占主导地 位,但其它影响决不可低估。事实证明,确有一些领导者经不起改革开放的考验,经不 起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负面因素的冲击,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为自己谋取私利的 特权。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者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中存在着腐朽 落后的权力价值观,以至成为支配其行为的主导价值。
领导者的领导活动过程不仅是贯彻个人意志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有关价值观念和行 为准则的过程,是影响领导活动方向和结果的过程。所以,领导者的权力价值观一经形 成,必然会渗透到领导活动的各个方面。
首先,权力价值观影响权力的追求目标。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领导者有其不尽相同的职 务权力。有的表现为对人员的任用、奖惩;有的表现为对资金的筹集、运用;还有的表 现为对物资的调配、使用等。总之,对人财物的使用是领导者的基本权力。在这些权力 的运用过程中,领导者持什么样的权力价值观,将决定这些权力所实现的价值。领导者 如果将私欲、个人利益溶合于权力之中,那么为公众谋利的相当一部分财物就会被个人 贪得无厌的私欲所吞噬。在他们的价值天平上,个人利益超过了一切,权力就成了满足 他们个人需要的手段。
其次,权力价值观影响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领导者持什么样的权力价值观,会直 接影响这个部门的风气和被领导者的心理、行为。领导者如果能正确认识权力的价值, 在行使权力时真正做到权力、责任、服务三者统一,并能够同各种以权谋私、滥用权力 的现象进行不懈的斗争,那么被领导者就会逐渐形成与这种文化氛围相一致的正义感和 责任感,就会自觉地与领导者站在一起,竭力维护社会主义权力的本质属性,捍卫社会 主义权力的神圣性。领导者如果利用权力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贪赃枉法, 那么被领导者的心理就会受到很大的压抑。这不仅会使整个部门的价值体系、信念、理 想等文化因素产生变异,并且最终会导致被领导者的行为悖离工作目标。
再次,权力价值观影响社会文化。从总体上说,领导者的权力价值观受制于一定的社 会文化;但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并对社会文化产生反作用。虽 然影响社会文化有诸多因素,但领导者的权力价值观则是各种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的 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当领导者利用职权搞权钱交易时,整个社会风气都会受感染,用 钱通路就会成为一种办事准则。例如每年年终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公开“进贡”年贷, 订货会上大搞礼品战,病人不得不向医生送礼等等。“当着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阻碍着 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 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00页。)毛泽东的这段话,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在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领导者必须确立正确的权力价值观的文化意义和战略意 义。
二
领导者的权力价值观是不完全相同的。但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领导者的总 体思想和行为又具有相当多的相似性,形成了权力价值观的同一性。权力价值观同一性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对总体精神的认同和约束。其具体要素是:
1.政策指导。政策是总体精神的精髓,是领导者对社会事务管理的行为准则。在一个 政策体系中,一般都包含着三个方面的系统,即价值系统、规范系统和行为系统。价值 系统指明了该项政策的有用性及其意义;规范系统告诉人们一些政策界限,指出哪些不 该做,哪些可以做;行为系统则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采用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才能达到 有效目标。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是在客观上通过这三个系统,把每个领导复杂、 多向的权力价值观纳入到统一的、有序的共同轨道上来。这种统一的思想和认识,规范 了领导者的用权行为和方向,并可以依据政策透视出不同岗位上各级领导的基本用权行 为。
2.制度约束。制度是对领导者的权力价值观正确与否进行监督的一种控制方式。它积 极表彰、鼓励符合社会公利要求、推进事业发展的权力价值观;惩罚、制裁因错误权力 价值观所导致的权力腐败行为。制度建设在我国是受到相当重视的,严惩严打行动的时 常展开以及发现一个惩治一个的反腐力度,都在相当程度上遏制了不轨行为,形成了总 体上趋于正确的权力价值观。
3.道德认同。中国几千年来的道德传统对人的影响极其深刻,特别在当代中国社会主 义建设中,更是强调通过思想教育的方法提高人的觉悟,使之自觉遵循规范。中国共产 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斗争中,坚持不懈地对干部、群众进行共 产主义思想熏陶,并以共产党员基本标准严格要求每一个党员,使绝大多数的领导者能 按组织性质确立正确的权力价值观。如果没有广大领导者自觉选择较为高尚的道德规范 ,自觉遏制腐败风气的侵蚀,再完备的法律也难以保证各级干部在权力运用中保持应有 的准确性和同一性。
领导者的权力价值观在基本同一的基础上,也时时暴露出它的差异性。同一性和差异 性是任何一种文化背景下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有的人能够服从正确的行为规则, 而有的人却否定、回避那些在其他人看来具有约束力的规则。后者一旦有机会,就会使 权力变质。造成领导者权力价值观差异性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如下因素:
1.在权力的直接诱惑面前,一部分人原有的价值观发生变异。对绝大多数领导者来说 ,权力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异可分为获得权力前和获得权力后两个阶段。在获得权力以前 ,他们处在一般的社会化过程中,这时可能接受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但经过多次考核、 选拔、培养,一般情况下被任用到领导岗位上的人员,绝大多数都选择了权力为公利的 价值观,都有一展宏图、建功立业的抱负。但在获得权力后,利用权力实现私欲的可能 性和机会不断出现。这机会就象伊甸园中的一条蛇,不断地诱惑掌权者去偷吃“禁果” 。面对这巨大的诱惑,原有被压抑了的私利价值观很快就会跃然而上。另外,某些领导 者掌握权力后,直接监督他的人少了,利用他、为他抬轿子的人多了。所以即使是原来 确立了为公利的价值观、但是意志薄弱的人,此时也会怅然若失,伸手欲试。可见权力 具有腐蚀性,原来不同底蕴的人,面对腐蚀,其差异性的表现昭然若揭。
2.市场经济意识与领导者的用权意识,在价值取向上有相悖的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建立,对领导者能力和思维变革的要求以及强化自身的促进是全面的、深刻的 。但市场经济意识与领导者的用权意识,在价值取向上却有相悖的一面。市场经济中的 每个经济部门为了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其意识更多地体现出利己性,以金钱、物质利益 为上;而领导者对公共权力的运用更多地应以为公为主,以社会、民众利益为上。这两 者是矛盾的,却又时时相互作用。市场的发育需要公共权力的使用者超越狭隘利益观念 ,用正确的价值导向推进市场成熟;但是在这过程中,有的领导者却不能区别经济部门 或私营老板的价值追求与政府官员价值追求之间的区别,也将利己主义、金钱至上奉为 自身的价值准则。这样,个人私欲、拜金主义就会膨胀起来,权力价值观也将为此而偏 离正轨。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商品经济大潮中领导者腐败行为相对增多的内因,他们混淆 了公权与私权、公利与私利之间的根本区别。
3.不同程度的内约力和外治力的结合,就有不完全相同的价值观。人是自然属性和社 会属性的统一体。人的自然属性表明,人对私利的追求具有共同性。有的人能将其控制 在一定的范围内,使之不侵犯公共利益,有的则相反。对私利的不同追逐,既反映出一 个人对自己的约束程度,也反映出法律、制度对其的控制程度。如果当一个人的内约力 解体时,外力使他无法随欲谋私,无法侵害公共利益,那么这种内在不同的价值观,至 少在外表上达到同一。我们不可能追求内在的划一,但必须达到外在的统一。其实,很 多思想观念、包括领导者的权力价值观、就是在许多可行与不可行、行得通与行不通的 体验中形成的。在法治不健全、还没有严密的规范对权力进行制约的环境中,公共权力 的变异现象就要普遍得多。
三
权力价值观的差异性是权力异化的主要原因。为此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将其缩小到最低 限度。缩小差异性,对权力价值观进行正确导向,可以有很多措施,但以下几个方面是 目前急需要加强的:
1.必须高度重视领导者的道德素质修养。道德是正确观念选择与确立的基础。具有高 尚道德情操的领导者,会主动地、积极地对各种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和社会现象作出独 立思考,并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作出选择,把道德要求变成内在的观念和情感,把社 会主义的权力属性转化成自己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对领导者权力价值观的导向必须 高度重视其道德素质方面的修养。领导者道德素质修养应该是高层次的,主要包括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理想、有抱负、有高度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有高尚的情操,有 艰苦创业的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作风上做到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增强公仆意识,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等等。领导者是否具有这样的 道德素质修养,应受全社会的监督,对不具备相应道德素质的领导者应予以一定的曝光 和谴责。
2.必须将人生观、价值观作为考核领导者的重要内容。人生观、价值观是客观选择的 标准,是行为走向的指导。改革开放以来,从权力的操纵者对公利与私利的抉择上所暴 露出的大量问题来看,相当一部分领导者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不仅会影响党的声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而且会从根本上影响公共权力的发展方 向。“临之以利观其廉”,这是传统文化对价值观的考查方法,它表明对价值观的考查 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总结出了相应的方法。目前重要的是,应完善考核机制,将 廉洁奉公作为领导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对已经发现的以权谋私的行为应及时进行教育 ,不要等到问题严重到不可收拾的程度才集中力量作出处理。对已经揭露出的腐败者要 立即从领导队伍中开除出去,决不能使之获得继续操纵权力的其它机会。不处理好领导 者“进”与“出”的关系,不从根本上提高权力操纵者的素质,在我们这样一个庞大的 国家里仅靠他律是不能全面解决问题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不是其他制约方式所能 替代的,而且其形成的过程也是非常艰难和漫长的。
3.必须严刑峻法、严格教育。领导者正确的权力价值观不是生来即有,也不可能一蹴 而就,而是以严厉的执法、严格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新加坡的政府官员之所以在国际上 赢得高效、廉洁的声誉,就是因为他们能严厉执法,对违规者进行严惩。在平日,政府 要求每个官员记录道德日记,并定期检查,发现疑点,立即送交反贪污调查局核实。在 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经过全党和全社会 的共同努力,反腐斗争正在向纵深发展,一些诱发腐败产生的深层次问题正在逐步得到 解决;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反腐败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最近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 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的关于“八个坚持、八个反 对”的要求;中纪委第七次全会提出的关于建立巡视制度,加强巡视工作,逐步改革和 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等措施,都是从更严密的内约和外治角度来推进领导者正确权力 价值观的确立。领导者正确的权力价值观也只有在这样的严格环境中才能塑造出来。
收稿日期:200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