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南县茶市镇石桥完小 李大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学习是立足语文学科,整合语文学习资源,构建学科间融合,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的语文环境,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途径、方式,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实践活动。文本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语文拓展性阅读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 拓展阅读 有效性
语文拓展性阅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体验、实践、探索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指出:“拓展性阅读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活动缺乏兴趣,或者虽有兴趣,却不知道怎样开展活动,那么“自主”和“积极参与”都无从谈起,拓展性阅读学习也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启发诱导,激发学习兴趣是开展好拓展性阅读学习的重要条件,是教师应当优先考虑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内容进行启发诱导,打动学生的心灵。
比如三年级开展的“照片里的故事”,先让学生回家收集一张有故事的照片,其次让学生带照片到学校进行同伴交流,再进行全班分享,最后用真情实感去照片中的故事。将优秀作品发白表在校刊上,这样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二、广泛阅读,注重积累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报纸、图书、刊物是传统的课外阅读渠道,决不能轻视它的作用;电影、电视、电脑是现代的信息传播渠道,更应引导学生广采博收。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期,高峰阶段。我们要抓住这个“好雨时节”,最大量地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背诵一些经典诗文佳作,名言警句。让学生先读先背,以后慢慢反刍,消化吸收。笔者结合学生实际,拟定了相应的推荐读物,一直坚持着每天和孩子们一起晨诵,读儿歌、《日有所诵》、绘本,一起吟诵经典诗文,一起阅读杨红樱、曹文轩、郑渊洁的作品,在阅读中拓展了视野,提升了语文素养,深受学生欢迎。
例如,三年级上册“环境保护”拓展性阅读学习,让学生收集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目标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你知道环境污染主要有哪几种吗?你能说出一些世界上和我国的环保纪念日吗?这样,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使学生们兴趣盎然,激起学生对环境的关注,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学科渗透,博采众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就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拓展性阅读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在活动中,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壁垒,与音乐、美术、科学、社会等其他学科渗透,整合不同学科的力量,让学生徜徉于学科之间,汲取多方面的营养,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如作文教学的实验作文、生活作文、游戏作文、“写使用说明书”等,阅读教学中的画一画、唱一唱、摆一摆、凑一凑、动一动等。一般地说,把课堂教学设计成情节型的,活动型的,因为综合了各种门类的知识技能与表现手法,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学习效果更好。在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小论文竞赛中,我引导学生观察收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再查找相关资料,与学过的科学知识进行联系分析,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将科学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学生兴趣高昂,习作生动形象。
四、依托网络,搜集资料
英国教育家艾略特说过:在信息世界里,我们的知识在哪里?在知识世界里,我们的智慧在哪里?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网络已悄然走进了课堂和生活。充分依托网络平台,拓展学习渠道,已成为开展语文拓展性阅读学习的重要驱动。比如在上二年级“传统佳节”时,让学生网上采集我国的传统佳节有哪些,有些什么习俗,根据需要进行现场交流。我们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拓展性学习,能促使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相碰撞交汇,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走出校园,延伸课外
《课程标准》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拓展性阅读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强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当利用各种自然、人文资源,有效激发学生的综合学习兴趣。
除了利用自然资源之外,语文拓展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还应与博物馆、乡土风俗等人文资源紧密联系结合,可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游览、远足等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而非仅仅是个被动参与者。比如,结合学生本地的一些乡土资源,利用节假日,让学生收集其中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历史典故,民歌民谣,既能陶冶情操,体验生活,又能增长见识。还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民族文化的教育。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学习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使其体验学习的快乐,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亮丽的底色。
参考文献:
【1】张香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2】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论文作者:李大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学科论文; 兴趣论文; 素养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教师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