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论文_张卫军,王坤,朱延平

(河北省秦皇岛市妇幼保健医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0)

【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数字抽样法将本院在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儿50名。100例患儿均符合机械通气指征,并在得到其家属的同意后参与研究。其中,50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而观察组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无创机械通气后血气指标情况,并观察两组患儿经过护理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机械通气一小时后,观察组患儿的血气指标得到明显改善,且各项指标改善效果均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00%差异较大(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确切。

【关键词】无创机械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1-0222-02

随着现代医疗服务技术的不断改革更新,临床上开始大力提倡通过护理干预来提升治疗效果,并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本次研究就以护理干预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窘迫综合征作为课题,分析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力依据,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在本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采用数字抽样法抽取10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将10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一组50例。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同[1]。

对照组患儿中,男28例,女22例,胎龄为31周~40周,平均胎龄(36.3±0.5)周,体质量为2195~3827g,平均体质量(2882.49±113.52)g;

观察组患儿中,男女例数分别为:27例和23例,胎龄范围在33周至39周,平均胎龄(37.1±0.4)周,质量范围:2216~3709g,平均(2851.72±115.70)g。

两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性别、胎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较小(P>0.05),对此次研究的结果影响不大,两组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无创正压通气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主要为:严格密切的检测患儿的基本生命指标,注意患儿的皮肤颜色,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保持卫生、注意清洁,降低感染发生率。每天定时检查呼吸机,保证呼吸机处于正常运作状态,同时还要注意呼吸机的清洁状况[2]。

观察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在实施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时,要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气指标等,并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调节通气参数和频率,关注患儿的通气情况,一旦出现通气过度或通气不足等现象,应立即采取护理措施进行补救,保障患儿的治疗效果[3]。

(2)患儿的呼吸道护理:每隔一段时间检查患儿呼吸情况,及时吸痰。动作一定要温柔,防止动作幅度过大伤害到患儿的气道。做好患儿的口腔清洁,保证每天两次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3)保暖护理:当患儿的体温过低时(低于35°),应当送至保暖箱中,改善患儿的心动过缓,提升患儿的心输出量。

(4)营养支持: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身体能量消耗较大,需要及时补充营养。在护理期间应给予患儿高蛋白、高热量的营养支持,保证患儿的营养充足。

(5)环境和家庭护理:医护人员应为患儿营造一个舒适、洁净、安静的病房环境,将患儿的病房环境控制在适宜的范围,(一般温度保持在24~26℃,湿度保持在65%~70%)并保持病房空气新鲜,通气顺畅。护理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均需要洗手、消毒。每天定时的为患儿清洁皮肤,预防并发症的发生[4]。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无创机械通气1小时和6小时的血气指标,以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

应用SPSS 22.0版统计学软件,将所得结果带入处理,以(%)表示计数资料,卡方进行检验;以(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当两组将差异较为明显时,以P<0.05表示。

2.结果

2.1 血气指标对比

两组患儿通气后1小时的血气指标相比差异明显(P<0.05),但机械通气6小时后血气指标差异不大(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血气指标情况比较(x-±s)

 

*表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其中,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2例胃胀气,2例排痰障碍,1例漏气),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2.00%(共有16例并发症例数,其中8例胃胀气、6例睡眠性上气道阻塞、2例漏气),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确切,但是长时间的通气压迫也会给患儿的治疗带来一定影响,因此需要在护理过程中提高护理效率,以改善患儿的治疗效果[5]。

在无创机械通气中,主要是通过呼吸机产生的压力差,让患儿自身呼吸得到改善,有效延长患儿的吸气时间,增加患儿肺部氧气的供给量,促进机体内氧气含量增加,从而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但是由于新生儿体质、免疫能力均较差,在实施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感染、通气不畅等不良情况,给患儿的治疗带来严重的阻碍。护理干预通过加强对患儿的监视力度,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率。同时保证患儿的口腔卫生、皮肤卫生,对预防感染具有积极意义[6]。

因此,建议临床上对采取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以提高患儿的预后情况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袁柳柳,陈晓音.优质护理配合仰卧位机械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护理效果[J].医疗装备,2017,30(02):166-167.

[2]罗顺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俯卧位机械通气的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学,2017,18(03):90-92.

[3]喻秋萍,黄秀婕,陈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16):90-91.

[4]朱春菊.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优质护理中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医学,2015,43(11):1362-1366.

[5]王胜,刘星.机械通气在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与护理[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07):228-229.

[6]王景.护理干预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1):170-171.

论文作者:张卫军,王坤,朱延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  ;  ;  ;  ;  ;  ;  ;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论文_张卫军,王坤,朱延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