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发展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敢问论文,纺织品出口论文,路在何方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传统的重要地位。价廉物美的我国纺织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也曾独占鳌头,纺织服装工业一直成为出口创汇的龙头产业。
曾几何时,昔日辉煌不再。在全国范围内,1995年纺织工业亏损达21亿元人民币。1996年1月~5月间赤字累计已达15亿元人民币。这不禁使人们产生疑问:在进入21世纪之际,我国的纺织工业将向何处去?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业处于困境
1.技术落后,无法抗衡新产品的冲击。
工业国家的纺织服装工业不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被纳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范畴,如现代服装业的发展,既需科技的投入,文化的陶冶,又需要灵感的孕育、信息的滋润。
发展中国家目前在劳动力成本上还具有绝对优势,但终究不能抗衡工业发达国家高技术、高利润、高附加值的新产品的冲击。
2.世界纺织品市场竞争趋于激烈。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出口商品在价格上应该极具竞争力。80年代后期,我国在美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总量中所占比例从12.3%提高到14.9%。1994年,我国纺织品出口额仍达到118.3亿美元。但是,近年来国际市场上棉价的持续上涨,对于以出口原料与半成品为主的我国纺织业来说,并未带来契机。以1996年我国春交会与1995年同期相比,除棉纱略有上升外,棉涤纶纱下降3%,棉坯布下降13%,棉涤纶坯布下降5%,总成交额下降27%。
由于质量、价格等因素,我国坯布出口已处于不利地位。而巴基斯坦、印尼及我国台湾省产品质量高且售价低,如巴基斯坦销往日本、韩国的棉纱市场价已低于我国国内成本价13%,而我国两纱两布远未达到国际标准,往往出口越多,索赔也正比例上升,其后果是只得让出部分国际市场。这使得国内企业只能不出口或少出口两纱两布,改用来料加工方式以维持出口规模及保持已占有的国际市场。
许多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相当重视纺织服装工业,往往将其视作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如新加坡原料严重缺乏,坯布依赖进口,还受到美国严格的配额限制,但政府重视提高纺织业现代化水平及效率,生产企业重视产品质量、包装及流通途径,终于使该国服装业年年顺差且再出口率高达30%。
韩国及我国台湾省的纺织业都受有关扶植政策的保护。韩国对纺织品作为第一位产品给予增加投资,提高技术等鼓励。韩国纺织业已经建立了全球销售网,专门承担各企业的出口业务,避免了严重依赖中间商的种种弊端。
随着各国成衣出口量逐年上升,国际服装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导致我国成衣价格和贸易额下降。如1995年我国出口针织品134.5亿美元,比1994年下降8.08亿美元。1996年1~4月又比1995年同期下降10.2%。
3.影响我国竞争力的种种因素。
(1)棉花产量下降。我国棉花产量持续占世界总产量的30%左右,近年来已下降至22%。
(2)棉花价格上升。1988年期间,我国棉花价格仅为国际市场价的65%。因受粮棉比价及种植成本的影响,1995年国内棉价已高于国际价格30%。
(3)生产人工成本上升。
表1.Werner国际组织对部分国家及地区纺织人工的成本分析
日本 23.6韩国3.66
瑞士 22.32
印度0.56
比利时21.32
越南0.37
美国 11.61
中国0.36
我国台湾省5.76 孟加拉国 0.23
我国香港地区 3.85
注:系1993年统计资料(单位:美元/小时)
1985年我国纺织品生产人工成本为0.2美元/小时,相当于巴基斯坦的41%。目前,人工成本为0.8美元/小时,相当于巴基斯坦的1.6倍,孟加拉国的3倍。
(4)国有大中型企业状况不容乐观。我国纺织服装工业经营体制并未得到彻底改善,至今也未能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主体。部分企业设备陈旧,技术更新缓慢,资源消耗高,资金周转慢,管理混乱,损失浪费严重,生产标准远低于国际标准,新产品开发跟不上市场需要。
(5)恶性竞争导致市场萎缩。国内部分出口公司与供货厂商同室操戈,竞相对外抬价收购,压价竞销,“多出少收,创汇不创利”,使得出口收益大量流失。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的今天,一味追求薄利多销往往成为各国反倾销调查与起诉的众矢之的。
(6)配套改革,收效甚微。1994年,我国外贸体制实行改革,这将吸引外资又有利于外贸企业。殊不知其作用十分有限,不出几个月,外贸收购价及出口商品价格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
1995年下半年我国退税率为14%,1996年为了提高产品对外价,将其调至9%,但这部分差额在国内已被消化。
(7)品种少、质量差、难上档次。国际市场的竞争实质是产品品牌、质量及价格的竞争。其基本法则是:同类产品看谁最便宜;相同价格产品关键在质量;质量相同的产品看谁先供应市场。
服装比坯布附加值高、开拓国际服装市场的关键是开发新产品。目前,服装与面料生产严重脱节,每年约有60%的面料依靠进口。如纯涤纶阿拉伯袍是出口大户,却都用进口面料加工后再出口的,加工费极为微薄。
二、解决对策
1.落实对棉农的补助及奖励政策。
从高附加值考虑,应减少原料及半成品出口,增加高档次服装外销量。其实,该观点失之片面,美国纺织工业相当发达,但它始终对棉花生产给予大力扶助,对价格加强管理,组织大量棉花出口。
2.生产政策要立足于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狠抓效益。
为了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承担出口任务的企业,必须加强对质量、品种及创汇指标的考核,达标者享受优惠,对不合格企业则自然淘汰。
目前,化纤见好,故要重视化纤织物的生产,印花及后整理。中东对人造丝印花绸需求极大,但该市场被日本、韩国等长期瓜分,我国(除台湾省外)仍是空白。
3.地区政策要追求最大效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有利于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充分体现出产业升级,工业结构优化带来的实际收益。
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美、日、欧三方的吸纳能力要占全球纺织品进口额的68%,故东部沿海贸易要以港澳台及北美为主;东北、西北以俄罗斯、东欧各国的边贸为主;山东、辽宁则以日本、韩国为主。
要逐步减少经港澳转口,防止对方压价。以T恤文化衫为例,我对港澳价为4.4美元。香港对中东转口价为4.9美元,我对中东价为5.8美元,香港对中东价比我国内地低18.4%,直接冲击了我国内地对中东的出口。目前,美欧等国已发现通过港澳采购的捷径,纷纷设点,影响了我国远洋出口及创汇。
4.外贸政策。
我国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更应严格控制外贸审批权并积极组建专业化经营集团。
以工代贸的设想也不切实际,启用一批毫无外贸专业知识的普通技术人员代替外销员,其结果只能是打乱了几十年才建立起来的贸易渠道。
在发展“三来一补”时,要逐步淘汰杂牌,创出自己的名牌,并培养出一批具国际声誉的高级人才。
要争取参与制定国际市场价格,及时调整外贸收购价统一协调各厂出口量,在无序中求有序,并将多售所得资金反馈给承担小批量多品种生产任务的企业。
外贸应逐步向代理过渡,外贸企业向跨国迈进。
5.配套政策。
发展纺织品出口,应做到全面依法退税,兑现承包与外汇留成,以增强外贸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对其采取宽松的信贷政策,成立外贸专业银行。
标签:坯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