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性与被给予性的统一-解决胡塞尔的超越论交互主体性难题的新路径论文

构造性与被给予性的统一-解决胡塞尔的超越论交互主体性难题的新路径论文

构造性与被给予性的统一
——解决胡塞尔的超越论交互主体性难题的新路径

张俊国

【摘要】 对于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面临的理论困境,存在两种典型的解决路径:笛卡尔式道路和生活世界式道路。前者难以避免唯我论的指责,后者存在否定第一人称视角的危险。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构造性和被给予性相统一的新路径。对于构造他人,自我和他人的根本相似性是构造性意识,而构造性意识不是被构造的,而是被给予的。超越论自我的构造性和构造性意识的被给予性的统一,不但确保构造出的他者是另一个超越论主体,而且保证超越论自我在构造中的中心地位。构造性和被给予性的统一,从本质上反映了超越论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的结构依存性——“共源关系”,为解决胡塞尔的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的理论难题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主体性;交互主体性;构造性;被给予性

自从阿尔弗雷德·舒茨(Alfred Schütz)在其著名长文《胡塞尔的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的难题》(1) Alfred Schutz, “The Problem of Transcendental Intersubjectivity in Husserl”, Collected Papers III :Studies in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70, pp. 51-84.中对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理论进行激烈而深刻的批判,交互主体性问题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交互主体性现象学》(2) “交互主体性问题”在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三卷本(胡塞尔全集第13-15卷)中得到集中讨论。See Edmund Husserl, Zur Ph änomenologie der Intersubjektivit ät .Texte aus dem Nachlass . Erster Teil. 1905-1920, Husserliana 13 (Hua. XIII), Zweiter Teil. 1921-1928, Husserliana 14 (Hua. XIV), Dritter Teil. 1929-1935, Husserliana 15 (Hua. XV), hrsg. Von Iso Kern, Martinus Nijhoff: The Hague 1973. 在下文中,胡塞尔全集Husserliana将简写为 Hua.,并在文中标出,不再详述。 的编译更是掀起了对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研究的新热潮。黑尔德(Klaus Held)就认为交互主体性理论能否成功,关乎胡塞尔超越论现象学的成败(3) 参见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第143页。 。但超越论交互主体性遭到来自现象学内外的双重批评(4) 来自现象学内部的批评有舒茨、兰德格雷贝、托尼森等,来自现象学外部的批评有哈贝马斯、维特根斯坦等。参见倪梁康:《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第87页。 。因此,对胡塞尔的超越论交互主体性难题,有必要在批判性地分析已有的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解决思路。

一、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的理论困境和唯我论

胡塞尔通过原真还原(primordiale Reduktion/primordial reduction)确立超越论构造的第一人称视角和超越论自我在构造中的中心地位和优先性。原真还原将他者及其构造成就悬搁,从而建立超越论自我的原真领域,并在这一“属我”领域中构造超越论他者。在《笛卡尔式沉思》中,胡塞尔认为在原真还原之后,剩下的就是超越论自我及其身体(Leib/lived body)。出现在原真领域中的另一个躯体(Körper/physical body)不是感知器官,而是一个物理体。在同感(Einfühlung/empathy)中,超越论自我依据和他者身体的相似性,通过类比统觉和结对构造他者。这不意味着胡塞尔通过同感的方式构造他人的过程的结束,自我需要基于他者行为的一致性判断对他者构造的有效性。

构造他者的困难源于自我无法对他者形成本原的(originär/original)理解,但正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自我所构造的他者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论他我。因此,对他者的构造,一方面要从超越论自我出发,另一方面要确保所构造的他者是另一个超越论主体。前者规定对他者的非本原性构造,后者则规定构造的目标并强化这种非本原性构造的合理性。胡塞尔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超越论自我的意识领域中构造另一个超越论主体,而不是自我的一部分或者复制品。胡塞尔通过原真还原,形成超越论自我的本己领域,加之第一人称视角和自我在构造中的中心地位与优先性,使对他者的构造存在“唯我论”(Solipsismus/solipsism)的危险。这导致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遭到唯我论的指责,甚至注定超越论构造理论不可避免的失败。

综上可知,公路工程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使得质量安全问题频繁发生。要求施工单位可以重视这一质量安全问题,并认清当前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中存在的阻碍,从而采取有效对策,改进其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工作,让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与安全都可以获得良好的保障,推进公路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实现维护人们出行安全、维护社会安定的目的。

在众多指责中,舒茨对胡塞尔的批评无疑是深刻而激烈的。舒茨否定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的可能性,并指出构造他者的困难(5) See Alfred Schutz, “The Problem of Transcendental Intersubjectivity in Husserl”, Collected Papers III :Studies in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 pp. 51-84. 。首先,他反对彻底的原真还原。在舒茨看来,如果自我的意识领域中有关他者的一切都被悬搁,那么自我如何凭空构造出他者呢?还原之后,在原真领域中,自我没有关于他者的任何知识,因此无法拥有对他者的构造性理解。事实上,当谈及“我们”,就已经包含他者的意义。其次,自我和他者的身体相似性无法作为构造他者的基础,因为自我对自己身体的理解和对他者躯体的理解是不同的,这种相似性是不可能的。此外,舒茨认为超越论主体是封闭的,自我的世界无法沟通他者的世界,并据此否定主体间交流的可能性,进而否定构造客观世界的可能性。

二、两种典型的解决方案及其失败

经分析,本试验选用的5种复合肥对青薯9号产量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从投入产出综合考虑,应选择处理B所用的偷着乐复合肥进行青薯9号鲜薯生产,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依据不同的文本,这两条道路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思想,但是这两种理解都是片面的。对于笛卡尔式道路,即使构造出他者,这样的他者也只是自我的复制品,并没有超出超越论主体性而达到超越论交互主体性。因此,胡塞尔一直致力于摆脱的唯我论问题将难以解决。第二条道路不再强调超越论自我如何构造他人,而是通过生活世界达到交互主体性。这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第一人称视角和笛卡尔式道路带来的问题,但是这种方案弱化了超越论主体在构造中的作用,背离胡塞尔超越论现象学的基本原则。因此,如果坚持第一条道路,构造超越论他者和客观世界的目标无法实现;如果坚持第二条道路,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基本原则被否定。

[4]Myers-Scotton,C.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markedness model.In Myers-Scotton.ed.Code and Consequence:Choosing Linguistic Varieties.New York,Oxford:OUP,1998:18-38.

在对他人的构造中,自我和他人的身体相似性不足以形成对他者的类比统觉,从而使意义从自我的身体转移到他者的躯体。身体相似性是构造他者的触发动机,但身体相似性不是自我和他者结对的根本基础(Hua. XIV, 61)。当看到躺在地上的死尸,我们不会依据身体的相似性将之感知为和我们一样的构造主体,因为它不具有和正常主体一样的感知能力和动感能力。反之,虽然一个人的一只手有六根手指,和正常人有所不同,但我们仍认为他是正常的构造主体。因此,盖尔·索弗尔(Gail Soffer)认为,让自我将意向生命归属于一个纯粹的物理事物是自我的身体和另一个躯体的外在相似性(outward similarity)。但这样的相似性无法成为发生现象学中的“本原性动机”(original motive)(16) Gail Soffer, “The Other as Alter Ego: A Genetic Approach”, Husserl Studies , 1999, pp. 151-166.。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在技术发达的未来社会,看到一个和人的外形无异的机器人,根据身体的外观和活动能力,我们难以看出这是一个机器人。在没有进一步调查之前,我们会认为这是另一个主体。但从现象学的视角看,这个机器人无法展现和我们一样的理智、意志和情感等,最重要的是这个机器人不具备胡塞尔的构造性意识——“超越论生命”(transcendental life)。因此,我们不会将之理解为和我们一样的构造主体。通过这些例子可知,对胡塞尔来说,自我和他者的根本相似性不是外在的身体相似性,而是内在的构造性意识的相似性,即超越论生命的本质共性。

洛夫特肯定超越论构造理论,也认可生活世界的本体论式道路。“平行理论”是对这两条具有内在张力的路径采取的折中理解。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具有这种内在张力,“平行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7) 洛夫特认为,先验构造和生活世界是互不相同的,位于不同的“地图”,这是有文本依据的,例如胡塞尔在《笛卡尔式沉思》和《欧洲科学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似乎采用两种不同的现象学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在不同文本中作出不同论述的歧义性和模糊性,让洛夫特作出这样的理解。 。但洛夫特的理解割裂了二者的内在联系,超越论主体性和生活世界是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中两个相互交织、相互补充和不可或缺的理论视角(8) Dermot Moran,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 ,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p.80.。丹·扎哈维(Dan Zahavi)指出关于生活世界的阐述仍然属于超越论现象学的范畴,并且任何意义分析,即使关于生活世界的历史传统和代际生成等层面,都必须从第一人称视角出发进行理解(9) Dan Zahavi, “Phenomenology and Metaphysics”, Metaphysics ,Facticity ,Interpretation , ed. by D. Zahavi, S. Heinamaa and H. Ruin, Dordrecht-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3, p.139.。路德维格·兰德格雷贝(Ludwig Landgrebe)通过论证生活世界“涉及超越论主体构造成就的最内层维度”(10) Ludwig Landgrebe, “The Problem Posed by the Transcendental Science of the A Priori of the Life-world”, European Contributions to Husserlian Phenomenology , ed. and trans. by William McKenna, Robert M. Harlan and Laurence E. Winter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 N. Mohanty,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81, pp. 152-153. ,从正面肯定超越论主体性和生活世界的本质联系。

对于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的理论困境,依据不同的文本有两种典型的解决方案:笛卡尔式道路和生活世界式道路。前者的文本依据是《笛卡尔式沉思》,而后者则是《欧洲科学危机和先验现象学》。笛卡尔式道路坚持第一人称视角和强调超越论自我在构造中的中心地位和优先性。胡塞尔的超越论构造是从超越论自我出发,并且坚持自我作为构造起点的优先性。这一理论过分强调超越论自我的绝对优先性,而交互主体性和世界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笛卡尔式道路有其本身难以克服的困难——唯我论。生活世界式道路从生活世界(Lebenswelt/life-world)的视角理解交互主体性的意义(Sinn/sense),侧重生活世界的本体论优先地位,并强调生活世界的历史性、文化性和社会性等层面。这种道路存在弱化甚至放弃胡塞尔的第一人称视角和先验构造的危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超越论主体性和生活世界是密不可分的,过分强调前者会导致唯我论,这是笛卡尔式道路;而过分强调后者会否定第一人称视角的超越论构造。因此,笛卡尔式道路和生活世界式道路都是对胡塞尔超越论现象学和交互主体性理论的片面理解,不足以解决交互主体性面临的困境。这两条道路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割裂构造性和被给予性,前者过分强调构造性——超越论自我的构造作用,而后者过分强调被给予性——生活世界的被给予性。

三、新方案:构造性和被给予性的统一

由图3可知,美丽兜兰在光合有效辐射(PAR)达到786 μmol·m-2·s-1时的净光合速率(Pn)达到最大。其中,以P1处理的美丽兜兰净光合速率(Pn)最大,达到6.47 μmol·m-2·s-1;P2、P3处理的美丽兜兰的净光合速率均高于CK处理的净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进一步降低,P3处理的美丽兜兰的光合速率进一步降低,最大光合速率仅为4.32 μmol·m-2·s-1,但仍比CK处理的最大光合速率提升了1.05倍。表明美丽兜兰在遮荫条件下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提高了美丽兜兰的光合利用效率,但也不宜过度遮荫。

文章从GaAs类型晶体太赫兹波段的折射率椭球方程出发,重点分析砷化镓(GaAs)、碲化锌(ZnTe)、碲化镉(CdTe)等GaAs类型晶体对太赫兹波调制所满足的物理条件.进而研究在调幅、调频、调相条件下晶体对太赫兹波调制需满足的物理条件,并从机理上分析GaAs类型晶体对太赫兹波的调制作用和效果,并数值模拟了三种调制效果下晶体对太赫兹波调制的物理条件.本研究结果可为太赫兹波高速调制器件的设计及制作提供理论和实验支持.

预先被给予性在对他人的构造中主要指交互主体性视域(14) 对于交互主体性视域,See Saulius Geniusas, The Origins of the Horizon in Husserl ’s Phenomenology , p. 225. 是预先被给予的。对于交互主体性视域,根据胡塞尔的论述,扎哈维提出“开放交互主体性”(offene Intersubjektivität/open intersubjectivity)(15) See Hua. XIV, 289; Dan Zahavi, “Horizontal Intentionality and Transcendental Intersubjectiivty”, Tijdschrift voor Filosofie , 1997, 59(2), pp.304-321.对于开放交互主体性的讨论,See Matt Bower, “Developing open intersubjectivity: On the Interpersonal Shaping of Experience”, 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 2015(14), pp.455-474. 马特·鲍尔(Matt Bower)批评扎哈维关于开放交互主体性的现象学描述,并根据发生现象学的方法论原则提供一种新的现象学解释。 。我们对事物的感知需要他人的视域,不管他人是否真正在场。例如,当我站在房前观察一个房子的四面外墙,作为单个感知主体,在同一时间和地点,我不可能看到房子的四面墙,进而获得对房子外墙的完备认识。这时,我会假设其他感知主体的存在,他们也在观察房子的外墙,借助他们的视域我才有可能形成对房子外墙的完整认识。在扎哈维看来,主体对事物的感知体验需要他人的视域,进而可以确定交互主体性视域的存在,这是他引入和论证交互主体性的一种方式。但是,本文强调的是构造性意识(constituting consciousness),通过超越论自我的构造性和构造性意识的预先被给予性的统一实现对他人的构造。

此外,对于超越论主体的超越论构造和生活世界的关系,塞巴斯提安·洛夫特(Sebastian Luft)认为胡塞尔的现象学存在两条路径,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地图”,这两条路径并行不悖,追求生活世界的目标与超越论构造理论互不影响。正如他所言:

胡塞尔关于主体的笛卡尔式论述和生活世界的本体论呈现出两种独特的、互不相同的方案。通过这两种方案,胡塞尔追求不同的目标:笛卡尔式胡塞尔追求的是科学的奠基性和基础主义(foundationalism),而生活世界的胡塞尔则对日常生活的世界的解释学感兴趣。这两个项目是完全相互对立的,不是因为它们相互矛盾或相互抵消,而是因为它们追求两个不同的议程。它们位于两个不同的“地图”上。对其中一个的追求可以完全忽略另一个。追求生活世界的“理论”而不必对先验(构造)问题感兴趣是可能的。(6) Sebastian Luft, “Husserl’s Theory of the 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 Between life-world and Cartesianism”, Research in Phenomenology 34, 2004, pp.198-234.

胡塞尔的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的难题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过分强调超越论自我在构造中的优先性和构造作用引起的。从第一人称视角出发,在超越论自我的原真领域中构造出另一个超越论主体,这一目标自身决定过分强调自我的构造作用是无法完成的。对此,可以引入被给予性(Gegebenheit/givenness),通过构造性和被给予性的统一实现构造超越论他我的目标。在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中,构造性和被给予性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德模特·莫兰(Dermot Moran)认为,“从现象学角度理解,意义在本质上是两面的,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维度”(11) Dermot Moran & Joseph Cohen, The Husserl Dictionary ,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2012, p.296. 。构造性对应的是主观性维度,而被给予性对应的是客观性维度。任何一个意向对象都有被给予性的一面,这是感知活动的一极;而任何一个意向对象总是向主体显现,因此需要感知主体,这是经验活动的另一极。作为经验活动的两极,构造性和被给予性始终相伴随、相统一。这二者没有优劣和先后之分,构造性没有相对于被给予性的绝对优先性,反之亦然。任何一方的绝对优先性都会使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理论困难重重:过分强调构造性维度,超越论自我无法构造出另一超越论主体;过分强调被给予性维度,超越论自我的构造作用将被弱化。

构造性意识使他者作为另一超越论构造主体成为可能。胡塞尔认为如果没有构造性意识,他者就不具有意向性生命。构造性意识有一个基本特征:预先被给予性。换言之,构造性意识不是被超越论自我构造出来的,而是预先被给予的。如果自我构造出他者的构造性意识,那么他者将会是自我的复制品或一部分,而不是区别于自我的另一个构造主体。正因为他者的构造性意识不是被构造的,才能解释为什么自我无法获得对他者的本原性认识。正如胡塞尔所言:“我们在所谓的内在的或自我的认知中获得关于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意识状态的本原性经验,但是在对他者和他们的精神过程的同感中无法获得本原理解。”(17) Edmund Husserl, Ideen zu einer reinen Ph änomenologie und ph änomenologischen Philosophie I :Allgemeine Einf ührung in die reine Ph änomenologie , Martinus Nijhoff: Den Hagg, 1950, S. 8. (Hua. III) 自我无法获得他者的本原性经验(18) Edmund Husserl, Ideen zu einer reinen Ph änomenologie und ph änomenologischen Philosophie II :Ph änomenologische Unterschungen zur Konstitution , Martinus Nijhoff: Den Hagg, 1952, S. 200. (Hua. IV) 。在这个意义上,舒茨批评胡塞尔的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的构造理论。但这一批评恰恰确证了胡塞尔构造超越论他者的目标,反而成为一种事实上的肯定。这种肯定充分说明构造他人的困难之处,并提出这样一个疑问:类比的意义转移是否依赖于对他者的本原性经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对他人的构造将会失败,因为自我不可能获得对他者的本原性经验;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这符合胡塞尔的理解,因为他通过同感的方式来构造他人。对此,胡塞尔指出,异己的躯体只以一种间接呈现的方式为我而存在,并且这个异己的自我在同感的作用中被呈现(Hua. XIV, 60-61)。问题是,同感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他人呢?这个问题就其本身而言是不易回答的,一方面超越论自我具有构造他者的功能,这意味着获得对他者的理解和认知是可能的;另一方面,自我对他人的理解是非本原的,因此对他人的理解是渐进而持续的,也是不断修正的。而由于作为主体的人的思想意识是复杂多变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只能不断接近对他人的正确理解,但无法完全理解他人。对于这样的困境,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引入被给予性,而被给予性的核心是构造性意识的预先被给予性。

被给予性在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理论中表现为预先被给予性,主要指视域(Horizont/horizon)(12) “视域”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如绍柳斯·各留萨斯(Saulius Geniusas)区分出三种不同的视域:主体性视域、历史视域和本体论视域。本文将之划分为主体性视域、交互主体性视域和世界视域,并主要探讨交互主体性视域及其预先被给予性。See Saulius Geniusas, The Origins of the Horizon in Husserl ’s Phenomenology , London and New York: Springer, 2012, p. 226. 的预先被给予性。主体的构造活动是在一定视域中进行的,视域是感知活动的背景和场域,同时为主体的意向活动设定了不可逾越的界限。虽然主体的具身化活动可以扩大主体感知活动的视域,从而实现视域的不断充盈,但这种充盈性始终伴随空乏性(13) See Edmund Husserl, Cartesianische Meditationen und Pariser Vortr äge , hrsg. von Stephan Strasser, Den Hagg: Martinus Nijhoff, 1973, S.83-84; Edmund Husserl, Analysen zur passiven Synthesis .Aus Vorlesungs -und Forschungsmanuskripte n. 1918-1926, hrsg. von Margot Fleischer,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66, S.7-8, 39-40. 。对于当下化的感知活动,视域是既定的、预先被给予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构造性意识进行如下规定:第一,构造性意识是普遍的,是所有超越论主体共同具有的;第二,构造性意识不是被构造的,而是预先被给予的;第三,构造性意识是主体之间的根本相似性,但这一相似性并不否定身体的相似性。胡塞尔充分肯定身体以及主体的具身性在构造中的作用,通过身体,主体可以实现“我能和做”,从而进行超越论构造(Hua. IV, 151-152. )。构造性意识的预先被给予性决定了身体的给予方式:他者的身体只向他者本原性呈现,但这并不否定身体的交互主体性和客观性。因此,胡塞尔指出,“异质的身体是第一个交互主体性的、他人的身体”(Hua. XIV, 110)。第四,构造性意识的预先被给予性和原真还原并不矛盾。通过原真还原,他者的和构造性成就被悬搁,形成纯粹的自我意识领域。这并不意味着构造性意识也被悬搁,因为如果构造性意识被悬搁,那么超越论自我将其自身悬隔,自我的意向性生命将被悬搁,先验构造就无法进行。

必须明确的是,构造性意识的预先被给予性和超越论主体的构造性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缺少其一,超越论交互主体性都无法实现(19) 对于意义的构造问题,罗伯特·索科洛夫斯基(Robert Sokolowski)认为存在两个维度:依赖性(dependence)和超越性(transcendence)。他指出,如果过于强调依赖性维度,主体性的超越论构造就是创造意义;如果过于强调超越性,世界就无法获得意义,主体性是多余的。本文所提出的构造性和被给予性的统一,正是基于意义构造的依赖性和超越性的统一。See Robert Sokolowski, The Formation of Husserl ’s Concept of Constitution ,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70, p.197. 。正是二者的统一才使得胡塞尔的相互同感(Wechselseitige Empathie/mutual empathy)(Hua. XIII, 376-377)成为可能。对他者的构造不是一种单向的自我构造他人,而是一种双向构造。胡塞尔指出,双向构造是一种无限的相互“反映”,是一种意向性上的相互包含(Hua. XV, 608)。构造的实质是给予意义(giving sense)(20) Robert Sokolowski, The Formation of Husserl ’s Concept of Constitution , p. 196.,然而这不是从虚无中创造意义。换言之,自我构造他人不是自我创造出他者的意识和构造能力,也不是自我赋予他者意义、他者被动接受意义,而是在双向构造的过程中,他者的意义向自我呈现。在胡塞尔看来,超越论主体的超越论生命通过构造其他主体而彰显,这是一种同时进行的双向构造。在某种程度上,自我构造他人的目的是为了他人能够构造自我,正是在他人能够构造自我的情况下,他者的构造性意识向自我显现,这时他者才是具有构造性意识的另一超越论主体。他者能够构造自我反过来证明自我是严格意义上的超越论主体,自我的意向性生命才能得以充分展现,因此真正构造自我的是自我和他人的意向性联系和生成性交往(Hua. XV, 603)。这种双向构造反映了自我和他者在本源上的结构依存性,即“共源性”(Gleichursprünglichkeit /co-originariness)(21) 德文术语Gleichursprünglichkeit最初由海德格尔以形容词的形式使用。胡塞尔本人没有使用这个概念,但是他频繁使用Ursprünglich,本文使用“共源性”描述和界定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在构造意义上的结构性依存关系。See GA 2, 223, 270, 408, 509; Hua. I, 14, 35, 37, 44, 62, 72, 132, 135, 140, 141, 166, 193; Hua. VI, 172, 197, 321, 358, 423. 。自我和他者在构造上的共源性反对自我在本体论意义上的绝对优先性、第一性和他者的附属性、第二性。正如大卫·卡尔(David Carr)指出,对于胡塞尔来说,超越论主体的优先性是方法论的、而不是本体论的优先性。(22) See David Carr, “The Fifth Meditation and Husserl’s Cartesianism”,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 34(1), 1973, pp. 14-35.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承担着制定当地种植业发展的规划,以及相关农业政策的开展与宣传工作。此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还组织和开展进行农业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承担对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工作,还有进行病虫害的防治等。为推动农村的发展和乡村的振兴奠定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更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在进行推广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实现推广工作的优化和创新。

对于唯我论的批评,胡塞尔并不否认,但他认为超越论唯我论只是一个从属阶段,是超越论构造的第一个阶段,然后才能从超越论本我论(Egologie/egology)(23) 从严格意义来说,“本我论”和“唯我论”是不同的术语。对于二者的区别,胡塞尔的论述模糊而有歧义。在《笛卡尔式沉思》中,胡塞尔指出,现象学是“一门纯粹的本我论科学,而这门科学使我们遭到唯我论的谴责”,“超越论唯我论只是哲学意义上的一个从属阶段”,而“超越论交互主体性属于更高阶的问题”(Hua. I, 69)。在构造顺序上,第一门哲学学科是“唯我论”还原的本我论,然后才是交互主体性现象学(Hua. I, 181)。可见,胡塞尔的本我论和超越论构造具有唯我论的倾向,甚至唯我论和本我论有混用的可能。(参见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18页。) 现象学发展到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他认为先验现象学必然会从先验唯我论阶段转向超越论交互主体性阶段,这是一种构造顺序上的必然上升过程(Hua. I, 181/155、69/30-31)。先验唯我论只是暂时的、通往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的、必不可少的过渡环节,而不是最终阶段。所以,如果割裂交互主体性和主体性的内在联系而批评胡塞尔的唯我论是不合理的。对此,卡尔认为,“由于唯我论问题是传统的笛卡尔主义的问题,胡塞尔通常被认为尝试采用笛卡尔式的解决办法,或者也许是莱布尼兹的变体。我将试图证明胡塞尔根本不关心任何传统意义上的唯我论问题,并且从胡塞尔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可看出),他提供的解决方案将他的整个理论从笛卡尔的(哲学)视域中移出”(24) See David Carr, “The Fifth Meditation and Husserl’s Cartesianism”,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 34(1), 1973, pp. 14-35.

唯我论问题的实质是自我和他人、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的关系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构造性和被给予性的统一,二者的统一性是协调超越论自我的中心地位和优先性以及超越论他我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之间矛盾关系的平衡点。首先,胡塞尔充分肯定原真还原以及第一人称视角作为构造的出发点。超越论自我是构造的主体,处于中心地位,这是胡塞尔坚持的方法论原则。在此意义上,胡塞尔不否认唯我论的存在,始终坚持构造性维度和强调自我作为超越论主体在构造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胡塞尔的唯我论不能在传统意义上进行笛卡尔式理解,超越论自我的原真领域不是封闭的,而是向他者敞开的。胡塞尔坚持被给予性维度,以突出他者的客观性和异己性。从第一人称视角出发,超越论自我在原真领域中构造他人,不意味着他人处于第二性的从属地位。他者不是单纯的被构造对象,而是和自我一样的另一个超越论主体。因此,解决这种矛盾关系要求兼顾构造性和被给予性两方面。具体来说,被给予性保证他者不是自我的一部分或者复制品,但被给予性无法单独奠定超越论交互主体性,必须与构造性相统一,这就同时保证超越论自我的构造作用。同样,超越论自我无法单独完成对他者的构造,因此被给予性是构造他人和交互主体性必不可少的维度。自我的构造作用使得他者的意义向自我呈现,故而构造性是必须的;但自我无法构造出他者的意向性生命,所以构造性意识是预先被给予的。真正证明他者是另一个构造主体是他者也能像自我构造他者那样构造自我,因此这是一种构造性的对称关系——共源关系。只有当构造性和被给予性相统一,才使得这种结构性的对称关系成为可能。正确理解唯我论不能过分强调构造性维度而忽略被给予性维度,坚持二者的统一性才能解决交互主体性现象学面临的理论难题。

卡尔认为,胡塞尔的超越论唯我论不能在传统的笛卡尔主义的语境中理解,正是基于超越论唯我论不是单纯强调主体性作为构造起始的这一面,而是同时兼顾主体性通往交互主体性的另一面。对此,扎哈维提出“交互主体性的主体性”(25) Dan Zahavi, Husserl and Transcendental Intersubjectivity :A Response to the Linguistic -Pragmatic Critique , trans. by Elizabeth Behnke, Athens, Ohio: Ohio University Press, 2001, p. 62f.概念,以强调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相互补充、相互依存”(26) Dan Zahavi, “Phenomenology and Metaphysics”, Metaphysics ,Facticity ,Interpretation , ed. by D. Zahavi, S. Heinamaa and H. Ruin, Dordrecht-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3, p. 123.的关系。自我和他人在意向性相遇中向对方敞开,形成“直接的、本原的联系”(Hua. XV, 603)。在这种本原的联系中,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都具有绝对性:“绝对的意识”(das absolute Bewusstsein)(Hua. XIII, 15、17、 20、246),“主体性是普遍的”(Hua. XIV, 136),“普遍的、绝对的交互主体性”(die universale absolute Intersubjektivität)(Hua. XV, 373、403)。胡塞尔坚持交互主体性是绝对的,不是从属于主体性的附属品,因此提出“绝对的交互主体性”,“自我把他者置于被显示的绝对性之中”(Hua. XIII, 448; Hua. XV, 403、373)。但是,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没有相对于彼此的绝对优先性,而是在彼此本原联系中形成结构性依存的相对优先性,体现出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的共源关系。胡塞尔认为,唯有如此,不同的主体世界之间才能相互协调(Hua. XIII, 377),自我和他者才能形成有意义的相遇和交往,从而在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的共源关系中构造客观世界。

总之,构造性和被给予性的统一要求自我对他人的构造不是一种单纯的主体性行为,而是从一开始、从本质上就是一种交互主体性的构造活动,使得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的共源关系成为可能,从而保证他者是第一个客观的、异己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构造性意识的预先被给予性和超越论自我的构造性的统一,奠定了主体之间的统一,形成共有的、交互主体性的统一(Hua. XIV, 322),从而奠定意义构造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的共源关系是一种结构上的相互依存关系,为解决胡塞尔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的理论困境以及处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内在张力提供新的路径。

中图分类号: B51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660(2019)06-0071-07

作者简介: 张俊国,安徽合肥人,哲学博士,(天津 300350)南开大学哲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主体性、交互主体性和世界的关系”(63192131)

(责任编辑 行 之)

标签:;  ;  ;  ;  

构造性与被给予性的统一-解决胡塞尔的超越论交互主体性难题的新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