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实验小学 271000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另外,平均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那么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孩子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一、教法指导,启发式和操作探究式让学生主体动起来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运用谈话法和情境创设,为学生创设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篮球比赛是大家都喜欢的体育运动,孩子们愿意表现取得胜利是年龄段的特点,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比分是50比50,在这激烈的环节蓝队有队员受伤了,怎么办,面对7号和8号候补队员如何选择?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选8号,8号的总分多。又产生的问题是8号总分多,他多上了一场,如何真正体现公平对待呢?适当地提供帮助和指导,及时发现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要算两个人的平均分。开展讨论,真正做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二、创设情境,利用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篮球比赛,7号和8号谁能上场?这一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而产生矛盾认知冲突——7号和8号队员的参加比赛的场次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激发了产生平均数的需求,并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内涵——公平性,为平均数意义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如何计算7号选手的平均数呢?预设了用条形统计图涂一涂、用磁性学具摆一摆、用算式算一算三种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合作探究,借助于直观与课件演示,经历体验、感知、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活动,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移多补少法和合并均分法来求平均数,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体会平均数的概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生在寻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意义时,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创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理解和掌握平均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通过对比,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我安排的两个活动:
第一个是出示7号队员和8号队员的条形统计图,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用红色的线标出7号和8号队员的平均数,用蓝色的笔分别标出两个队员参加比赛所有场次得分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提出问题:观察两个队员统计图中的三条线,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每人的平均数在最高分和最低分之间。
第二个是在练习中出示了两张照片,每张照片中5个人,其中一个人被墨迹遮盖住了,让我们猜一猜哪一张照片里的人平均年龄大。大部分学生猜的是第二张图片,因为看到的4个人都是青年而第一张中都是少年,真相打开之后让人恍然大悟,我们没有考虑被遮住的那个人的年龄,第一张被遮住的是83岁的老奶奶,第二张被遮住的是1岁的小孩,经过计算之后发现第一张5人的平均年龄是25岁,第二张平均年龄是24岁。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特征。
四、联系生活,感受平均数的生活价值
学生在充分理解和感知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列举生活中平均数的实例如:中国男子篮球队的身高平均数是200厘米,而姚明身高是226厘米,最矮的队员是178厘米,还有是中国水资源的储备量很大而人平均量很小等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利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直接应用于生活的道理。这样学生学习的内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既富有实际意义,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变听数学、看数学为做数学,关注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关注孩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关注孩子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教师要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给孩子富有个性的评价,激励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我们的数学将不再枯燥,让我们的数字会跳跃,图形会唱歌,我们的数学从此富有生机,充满乐趣。
论文作者:宗德莹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总第3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1
标签:平均数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队员论文; 意义论文; 孩子论文; 的是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总第3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