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业发展新阶段要大力加强农业技术创新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以往的长期短缺转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发展开始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共同约束,而且这两种约束呈趋紧态势。如何解决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通过快速高效的农业技术创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业发展新阶段主要矛盾的解决,从而推动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创新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替代,开发出新产品,因而能够有效地缓解新阶段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两个紧约束。农业技术创新就是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用较充足的资源替代更为稀缺的资源,从而将一项又一项的稀缺资源约束解除。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在新阶段出现徘徊局面,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农产品品质与市场需求不适应。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两个重要形式,通过产品创新能够不断改进农产品的品质,更新农产品,生产出更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农产品,通过过程创新还能够开拓市场空间,从而不断解除农业发展的市场约束,实现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民面向市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是各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过程中,农民普遍地面临着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调整多少,如何生产等一系列决策问题和技术问题,如果离开了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就不可能成功。而且,中国一旦加入WTO,我国农产品必然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挑战。 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能否经受住考验,最关键的要看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竞争力的源泉是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创新能够创造出新优势。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农业发展更加依赖科技进步。据测算,目前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已达到42%,比“八五”时期提高近8个百分点。 农业技术创新就是把新的更有效的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因而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技术创新的结果。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必须加速农业技术创新。
二、加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农业技术创新体制得到了完善,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体制不顺的问题,对农业技术创新速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一)有效的农业技术创新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由于农业技术创新的外部性、随机性、风险性等特征,农户生产规模小,无力支持农业技术创新全过程的费用,以及农业技术创新的最终结果主要通过消费者剩余将其主要利益转移给消费者,决定了农业技术创新主要通过课税实行财政支持制度,即公共支持农业技术创新体制。我国的农业技术创新体制目前仍未建立健全起来,集中表现在农业发展急需且有效的农业技术创新源不够充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在现有的科技体制下,农业科研单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许多成果却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据资料:我国获奖农业科技成果的平均转化率仅为53.5%,全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平均转化率则只有30—40%。抛开农民急需的技术难题无人问津,仅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来说,主要是农业新技术的供给与需求脱节,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分配不当,对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和农业技术扩散,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的做法仍未根本改变,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大部分课题结题后,其成果束之高阁或采用率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是没有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技术创新体制,仍沿袭传统的科研与生产相分离的体制,没有把农业科研根植于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没有融进农业技术创新活动。而在现代高科技时代,科技与经济融入一体是农业技术创新体制的根本特点。
(二)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是一项涉及或部分涉及私人资源的活动,如研究开发的一部分投资、智力和体力,因而在公共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必须充分运用各种激励手段。要加速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源和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个人收益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都会对人们所付出的技术创新努力的程度产生影响。目前,我国对公共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激励相当不充分。在收入政策方面,脑体倒挂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而且这个问题在农业技术创新领域更加突出。农业科研人员的现实回报率极低,由此导致了农业技术创新源生成的激励不足,缺乏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激励机制。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动力不足,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收益偏低,已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发挥和速度。为了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必须综合运用产权激励、政府激励、市场激励等各种激励手段。
(三)农业技术创新财力资源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技术创新一般在新思想形成后,把它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去,直到在市场中产生比较收益,往往需要大量投入,在公共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必须要求政府追加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但自80年代中期以来财政对农业科研投入严重不足。据资料:自1985年以来,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活动的投入总体规模增长不大,部分年份投资规模出现下降现象,按可比价计算,增长速度为负数。1985至1996年的十多年间,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各级政府财政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平均增长率为-0.8%,由于各级财政对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没有相应增长, 出现了农业科研单位的事业费严重不足;1996年,全国县级以上农业科研单位人均事业费仅为1.02万元,若考虑离退休人员,人均事业费占有量更少,仅为0.73万元,可支配的能够用于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经费更少。1998年,高等学校农学领域研究与发展人员人均经费只有0.39万元。
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不但水平低,而且呈现下降趋势。据资料:从1986年至1994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人均技术总经费从2780元下降到2534元,年均递减0.9%, 人均年推广活动经费由1167元下降到894元,年均递减0.6%,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和人均推广经费不断下降。1991年,在全国地方财政支出用于科技三项费用中,对农林水等部门的支出经费在科技三项费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仅为10.36%,1992年陡然降低了二个多百分点, 虽然在后几年中不断恢复,但直到1995年仍未恢复到1991年的水平,仅为9.07%,近年来又连续下降,1997年,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仅占全国科技三项费用的4.31%。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着对农业技术创新财力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
(四)农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规模不断缩减,质量不高
我国农业研究开发机构中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规模,自90年代以来逐年减少,从1990年到1997年,职工总数从126241人减少到112279人,净减少13962人,年均递减约1.66%,其中课题活动人员从42674人减少到35004人,净减少7670人,年均递减约2.79%。 减少的主要是农业科技人员,从年际间减少情况看,从事农业科技活动人员波动特别大。农业研究开发机构中科技人力资源规模不断缩减,而其他科研体系中科技人力资源尚未进入稳定时期。高等学校从事农学研究人员中,1994年,研究与发展人员下降41.77%,1995年下降47.16%。1998年高等学校研究与发展人员中农学领域科学家和工程师只有11409人, 比上年减少7981人,又减少40.99%。
国际上一般所能承认的从事研究工作的最低资格是学士学位,比较通行的标准是只有硕士学位获得者才能有资格从事研究工作,而很多发达国家规定只有博士学位获得者才能获得研究职位。按照一般承认的最低资格,我国农业科研队伍中合格的科技人员所占比重不到30%,如果按照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标准,则合格的不到3%, 农业科技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所占比重不到0.5%。 我国农业科研人员的学位结构不仅落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单从学历角度,不难看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人力资源质量偏低。
(五)农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从地方财政用于农林水等部门的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的情况看,主要农业大省普遍存在着支持力度不够、年度间波动大的问题,严重地制约着通过技术创新把农业大省发展成为农业强省的进程。从全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上来看,各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和财政资源在地区间配置一样,不合理现象仍十分突出,集中表现在部分省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占有地位与其农业资源禀赋状况和农业对全国的贡献不相对称,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质量相差悬殊,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不但偏少,质量更低。公共农业科研机构存在着本科以上学历、工作两年以上的甲类人员和科技人员所占比重偏小等结构性问题。
(六)农业技术创新手段落后
由于国家财政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多数农业科研单位科研设备不够精良,停留在五、六十年代水平,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选育新品种的能力,缺乏进行微观层次操作(例如基因操作)育成突破性新品种的技术设备和人才;仅具有一般田间栽培试验的手工作业设施,而缺乏可调控光、温、水、肥、气的现代大型野外实验设施,难以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作模拟研究,难以开展农业工厂化生产的实验。这种状况无法高效加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
三、加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对策建议
(一)建立高效的农业技术创新机制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创新体制,最关键的是要克服传统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相互脱节的弊端,使农业科技活动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要求科技人员与农民要建立一种新型的互有需求、双方互利的关系。要改变农业科研课题申报验收制度,大胆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物质利益手段激励农业技术创新,改变科技人员的考核制度,促进与农民的有效联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建立自身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创新能力,加速农业技术创新。
(二)充分运用农业技术创新激励手段
产权制度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产权激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农业技术创新人员对创新成果享有一定期限内新技术比较利益的独占权,农业技术研究开发者与推广者,在产权制度保护下,可以获得垄断收益,增加个人效用,对高效加速农业技术创新具有积极意义。今后,应在进一步完善农业专利制度的同时,充分发挥有形资产产权的激励作用,继续大力推行农业科技承包,从根本上改革高等农业教育体制,保证农业院校毕业生能够回到农村去建功立业。为此,要相应地有其他配套改革措施出台,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因户籍而形成的不平等或岐视观念。
政府通过奖励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直接满足农业技术创新人员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实施各级政府的农业科技计划,是激励农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有关农业科技指令性计划的实施,直接分配农业技术创新资源,指导性计划能够促进银行贷款,借助于其他各种手段影响农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目前我国政府激励手段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悖逆选择、道德祸因、弱刺激等制度性弊端,必须不断加以完善。要改变国家奖励方式,政府奖励要从长期效益考察,不固定每年奖励数目,而固定奖励条件,避免农业技术创新行为短期化。还要不断改进农业科技计划管理,坚决纠正申请到课题就算科研成果,就进行奖励,就能领取劳务费等容易产生不良后果的错误做法。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诱导技术创新机制对有效地配置农业技术创新资源会自发地发挥作用。在市场机制诱导下,农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地替代稀缺农业资源、开发出具有较大社会需求的农产品。有效的农业技术创新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其他配套制度下,有助于提高创新者的收入,激发创新源的生成,增加农民对实用技术的需求,能够加速农业技术创新。为了充分发挥市场诱导机制的激励作用,有必要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强化,为此要培植农业科技企业家,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三)不断增强各级财政支持农业技术创新力度
财政支持是公共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最主要的财力资源来源,其规模与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技术创新源的数量和质量,每一项农业科技兴农政策的落实,都需要以技术创新财力资源投入作为实施手段。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农业科技经费严重短缺,造成农业技术创新队伍极其不稳定,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不高,科研手段十分落后,对农业技术创新活动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要高效加速农业技术创新,必须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政府有关部门应继续做好农业科技计划工作,增加课题数量与支持强度,应不断增加农业科研条件的投资,尤其是在农业科技计划中,要大力增加科技文献建设、实验设施和实验设备建设的投资比重。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实际投资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5%左右,远远落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1%的水平。 国家财政作为公共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投资的主体,应逐年增加资金投入,尽快达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占到农业净产值的1%以上,基本满足农业技术创新对财力资源的实际需求。
(四)稳定并适度扩大农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规模
从现代农业技术创新过程发明分布规律看,科技人力资源规模大,有助于创新源的生成。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作为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一项具有能动性的投入要素,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一方面作为正边际产出的投入,使科研装备设施更有效地利用,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源生成;另一方面通过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扩散获得具有发散性的采用后比较利益。因此,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规模正向影响农业技术供给及其创新扩散进程。
(五)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质量
农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质量越高,辨识能力和集成能力越强。农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质量在创新发明、开发、推广和采用等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一是更能生成农业生产率更高的发明,容易出大成果和突破性成果,对农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更大,具有生产率效应;二是技术创新成功率明显增加,越容易成功推进比较利益特别明显的农业技术创新,具有成功率效应,三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形成对农业新技术的有效需求,及早采用农业新技术,加速农业新技术的扩散,农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质量直接影响农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性和进程。
为了提高农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质量,必须加速农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农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是提高其资源质量的重要途径。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教育,做好农业科技普及工作,继续加强农民的绿色证书教育,保证增加政府发放农业科技人员工资比重,提高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与此同时,做好农业科技开发人员的登记与管理工作,适度控制市场开发的收入工资率。
(六)改善农业技术创新资源的配置结构
1.建立合理的财力资源供给结构。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活动的经费供给制度主要有两种类型:单位制和项目制。项目制的经费来源,有效性相对较高,而单位制的经费来源能确保科研人员的生活保障、科研单位最基本的运行,避免单一的项目制经费来源造成农业科技人员等要素完全随着项目和课题的多少而动荡。因此,财政支持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经费来源结构,应建立以项目制为主、单位制为辅的财政支持公共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混合制度。
2.建立配置合理的地区结构。实行分散的公共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必须保证各地区农业技术创新经费能够满足本地农业发展的需要。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财政必须解决好既是农业大省又是落后省份的经费投入,以建立合理的地区结构。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相当不平衡,形成了农业技术创新区域化要求与财政对农业科技活动支持能力地区差异之间的矛盾,农业大省往往是急需增加财政对农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的地区,但它们财政收入相对较少,严重制约着财政投入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规模。
3.建立合理的优先序结构。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用于农业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总是有限的,所以,必须根据农业技术需求情况和现有的科研成功可能的状况,按农业技术创新优先序结构,合理分配财政用于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资金。财政支出资助农业技术创新活动优先序确定总的原则,是要考虑财政投入项目的投资收益率和比较利益及其外部收益的大小。
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水平状况,按照“有所赶,有所不赶”的原则,突出创新,加强一些领域的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大力扶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优先资助组装配套现有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并有选择地引进一批国外的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标签:农业论文; 农业技术论文; 科技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人力资源配置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农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