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课堂生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优秀的教师总能及时地捕捉、合理地利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高效又灵动。
如何有效运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
一、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二、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这样的学生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而是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地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地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我们追求的也许正是这一点。
三、不拘预设,灵活应变生成
“生成”对应于“预设”,尽管在课前的设计,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做了设想,然而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他们真实水平往往无法准确估计,更多的时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预设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冷静思考,巧妙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才能使教学顺利展开,富有灵性。
镜头一:在学习“因数与倍数”时,“我还有更简便的方法!”一个响亮的声音打破了教室里原有的宁静。原来课堂上在研究《求最小公倍数》内容,教师正在讲解求公倍数的方法:求9和6的公倍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师:我们可以用列举法先分别求出9和6的倍数:9的倍数:9、18、27、……6的倍数:6、12、18、……,6和9的公倍数:18、36……。
这一方法学生都能掌握,但感觉比较麻烦,课堂上的气氛比较沉闷。
生:我认为也可以这样做:直接把18翻倍就可以了,快捷,方便,不会错。教室里一片哗然。这位学生已经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对于这样的回答我们能因为他没有遵照课本上固定的格式解题而否定他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评价像这样的学生?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归宿是什么?应该跳出数学学习“齐步划一”的课堂框架,实现“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教学境界。尤其是让学生建立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更是动态生成性教学的终极目标。
生成的课堂,必然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即便老师做了充分预设,期间必然还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教师要适时把握这些不确定因素拥有的无穷的教育价值,利用好及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过程中碰撞出来的转瞬即逝的“火花”,更具有灵性和生命力。
镜头二: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正在讲解相遇问题中较复杂的一种类型:求路程差。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教师正在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只见两位学生一直在窃窃私语,用各自的手在比划着什么,还不时地发出笑声。看着这一组同桌,教师气不打一处来,本想让他们不要讲话,让他们认真听讲。转念一想,“请你们来说说你们刚才讨论什么问题,让大家分享你们的快乐。”竟没想到,这一对同桌正在用手表演着黑板上的问题。干脆,让这一组同桌把他们刚才讨论的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演一次。结果,一道复杂的相遇问题变简单了。这两位学生俨然成了赫赫的大功臣。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大多数教师会为了维持课堂秩序,顺利地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压制学生,让学生回到预设的教学轨道上。这常常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得不偿失。我们何不换一种方式,对待课堂中出现的偶发事件,使之变成一种资源,服务于我们的课堂?
课堂是开放的,许多事情出乎我们的意料。对于这些生成性资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善于捕捉,懂得调控。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机械训练,而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共振、师生成长的生命历程。精彩的数学课堂它不仅需要教学细节的精心预设,还需要课堂动态的生成。
精彩的数学课堂充满着跳跃,充满着悬念,充满着发现,随时都会有令人激动的精彩闪现。精彩的数学课堂是针对教学细节因时因地、因情因景而动,巧妙应变,相机诱惑,激发创新。精彩应是数学课堂的生命所在,应是数学课堂的价值追求。
论文作者:朱延旭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5月总第2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这一论文; 公倍数论文; 倍数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5月总第2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