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非线性抗震计算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非线性抗震计算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

尹华伟[1]2001年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非线性抗震计算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人工地震波的合成方法,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平面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的时程分析方法及其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即Push-over分析方法)等叁个方面的内容。 (1)、本文提出了一类符合要求的构造函数簇,并应用该函数簇从地震波的反应谱精确求出了相应的功率谱,然后用功率谱合成了一条可作为建筑场地地震动输入的人工地震波。 (2)、对钢筋混凝上框架—剪力墙结构采用五分段变刚度的杆单元模型和修正的柱单元模型来分别模拟结构的杆单元和剪力墙单元,并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 (3)、对Push-over分析方法从构件的单元分析模型的选用、结构等效形状向量的选取、水平加载模式的确定以及结构目标位移的计算等四个方面做了改进以提高Push-over分析方法的精度和扩大其适用范围。 在本文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相应的分析程序,并进行了算例分析。算例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和程序的可靠性。

武江传[2]2006年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重要方法之一,而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因其思路明确,方法简单,是最有前途的抗震设计方法。本文分析了现行抗震规范设计方法的缺点以及近年来在历次地震中出现的问题,回顾了基于性能/位移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和现状,系统地概括了基于位移抗震设计的理论框架,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并对其应用作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主要内容有: 分析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变形特点、侧移成分及侧向刚度,指出了引起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达到性能目标的位移是层间切线位移角,并通过连续化的方法得出这种结构首先达到位移限值的位置。 提出了方便实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并应用于一幢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同时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n对所设计的结构进行了空间Pushover分析,评价了该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震水平。

侯爱波[3]2003年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平面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和发展了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方法,主要是对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和静力非线性pushover分析做了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 在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中,在综合理解和应用前人相关理论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一种新的考虑配筋分布的五分段平面杆件单元模型,并编制了相关的Fortran应用程序,相关算例分析证实此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实际配筋分布的影响。 在非线性静力分析(pushover分析)中,综合阐述了pushover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不同的具体应用方法,并在pushover方法的关键问题荷载分布模式和目标位移的确定上提出新的方法,即由结构受力反推得到的瞬时的适应性的荷载分布模式和结合中国抗震规范反应谱的能力谱法确定目标位移的方法,同时提出一种新的循环往复加载的pushover应用方法,并编制了专门的pushover分析应用程序,应用此程序对不同算例进行分析,算例分析证实由结构受力反推得到的瞬时的适应性的荷载分布模式能够较好的模拟地震过程中实际的结构受力反应情况,循环往复加载的pushover分析方法较单向加载的pushover分析更能准确的反映实际的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

朱敏[4]2016年在《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框剪结构因其结构布置灵活,能够形成较大的空间,剪力墙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弥补了纯框架结构当结构高度过大时侧移过大的缺点,这种结构形式应用广泛。框剪结构的受力状态与纯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相比差异较大,地震发生时多道设防的设计理念能否实现以及罕遇地震下的安全性能否保证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本文以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及框架-联肢剪力墙结构为研究对象,探索大震下结构的抗震性能,考察中国规范设计的建筑在大震下的安全性能及抗震概念设计原则的实现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简介框架-剪力墙结构及框架-联肢剪力墙结构受力特点,总结前人有关框剪结构的相关研究,并介绍了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的应用现状。(2)使用动力非线性有限元软件PERFORM-3D进行建模,具体介绍了选择的梁、柱、剪力墙非线性单元模型,并利用已有的柱、剪力墙、联肢剪力墙、框剪结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PERFORM-3D能够较为准确的模拟框剪结构。(3)按照现行规范使用PKPM程序设计了4栋15层高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其中3栋为连梁高度不同的框架-联肢剪力墙结构。基于PERFORM-3D分析软件,采用Pushover分析方法对4栋结构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发现基于我国规范设计的框剪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弹塑性层间位移角能够满足规范限值要求,但结构可能发生比较严重的破损。由于非弹性变形的发展,框架-联肢剪力墙结构发生内力重分布,剪力墙始终是主要的抗侧力结构。(4)基于PERFORM-3D分析软件,选取3条地震波对四个结构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了地震作用下各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构件的塑性发展顺序以及各结构的构件耗能数据。(5)简要介绍了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的步骤和性能水平的划分及层间位移角限值的量化,选用10条地震波对四个算例结构进行了增量动力时程分析并进行了抗震性能评估。

汪帜辉[5]2016年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阻尼模型的研究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框架-剪力墙结构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在此结构中,框架主要承受竖向荷载,剪力墙主要承受水平荷载;在水平力作用下,剪力墙呈弯曲型变形,框架呈现剪切型变形。由于框架和剪力墙的受力和变形不同,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阻尼比取值应当充分考虑框架和剪力墙的这种受力和变形特点。但是,目前我国规范规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阻尼比取0.05,显然这不能真实反映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的阻尼机理,也与阻尼比的实测结果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在非线性分析中阻尼比是一个重要的结构动力特性参数,它对结构的动力响应有重要影响。因此,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的阻尼比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得到结果如下:(1)以本文选取的混凝土框架现场脉动实测阻尼数据、混凝土框架模型振动台试验实测阻尼数据、由地震记录识别的混凝土框架阻尼数据及混凝土悬臂试件自由振动实测阻尼数据为依据,对混凝土强度、实验方法、结构方位、结构自振频率和结构变形大小等对混凝土框架阻尼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混凝土框架弹性阻尼比、弹塑性阻尼比与频率或变形相关的计算公式。(2)以本文选取的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实测得到的阻尼数据以及拟静力试验前后实测得到的阻尼数据为依据,分析、讨论了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阻尼比取值,并且统计得到了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阻尼比与其变形之间的计算公式。通过将所得公式与已有相关公式的比较,讨论并论证了本文建立的剪力墙结构阻尼比的计算公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3)为了完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估算公式和简化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高阶自振周期值的求解过程,本文收集了近年来我国高层及超高层建筑自振周期理论计算数据、振动台试验数据和风脉动结构振动实测数据。通过对理论计算数据、各种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对比,得到了基本周期估算的推荐公式。同时,基于上述数据,讨论了建筑高度、地震作用、结构类型对二阶、叁阶自振周期与基本振型周期比值的影响,得到了二阶、叁阶自振周期与基本振型周期比值的统计结果。(4)由于研究得到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的阻尼公式不同。故将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视为一种特殊的混合结构,此结构中框架结构部分和剪力墙结构部分有着不同的阻尼性能。基于此,本文推导得到混合结构的等效阻尼比计算公式,应用PKPM软件建立某混合结构的计算模型,论证了混合结构等效阻尼比公式的合理性。应用上述混合结构等效阻尼比的计算公式,以及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阻尼公式,得到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等效阻尼比计算公式。(5)本文以美日联合试验中的7层足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例,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通过对比其试验结果和模拟计算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等效阻尼比公式的合理性。同时,采用其它多种阻尼模型对结构进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得到在不同阻尼模型下结构的位移、基底剪力和各种能量。为了进一步探讨阻尼模型对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影响,本文以一个1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例,进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得到阻尼模型对该类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

刘智星[6]2008年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文中提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广泛应用于宾馆、写字楼的公共建筑中,分析研究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和评价方法,对于搞好这类结构的抗震设计、抗震性能评估及对不满足抗震性能的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Push-over方法,探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参数和指标等。本文评价了目前各种抗震性能评估的方法,结合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给出了目前较好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分析了当前剪力墙简化的模型,并提出和验证了适合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Push-over分析的模型-等代框架模型;分析总结了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震害特征,从结构材料、构件性能、整体体型叁个方面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通过分析研究,给出了针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两阶段的抗震性能的评估指标。这些评估指标为:○1结构层间位移角;○2构件塑性铰转角。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两阶段进行评估步骤为:首先是结构用层间位移角,对结构进行多遇、基本、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变形验算;其次是针对罕遇地震下,由于结构的破坏可能是由于局部梁柱变形过大而引起局部倒塌,故而补充验算塑性铰转角。本文提出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其等代框架模型分析简单且具有一定的精度,评估指标简单、明确,可满足对新建和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

张旭峰[7]2008年在《中高层密肋复合墙—剪力墙混合结构协同工作性能与抗震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密肋复合墙—剪力墙混合结构系由带边框的密肋复合墙板与混凝土剪力墙组合而形成联合抗侧力的一种结构体系。这种新型结构体系在保持了密肋复合墙结构的诸多优点的基础上,将部分复合墙用混凝土剪力墙取代,从而使整个结构的抗侧力体系加强,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提高。本文在总结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密肋复合墙—剪力墙混合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数值分析与解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围绕着结构的协同工作原理、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模型两个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着重对密肋复合墙—剪力墙混合结构的协同工作性能及计算方法、剪力墙刚度优化方法和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行为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对密肋复合墙—剪力墙混合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以及《密肋壁板结构技术规程》,研究了密肋复合墙—剪力墙混合结构的协同工作性能。采用合理假定建立了其计算简图,并进行了密肋复合墙和剪力墙的协同工作计算。深入分析了密肋复合墙体和层间剪力墙的内力分配与变形协调。(2)以结构协同工作的能量化分析及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理论为出发点,建立了结构的优化模型。研究表明:以结构地震作用为目标函数,最大层间位移角为约束条件,在满足层间位移角限值的条件下,结构地震作用最小时的剪力墙刚度即为合理;该优化模型能反映出结构高度、结构重量、抗震等级、场地类别和设计分组等因素对剪力墙合理刚度的影响。(3)在建立优化模型的基础上,采用MATLAB编程进行实例计算。结合具体实例探讨了连梁刚度和墙肢剪切变形对剪力墙合理刚度的影响,并在不同地震烈度、场地土类别和设计分组情况下对结构的剪力墙合理刚度进行了比较,最后探讨了剪力墙的不同布置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4)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中高层密肋复合墙结构中墙板的受力机理和变形特征,提出适用于中高层密肋复合墙结构计算的宏观模型,并与剪力墙研究较为成熟的多竖杆模型组合,提出了适用于中高密肋复合墙—剪力墙混合结构的宏观单元模型。(5)利用有限元程序SAP建立了混合结构的宏观模型。推导了SAP程序中有限单元杆件的单元刚度矩阵和力学参数,研究了密肋复合墙和剪力墙的恢复力模型和特征点,使其模型能够较为真实的反应密肋复合墙体和剪力墙的受力、变形特征。(6)采用SAP有限元程序对密肋复合墙—混凝土剪力墙混合结构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利用静力非线性分析方法对密肋复合墙—剪力墙混合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评估;同时利用时程分析方法对密肋复合墙—剪力墙混合结构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的非线性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7)在密肋复合墙—剪力墙混合结构的解析解和数值解的基础上,通过与密肋复合墙结构体系和传统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框剪结构等结构体系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密肋复合墙—剪力墙混合结构的实用设计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基于能量原理推导了具有协同工作性能的混合结构变形曲线方程从能量原理出发,建立了水平荷载作用下考虑墙肢剪切变形和轴向变形时刚接体系的系统势能方程,其中采用铁木辛科梁原理考虑连梁的剪切变形对弯曲应变能的影响。再利用连梁的剪力平衡,建立结构约束方程,从而构造辅助泛函,根据变分原理,建立结构的平衡微分方程,求解结构的位移,进而求解结构的内力。(2)提出了密肋复合墙—剪力墙混合结构中剪力墙的刚度优化设计方法以混合结构协同工作中能量化分析及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理论为出发点,建立了密肋复合墙—剪力墙混合结构的优化模型,即以结构地震作用为目标函数,最大层间位移角为约束条件,在满足层间位移角限值的条件下,结构地震作用最小时的剪力墙数量最为合理。探讨了剪力墙布置时应注意的问题。(3)建立了密肋复合墙—剪力墙结构的非线性宏观单元分析模型在试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中高层密肋复合墙结构计算的宏观模型,并与剪力墙多竖杆模型结合,形成适用于中高层密肋复合墙—剪力墙混合结构的宏观单元模型。使用SAP中的Link单元建立模型,推导了SAP中Link单元的刚度矩阵,给出了Link单元相对转动中心高度的确定方法。结合密肋复合墙和剪力墙的恢复力模型及其特征点,确定了Link单元的不同连接单元力—位移关系。并对密肋复合墙—剪力墙结构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史庆轩[8]2002年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研究及破坏评估》文中研究说明国内外大量的震害表明,结构在中等强度或强烈地震作用下,都产生了严重的破坏甚至倒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非常普及,研究其从开裂、屈服、直至倒塌各阶段的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近几年来,伴随着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逐步被地震工程界所认同,对其研究已成为当前地震工程界的热点。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利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为手段,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理论和方法以及破坏评估开展了研究,具体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在国内外已有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分布柔度的杆件单元模型,推导求得了构件的柔度系数和刚度系数,建立了考虑刚域影响的构件单元刚度矩阵;利用纤维模型法确定截面的弯矩—曲率关系骨架曲线,其滞回性能通过叁个控制参数来反映构件的刚度退化、强度退化以及由于裂缝的开展、闭合利钢筋粘结滑移引起的捏拢现象。遵循截面→构刊→结构不同层次发展的路径,建立了采用拟叁维杆系力学分析模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的理论。 在对截面高宽比较小的钢筋混凝土柱的恢复力性能试验研究和计算机模拟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型火电厂钢筋混凝土结构主厂房纵向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进行了模型结构的拟动力试验,输入El-Centro地震波,研究了模型结构在整个试验中的开裂过程、屈服顺序、耗能能力、刚度退化、承载力及滞回性能等,探讨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及其薄弱环节或部位。 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平面框架—剪力墙模型结构和大型火电厂主厂房纵向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原型结构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通过与试验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本文提出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分析这种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和薄弱部位,为指导这类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以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等提供了基础资料。 结合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高振型影响的水平侧向力分布模式进行结构的非线性静力推覆分析。分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各阶段的内力、变形、和塑性铰出现位置等,该方法可方便地找出结构的薄弱部位利破坏模式。依据推覆分析得到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利用能力谱法和改进的能力谱法计算了结构的顶点位移,并进而按照推覆分析分别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模型结构和框架结构实例进行了基于 摘 要位移的抗震性能评估。 结构的地震破坏评估是建立在地震破坏准则和破坏模型基础上的,本文在对己有的地震破坏准则和破坏模型进行评述的基础上,认为基于变形和能量的双重破坏准则可较好地反映结构的实际震害,并根据倒塌极限状态方程提出了改进的 Park&Aug.地震破坏模型。还按照 Park&Aug.模型,基于结构的构件层次分别计算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各构件的破坏指数和梁、柱及剪力墙的层破坏指数以及结构整体破坏指数,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了地震破坏评估。

卿科[9]2007年在《剪力墙数量与空间位置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许多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已经暴露出现行抗震设计理论的不足,人们需要建立新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理论和方法,因此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本文将对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了分析,首先提出基于性能设计的剪力墙数量的确定方法,接着讨论剪力墙的平面布置对结构扭转效应的影响,最后研究了在剪力墙数量和平面位置一定时,剪力墙的高度对整体抗震性能影响。我们利用PUSH&EPDA程序,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分别进行了静力弹塑性和动力时程分析,考察结构在具有不同数量的剪力墙和具有不同框架基底剪力系数这两种情形下的延性系数。结果表明:在强震作用下,当框架具有相对较小的基底剪力系数时,一旦剪力墙遭到破坏将使框架产生较大的弹塑性位移响应,甚至导致结构的倒塌,不断增加剪力墙的数量有时将更加加剧这种态势;但是当框架具有较大的基底剪力系数时,框架的位移响应随着剪力墙数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根据结构的位移响应,建立了关于框架和剪力墙的基底剪力系数的等延性曲线,提出用一个经验公式来确定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数量。本文阐述了考虑扭转效应的必要性,对抗震规范关于结构扭转计算的规定作了说明,着重探讨了偶然偏心作用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效应的影响,以及扭转不规则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发现偶然偏心的影响随结构不规则程度的增加而减小,并且随着偏心距的逐步增大,结构抵抗水平作用的能力也在削弱。在剪力墙高度对框架—剪力墙结构非线性反应影响的研究中,运用Pushover和双向地震波输入的动力时程分析法,描述随着剪力墙高度的不同,结构特征参数(楼层剪力、倾覆弯矩等)的变化情况。其弹塑性分析结果说明: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将剪力墙一直延伸到顶是没有必要的。

罗荣利[10]2008年在《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体系具有优良的建筑功能,在住宅建筑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对于异形柱结构的研究,还没有一种成熟的非线性分析工具和方法。本文通过对异形柱结构体系进行深入理论分析,研究了对空间异形柱结构进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的有限元方法,主要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性,建立了一种用于异形柱空间非线性分析的多弹簧单元模型。以T形截面柱为例,在平截面假定前提下,建立了新的截面位移模式。采用叁分段变刚度杆单元模型,利用虚功原理,导出了其单元刚度矩阵。(2)通过对模拟异形柱的空间多弹簧模型进行修改,建立了一种带刚域的叁分段变刚度空间梁单元模型;加入符合剪力墙受力性能的剪切弹簧,建立了一种空间多弹簧杆墙元非线性分析模型,并导出了相应的刚度矩阵。(3)运用MATLAB,利用其语言风格自由的特点,针对异形柱构件截面信息复杂输入难等问题,本文创建了一种定点网格坐标法,采用将矩阵的网格数字与截面的图形数据相结合的方式,简化了输入,形成一种新颖的编程思路;程序能在截面原位形成应力应变云图,便于计算结果分析;建立了统一的空间杆件分析模块,使编制程序对结构进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得以相对简便实现。(4)分别对异形柱、剪力墙试验构件的非线性受力性能进行分析,并对建立的异形柱框架模型进行了弹性时程分析,通过对比验证本文方法和计算程序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异形柱框架-剪力墙结构模型并通过简化,对其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通过这些算例分析本文所采用方法的优缺点,为异形柱结构理论分析及结构可视化编程提供一些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非线性抗震计算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D]. 尹华伟. 湖南大学. 2001

[2].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D]. 武江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3].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平面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D]. 侯爱波. 湖南大学. 2003

[4]. 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 朱敏. 湖南大学. 2016

[5].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阻尼模型的研究及其应用[D]. 汪帜辉. 湖南大学. 2016

[6].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D]. 刘智星. 北京工业大学. 2008

[7]. 中高层密肋复合墙—剪力墙混合结构协同工作性能与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 张旭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8]. 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研究及破坏评估[D]. 史庆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2

[9]. 剪力墙数量与空间位置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D]. 卿科. 湖南大学. 2007

[10].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D]. 罗荣利. 湖南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非线性抗震计算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