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卫生职业学院 云南蒙自 661100
摘要:目的:分析高职院校体育竞赛组织与开展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为了促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健康发展与改革深化,以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收集资料,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对我市高职院校的体育竞赛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结果:目前高职院校体育竞赛存在着管理滞后、设备及场地受限、学生参与度较低等问题。应从体育竞赛制度及管理者、学生的思想观念着手,逐步改进。结论:要想高职院校体育竞赛焕发新的活力,应加强竞赛制度建设,提高管理者的思想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与社区企业的合作,促进高职院校体育竞赛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竞赛 组织与开展 问题及策略
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学生课业之外的重要教育内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任,但仅靠教学计划的体育课程,还远远不够[1]。举行体育竞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积极性,进而完成体能培养的目标。但是在实际体育教育过程中,竞赛的组织与开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有助于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建立适宜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
1.高职院校体育竞赛现状分析:
目前,我市高职院校体育竞赛类型较多,多是由院校组织,多以院系、年级、班级为单位,也有学生社团等组织的。竞赛类别以足球、篮球、排球等为主。也有部分校外涉及全国各省、市地区的大学生体育协会举办的运动会以及校级大学生体育比赛。部分学校在体育竞赛方面,增加了与企业的合作,丰富了比赛的形式和内容,充分体现了竞技体育的竞赛,培养了高职学生的体能素质、公平竞争、运动技战术、凝聚及激励、团队协作、抗挫折能力等,使高职学生在今后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2]。同时,笔者也发现了目前体育竞赛中的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1)学校体育管理者观念的更新较落后: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竞赛开展,与管理者密切相关。但是,现今仍有很多管理者对体育竞赛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联合性的体育竞赛举办频率低,资金、人员投入不足[3]。久而久之,体育竞赛得不到组织上的保障,学生的体育竞赛积极性降低了,不利于高职院校体育竞赛的长远发展。(2)竞赛受体育健身场地、器材等条件限制:很多高校,由于经费有限,或校园占地面积有限,导致体育竞赛用地不足,无法举办大型的竞赛事项;或竞赛所需的器材、设备不完善,导致部分比赛类型完全无法开展。即硬件条件限制下,局限了发展。(3)课业繁重,导致学生对体育竞赛热情度降低:部分高职院校对体育竞技的与课业考试等平衡度不够,单纯倾向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4)认知教育不足:高职院校基本没有对学生进行体育竞赛的宣教,参加与否完全凭学生自愿。学生无法体会到体育竞赛对其自身发展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对策:
(1)制度保障:校方应加强对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建立体育竞赛相关奖励制度,比如记课外活动分、评优参考等,规范奖励制度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度。建立适用于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体系,增加与未来职业相适应的特色体育的知识和内容。(2)制定计划:每年针对校方工作安排、学生人数等,制定本年度的体育竞赛活动计划,并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有计划的参与。降低比赛难度[4]。可降低竞赛项目的难度,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增加竞技过程中的趣味性和娱乐性。(3)加强教育:需加强对体育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共同教育。提高管理者思想意识,逐步转变传统意识,开展多元化的体育竞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围绕健康教育的主线,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竞赛对其自身身体素质提高和发展带来的益处。可以通过教师讲授、资料发放、宣传图片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5]。(4)加大资金投入:学校划拨专门的经费用于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同时学校动员体育协会以及社团广开渠道筹措资金,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对学校、院系举办的体育赛事进行赞助。资金投入主要用于体育用场地的扩建、设备的引进、教学人员开支等。要让学生感受到校方对体育竞赛的重视,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讨论
高职院校的体育竞赛存在其特殊性,其目标与普通高校相同,即要完成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任务。但不同的是,高职院校还要完成其自身的教学任务,具有定向性、实用操作性和专业性的特殊性。故高职院校的体育竞赛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体现鲜明的职业要求。
本次探究通过对我市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竞赛情况调查,了解了目前体育竞赛开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学生是竞赛的参与者,首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通过体育竞赛,提升竞争意识,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创新进取的精神。校方和院系作为竞赛体育的举办人,要从思想意识上重视体育竞赛,深化体育竞赛的育人功能;不断创新体育竞赛项目,深化企业合作,通过宣传寻找赞助商,丰富体育竞赛资金来源。引导师生共同参与,借助体育竞赛为载体将师生团结协作、努力拼搏、坚韧顽强的品质凝聚力。在比赛项目的设置上,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职业规划、男女学生的体力差别进行设置。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竞赛对他们今后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适当丰富比赛内容,一般男同学参加项目加多,可增加一些对抗性小、灵活强的项目,引导女同学参与。
综上所述,笔者希望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总结,提升我市高职院校的体育竞赛水平,建构更加完整、有效的培养模式来适应未来高职学院体育竞赛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赫立夫,张大超.美国中学体育竞赛体系及其启示[J].中国体育科技,2016,52(3):41-45.
[2]屈朝辉.太原市第三实验中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竞赛现状调查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4,4(35):116-117.
[3]魏磊.美国学校体育竞赛异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3):116-119.
[4]孙爱景.河南省普通高校校内体育竞赛调查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3,2(2):118-120.
[5]黄雅男.关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开展拓展训练的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2,2(22):53-54.
论文作者:闫生旺,张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6
标签:体育竞赛论文; 学生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 体育论文; 管理者论文; 学校论文; 提高学生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