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伦理精神探析_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社会主义伦理精神探析_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社会主义伦理精神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伦理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提出了道德建设中的一个新概念——社会主义伦理精神。作为一种实践理性,它具有转化为经济活动和人的自我完善的实践的本性。在经济生活领域中,它的口号为:力争先富起来,然后实现共同富裕。在精神生活领域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它的口号为:力争先自我发展,并成为一切人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伦理精神的作用在于调动人们的能动性,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 社会主义伦理精神 先富起来 共同富裕 自我发展 一切人的发展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包括伦理精神。如果说时代精神集中体现了该时代的思想道德文化的精华,以及历史发展的方向,那么伦理精神集中体现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道德理想、风范,展示该社会道德发展的趋势,对于时代的社会生活和道德生活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为一定历史发展目标进取奋斗。每一个时代都存在伦理精神,并且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这在学术界已是一种共识。然而,伦理精神源于何处?为什么不同时代的伦理精神存在巨大差异?有无人类永恒的共同的伦理精神?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则分岐颇大,甚至有根本性的岐见。尽管如此,对伦理精神的研究、尤其对社会主义伦理精神的研究,仍然是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黑格尔说过:“精神的伟大和力量是不可以低估和小视的。那隐蔽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1)〕国内有些学者为强调精神对社会存在的重大的能动作用,提出“精神场”的概念,认为精神场是不同个体在相互作用中所形成的共同精神倾向所造成的气氛。〔(2)〕有的学者还提出“精神生产力”概念,认为它标志着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潜能,且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先导力量。〔(3)〕虽然精神的能动作用应当充分重视,然而必须坚持精神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且它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这是精神的一般特性。伦理精神具有精神的一般特性,但因为它是精神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它还具有特殊性。对伦理精神国内理论界研究不多,较为详细的是樊浩先生的界定,他提出伦理精神是社会内在生命秩序的体系,又是民族伦理的深层结构,体现了人伦关系等价值取向。〔(4)〕这些阐述对研究伦理精神是很有启迪的。

依据精神和伦理的本质特性,伦理精神至少应具有下列内容和特性:(1)时代性。伦理精神应当体现时代精神,从道德上把握时代的脉搏,内在地显示时代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如果伦理精神不能反映出社会主流,与时代步伐一致,那么它就是虚假的伦理精神,不会被人们所认同。(2)超越性。伦理精神将从道德上表明一种社会形态或生产方式行将灭亡,或者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或生产方式即将出现,尤其在道德上体现新生事物的萌芽、发展前景是伦理精神的根本特性之一。(3)民族性。每一个民族的伦理精神都建构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上,吸取本民族传统文化包括传统道德的精华。同时并不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优秀成分,将它们吸取而且熔铸在本民族的伦理精神之中。(4)激励性。伦理精神具有动员人们为振奋民族、完成时代使命而努力奋斗的特性。它同时鼓舞、激励个人奋发进取,促进自我发展,逐步为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5)实践性。伦理信念促使社会、个人将道德信念转化为促进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至社会全部生活的实际行动,转化为一种实践性的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伦理精神也具有上述伦理精神的特性,它首先而且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因此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发展目标或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心任务决定了它的本质、内容和特性。它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吸取一切外国的优秀道德的成果,有可能成为预示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前沿性的伦理精神。在考察社会主义伦理精神时,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观点对我们是有启示的。他认为新教伦理使人们赚钱的经济活动、职业活动蒙上为上帝而行动的神圣意图,使得人们的经济行为与高尚的精神、文化价值——即上帝——直接相联系,人们积极从事职业活动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一种最崇高的神圣目标,经济活动的动因是非经济的东西,人们不是屈从经济力量的强迫,而是自愿的奉献精神促使人们行动。韦伯说:“当竭尽天职已不再与精神的和文化的最高价值发生直接联系的时候,或者,从另一方面说,当天职观念已转化为经济冲动,从而也就根本不会再试图找什么理由为之辩护了。”〔(5)〕新教伦理作为资本主义精神就这样推动了近代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我在这里不打算分析韦伯过分强调伦理精神而根本忽略新教伦理产生的社会物质根源的片面性,而着重吸取其有益的因素。

我国社会主义伦理精神的本质特征是把人们的一切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不是与虚幻的上帝相联系,而是与振兴中华民族、实现四个现代化相联系,从而成为人们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动力。我们应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伦理精神,把人们的经济活动与社会主义时代崇高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联系起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为最终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和精神条件。因此,社会主义伦理精神在当代起码有两种基本功能和作用。一是调动人们从事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将理想、信念转化为从事职业活动的巨大动因,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二是调动个人从事一切社会活动尤其精神活动的积极性,将伦理信念转化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我国当前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特征就是经济人,经济人就是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等。这些观点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有把经济活动与精神、文化价值观对立起来的倾向,甚至有人把职业活动与崇高的社会发展目标联系起来斥之为“左”。这些观点实际上比韦伯的观点还要倒退,也根本否定了伦理精神的存在。现实生活中,要求人们的职业活动和社会行为更加需要与最高尚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相联系,才有可能使现代化建设事业沿着正确方向继续推进。

无论在什么社会形态中,经济活动都是社会生活的主要的根本性方面,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因此,社会主义伦理精神首先体现在经济活动中,它使人们把完成经济的行为与时代最高尚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连结起来,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转化为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实践,使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社会主义伦理精神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中可以用这样的口号来概括:“争取先富起来,然后共同富裕。”因为它既在实践上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经济活动的能动性,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起飞,往往首先必须摆脱传统道德观、价值观对追求财富的禁锢,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要发展,同样必须摆脱中国传统伦理对财富的消极态度。儒家重义轻利的伦理观从本质上是不利于调动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的,由于这种伦理观潜意识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中,因而它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又是深层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左”的思潮影响,在经济工作中强调算政治帐,致使讲财富、讲发展经济被视为不突出政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儒家传统伦理中消极的东西与“政治挂帅”这样的现代口号无形中结合在一起,致使个人、集体以至整个社会从事经济活动没有积极性,或者把群众经济活动引向极大浪费的无效劳动,例如1958年的“大跃进”。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之后,经济政策、法律固然可以较快地转变并使之适应市场经济,但如果人们不从传统财富观念的禁锢中摆脱出来,同样是无法使经济腾飞的。

因此,致富是道德还是不道德,是合乎义还是不义,对社会是功还是罪,就是非常显明而且尖锐地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社会主义伦理精神首先冲破中国传统伦理对财富的消极态度,批判地对待财富的“左”的态度,否定那种把财富与道德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树立起致富不是罪过、致富光荣的新道德观,克服对致富的负罪感、恐惧感,同时又万分警惕拜金主义这另一种极端倾向。邓小平同志在宏观上充分肯定贫穷决不是社会主义之后,提出“致富不是罪过”,无论在思想上还是道德上都实现了拨乱反正,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社会主义伦理精神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致富不是罪过。”〔(6)〕在这里,邓小平不只从道德上肯定致富,而且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肯定致富的合理性和合乎历史前进方向。这就完全消除了人们对致富的不道德感,个人、集体和整个社会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去追求经济效益、追求财富和物质利益。在经济领域中,任何个人、企业以合法手段靠辛勤劳动获取财富、增加收入,不论在道德上还是从历史高度均充分肯定,唯如此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的潜力才能充分发挥.来。整个经济领域以至整个社会生机蓬勃,社会主义伦理精神对经济活动的促进作用便显现了出来。不过,事物总有正反两个方面,财富本身可能会诱发出人性中最邪恶的方面,象神话中“潘多拉的盒子”一打开就会出现贪婪、暴力、尔虞我诈、不择手段和无恶不作等,我们要清醒认识这一点,要采取法律、道德等措施把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如果致富不是罪过的观念为人们在道德上所认同,那么社会主义伦理精神作为激励人们经济活动的动因,就是要号召、鼓励人们“先富起来”。

承认人们可以富裕起来,这一点没有多大岐异,但如何让人们富起来,则在道德上有着颇大的分岐,甚至可以说有根本性的分岐。中国传统伦理观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坚决反对有人先富,是一种平均主义的伦理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的观点就具有典型性,他的理想社会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7)〕。这种传统的平均主义伦理观影响颇为深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强调平均、强调避免贫富两极分化,在道德观念上得到肯定和赞扬。近代资产阶级功利主义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从道德上肯定、鼓励个人先富的合理性对发展经济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我们很有启迪,虽然这种功利主义把个人富裕作为根本发展目标,具有历史的根本性局限。

“先富起来”作为社会主义伦理精神的口号,源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特殊性质,也受制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竞争也是一般的规律,经济主体(无论企业或个体)在经济活动中是优胜劣汰,它们的发展绝不可能是平均的,也不可能是齐头并进的,必然有的经济发展快,也就富起来,有的经济发展慢,暂时富不起来。再加上中国地域广大,各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有差异,个人的能力、素质及努力程度也有区别,这也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有的先富起来、有的暂时富不起来。道德观念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经济状况,同时它又反过来能动地作用经济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争取先富起来”的口号,会激发经济主体的劳动积极性,它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经济建设的实践已经证实了这点。有人担心这个口号是否会导致社会风气变坏,或者腐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只顾富起来而不择手段,等等。“争取先富起来”作为一个口号,应当说本身已经包含道德的和法律的限制,即要求人们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按照经济规律和社会道德准则去致富,排除那些不合法的和不道德的致富方式。这个口号在道德上的根本意义在于,它激发经济主体发挥一切才能去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合法地依照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手段从事经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伦理精神也就转化为经济的实践活动。

社会主义伦理精神的根本目标或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它也就根本上与资本主义时代的伦理精神相区别,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他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8)〕这段论述不仅具有经济、政治的意义,而且具有伦理意义,体现了社会主义伦理精神。

如果说韦伯概括的资本主义精神有一定道理,那么他所说的从新教伦理演变而来的伦理精神则缺乏一个终极的共同目标。在他看来,赚钱是天职的新伦理精神使人们勤奋,促进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但是是否会因此导致两极分化,韦伯是不考虑的。对于实际上存在的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两极分化现象,尽管近代、当代不少西方伦理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都试图探讨解决的途径,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使他们的努力归于失败,因为资本主义伦理精神是不可能提出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伦理精神的经济目标,就赋予先富起来的口号以崇高的价值,在道德上具有至善的含义。因为共同富裕是几千年来人类追求的一个理想,也是道德上的至善境界,然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都表明,只有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才能推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富裕,且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做到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帮助其他人、其他地区也富起来。于此,帮助人的人和地区的思想觉悟、道德境界无可疑义地得到升华,而其伦理道德意义也就一目了然了。社会主义通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共同富裕,在这样波浪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最终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这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同样也是建立在这基础上的人类道德的最终目标。历史和道德发展的进程达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社会主义伦理精神正是这一统一过程中的一个关节点。

社会主义伦理精神在经济生活中起着一种积极的催化作用,但其根本的作用还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按照历史的辩证法,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可能一下子实现所有个人同时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只有一部分个人先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然后逐步实现一切人共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9)〕。在未来理想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将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同样,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创造前提。在社会主义阶段,只有一部分个人先自由发展、自我完善,逐渐实现一切人自由发展。因此,社会主义伦理精神在经济领域之外的所有生活领域,尤其在智力等精神生活领域中,它的口号可以为:“力争先自我发展,并成为一切人发展的条件。”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表现在知识方面,即个体要不断提高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当前世界正处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它朝着一体化、信息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另外还朝着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从而引起生产方式剧烈的变化,同时还直接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科技发展的这种现状和趋势,无论对于人类还是对于个体的认识能力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就是对的人知识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个人的自我发展当然要求首先要不断学习新的科技,不断改进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素质,不然就跟不上时代的前进步伐。

第二个方面,个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表现在思想道德方面。在思想方面主要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关系到自我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的自我的本质规定不是抽象的、超时代的,而是由时代所规定的,它首先集中体现在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理想。理想是人类特有和一种精神现象,我们的社会理想也就是社会和个人的精神支柱——共产主义。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10)〕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集中表现在理想上,理想使个人的自我发展有正确的方向,具有真正的自我价值。

在道德方面,个人的自我完善主要表现在既遵循社会道德的规范,同时又努力使自我在道德方面朝高层次方向完善,即追求至善。实质上,这两个方面最终归结为个人达到道德的主体性和规范性的高度统一。另一方面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却起着一种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也起着协调个人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的作用。自我发展过程中道德起着协调作用、导向作用,使追求自身利益符合社会利益、促进社会利益。同时,道德在个人的自我发展中还具有超功利的一面,即使个人逐步获得精神方面的满足并得到发展,使个人逐步自由全面发展。这种超越性质是一种带有根本性的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伦理精神在社会主义生活中、尤其在精神生活领域中,激励个人不断自我完善,使人在知识、思想道德方面日趋提高和发展,趋向个人的人性、智力和体力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这一过程是建立在不断发展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作为一种伦理精神,社会主义伦理精神不仅使个人自由发展,而且使个人逐步具备一种自决和自择的能力,能够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体发展的历史目标这一价值系统进行正确的自择。这种自由选择能力对于自我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没有这种自由选择的能力就没有伦理精神,因为伦理精神正是建基于个人自由选择之上的,不然就不是个人的自愿行为,也不会是踏实而持久的行为。

伦理精神是一种实践理性,但不象康德所说的那样只停留在思想领域之中,它不仅能转化为道德实践,而且还能转化为人类征服自然和社会、完善自身的实践。社会主义伦理精神这种特性尤为明显,它使人们的精神转化为追求知识、理想等实践活动,其价值导向是转化为征服客观世界及趋向人自身发展。同时,它不仅是价值理性,还是工具理性,这意味着它具体指导个人的道德及其他实践活动,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实践活动,促进社会和自身的发展。社会主义伦理精神肯定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可能在精神生活及社会生活中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

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做到人人自我发展,并逐渐使人类进入自由王国?现阶段我们应当怎样做?在现阶段我们不能希冀人人都实践社会主义伦理精神,如果认为人们的精神境界可以凭个人或行政部门一声令下即可齐头进入完美状态,这是一种己为实践证明为极端错误的奇想。人类历史上经历了牺牲一部分人的智力、体力来发展另一部分人的智力、体力的对抗,社会主义社会不再以这种对抗方式来发展,但可以肯定地说,个人的自我发展也不可能是每个人平均发展,发展的不平衡将是绝对的,平衡只是相对的。个人的智力、体力发展的不平衡必将导致一部分人超过其他人,也就是一部分人的知识、思想道德等精神素质先发展,然后影响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发展。我国现阶段个人自我实现的目标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依据现有的物质条件和人们的思想文化状况,只可能是一部分先成为“四有”新人,然后逐渐使每个人都成为“四有”新人。

尽管社会主义伦理精神在不同领域中有不同的口号和表现形式,但其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即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达到自我实现。这就与资本主义伦理精神有了本质区别,资本主义伦理精神虽然一切为了人,但制度本身决定实际上是物统治人,物才是终极目标。社会主义伦理精神在不同领域中本质上同一,还表现为它的功能都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促进社会和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总之,社会主义伦理精神并不是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而是一个互补、互动的有机整体。

An Exploration of Socialist Ethical Spirit

Zhang Haishan & Xu Lei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new concept in moral construction-socialist ethical spirit,which,as a practical reason,is characterizedby the nature that it can be converted into economic activites and the practice of people’s self-perfection.In the field of economic life,the socialist ethical spirit maintains that one should try to get rich first and then attain common prosperity.In the spiritual field and other social lives,it requires everyone to try to develop himself and makehis own development a condition for others’development.The socialistethical spir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rousing people’s initiative,accelerating the advance of economy and invigorating the free and ful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注释:

(1)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6页。

(2) 参见严春友:《精神之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147页。

(3) 参见文辉璧等:《精神生产力经济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 参见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9页。

(5)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2页。

(6)(8)(10)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1~172、110~111、137页。

(7) 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载于《太平天国》第一册,第321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91页。

标签:;  ;  ;  ;  ;  ;  ;  ;  ;  ;  

社会主义伦理精神探析_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