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的地缘战略之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缘论文,中国论文,战略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地理大国。历史学者指出,中华民族生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内,即“北边是冰天雪地的荒漠,西北是一望无垠的戈壁沙漠,西边是号称世界屋脊的巍巍大山,西南是难以通行的深山老林,从东到南则是呈弧形的汪洋大海”。因为中国“地理环境的对外结构完整、自成一体”,以及“人种血缘上的单纯、亲近,更因为生存环境恶劣,要用群体、整体力量才能生存发展,所以,在中华民族先民那里形成并且强化了中华整体思想”和“大一统”意识。(注:肖群和主编:《中华统一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17页。)中国经5000多年的发展演变,在亚洲广阔大地上建立起“大一统”的泱泱大国,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地理学家认为,中国领土“可分为三部分,西北半壁居于中亚大陆,即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所谓亚洲心脏地带,东南半壁面临世界最大的太平洋,即麦金德所谓海疆地带。而东海有大岛曰台湾,南海有大岛曰琼岛,雄峙于太平洋,俨然为中国海上的屏障”。(注:朱宁著:《下个世纪谁最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8页。)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和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和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陆上毗邻的国家有15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海域相连的国家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外加一个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美国。从国家安全角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的国家,这些邻国中既有超级大国、军事大国、经济大国、地区大国,也有最不发达国家,而且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水平以及内外政策各不相同,难免不发生矛盾。正如美国学者指出的:“中国位于亚洲中心,区域环境复杂,有许多难以相处的邻邦,夹在美俄两大势力范围之间区域——所有这些因素说明中国地理位置困难,但又说明它战略地位重要,而且有能力实现它的外交政策目标。”(注:[美]安德鲁·内森、罗伯特·罗斯著:《长城与空城计——中国对安全的寻求》,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
中国地缘区位的战略价值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域与太平洋地缘战略区域的交汇边缘地带。按照中国地理学家称,中国“当世界陆海两主流汇合”与“海权与陆权”之冲。(注:应巩华:《地略与国防之研究》,载台湾国防研究院与中华大典编印会于1967年10月出版的《国防建设论文集(四·军事)》,第118页、120页。)毛泽东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判断分析时说:“美国利用反苏叫嚣侵略‘中间地带’,……中国就是中间地带。”并告诉人们“美苏冲突,中国是中间地带,斗争很激烈。”(注:胡乔木著:《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92页。)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斗争的事实,证明了毛泽东的预见正确。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位于东半球的欧亚大陆东部具有重要的区位价值。布热津斯基在欧亚“大棋局”的地缘战略构想中,视中国为“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国境之外运用力量影响去改变现有地缘政治状况以至影响美国的利益”的五个“地缘战略棋手”之一。(注:[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他认为现在的中国是“地区性的国家”,预测“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将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国”。并指出:“中国历史是一部民族辉煌的历史”,“历史使中国的精英倾向于认为中国是世界的理所当然中心”。(注:[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0页。)是的!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是“大一统”的强国,曾成为亚洲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特别是思想文化的制高点与历史的地理枢纽。
不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中国的地缘战略力量之政治影响,可遍及中国四周的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北亚,起着四出之地的作用。正如布氏所述,中国的“影响力分成不同的等级从中国向周边辐射。”(注:[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0页。)但当中国孱弱、政治腐败无能、经济技术落后,就必然挨打,处于四战之地的不利态势。历史上的帝国主义列强,从四面八方侵略、瓜分中国就是例证。邓小平说:“欺侮中国的列强,总共大概是十几个,第一名是英国。”从地缘形势分析,“从中国得利最大的,则是两个国家,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沙俄”。“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的中国土地,超过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日本对中国的损害无法估量,单是死人,中国就死了几千万。所以算历史账,日本欠中国的账是最多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29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开始“威胁来自美国”。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威胁就来自苏联。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上升,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安全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
中国面临的地缘战略环境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要和平,促合作,求发展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前进潮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新的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国际战略形态总体上处于相对缓和,但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失衡,呈现西强东弱、北富南贫状况,美国综合国力仍将遥遥领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仍坚持冷战思维,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干涉主义、新炮舰政策和新经济殖民主义,这是国际局势动荡与战争的主要根源,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局势,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本文着重剖析北部、西南部与东部沿海三条地缘战略战线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
(一)北部地缘战略战线
北部地缘战略战线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我国北部地区的国防与经济发展安全。
冷战结束以来,北部地缘战略战线的安全形势相对稳定。一是中国与陆上邻国之间的边界问题全部解决,成为一条相互信任的、友好的边界地带;二是睦邻友好关系发展迅速。中俄已建立起“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尤其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将使两国成为“世代友好,永不为敌”、“永远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注:江泽民在莫斯科大学的演讲:《共创中俄关系的美好未来》,载《人民日报》,2001年7月18日。)中蒙之间建立了长期稳定、健康互信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中朝在继承传统友好的基础上,加强睦邻合作关系,将中朝关系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中国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俄罗斯等国,在2001年6月宣告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开创了欧亚大陆上国际和平与合作的地缘政治新格局,加强了“相互信任、睦邻友好”的地缘关系,以及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等广泛领域的有效合作”,联合打击民族分裂、宗教极端、国际恐怖等邪恶势力,“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注:江泽民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大会上发表题为《深化团结协作共创美好世纪》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1年6月16日。)为此,中国北部地缘战略战线愈来愈安定。但我们必须密切注视,美国在中亚与蒙古企图通过经济援助、政治和军事合作进行积极渗透,对中国北部战线将构成新威胁。总之,我们要巩固北部地缘战略战线。
(二)西南部地缘战略战线
西南部地缘战略战线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
一是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与西南诸国地缘政治关系有所改善。中国与南亚的巴基斯坦、尼泊尔,中南半岛上的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发展与巩固传统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有较快发展,边界问题亦全部在互谅、互让、平等、合理的基础上得到解决。二是近年来中国在积极发展与巴、尼、缅、越等友好合作关系的同时,在中印之间也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为此两国关系应有所改善。但印度与我国西藏、新疆之间有约2000公里长的边界线和涉及12.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问题未曾解决。印度占领了中印边界9万余平方公里土地。另外,印度报刊曾于2000年9月发表文章,攻击中国是国际安全威胁之一,主张从地缘政治出发,构筑一个针对中国的亚洲安全体系,提出以印度作为这一体系的地缘战略支点,联合日本、东南亚各国及美国抗衡中国。还有,美国在南亚拉近与印度的关系,视印度为牵制中国的“理想伙伴”。美印反华势力的勾结,对我国西南边疆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此中国必须积极采取措施缓和西南地缘战略战线,为西南地区大开发创造外部良好的稳定环境。
(三)东部沿海地缘战略战线
东部沿海地缘战略战线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迄今,一直是周边安全环境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国内部分包括12个沿海省、市、自治区和6个浅近纵深的省份。另有中国海区。海区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属于中国管辖的达300万平方公里,海上战略疆界线在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附近距大陆约200~350海里(360~630公里)处。国外部分面对东亚的美国、俄罗斯、日本和东盟集团等战略力量。
东部沿海地缘战略战线,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国家安全一直面临着美国霸权主义的威胁,因美国视中国为其主要敌人与对手。一是美国为扼杀新中国,先推行“敌视与侵犯中国”的地缘战略;继而为防范中国强大,又实施“接触与遏制——西化、分化、弱化中国”的地缘战略。小布什上台以来,提出了“围堵性接触战略”,即“围堵中国”的地缘战略。二是美国利用台湾制衡中国,它明里承认一个中国,暗里支持台独势力,它们认为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符合美国利益。三是冷战结束迄今,美国加强了在亚太地区的驻军,强化美日军事同盟,积极与日韩等同盟国联合开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在关岛部署先进巡航导弹与攻击型核潜艇,进行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推行“西进战略”。美国在《亚洲2025》研究报告中的结论是:“目前对美国安全造成最大的潜在威胁不是俄罗斯,而是中国。”(注:转引自《参考消息》,2001年2月17日文章:《布什重新给战争下定义》。)四是美国不仅从朝鲜半岛、日本、中国台湾省到中南半岛与南海,而且从印度到中亚与蒙古等国家或地区,进行军事政治渗透活动,企图形成一条新的从四面防范与围堵中国的地缘战略包围圈,当然其中东部沿海是美国进攻的重点。可以说这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与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近年来,朝鲜半岛局势出现了缓和现象,加之中朝与中韩关系的友好发展,中日两国势力构筑面向21世纪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中国东北方向的安全。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进行针对中国的扩军备战活动,日本与美国强化军事同盟,另外美、日反华势力积极支持台独分裂活动。日本还染指中国东海钓鱼岛领土、争夺东海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海洋权益。南海周边海上邻国与中国存在领土主权归属及海洋权益争端,越、菲、马等国占领我南沙部分岛礁,分割我传统海域,掠夺我南海资源。实际上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有美国的背景,这对我南疆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加之中国台湾岛内的台独分裂活动猖獗,严重阻碍统一事业。总之,中国东部沿海地缘战略战线,是21世纪面临安全最严峻的局面,是危及中国安全的最主要战线。
综上所述,中国应着力巩固北部地缘战略战线,缓和西南部地缘战略战线,集中主要精力对付严峻的东部沿海地缘战略战线。
中国在21世纪初期的地缘战略构想
中国的地缘战略是根据中国的地理位置、在全球与亚太地区的地位作用、所处的地缘安全环境以及国家利益、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与内外政策来制定的,同时深受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21世纪初期的地缘战略可概括为:面向世界、远交近睦,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建设四化、促进统一,铸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反对霸权、维护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一地缘战略的基本内容分别论述如下:
(一)面向世界、远交近睦,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中国是世界舞台上的重要成员,特别是位于亚太地缘政治区域的中心,周边又有世界上最多的20余个大小邻国。中国主张在国际上广交朋友,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政党之间可以求同存异、发展合作。毛泽东指出,党也好、国家也好,总是朋友越多越好,革命是这样,建设也是这样。还说“没有朋友是不行的”。中国人民需要和平,需要建设自己的国家。(注: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思想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16页。)为此,我们在上述思想指导下,遵循“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中国古训,孔子的“近者悦,远者来”,(注:裴默农著:《周恩来外交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页。)即邻近的国家心悦诚服、遥远的国家愿意往来的国际关系思想以及“四邻安,国乃兴”(注:裴默农著:《周恩来外交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页。)和“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注:《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友好合作——江泽民主席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转引自辛华编:《构筑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中美首脑互访纪实》,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等中国传统的立国方略。周恩来高度概括为同邻国和睦相处,同遥远的国家交往不替的“远交近睦”(注:裴默农著:《周恩来外交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页。)的地缘战略思想。正如美国学者所述,“中国在国际上的关注点从地缘核心圈向外延伸。首先和过去一样,发展与邻国的关系。其次,在亚太地区扩大影响。第三,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与美国、欧洲、第三世界国家以及多国组织的关系。”(注:[美]吉姆·赫尔姆斯和詹姆斯·普里斯特主编:《外交与威慑:美国对华战略》,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9页。)这就需要我们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目的为保证中国的安全与繁荣经济,保卫国家领土、领空、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和实现民族统一,以及致力于亚太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的一员,实行全方位的开放是面向世界积极发展“伙伴关系”的“远交”。就是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在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既要高度重视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积极支持它们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斗争;又要重视“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页。)还要同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所有国家改善和发展友好的“伙伴关系”,为21世纪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奠定基础。
从全球战略角度考虑的“远交”看:一是中国与欧洲国家(如欧盟)之间,双方在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发展与一些重大国际政治问题以及经济贸易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而无任何地缘政治方面的根本冲突。因而从双方共同的政治愿望出发,中欧之间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全面伙伴关系。二是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双方在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等方面,有共同地缘政治利益,在经济贸易方面又有共同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中非地缘政治方面长期稳定、全面合作的友好关系。三是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之间,双方在地缘政治关系与民族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共同的基础与需求,而不存在地缘政治利害冲突。拉丁美洲既是第三世界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南南合作的一部分。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友好合作关系将会得到进一步迅速的发展。此外,中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均发展了较为友好的合作关系。可以说,除了极少数的国家,中国的“远交”状况是良好的。中美之间虽于1997年达成了“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但在2000年的美国共和党竞选纲领中小布什提出美中是“战略竞争对手”。此词虽是个中性说法,实质上是强调了美中双方的“战略对抗性”。用小布什自己的话说,在“没有恶意,但也没有幻想的情况下同中国交往”的同时,需要对中国采取“非常强硬的态度”,即在接触同时必须更强化遏制一手。(注:袁鹏:《当前中美关系性质刍议》,载《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9期,第4页。)小布什当选总统后,美国从地缘战略利益、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出发,对中国实施“围堵中国”的地缘战略,防范中国在21世纪的崛起。为此,我们在“远交”过程中,必须关注美国的战略动向,采取交往与制衡并举的方针,以两手对付两手。既要以斗争对遏制,又要斗而不破;既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又策略灵活、善于斗争。
中国处在亚太地区的“近睦”。我们所指的亚太地区是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北亚,以及西太平洋上的澳大利亚等共有40余个国家。中国是亚太地缘政治区域中心的政治和经济大国。中国必须“立足亚太”,加强同亚太地区国家友好合作的地缘关系,发展经济合作、贸易往来及安全事务,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注:江泽民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一、第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参见《人民日报》,1993年11月21日、1994年11月11日。)
从战略角度考虑中国在亚太的“近睦”,重中之重是同中国毗邻和相近的20余个国家改善与发展合作友好关系。积极开展“睦邻外交”。从中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在政治上,中国与几乎所有周边国家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换来了相互信任和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中国与周边近邻大多数国家具有共同的地缘利益,不断发展睦邻互信、友好平等、合作关系,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在经贸方面,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56%集中于周边地区,其中53.6%是东亚地区,经济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在安全方面,目前没有任何一个邻国与中国处于敌对状态,周边安全形势稳定缓和。但今后中国周边面临的局部战争或武装冲突的危险,侧重在东亚地区。首先,美、日联手可能挑起朝鲜半岛的冲突,支持台湾独立和插手南海问题;其次,南亚的印度可能进犯中国西藏边界与领土;最后,还有中亚的民族分裂及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活动等危及我西北疆域安全。因而,争取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是“近睦”中最重要的地缘战略目标。
(二)建设四化、促进统一,铸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发展经济,建设四化,就是走富国裕民强兵之路。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发展了,兴旺发达了,物质力量强大起来,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更大。”(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0页。)江泽民也说:“我国近代的历史和当今世界的现实都清楚表明,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就会受制于人。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注:《军队高中级干部理论学习读本》,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839页。)“在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作用不断加强,……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主导因素。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是要提高科技水平,增强经济实力。”(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6~1367页。)悠悠万事,惟经济发展为大。“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不但是我国长期的根本任务,而且在我国现阶段具有重要的紧迫的意义。”“这是实现我们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基础,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注:《军队高中级干部理论学习读本》,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第810页、947页。)
“进入新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抓好的三大任务”。(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载《人民日报》,2000年10月12日。)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而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为此,坚持以现代化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是头等大事。中国只有增强了综合国力,才能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粉碎西方“西化、分化、弱化中国”的企图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解决台湾问题,实施统一祖国大业;才能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国家稳定的政治局面;才能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作用及国际影响力,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发展发挥强大的作用。
中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8%,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404亿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1万亿美元(美国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9万亿美元)。按世界银行计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999年列世界第7位,到2010年在世界上的排行有可能再向前迈进两到三位。从21世纪开始,中国将进入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根据跨世纪的总体部署和现实的国际与国内环境,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科技教育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使中国在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要赶上发达国家,还是任重道远。据有关学者从经济增长率方面的理论推算,比较美中两国经济增长情况,“目前中国的综合国力只相当于美国的1/4。假设美国综合国力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中国分别为7%、6%、5%,中国要达到美国同期综合国力水平所需的时间将分别为36年、47年、70年。”(注:袁鹏:《当前中美关系性质刍议》,载《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9期,第5页。)为此,我们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才能铸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证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为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三)反对霸权、维护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就指出:“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持,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注: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编写组:《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一直明确说:“我们奉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注: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编写组:《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75页。)争取和平,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剧变,要和平、谋稳定、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历史前进潮流。
维护世界和平,就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反对新炮舰政策和新经济殖民主义。历史经验和国际现实告诉人们,哪里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哪里就有新炮舰政策和新经济殖民主义,哪里就会出现不稳定、动乱与不安全的局面。当今“冷战思维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也是我国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霸权主义者主要凭借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进行侵略扩张,表现在:侵犯他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干涉别国内政、破坏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不顾当代世界丰富多彩和多极化趋势的客观实际,企图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动辄以孤立、制裁相威胁,妄图包揽世界事务,主宰别国人民的命运,达到统治全世界的目的。
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是具有强烈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烙印的国际关系和国际行为规范,即大国主宰世界、划分与瓜分世界势力范围;在国际事务中,以大欺小、恃强凌弱、仗富压贫,使得世界大多数国家处于从属或不平等地位,使得世界上南北贫富差距拉大。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不仅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会直接影响发达国家自身的再发展,并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邓小平就上述问题多次提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战略思想,同时指明“现在需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也需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注: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编写组:《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页。)并强调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江泽民明确主张“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页。)邓小平倡导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针锋相对的一种崭新的国际秩序。主张“各国的事务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各国人民有权自行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和决定自己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国家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国际事务不能由一个或几个大国垄断,各国都不应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国与国之间要倡导以新的思路、新的方式来解决分歧和争端,通过求同存异、平等对话来解决意识形态和价值等方面的分歧,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注: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编写组:《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92~93页。)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将是一个各国的实力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进行不懈斗争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布热津斯基认为,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的地缘战略须同时寻求两大目标:‘首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一个目标显然是针对美国的,目的是要削弱美国的主导地位,……第二个目标是要改变全球实力的分配,利用在某些主要国家中对目前世界上的权势等级制度的不满。”(注:[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页。)此话,布热津斯基是说对了。中国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当然是针对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推行侵略扩张的超级大国,目的是谋求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
标签:和平与发展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地缘政治论文; 霸权主义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国军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