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富民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00182
【摘 要】高血压与糖尿病存在共同的发病基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值得关注的是半数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而糖尿病前期又是一个可逆的过程,早期干预可明显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本文通过西医和中医学两方面的对其病机进行剖析,发现肝失疏泄,肝阳上亢,横克脾土,脾失健运是本病发病病机,而抑木扶土法洽和本病病机,对于预防高血压患者糖尿病的发生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抑木扶土;高血压;糖调节受损
高血压与糖尿病为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组成部分,二者存在共同的发病基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50.1%[1]。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也被称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是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介于糖尿病高血糖与正常葡萄糖稳态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和糖耐量异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两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中患糖尿病的风险是非高血压患者的2-4倍,伴发糖代谢异常的高血压患者总体心血管患病和死亡风险也显著增加。中国的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显示:4942例高血压患者中合并有糖代谢异常的高达53.0%,其中糖尿病患病率为24.3 %[2]。然而,糖尿病前期又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对这部分人群进行早期干预,可以使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降低58.0%[3]。
虽然高血压发病机制复杂,但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在高血压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而高血压RAAS系统的激活与高血压合并糖调节受损的机制相关。血管紧张素II(AngII)是高血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高水平的AngII能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兴奋,长期作用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细胞增殖、血管收缩、降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肌肉和毛细血管作用,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IR)的发生[4]。而代谢综合症发病中的核心病理生理环节就是胰岛素抵抗。研究发现,人类胰岛β细胞、胰岛垂直纤维、胰腺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周围结缔组织中都存在肾素(原)mRNA。生理条件下,胰岛RAAS系统通过改变血流动力学来调节胰腺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使胰岛素、胰液等物质的分泌适应机体的生理状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当各种因素导致胰腺RAAS系统激活,使AngII受体被激动,刺激生长抑素分泌增加,从而抑制胰酶的合成与分泌,抑制胰岛α、β细胞的分泌功能;被激动的AngII受体还会抑制前胰岛素原的合成和胰岛素的分泌,刺激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分泌增加,从而增强胰腺局部的氧化应激,导致胰岛素分泌受损和糖耐量减低,最终导致胰岛β细胞凋亡、功能障碍[5];而糖调节受损的主要因素就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此外,有实验证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能阻断血管紧张素I(AngI)转变为AngII,从而阻断AngII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受体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改善胰岛血流灌注,减少氧化应激引起的胰岛β细胞凋亡和胰腺局部纤维化,减轻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改善胰岛素抵抗。
依据高血压的临床表现,祖国医学将其归于“头痛”、“眩晕”等病范畴。根据中医证候分型分为肝火亢盛、瘀血阻络、肾精不足、痰湿壅盛、阴阳两虚等证型,而肝火亢盛证高达87.23%,是临床最常见的证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现代实验研究发现RAAS系统的激活和交感神经活性的增强是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可能的生物学机制,AngII、NE、ET、TXB2可作为肝火亢盛证的客观化诊断指标,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密切关联的基因主要为RAAS系统关键级联基因REN、ACE、AGT以及细胞色素P450家族CYP2D6[6]。
虽然“胰”的概念未在中医古籍中明确提出,但现代中、西医研究认为中医学中的脾包括了解剖学上的脾和胰腺,中医脾的运化功能与胰腺的分泌功能密切相关[7],既包括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可消化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的各种酶;也包括内分泌部分泌具有促进肌肉和肝组织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的合成的胰岛素[8]。若脾失健运,则不能“蒸津液,化精微”,不能“布化气味”,使机体处于饥饿状态,虽多食也不能为其所用,而发为消渴。吴深涛、黄文智在总结前人对糖调节受损认识的基础上,均认为“脾不散精”是糖调节受损的主要发病机制[9]。此外,王兴娟等通过研究发现,脾虚组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比非脾虚组均显著增高。朱章志等[10]也发现益气健脾中药在降糖和改善高胰岛素血症的同时,能显著提高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
综上所述,高血压患者糖调节受损的主要病机为肝失疏泄,肝阳上亢,横克脾土,脾失健运。自《金匾要略》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原则以来,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肝脾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抑木扶土法是用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的方法又称调理肝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木不疏土之证。此法洽和高血压糖调节受损之肝亢脾虚的病机,对于预防高血压患者糖尿病的发生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Xu Y,Wang L,He J,et al.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JAMA,2013,310(9):948-959.
[2] 刘军,赵冬,刘静,等.空腹血糖和服糖后2小时血糖在高血压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检出中的作用[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5,34(7):523-527.
[3] 庄前玲,郭桂芳,李湘萍.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8):832-833.
[4] 刘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代谢状况分析及血管病变的关联研究[D].上海:上海医学院,2012:1-94.
[5] 李洁,何继瑞.胰腺RAAS系统激活的生物效应及阻断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5):125-127.
[6] 马雪玲.高血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及其肝火亢盛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1-133.
[7] 沈玉国.从脾虚探讨糖尿病前期的基本病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7):740-741.
[8] 刘妍,孙志.胃强脾弱—糖尿病前期的主要中医病机[J].江苏中医药,2017,49(2):15-17.
[9] 窦攀,王学美.糖尿病前期中医病因病机和证候研究近况[J].环球中医药,2010,3(4):302-306.
[10] 张俊杰,柯斌,秦鉴.从线粒体功能障碍探讨脾虚与胰岛素抵抗关系[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1):2947-2949.
论文作者:裴丽1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0
标签:胰岛素论文; 糖尿病论文; 高血压论文; 胰岛论文; 胰腺论文; 高血压患者论文; 血管论文; 《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