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研究新成果综述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研究新成果综述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研究新成果概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成果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总体情况

在新时期,出版了《邓小平文选》第1至3卷,收入自1938年至1992年的文章和讲话222篇,以及专题汇编选辑、文摘56种,发行量逾亿册,在国内外产生了深刻影响。

围绕邓小平理论,共发表研究论文1万多篇,出版书籍480余种(其中,传记、回忆录60多种,学习辅导读物约140种,研究论著250余种,工具书、画册近30种)。分专题研究的专著成绩斐然,不仅数量多,而且范围广,并出现同一专题有多种专著的现象,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目前邓小平理论研究达到的广度和深度。

近几年,研究向大型化、系列化、辞书化发展,如钱抵千主编、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的思想研究丛书》已出版17种,金羽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生平与思想研究丛书》已出20种,陈至立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已出10种,都从多角度阐发了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在哲学、经济、军事、党建、统战、教育、科技、文化、文艺等领域的贡献,论述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民主与法制思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国家管理思想、国防现代化思想、人才思想、领导艺术、国际战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理论等。金羽主编、红旗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思想宝库》达450多万字,是一部集思想性、学术性、资料性、知识性于一体的辞书。

在新时期,国内理论界多次举行邓小平理论的学术会议,在北京、上海、陕西陆续创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毛泽东理论研究》、《邓小平理论研究》等刊物,并形成了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国家教委、国防大学、上海社科院5个研究中心。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契机,逐渐形成全国的邓小平理论研究热。1993年《邓小平文选》第3卷出版和1995年中宣部印发《学习纲要》,各高校陆续开设《特色理论》课程,进一步推动了这股研究热。1997年邓小平逝世和中共十五大召开,使研究高潮走向深入和持久。

二、邓小平理论的源流和历史地位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有的学者认为可以分三个阶段;从粉碎“四人帮”到十一届六中全会为第一阶段,对“文化大革命”及以前的左倾错误进行拨乱反正,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启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邓小平理论开始奠基。从中共十二大到邓小平南方谈话为第二阶段,确定以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去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从中共十四大至今,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并以这个理论为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邓小平理论日臻完善。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和来源。有的学者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其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是其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其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是其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他长期担任高层领导的阅历,和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共事的经历,使他能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特点和规律,并高瞻远瞩地总结经验和预测未来。

关于邓小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许多学者高度评价了中共十五大报告从四个方面所作的阐述: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新境界”的概括,反映了其理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所达到的理论层次和精神风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水平”的概括,反映了其理论在对社会主义的根本认识方面所作的推进和取得的成就。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新判断”反映了其理论驾驭国际风云、追赶时代潮流方面的决策艺术。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新体系”的概括,反映了其理论的历史地位及对当代中国的指导作用。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其理论是中国走向21世纪的引路旗帜。有的学者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建设现代化的政治路线、从加强党的建设的组织路线等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和毛泽东一样,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者,如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这篇文章的上篇,那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是下篇,分别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产生的两次飞跃。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到了党的旗帜上,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又将邓小平理论写到党的旗帜上。这个理论以邓小平的名字命名,对于民族振兴和国家繁荣,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特征。邓小平是毛泽东事业的继承者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许多重要观点,都体现了新时期的时代特征。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创造性,思维体系的开放性,对发展目标和趋势的预见性。把他指导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政治影响力,独具特色的现实主义,杰出的领导思想、方法、风格和艺术,理论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

三、邓小平理论的内涵和结构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条件下,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在的,既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集中概括和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珍贵的精神财富。它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而不是个别问题;不仅总结了本国的实践经验,而且总结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不是一般理论上的概括,而是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有的学者从以下方面,对这一理论的内涵和结构作了阐述。

从总体框架上说,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一条道路、一个灵魂、三大突破”。即: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灵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作了突破。

从具体内容上说,可以概括为“三大部分、九个方面、二十个要点”。三大部分即中共十五大报告归纳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九个方面即中共十四大报告归纳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其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二十个要点汇集了邓小平历次讲话的观点,分别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分“三步走”;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要把改革作为推动各项事业的动力;抓住机遇,扩大开放,争取国民经济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判断改革开放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国的最高利益是稳定,稳定压倒一切;要警惕右,更主要是防止“左”;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对国际局势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和平统一祖国;坚持、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把执政党建设好。

四、邓小平的哲学理论

邓小平虽然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但其哲学理论体现在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其深刻的哲学内涵,用生动、实在的形式阐发出来,充满了辩证思维的机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关于邓小平哲学理论在新时期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思想解放打下了坚实基础。坚持具体真理论,为完整准确地理解和实践毛泽东思想提供了思想武器。坚持群众路线和发挥群众的能动性,为改造世界、创造历史的活动提供了正确指导。运用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原理,遵循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搞经济建设。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理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作出了界定,并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了新时期的根本任务。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和处理改革开放中的各种关系,提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关于邓小平的“实践哲学”。有的学者把他的哲学理论概括为实践哲学,形成了以“从实际出发”为前提,以“实事求是”为核心,以“理论联系实际”为特征,以“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为途径的科学组合;其具体内容是:坚持从唯物论出发,阐明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恢复了实践的权威;坚持按辩证法办事,根据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形势的分析,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规划及具体政策;提出了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计划与市场相伴生,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以按劳分配为手段、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市场经济模式;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事务中对抗性矛盾的思想。

关于邓小平的“向前看”思想。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他的重要思维方式和决策方法,贯穿其整个领导实践中。他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强调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既要立足现在,更要看到未来。在此思想指导下制定政策和措施,应有超前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以驾驭现实和转化矛盾。

五、邓小平的经济理论

关于发展生产力的理论。有的学者将其归纳为: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破除妨碍生产力发展的僵化观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使之适应并努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发展,争取国民经济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重视知识和人才,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服务于经济建设。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结果和理论探索的成果。许多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邓小平的新贡献,也是他经济理论的核心。从理论上讲,这个理论的确立,形成他完整系统的改革开放观和经济发展观;从实践上讲,建立这个新体制是总体战略,使市场在国家宏观控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与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国有企业的结构和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并与国际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层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

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动力。邓小平关于改革的思路:把改革的突破口放在农村,取得成功后即转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责任制作为改革的基本方法,推广到租赁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正确处理速度、比例和效益的关系;利用计划和市场两个手段,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机制。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对外开放要以自力更生为基础;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要与拒腐结合起来;开办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实行改革开放的条件:一是国际上的和平环境,二是国内安定团结的局面。

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理论界认为:发展生产力是判断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标准,而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则是生产力标准的逻辑延伸。“三个有利于”以生产力标准为核心,因为提高综合国力标准强调以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标准则侧重于发展生产力最终目标的实现。三条标准简单地说,就是:物质技术基础的不断进步,国家整体实力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裕和幸福。

六、邓小平的政治理论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理论界普遍认为,邓小平写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改革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政治制度;健全民主,加强法制;政企分开,精简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等。目标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从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方针;不照搬西方的议会制和多党制是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指导原则。

关于民主和法制建设的理论。邓小平始终把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克服官僚主义看作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内容主要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力;反对官僚主义,增强活力,提高效率,调动积极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发展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统一;民主政治建设要制度化、法律化等。

关于社会稳定的理论。1989年政治风波过后,理论界高度评价了邓小平“中国的最高利益是稳定”的科学命题,把维护稳定作为治国之道。其内容如下: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秩序等方面,不发生推翻现行政权的动乱;维持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以政治稳定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稳定的增长;不以群众运动的方式开展政治活动,避免社会震荡;争取国际局势的稳定和改善周边关系。实现稳定的途径:一是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二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三是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尤其是农业,为稳定提供物质保证。

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一个组织,两个联盟;三个层次,一个核心;三大任务,一个目标;两面旗帜,十支力量;一条方针,四大功能。邓小平对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论述,阐明了统战工作对统一祖国、实现四化的战略地位。他将革命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扩大了统战对象和范围,并对统战方针和任务作了新的规定。他发展了统一战线的理论,如和平统一祖国,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等内部矛盾等。

七、邓小平的文化理论

邓小平的文化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由民族传统和现代文化结合而产生的。从纵向讲,初级阶段的经济和政治结构是它借以产生的基础,社会心理是它的底层,科学、教育、法律、文艺等领域及相应的组织形式、文化设施是它的载体。从横向讲,包括文化思想的性质、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文化素质提高的途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信仰、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党和政府对文化的管理等。

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邓小平不但明确提出了它的概念,而且全面阐述了它的内容:即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题,加强“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必须推动现代化建设,必须促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的学者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即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方面,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文艺、教育、理论、新闻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同各种妨碍四化建设的言行作斗争;培养人的问题是一个战略性问题,精神文明建设要围绕提高全民族“两个素质”进行。有的学者从总体布局的高度对精神文明建设作了论述,有利于形成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论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如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持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宣传战线要弘扬主旋律、报刊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中心等。

八、邓小平的军事理论

关于国防现代化的理论。有的学者概括为:着眼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点,转变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军队要顾全大局,减少军费开支,支援国家建设;科技强军,重在质量,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在发展综合国力的基础上增加军事实力,提高装备水平;以改革作为国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全面提高军队快速反应和多兵种合成作战的能力。

关于新时期的战争观。有的学者指出应包括:霸权主义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突出危险;新的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但局部战争不可避免;缓和国际局势,推迟或避免大战;贯彻积极防御原则,实行现代战争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和提高现代技术条件下的防卫能力;军事手段与非军事手段相结合,力求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如通过“对话”代替“对抗”、用“一国两制”使对立制度并存、用“共同开发”解决领土争端。

关于军事工作和军队政治工作。有的学者认为,邓小平指出了军队建设的主要问题,重申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其政治方向;明确教育训练是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作出了精简整编、恢复军衔、设立文职等决策;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等。

九、邓小平的党建理论

邓小平的党建理论主要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党建设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经受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邓小平的独创性在于:在内容上坚持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并举,在形式上不搞政治运动而靠制度法规,这是一条以改革为杠杆,通过民主化、法制化、经常化对党实行全面建设的新路子。实现途径是:一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二靠发挥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联系群众的优势,三靠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四靠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五靠培养和挑选接班人。

关于反腐倡廉的理论。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须从严治党。有的学者认为,邓小平为端正党风指出的途径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标本兼治,其中,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通过加强监督防治腐败是其“民主治腐”的主要思想,实行监督的方法:严格党的组织生活会议制度和各级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制度,定期进行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建立党风党纪检查制度和干部任期工作评价鉴定制度,允许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群众对党的干部进行民主监督。

关于领导思想和民主集中制。有的学者认为,邓小平的领导思想包括: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相结合,严格按制度办事;领导干部必须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提高执政水平;改革领导体制,配备结构合理的班子;用干部“四化”的德才标准、上下结合的方式考察和选拔接班人;转变领导作风,反对官僚主义等。贯彻民主集中制要做到:坚持集体领导,健全民主生活;正确处理党内同志间的关系,禁止拉帮结派和搞个人崇拜。

十、邓小平的生平研究

传记方面,国内作者撰写的主要有:毛毛(肖榕)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出版上卷)、金冲及等的《邓小平传略》、林青山的《风云十年与邓小平》、王涛的《邓小平在中原》、罗正楷等的《邓小平早期革命活动》、黎国璞等的《邓小平传奇》和《邓小平的青少年时代》。海外华人学者撰写的主要有:台北洞察出版社的《中共第一强人——邓小平》、香港东西文化出版公司的《邓小平传》第1、2卷(寒山碧著),以及澳门杨鹏翔的《伟大的改革家邓小平》等。由外文译入的有:德国弗兰茨的《邓小平传》(天力等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匈牙利代内什的《邓小平》(阚思静等译,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其他方面:回忆录有杨国宇编、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二十八年间——从师政委到总书记》和续编、三编,及多卷本《刘邓大军征战记》、《刘邓大军南征记》、《刘邓大军风云录》、《刘邓大军进军西南》和《刘邓麾下十三年》,其他还有辽宁人民出版社的《我眼中的邓小平》和湖南出版社的《外国人眼中的邓小平》等。大事记有李辛芝主编、华龄出版社的《伟大的实践,光辉的思想——邓小平革命活动大事记》和李红锋主编、华侨出版社的《邓小平新时期重要活动纪略》。画册有中央文献出版社的《邓小平》(共收入500多帧照片),此外,吕相友的《小平,您好》和杨绍明《邓小平和世界各国领导者》也收入了许多宝贵的图片资料。

标签:;  ;  ;  ;  ;  ;  ;  ;  ;  ;  ;  

邓小平理论研究新成果综述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