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论文_杜高中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论文_杜高中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自然资源局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的土地教育教学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土地管理的行政化、市场化、复杂化、流程化、信息化趋势,表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验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实用的实验,是理论教学的延续和促进,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就本科公共管理门类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而言,无论是教学一线的教师,还是教学管理层,都在努力思考和尝试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及学习方式的创新,力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质量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教学方法上,涌现了从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方式到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法的创新。

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材内容老化,交叉重复过多

现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教材总体内容陈旧,不能体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如关于土地的多规融合、生态红线、“三生”规划、多功能价值等相关内容很少涉及,我国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也没有体现,而这些恰是我国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热点问题。另外,章节之间的内容联系也不紧密,如“土地资源利用篇”与“土地资产制度篇”等内容没有明显的关联;土地的集约利用、规模利用、可持续利用等应是一个整体的内容。一系列土地学科相关教材的内容重复较多,如“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土地可持续利用”等内容在“土地利用规划学”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都有涉及;“土地法学”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都有“土地管理制度”“土地集约利用”等内容,内容安排不当,缺乏清晰的逻辑主线是现有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

1.2章节内容较多,课时太少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相关教材包含的内容较多,如高校广泛采用的毕宝德、黄贤金和张安录等学者主编的教材均设置了十九章内容,理论多且较为抽象,但课时较少(多数院校设置的课时普遍在32~36学时之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如此多信息量内容的讲授,导致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填鸭式”“满堂灌”等问题。有实例表明,当教师面对一群活跃、爱回答问题的学生时,其热情和活力会大大增加;面对的学生如果个个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其授课的心情也会大打折扣,导致师生的互动性差,课堂缺乏生机。

2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的不同,对分课堂的课堂操作模式一般可分为隔堂对分、当堂对分、当堂+隔堂对分三种类型,其中隔堂对分备受推崇。隔堂对分是指两次课间的对分,是将内化吸收过程放至课下,下次课讨论本次课教授的内容。而当堂对分是指一次课内的对分,当堂+隔堂对分模式是指两种类型在课程学习某一章节过程中的综合运用。需要指出的是,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在讲授环节采用“精讲+留白”的形式,讲授主要内容的核心概念、知识脉络、重难点等,不面面俱到,给学生留下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对分课堂强调“隔堂讨论”,在讲授和讨论两个环节之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内化吸收阶段。这期间,学生需独立完成知识学习和作业,并以“亮”“考”“帮”的形式呈现自我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困惑,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其目的是为讨论环节做好充足的准备。“亮”即“亮闪闪”,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认为理解最为透彻或研究最为深入的部分,通过“亮闪闪”环节展示于同学和老师面前;“帮”即“帮帮我”,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或疑惑的地方时,将其写出来,由其他同学或者老师帮助解决;“考”即“考考你”,是指学生最为感悟和得意的相关知识,提出来与其他同学分享和思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讨论环节,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人数确定若干组数,然后基于学生学习成绩优、中、差均衡的原则,由学生自由组合,围绕授课内容的相关主题,进行组内讨论和全班交流。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评价,轻对错、重创新,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强调平时成绩和多元考核。综上所述,对分课堂教学理念的核心,是在强调先教后学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把讲授与讨论错开,给予学生一定时间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重构了课堂教学流程和师生角色定位,降低了学生畏难情绪,提高了自主学习效率,同时有效促进了学生合作、沟通、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素养的养成,为课堂教学从知识教学向能力教育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支撑。

3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本科实践教学模式

3.1提高学生专业适宜性和管控能力

为加强入学教育,首先进行大一新生教育;为提高学生专业适应能力,开设学科前沿课程,结合土地科学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沿,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授课和学习互动,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基本属性,系统了解土地科学的主要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本课程是为满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认识和了解土地科学的引导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与土地科学有关的基础概念和知识,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3.2基于工科背景的“一张图”实践教学模式

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是指,以“一张图”为主线,通过数据获取、分析评价、利用规划三个环节,将土地类型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土地经济效益评价、土地承载力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复垦、地质旅游等业务结合,系统性地开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践。其优点是:有效整合土地资源管理业务工作和技术工作的相关领域,符合市场对土地管理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有机融合多个专业的理论学习,有利于将所学理论知识系统串联,完善本科理论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有利于学生更系统地对专业技术进行全方位实践,深入接触业务工作实际,提高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切实提高实践效果。

3.3强化学科内容研讨

毫无疑问,“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土地市场的影响因素”“某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等土地经济问题的探讨非常有益于教学,教师之间不但可研讨,还可组织学生以演讲、辩论赛等形式进行深层次交流;另外,还可在授课中将“中国土地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土地税收制度”“土改”等内容与我国的国情联系起来,从而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热情和培养其兴趣。

结语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理论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实践训练的针对性,课程独立,系统间联系性较弱,课程的学科优势未得到突出,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通过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本科实践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和管控能力。优化教学手段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科研能力。实践教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践教学,将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相结合,稳固和充实课堂所学理论;同时,通过对野外的观察、采集、测定、实验室分析,初步掌握土地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此外,通过自主学习和课程论文写作,学生认识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性,激发对本专业的兴趣,锻炼独立工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初步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袁军,吴立潮,张斌.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向的土壤学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4):95-96.

[2]胡佳俊,高旻天.基于科学实验探索的土壤学教学改革及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05):252-253.

[3]查同刚,聂立水,王海燕,栾亚宁,孟国欣.教师在专题式实验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基于“土壤学”课程实验教学[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03):23-27.

[4]张阿凤,吕家珑,王旭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专业“土壤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5,(45):162-163.

[5]李培培,赵颖.土地管理类专业文科生土壤学教学方法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3,(12):156-157.

论文作者:杜高中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3

标签:;  ;  ;  ;  ;  ;  ;  ;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论文_杜高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