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幼儿;教育;童谣;方法
童谣是一种来自于民间自发的文化形式,自古以来就有,在国外也一样。童谣因为大多为非文人创作,因而具有贴近生活、简单易懂、风趣幽默等特征,深受儿童的喜爱。在他们传唱的过程中,自然就会受到一定的教育引导。但是,在传统的教育中,童谣的教育作用其实是大多是无意的和无序的。一些童谣质量不高,一些童谣内容低俗,会对幼儿的心智发展起到负面作用。所以,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下,我们既需要认识到童谣在幼儿教学中的价值,同时也需要注意进行科学的组织设计,将无意识教育转化为有规划、有目标、有质量的教育。
一、注意童谣内容的选择
产生于民间的童谣,通常由家长或儿童自己来创作并自发流传的。那么,其适用的对象就会有非常明显的指向性。特别是童谣所适用的年龄横跨从幼儿到少年十余年的界线,不同的童谣必然很难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儿童。有的可能是涉及的内容上不太适用于幼儿理解,有的可能是语言上是幼儿掌握不了的。那么,在幼儿教学中使用某些只适合于少年传唱的童谣就不会起到教育作用。
所以,在童谣引入教学之前,教师首先是需要对童谣的内容进行选择。以保证幼儿能够喜欢、能够理解。如果说,有些童谣的一部分或其思路是适合于幼儿教学的,那么,教师也可以对其进行截取或改编,让幼儿学习其片段。总的来说,就是教师不能将童谣不加思考判断地呈现给幼儿。
比如《我有一个金娃娃》,“……鬼子进了我的家,偷了我的鸡,抢了我的鸭,最后给我了三嘴巴……红军叔叔来到我的家……”这个童谣虽然是革命教育主题的,但对幼儿来说,涉及历史知识、政治常识,就不能够理解,教育作用几乎不能发挥。而另一首,“鸟儿爱蓝天,鱼儿爱江河。花儿爱土地,马儿爱草原。我们爱祖国,祖图像彩虹……少先队员爱祖国,长江黄河养育我……五十六个民族要团结……”这样的爱国教育主题童谣则比较适合。但这首童谣相对于幼儿来说篇幅太长,不容易记住,较适合小学生传唱,教师可以将之精简为四句,“鸟儿爱蓝天、鱼儿爱江河。花儿爱土地,我们爱祖国。”这样,保证童谣的内容及难易程度都要适用于幼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注意童谣教育的作用
民间流传的大量童谣因为创作者的复杂性,往往在教育价值上是良莠不齐的。有的童谣几乎没有任何思想内涵,也没有什么创作初衷,就是为了编创而编创出来的,而有的童谣则携带着一些负面的因素,比如封建的思想、迷信的内容甚至是反动的思想、不文明的理念等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将童谣引入教学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童谣的正面教育价值,保证幼儿在园中健康地成长。
比如“狼来喽,狗来喽,老和尚背着鼓来喽。东边藏,西边藏,一藏藏了个小儿郎。儿郎、儿郎你看家,我到南山找你妈……”这个童谣在我国民间是广泛流传的,但其在幼儿教育中没有任何价值。因为,其创作初衷是用来唬孩子睡觉的,就不适用于幼儿园中使用。我们选用童谣一定要有教育的目的性。比如教幼儿自然常识的,可选用“小蜘蛛,拉银丝,来来回回把网织。织网干什么?专吃苍蝇和蚊子”或“冬天到,喜鹊叫,朵朵雪花像鹅毛,雪下麦苗眯眯笑,冬眠动物睡大觉。”比如教幼儿识数,就可选用“一什么一,一是小猫穿花衣;二什么二,二是小猫梳小辫;三什么三,三是小猫爬雪山……”用童谣一定要注意教育作用,不能为用而用。
三、注意与其他方法整合
虽然说童谣本身有很强的趣味性,韵律感觉强、朗朗上口、简明阳光,充满了童趣。但是,从幼儿的认知规律上看,由于他们理解能力较低,而且思维偏于直观感性,再加上喜动不喜静,我们在教童谣的时候,应尽量避免像小学生学课文一样,单调地讲解和背诵。
通常来说,童谣的学习过程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学习过程活跃性更高、直观性更强。比如在学童谣的时候用多媒体构建对应的情境;比如在学的时候带领幼儿配合简单的肢体动作、舞蹈或游戏。如,学习“小猫怎么叫,喵喵喵;小狗怎么叫,汪汪汪……”这个童谣,我们可以提前制作一个有各种小动物的视频动画,在教唱的时候同时播放给幼儿看。还可以制作一些动物头饰,让幼儿分别扮演小鸡、小鸭、小猫、小狗。大家一边学唱,一边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整个学习过程直观性强、体验性强,幼儿们学得好也学得快乐。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中,童谣是一种常用的教学形式。简明、有趣、有节律,易于传唱,对幼儿的语言发育、思想教育、学习知识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在使用童谣开展幼儿教育时,教师需要考虑到童谣的内容、难易要符合幼儿的心智水平,要注意保证童谣的教育价值,并且还要考虑到幼儿的习得规律,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钟爱洁.幼儿园民间游戏中童谣的渗透方法浅谈[J].考试周刊,2018.
[2]胡春梅.童谣与幼儿自主游戏的有机结合对策试析[J].好家长,2019(3):53.
论文作者:刘春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4
标签:童谣论文; 幼儿论文; 小猫论文; 作用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适用于论文; 内容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