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城乡论文,城市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07-09-24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三大类,其中自然资源通常又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两类[1],资源型城市指依托开发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源型产业而发展起来的城市。这类城市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极其突出,市区发达的资源型产业对乡村经济拉动作用较小,对地区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更是有限,由此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分隔越来越严重,也即城乡发展失调,直至进入衰退或转型期,这种现象才得以弱化。
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前景来看,上述的城乡发展失调现象很可能进一步加剧。有研究表明,当一国人均GDP在由300美元向1500美元过渡的过程中,对资源产品的需求强度最大[2]。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已进入了过渡期的后期阶段,对资源产品的需求仍会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国家对资源型城市也将继续采取扶植政策。这种发展环境在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的同时,必将强化原有的二元经济结构,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不采取措施,城乡失调现象有可能越来越严重。由此,如何在扩大资源型企业生产规模的同时,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成为摆在资源型城市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资源型城市城乡关系特征
1.城乡资源利用单一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主体是资源型企业,后者的工业生产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益[3],由于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资源型企业就会不断扩大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量。与此同时,广大乡村地域的发展却只是简单地利用耕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由于缺乏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拉动,以及农业活动对耕地资源的利用只是简单重复,使得城市与乡村在对自然资源利用上均表现出单一性。
2.城乡经济发展孤立
城市与乡村对资源利用的单一性直接决定了各自经济系统的独立性特征。城市形成了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发达工业系统,乡村形成了以耕地资源为基础的落后农业系统。两套经济系统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毫不相关,在产品交换方面也没有必然联系,从而导致资源型城市与周边乡村在产业上缺乏分工协作、孤立发展。
3.城乡系统发展失调
如果城乡产业间存在关联作用[4],则城市应带动乡村共同发展,但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这种现象并未出现。城市依托资源型企业短时期内对不可再生资源的高强度开发使得自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反过来又依靠自己在城乡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占据更多的发展资源,相对乡村处于强势地位,这样发展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城乡分隔日益严重,城乡系统发展失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资源型城市的城乡特征与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密不可分。城市与乡村对资源利用的单一性导致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这种经济结构的发展强化了城市与乡村在发展上的孤立性,城市更依靠自己的经济主导地位“侵占”乡村的发展资源,进而引起城乡发展失调。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的认识、开发与建设等方面入手,探求资源型城市城乡协调发展之路。
二 基于广义资源观的城乡协调发展战略
1.突破狭隘资源观,树立广义资源观
资源型城市的城乡发展失调现象根源于城市与乡村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单一性,本质上是一种狭隘资源观在经济发展中起作用,即把资源等同于矿产资源的观点。实际上,资源是一个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综合性资源的广义概念。仅就自然资源而言,就包括矿产资源、土地、空气、水和动植物等资源[5]。对它们开发利用的不同组合使资源型城市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如果仅仅开发利用某种单一自然资源,则往往形成石油城市、矿业城市、林业城市等类型,反之,如果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以一种为主、多种为辅或者多种自然资源协调开发,则可能形成地域专业化分工突出的综合型城市[6]。
资源型城市的优势在于某种独特的自然资源,而城乡失调问题的根源也在于对这种独特自然资源的单一开发,为此,需要突破这种狭隘资源观,树立广义资源观,这就需要:(1)全面评价区域资源结构。在突出优势自然资源重点地位的同时,不应忽视其他资源的存在,特别是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2)坚持可持续的资源开发模式。不应采取粗放型的开发手段耗竭矿产资源,更不能因开发矿产资源而破坏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3)树立资源综合开发的观念。各种资源只要具备条件都可以开发,也都应该开发,在综合利用原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尤其应该开发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广义资源观从根本上拓展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为解决城乡失调问题奠定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2.建立与广义资源结构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
在突破了狭隘资源观之后,资源型城市的城乡协调发展问题也就转化为资源利用的协调问题,其核心就是使一个地区所拥有的多种自然资源能够协调起来并加以利用,包括:(1)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是基础。资源型城市因这种资源的开发而形成、发展、壮大,并因此在一定区域内承担了地域分工职能。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和运行规律都需要资源型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因此,特定时期内这类资源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但在今后的开发中,应及时采用新技术,实现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有效提高其应有的价值[7]。(2)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是主要方向。农业资源涵盖了最广大农村地域,是成本最低、最易为乡村经济发展所利用的资源,并且这类资源的利用具有可重复性,可以在周而复始的转化中实现持续利用,这就决定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是资源综合开发的主要方向。(3)对生态资源的开发是新趋势。生态资源包括了山体、水域、林木和空气等,最适宜发展生态旅游,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游也将快速发展,因此,在保护的基础上对生态资源进行开发将成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趋势。
随着对多种资源协调开发的展开,资源型城市也将逐步建立起与广义资源结构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这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实现:
第一,延伸矿产资源产业链。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开发条件,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如石油城市可以沿着开采—炼油—石化—精细化工这条产业链延伸,冶金城市可以沿着采矿—粗炼—精炼—型材—制品这条产业链延伸[8]。
第二,多元开发农业资源。根据不同地域的农业资源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多元开发,增加农业资源的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如市区近郊的农业资源可作为都市农业或观光农业进行开发。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面向市区需求的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生态环保型农业,也可将农业生产活动与观光旅游活动结合起来,发展观光农业。远郊的农业资源因开发条件所限,宜作为基础农业建设,在此基础上发展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业。
第三,分层次开发生态资源。生态资源适宜作为旅游业开发,但应根据资源所在地域分层次开发。如市区近郊的农场、园艺场等,因便于市民日常休闲活动,宜作为教育农园或生态公园开发,一些河流、湿地则宜作为生态休闲度假区进行开发;远郊的林地、河流和水域因远离人类生产活动,自然资源仍保持原始状态,可作为节假日的森林体验公园进行开发。
与原有的二元结构相比,通过上述途径构建起来的产业结构是一种多元的、城乡融合的结构,因而比前者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并且由于综合考虑了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开发,其可持续性也更强,结构性效益更优,因而是一种与广义资源结构相适应的新型产业结构。
3.构建与新型产业结构一致的城乡空间结构
产业结构的多元化要求构建与之相一致的城乡空间结构,圈层式空间发展战略强调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向外围梯度扩散的规律,符合建立新型产业结构的要求。
(1)核心圈层:建设集中紧凑型中心城区
资源型城市的建设具有明显的资源导向性,资源开发到哪里,城市建设就跟到哪里,生产设施与生活设施同步建设,日积月累,往往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城市总体格局,各级公共设施平行建设,生产与生活相互干扰,城市建设的各种矛盾不断涌现。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模式,以生态学基本原理建设集中紧凑型城市[9],即公共设施分级设置,在市中心集中布局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原来各城市组团内的各种公共设施只保留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各类建设用地以精明增长[10]的方式扩展,适当提高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保证用地的紧凑集约。
(2)过渡圈层:引导建设特色城乡边缘区
城乡边缘区指在城市化过程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产业向外围乡村迁移而形成的城乡因素彼此混杂的中间地带[11]。它在更大意义上是作为承接中心城区要素扩散的一种地理空间而存在的。资源型城市中心城区受产业结构的影响,城市建设缺乏向外扩张的动力,对周边乡村辐射影响力弱,边缘区范围往往较小且不明显。但资源型城市中心城区的外围大多具有各类生态资源,如水域、山体、森林乃至矿藏资源采空区,这些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再加上各类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区,则可形成有别于普通城市的城乡边缘区。
(3)外围圈层:培育有机分散的小城镇
为了多种资源开发的需要,尤其是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开发需要,资源型城市地域内的小城镇发展是必然的。这些小城镇的建设应以农业资源开发为主,集中发展与当地资源特征相符的生产、加工、服务产业,避免建设大型公共设施。由于这类小城镇远离中心城区,所以其资源开发具有相对独立性,待其资源开发形成相当规模后,将会逐步形成分散布局、各具特色且地域分工明确的小城镇。
三 战略实施重点
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在于城乡经济协调共进,发挥城乡在不同资源开发方面的比较优势,以资源型企业为主导,地方相关和配套产业为辅,乡镇企业为基础,整合市域范围内各类产业的分工与布局,奠定城乡协调发展的产业基础,形成不同层次的梯度增长格局。
1.促进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化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产业群是一些关联性很强的企业、知识生产机构、中介机构和顾客通过一个附加值生产链相互联系形成的产业网络[12]。它们在区位上具有很强的中心性,一般存在于市区内。资源型城市依靠优势矿产资源开发构建起来的产业系统,大都是以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产品输出为主的生产型结构,产业部门单一,围绕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产业和研发部门发展缓慢。为改变这种状况,可以以市场为导向,围绕资源加工型企业聚集一批地方投资或融资的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研发部门,延伸矿产资源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最终成为核心圈层发展的主要动力。
2.引导配套产业地方化
资源型企业就其对城市经济的作用而言已成为主导产业,理论上应通过关联作用带动配套产业发展,但由于后者并未地方化,因此促成了前者典型的“孤岛经济”现象。不但地方经济较弱,难以为大型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而且一些配套产业还占据了市区内部区位较好的地段,不能体现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应有的级差地租。为此,应增强企业内部成本核算,通过资产重组,引导大型加工企业将其配套产业地方化,部分二、三类工业企业可以以市场手段促使其迁入城乡边缘区,成为过渡圈层形成的动力之一。
3.扶持乡镇发展梯度化
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以城乡产业分工为基础,实现产业从“简单协作”到“分工协作”的跨越,即从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交换到产品生产的劳动分工,这是一个极化—扩散过程。由于资源型城市目前大多处于极化为主的发展阶段,要实现覆盖全市的乡镇扶持并不现实,较好的选择是通过乡镇企业梯度发展实现城乡逐级联动,即:城市近郊的乡镇企业利用区位和土地成本优势,首先接纳资源型企业在资产重组中释放出来的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实现城乡垂直分工协作;城市远郊的乡镇企业则发挥其劳动力和农业资源优势,合作发展畜产、水果、蔬菜和养殖业,开发绿色食品,实现城乡“简单协作”。
四 实证:河南省舞钢市城乡协调发展战略
舞钢市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东南部,其形成发展主要得益于市域北部和中部丰富的铁矿资源,铁矿资源储量占到河南省已探明储量的76%,是全国十大铁矿区之一。由于对铁矿资源的大规模开发,2003年全市采掘业和钢铁加工业产值共占到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7%,而对乡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只占6%,二元经济结构极为明显。为协调城乡发展,需要从对舞钢市的资源结构再认识出发,对城乡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战略调整。
1.资源观改变:从单一的铁矿资源到多种资源并存
除丰富的铁矿资源外,舞钢市域内尚有多金属矿20余种,非金属矿产30多种。在已探明的多金属矿产中,铁合金元素有钛、钒、铬、镍、锰等,有色及贵重金属矿产有金、银、铅、镁以及稀土等矿产。在非金属矿产中,有大理石、花岗石品种20多个,另有玻璃石英砂岩、白云质灰岩、长石、水泥灰岩、泥灰岩、凝灰岩以及建筑石材等建筑材料矿产等。市域内的生态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有著名的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和石漫滩国家水利风景区。同时,市域还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如市区近郊的大量人工林和市域南部部分山区的天然次生林,其他广大地域则是农业资源。多样化的资源为舞钢市调整经济结构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2.经济结构优化:从二元结构到多元结构
对自然资源的单一开发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市区以钢铁冶炼加工业为主,紧邻市区的铁山乡乡镇企业初具规模;近郊的武功乡、杨庄乡和远郊的尚店、尹集、枣林、八台、庙街等乡镇都以农业为主,镇区内有一些小规模的乡镇工业。在改变资源观后,市域内待开发的资源拓展为三大类,即矿产资源、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对二元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主要根据这三类资源的开发导向进行。首先,拓宽铁矿资源开发领域。在提高铁矿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加强对伴生矿钛、钒等资源的利用,通过加强后向联系和旁向联系,拉长拓宽产业链,逐步开发建筑材料矿产,形成新的产业链条。其次,在保护的基础上推进市区近郊林业资源的开发。依托市区和外围的尹集镇区集中建设一些旅游服务设施,把市区近郊的舞钢林场、园艺场和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连接起来,在水库保护区外围形成集观光、休闲度假、教育为一体的旅游经济增长带,远郊的林业资源则作为近郊旅游资源开发的补充和延伸,开发一些农家乐旅游项目。第三,对市域内分布最广的农业资源,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开发。如尹集镇山地面积广阔,易于畜牧业及加工业的发展;而尚店镇以基础农业为主,农牧结合;枣林乡距离市区人口集中的东北部较近,宜发展都市农业,建成市区的蔬菜基地。
3.空间结构调整:从点状结构到圈层结构
与现状资源开发和经济结构相适应,舞钢市空间结构的现状是各个城镇均衡分布的点状结构。根据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未来的市域空间结构将形成梯度开发的圈层结构(图1)。
核心圈层:以矿产资源加工产业链形成的产业集群为主导,兼有生产加工基地和全市的服务业中心两种职能。其中,生产加工基地主要集中在市区西南部,服务中心主要集中在市区中部。
过渡圈层:圈层内兼具三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共由四片组成:市区北部和近郊的铁山乡、武功乡发展以建材为主、农业资源加工为辅、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工业区;市区东部主要开发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形成近郊生态旅游区;西南部的杨庄乡结合铁矿生产加工基地发展一些配套产业形成配套产业加工区,加上在水库保护区外围南侧形成的旅游经济带,共同构成过渡圈层。
图1 舞钢市资源开发空间格局示意图
外围圈层:外围圈层以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为主,以矿产资源的开采及初加工为辅。包括:市域东南部以舞钢市林场为主体开发形成的远郊生态旅游区,东北片枣林乡和西南片尚店镇以农业资源开发为主导形成的基础农业生产加工区,西北部以八台镇、庙街乡镇区为核心形成的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区。
五 结论
资源型城市的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必须突破狭隘资源观的束缚,坚持资源—产业—空间一体化规划这一基本路线[13],从树立广义资源观出发,建立与地方资源结构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制定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这样才能形成城乡互动、共同进步的协调发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