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比较优势与结构提升--向现代化转型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选择_比较优势论文

产业比较优势与结构高度化——向现代化转型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比较优势论文,策略论文,结构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浙江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浙江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

改革开放前浙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45%以上,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35%左右,产业结构呈“一、二、三”分布,从就业结构看,农业从业人员占85%以上。

改革开放后,随着浙江农村工业化的勃兴,1977年第二产业比重迅速提高到41.5%,超过了第一产业,1978年提高到43.3%,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一、三”,农村劳力开始大量向第二产业转移,1978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到73%。到1987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三、一”。到90年代中期,浙江人均GDP 超过1000美元,非农从业人员占50%以上,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5%左右,第二产业中技术和资本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兴起,第三产业比重快速上升到30%以上,标志着浙江由初步实现工业化向初步实现现代化迈进。与此同时,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得到强化,以人口城市化为标志,2000年,浙江城市化率为48.7%,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36.3%。

图1 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演进情况

数据来源:《浙江统计年鉴 2001》。

(二)浙江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

通过需求结构的引导,企业的市场化自主选择和政府产业政策的推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从“轻、小、集、加”到重化工业,到服务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浙江产业结构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和升级。

1.虽然工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不断提高。200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1:52.7:36.3,其中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分别占47.7%和4.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注:为各产业占GDP增量的比重。)第二产业、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为41.8%、37.7%、10.2%和53.4%,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力逐年增强,尤其是第三产业2000年已经超过第二产业。

2.三次产业之间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悬殊。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在于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从变动态势看,第一产业连续下降,第二产业从稳步提高到基本稳定,第三产业经历了从下降到稳定,再出现提高的趋势。从绝对值看,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差距悬殊,并呈扩大趋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水平比较接近,但也有差距扩大的苗头。从产业内部看,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房地产、技术服务业、交通电信服务等具有较高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3.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传统产业仍然是构成浙江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浙江工业的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2000年工业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为7.7%,比1995提高1.6个百分点。工业出口交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10.5%,比1995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从分行业看,纺织、 服装、化纤、皮革等传统产业无论在内向和外向竞争中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构成了浙江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四个主导产业中机械、电子、医药竞争力提高相对较快,并确立了一定的比较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不明显。另外,食品、饮料、塑料橡胶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还具有一定的优势。

4.第三产业规模扩张较快,第二产业以内涵增长为主。从固定资产投资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投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交通运输业、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是投资规模扩张的重点。与此同时,工业成为持续技术改造投入的重点。90年代开始,浙江技术改造投资明显加快,仅国有及其他经济,1991~2000年技改投入年均增长(累计法)29.5%,合计达1203亿元。2000年,全省技术改造投资达243亿元,从投向上看,主要是工业和交通邮电通信业,分别占全部投入的53.3%和41%。

表1 浙江省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第一产业 0.47 0.36 0.34 0.32 0.30 0.29 0.29

第二产业 1.53 1.55 1.57 1.61 1.66 1.81 1.66

工业

1.59 1.70 1.71 1.75 1.83 1.97 1.82

高新技术产业1.66 1.70 1.74 1.76 2.23 2.38 2.55

建筑业 1.13 0.90 0.95 0.93 0.91 1.01 0.89

第三产业 1.74 1.43 1.39 1.35 1.33 1.17 1.18

1.农林牧渔服务业 1.97 1.76 1.47 1.60 1.55 1.46 1.47

2.地质勘探水利管理业 0.78 1.44 1.56 1.48 1.53 1.72 1.81

3.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电通讯业

1.55 1.32 1.27 1.42 1.47 1.86 1.82

4.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1.75 1.35 1.30 1.22 1.18 1.41 1.30

5.金融保险业 14.73 8.23 7.56 6.42 6.22 5.93 5.71

6.房地产业

30.98 14.13 11.95 10.48 11.53 11.19 12.81

7.社会服务业 0.60.1.00 1.12 1.15 1.12 0.32 0.36

8.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1.00 0.79 0.92 0.87 0.87 1.34 1.67

9.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事业0.98 0.79 0.74 0.73 0.80 0.97 1.16

10.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2.49 1.17 1.18 1.22 1.23 1.40 1.66

11.国家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1.87 0.40 1.40 1.37 1.41 1.47 1.64

12.其他

1.09 0.70 0.42 0.36 0.20 0.19 0.18

本表根据《浙江统计年鉴》1991、1996、2001版有关数据计算。

表1 浙江省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第一产业 0.47 0.36 0.34 0.32 0.30 0.29 0.29

第二产业 1.53 1.55 1.57 1.61 1.66 1.81 1.66

工业

1.59 1.70 1.71 1.75 1.83 1.97 1.82

高新技术产业1.66 1.70 1.74 1.76 2.23 2.38 2.55

建筑业 1.13 0.90 0.95 0.93 0.91 1.01 0.89

第三产业 1.74 1.43 1.39 1.35 1.33 1.17 1.18

1.农林牧渔服务业 1.97 1.76 1.47 1.60 1.55 1.46 1.47

2.地质勘探水利管理业 0.78 1.44 1.56 1.48 1.53 1.72 1.81

3.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电通讯业

1.55 1.32 1.27 1.42 1.47 1.86 1.82

4.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1.75 1.35 1.30 1.22 1.18 1.41 1.30

5.金融保险业 14.73 8.23 7.56 6.42 6.22 5.93 5.71

6.房地产业

30.98 14.13 11.95 10.48 11.53 11.19 12.81

7.社会服务业 0.60.1.00 1.12 1.15 1.12 0.32 0.36

8.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1.00 0.79 0.92 0.87 0.87 1.34 1.67

9.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事业0.98 0.79 0.74 0.73 0.80 0.97 1.16

10.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2.49 1.17 1.18 1.22 1.23 1.40 1.66

11.国家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1.87 0.40 1.40 1.37 1.41 1.47 1.64

12.其他

1.09 0.70 0.42 0.36 0.20 0.19 0.18

注:1.内向竞争力为各行业销售收入与全国各行业销售收入之比;外向竞争力为各行业出口交货值与全国各行业出口交货值之比。

2.1990、1995年统计口径为乡及乡以上工业,2000年统计口径为规模以上工业。

3.数据来源:《中国工业统计年报》和《浙江省工业统计年报》。

二、从工业化向现代化转型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

(一)一般理论分析

通过一般的理论分析和总结,可以得出向现代化转型,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产业结构完成由传统意义向现代意义升级——产业结构高度化,二是产业比较优势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扩散和转变,并确立新的比较优势。具体而言有一些基本特点:

(1)技术和创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展,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产业结构的升级更依赖于社会不断贡献新的技术研发和创新。

(2)人均收入上升到一个较高水平, 产业结构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出现了较大的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较快。与此同时,主导产业发生了更替,新兴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高速增长替代了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资本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并使产业结构向服务化转变。

(3)社会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以人为本”, 人的关怀(包括消费者权力)更加得到重视。人均GDP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自我发展的追求成为主要的趋势。资源向城市集中,城市化兴起。

(4)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带来快速的经济增长绩效, 而增长的绩效源自产业结构演进后所产生的竞争力——也就是产业的比较优势,也就是说产业结构演进的同时必然带来产业比较优势的提高。

(二)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经验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看,也基本验证了上述理论分析。(注:参见刘伟主笔的《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通过对当代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考察,可以发现:(1 )经济发展水平从不发达到发达的发展过程实际就是产业结构演进,不断实现结构高度化的过程,集中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中,第一产业产出和就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三产业产出和就业比重显著上升,第二产业比重持续稳定提高。(2 )可以大致得到从不发达的低收入阶段到中等收入阶段的经验性结构调整的数量特征,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0个百分点左右,就业比重下降30个百分点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就业比重上升15~20个百分点左右;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就业比重上升15个百分点左右。(3)仅就第二产业而言, 从低收入阶段到上中等收入阶段,是比重上升最稳定最明显的时期,从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发达阶段,尽管就业比重有可能增加,但产出比重开始出现波动,并下降。(4 )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的产业结构大体是中等收入阶段的延续,产业结构中服务化程度更高,同时结构比较稳定。

三、浙江产业结构演进的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浙江产业结构演进具有一些新特征,也存在一定的结构偏差。

(一)产业结构变动的新特征

1.在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产业结构高度化符合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1978年浙江人均GDP约331元(当年价,人民币),处于低收入阶段。到1995年,人均GDP(当年价)超过1000美元, 大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到2000年,人均GDP(当年价)达到1680美元。 对比这三个阶段的产业结构可以发现,当代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性特征在浙江表露无遗。

(1)第一产业产出和就业比重显著下降, 第三产业产出和就业比重显著上升,第二产业比重持续稳定提高。从1978年到2000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7.1个百分点,就业下降3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7.7个百分点,就业比重提高了2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9.4个百分点,就业比重提高13.6个百分点, 与国际产业结构演进的经验性数量特征相符。(2)从工业结构内部看, 表现为重化工业化迹象日益转强,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成为新亮点。

2.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通过工业化不均衡战略,通过率先推进比较优势较为明显的产业发展而实现的。改革开放后,浙江经济通过轻纺工业的快速发展获得了先发性优势,这种优势就是建立在客观分析研究传统产业基础之上的。90年以来,产业主导地位开始出现变化,在传统产业继续保持一定的发展优势外,医药、电子、化工等行业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并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的产业基地,其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亦由1990年的13%上升到2000年的17.2%。

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快速和广泛吸收,使产业技术基础和产业素质得到提升;使浙江的传统产业获得了新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的就是应对市场变化能力的提高。这为浙江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产业技术基础。由此可见,从1995年初显端倪的浙江第二次工业化趋势,产业结构变动的源动力来自于产业技术基础和产业素质的提升。

3.从产业“瓶颈”突破到产业关联的深化,实现了浙江产业结构在传统意义上的升级和现代意义上的创新。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浙江在工业化初期一直受制于能源、原材料等产业“瓶颈”。而在90年代初,浙江开始创造“资源小省、经济大省”的奇迹。这种转变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由原来的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以解决经济发展瓶颈向发展关联型产业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结构关联深化的初期,新产业部门的经济效率都较低,甚至会低于旧的产业。由于创业成本较高,这时会形成一种经济阻力。90年代初,浙江产业发展开始了新的道路,即确立了“扬长避短,发展主导产业”的战略,对资源禀赋不足的产业进行了市场化调整,为90年代中后期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也推动了产业结构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

4.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景气状况紧密相关,同时产业关联度深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日益增强。从趋势、机理、现象上看,经济发展的状况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特别是经济景气状况是促进和制约产业结构变动的首要前提,换句话说,经济景气与不景气都是内在的产生结构变动的机制性因素。从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曲线的拟合程度看,两者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基本保持一致。1989年,浙江经济状况受宏观政策环境的影响,出现巨大幅度的振荡,出现了负增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已经暴露无疑。1990年以后,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浙江经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高潮。

结构关联程度深化与经济增长同样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国外的发展实践表明,结构关联度深化较快的地区倾向于有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日本、哥伦比亚等。一般来说,传统产业容易确立先发性优势,但是由于其关联程度不高或者说产业影响力不强,因此所能带动的产业链也不长。随着结构关联程度深化与经济的不断增长,自然而然地改变了资源配置的方式,资源的集聚越来越明显,小城镇、中心城市的兴起在现在浙江的经济发展中成为一个明显的特征。

(二)产业结构演进中的结构偏差

浙江产业结构变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演进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

1.供求结构的偏差导致经济的增长依赖产业间的资本转移。产业结构的变动存在一种从平衡到失衡、从失衡到平衡的动态调整过程。从历史发展过程看,80年代,为了维持产业结构的均衡,消除能源、原材料“瓶颈”,其关键就在于通过产业间的资本转移。产业间的资本转移是指通过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利用先发产业、优势产业的收益以弥补瓶颈产业、后发产业的资本不足。依靠产业间的资本转移,浙江实现了产业结构适度均衡的目标,为90年代中期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目前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资本转移也是十分明显的。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构成了这样一种循环,以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换取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从而提高浙江的产业技术基础,维持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

2.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二元结构转型对就业的压力巨大。按照当前的工业化程度,很明显,浙江的第三产业比重已经偏低。测算浙江的霍夫曼工业化系数2000年为0.911,一般来说, 当工业化系数超过0.85后,第三产业的比重适宜于维持在45~55%左右,这种结构安排才能促进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结构特征也不相称,从2000年的人均GDP水平看, 浙江大体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此时的第三产业比重大体介于45%左右,而中等收入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介于50%左右。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浙江的农村工业推动了传统的“农业与工业”的二元结构的变迁。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农村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样面临着市场的巨大考验。受传统制度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流动性被严重制约,并且已经成为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建设的一大障碍。

3.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对结构演进的推动力小。从浙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看,存在以下特点:第一,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小,2000年增加值为261亿元,占GDP的4.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小,为10.2%。第二,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居第8位,但与广东、北京、江苏、上海等省市仍有一定差距。 与发达国家相比,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既有量的距离,更主要的是在于质的差别。

4.产业技术创新偏重于技术的吸收,而自主开发不够。 从全省的R&D的投入看,2000年为33.4亿元,占GDP的0.55%,低于全国0.92%的平均水平,与北京(6.33%)、陕西(2.98%)、上海(1.62%)、广东(1.13%)差距较大,列第17位。而与浙江省工业化阶段大体相当的国家R&D的经费比例一般在0.7~1.6%之间,规模偏小。

一直以来,产业界在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中,与自主开发相比较,重视R&D成果的应用,更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 购买技术及技术改造。相对而言,浙江更新改造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技术开发投入力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结构调整策略的选择

(一)若干启示

通过产业结构演进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

启示一:向现代化转型的产业结构可以概括为三个鲜明的变化:一是产业比较优势得到发挥,比较优势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二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比重迅速提高;三是高新技术被产业广泛吸收应用,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三者是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共同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启示二:产业比较优势不仅是浙江保持竞争力和经济快速增长的保证,也是实现产业间资本转移,弥补瓶颈产业和后发产业资本不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保证,还是吸收新技术,提高产业技术基础的保证之一。以浙江的产业比较优势换取发达国家的产业比较优势,现在看来是合理的,那么,将来呢?

启示三: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动是可以用三大产业间的结构高度来标志的。比较浙江的实际情况,2000年人均GDP为1680美元,2001 年预计超过1800美元,基本介于50、60年代发达国家向现代化过渡时期的收入水平,也接近于目前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此时是产业结构转型期,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应达到45%左右。从浙江近几年的产业结构演进实际看,也正是第三产业比重提高最快的时期。目前,杭州、宁波、温州三个市区的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50%,率先完成了第三次产业结构转换。而全省第三产业的比重在38%左右,这应引起高度重视。

启示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不仅体现在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上,同时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技术基础的提高上。从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分析,尚未达到临界规模,不足以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从量变到质变的影响。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产业技术基础的累积,不仅有赖于新技术的快速和广泛吸收,更赖于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在自主技术创新方面的不足,浙江是带有普遍性的,如何处理好吸收组合与自主创新的关系,是维持产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

(二)结构调整策略的选择

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就是:培厚产业技术基础,优先发展产业比较优势和推进城市化带动第三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寻机突破。然后,随着产业资本、技术累积的提高,推动结构的高度化,推进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实现产业比较优势由传统产业向现有主导产业的扩散,同时努力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使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完成产业结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理论和实践证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通过主导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实现的,因此,确定转型期的主导产业是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按照浙江客观情况和重化工业化迹象日益明显,以及现代流通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文化教育以及以健康为目的的医疗保健,体育娱乐休闲产业具有较高的收入需求弹性的特点,进行选择和培育。

因此,在制造业中,应继续加大对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大对机械、电子信息、石化、医药四大主导产业的培育,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做大产业比较优势,植厚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在服务业选择具有较高的收入需求弹性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产业,如现代流通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文化教育、医疗、体育娱乐休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三)对策建议

(1)政府必须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 加快培育统一市场的步伐,在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

(2)推进城市化进程,扩大产业发展空间。

(3)根据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改善企业的供给结构。

(4)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 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进一步整合,提高核心竞争力。

标签:;  ;  ;  ;  ;  ;  ;  ;  ;  ;  

产业比较优势与结构提升--向现代化转型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选择_比较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