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和践行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教育读本》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精神论文,读本论文,弘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997(2015)01-0043-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1]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阐明了中国精神与中国梦之间的必然联系。为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形成发展和时代价值,准确把握弘扬践行中国精神的方式和途径,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组织编写出版了《中国精神教育读本》(以下简称《读本》)。《读本》深刻揭示了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发展,全面阐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精神的形成背景、基本内容和价值蕴意,深入探索了培育和践行中国精神的路径和方法,是学习宣传、弘扬践行中国精神的重要教材。 一、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发展 正确理解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就要准确把握中国精神的实质及其基本内容。精神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及其本质的集中反映,是人类在生产交往的各种物质现象中所体现出的意识、观念和心态的概括和升华。“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精神,它体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2] 民族精神属于具有多层面结构体系的民族意识的范畴,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形式,它主要包括“民族追求的共同理想、确立的共同价值观、形成的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品格”[3]。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具有亲和力和融合力的中华民族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4]在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有机整体中,爱国主义的核心地位是由其在中华民族存在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几种民族精神的关系决定的。一方面,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始终,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它都是支撑中华民族兴旺繁荣的强大精神支柱;另一方面,爱国主义精神在民族精神整体中具有统领统摄作用,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爱国主义精神决定和制约着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性质及其发展。 时代精神是指人类应对层出不穷的时代机遇和时代挑战,在历史发展实践中积淀而成的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动力之源。时代精神具有民族性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而且形成了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勇于探索、敢于奉献的伟大时代精神。在时代精神这一有机整体中,改革创新居于核心地位。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是贯彻改革创新的基本前提,思想不解放,工作不落实,再崇高的目标、再远大的理想也只是一纸空文,一场黄粱梦罢了。勇于探索、甘于奉献是改革创新得以展开的最基础的力量,没有求真求索的精神,没有为了共同事业奋斗和奉献的决心,再美好的事业、再伟大的雄心也不过是画饼充饥。这些精神共同服务改革创新这一主题,推动中华民族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定立场、迎难而上。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有机融合于中国精神之中。“民族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民族特质,离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就寻找不到现实的民族承载体,也会丧失应有的民族特色,中国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便无从谈起;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离开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就难以及时地从火热的时代实践中吸取鲜活的发展力量,就会失去时代价值。”[5] 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能离开历史的纬度。正确理解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需要客观把握中国精神的历史发展。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稳定的精神品格,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从古代中国精神到近代中国精神的历史演进过程,只有准确把握这一演进的历史脉络,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中华民族在多民族的共同发展、相互交融中逐渐完成了统一,与这一历史进程相伴随,形成了多民族融合、多样文化协同发展的精神格局,并孕育了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公而忘私、亲仁善邻、谦敬礼让、言行一致、自省修身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吉代中国精神。这些精神蕴含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之中,并成为历代中国人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的文化底色。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经历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沧桑磨难,无数仁人志士探索中国向何处去、中华民族向何处去的艰辛实践,赋予了中国精神以救亡图存、民族复兴为实践指向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古代精神和中国近代精神的最好的继承者和弘扬者。《读本》在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精神时,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培育的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十种精神;在论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中国精神时,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培育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六种精神;在论述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精神时,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培育的小岗精神、特区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劳模精神等八种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培育的这“24种精神”,虽然各有其形成的特殊时代背景,每种精神的具体内容也都不相同,但它们作为中国精神的现代具体表现形态,都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地联系在一起,都集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标示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精神的继承、弘扬和发展。 二、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中国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它蕴含在弘扬中国精神与实现中国梦,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之中。 第一,中国精神和实现中国梦的关系,彰显着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马克思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中国精神作为反映我国时代境遇和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体系,应根植于时代发展的客观实践之中,彰显出鲜明的时代风格。面对“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我们应当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把中国精神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深刻理解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纽带的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在由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这三大要素构成的中国梦统一体中,中国精神居于重要的地位。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它存在于实现中国梦的全过程,贯穿在中国道路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要求、总体布局之中,激励人们坚定自信、增强自觉、奋力自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向着中国梦的目标进发;中国精神本身就是中国力量的核心要素,它融汇在中国力量的凝聚和进发之中,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源头活水。也就是说,中国梦是中国精神的终极价值目标,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纽带、精神依托。中国梦实现得越好,每个中国人的人生越出彩、梦想越能成真,中国精神就愈加刚健昂扬。 第二,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彰显着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6]。“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其次,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项基本内容构成。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依据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依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结合中国国情、民情和世情,探索和描绘我国未来社会发展蓝图和愿景;中国精神,依据共同理想实现的条件要求。揭示实现共同理想的精神动力之源。以上三项基本内容,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结构的理论板块,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来说,解决的是举什么旗、走什么道路、用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向前走的问题;对于个人的存在和发展来说,解决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其中,中国精神这项基本内容,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然地联系在一起,集中体现着社会主导的价值取向。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的基本内容即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结构的实践板块,它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结构的理论板块提供的价值指导,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行为选择提供价值标准。由此可见,中国精神贯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结构的始终,渗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方面面,从整体上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同时,中国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中,经过长期调查研究,集思广益,是用便于广大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基本价值理念的形式,从国家建设目标层面、社会制度层面和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简明概括。基于中国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层面都闪现着中国精神的“精气神”,或者说中国精神凝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环节。而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停留在其基本理念的宣传上,需要展开其具体内容才能发挥应有作用。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弘扬中国精神为抓手和着力点,不仅抓住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牛鼻子”,而且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化、形象化,使受教育者在被活生生的中国精神的感染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第三,中国精神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彰显着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弘扬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斗号角的呼唤,同时也是广大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首先,弘扬中国精神,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求全体人民自觉地以报效国家、振兴中华为己任,而不是以单纯实现个人目标、小众利益为追逐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求全体人民要以获取新知、发愤图强为追求,而不是安于现状、沾沾自喜而故步自封。弘扬中国精神,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为利益所困、不为乱象所迷、不为迷惘所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把个人理想与人民追求紧紧相连、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想紧紧相连,自觉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其次,弘扬中国精神,有利于大学生保持昂扬状态。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发展中会遇到许多难题,在实现中国梦的接力奋斗中会经受各种考验。大学生能否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品质,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尤其重要。弘扬中国精神,能够使大学生在为实现中国梦奋斗的过程中不断坚定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品质,始终保持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良好精神状态。再次,弘扬中国精神,有利于大学生建功立业。当今时代人才竞争激烈,知识更新加快。当今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顶梁柱”,只有使自己全面发展,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有所作为。何为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即不仅应获得智力、体力的充分发展,还应获得思想道德的丰富和提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既倡导要爱国的价值取向,又包含着能爱国的本领要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倡导要创新的思想意识,又包含着能创新的素质呼唤。弘扬中国精神,能够激发青年学生强化忧患意识和成才意识,使之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更大力量。 三、践行中国精神的关键环节 中国精神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包容的系统,中国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长期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践行中国精神需要遵循中国精神及其培育的特点,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第一,要准确把握“24种精神”的实质和永恒价值。《读本》中的24种具体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三大历史时期所培育形成的典型精神,虽然这些具体精神的形成离当下比较久远,但其精神实质是永放光芒的。因此,践行某一具体的中国精神不是去照搬照抄某个典型人物在当时说的什么或做的什么,而是要把其精神实质和永恒价值融入弘扬中国精神的实践中。比如,雷锋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全国上下仍然在弘扬雷锋精神,推动雷锋精神常态化。这是因为,虽然雷锋人生事迹发生在半个世纪以前,但雷锋精神没有过时,其精神实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精神,超越了雷锋个人的行为和具体的事迹,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它将与时俱进、与日月同辉。 第二,要继承和转化古代中国精神。古代中国精神是当代中国精神的源泉,没有古代中国精神就没有当代中国精神。当代中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古代精神的继承和弘扬。要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精神,就必须从源头上去理解,就必须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古代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要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实现对古代中国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吸纳时代的新鲜血液,用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来展现古代精神;另一方面要适合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需要,对古代中国精神作出体现时代性的新阐释,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传承和升华。 第三,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之融入社会生活,让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8]践行中国精神也是如此。弘扬践行中国精神的落脚点是要培养个人自身的精神品质。精神是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行为习惯的深化,来源于具体的生活实践,离开了人们具体言行和行为方式的选择,那么培养精神就无从谈起。因此,培养践行中国精神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标签:时代精神论文; 中国精神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中国梦论文; 民族精神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