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融资难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弱势群体论文,融资难论文,市场论文,竞争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F438文献标识码:A
朱镕基在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对弱势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1〕弱势群体问题开始进入中国理论工作者的研究视野。(注:2003年1月20日“中国网”以“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为题发表了郑杭生主编的《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一书的内容节选。本文研究过程中,在查阅弱势群体资料时,发现该书是一本内容比较全面的综合性研究成果,所以,我们取经济学角度研究弱势群体问题时,从中获益匪浅,特此说明并表达我们的谢意。后面对弱势群体进行比较分析涉及到的一些观点,均出自该书,不再标明出处。)我们这里的讨论对象不是民政意义上的弱势群体,而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指农村生活未达到小康的广大农户、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失业人员。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克服的困难有很多很多,但我们认为融资难是他们生存和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一、研究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与民政意义上的弱势群体相比较,有着明显的区别。(注:关于弱势群体的分类,郑杭生他们并不主张对弱势群体作特别明确的划分,他们认为所谓弱势群体的范围就是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在内的人群。是否对弱势群体作特别明确的划分,我们以为决定的因素是研究任务和政策目标。比方说,残疾人和失业者两种人群,无论是生存条件、处世心态,还是社会需求,区别都是很大的。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所以我们主张要对弱势群体作特别明确的划分。)第一,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所指偏重于对象的机会缺失,民政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具体是指老、弱、病、残以及妇女和儿童,偏重于对象的生理特点;第二,前者一般都有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需要的是公平、合理的机会,后者一般都缺乏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需要的是社会的救济和关爱;所以第三,研究前者的目的为了创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研究后者的目的是为了完善社会分配救助办法。
(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这几个“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就体现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的身上。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的几个案例分析中,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差距都在10倍左右,这个所谓低收入家庭也就是家庭月人均收入在44元-445元之间。〔3〕据国家统计局介绍,到2000年,预计全国总体平均将实现小康初始水平,约有21个省市区、占总人口68.8%的人口,即8.48亿左右人口基本能达到小康水平;有18.87%即2.33亿人口接近小康水平;然而,有12.34%即1.52亿的人口难以实现小康。〔4〕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大约能掂量出“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平衡”的分量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在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具体到对农民的要求是,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可以想见,中国若没有目前这个特定意义上的弱势群体的小康,所谓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
(二)与扩大内需的关系。十六大报告决定,“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5〕这是一项总结国内外调节和控制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经验做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决策。
扩大内需针对的社会问题是需求不足。需求不足包含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两个方面的内容。讨论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时,人们会十分自然地联想到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因为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时曾明确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绝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6〕可是,讨论投资需求不足问题时,人们就很少想到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了。
例如,中国目前经济走势是否出现过热的争论。双方对目前出现的“投资增长、贷款增长、货币供应增长”的事实并没有分歧,只是一个表示认同,一个表示担忧。〔7〕我们以为,恰恰是没有分歧的地方暴露出国民经济运行的深层次问题。新一轮增长周期之所以在2003年出现,是两方面力量作用的结果:一是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已经消失,居民和工商企业恢复了对市场的信心;二是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带动了新一轮外资引进和出口高潮。所以,在一些容易出“政绩”的大工程、大项目诸如钢铁、汽车、建材等行业领域,确实“投资增长、贷款增长、货币供应增长”过快;相反,出“政绩”缓慢而麻烦事情还特别多的领域诸如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户、失业人员,不是“投资增长、贷款增长、货币供应增长”过快,而是贷款难。他们是严重的投资需求不足。
正是缘于对需求不足实情判断的这种差别,扩大内需就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凯恩斯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这种思路的效用,一是增加了就业机会,能缓解社会消费需求不足的萧条状态;二是改变了硬环境,能对投资需求不足起到推动作用。但这种思路的缺陷也很明显。政府直接进入市场干预经济,一是强化了政企不分的旧体制,使经济改革无法深入下去;(注: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德文版序言中,他自己认为他那一套理论“更适合于极权主义国家的情况,即更适合于德国法西斯政权下的情况。”这就是说,凯恩斯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就思维方式来分析,与计划经济没有什么两样。)二是导致行政审批泛滥,使腐败之风不可遏制;三是GDP增长形成财政依赖,挤了民间投资,使中小企业和农民几乎不能直接受益。(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正负效应在我国学术理论界争论很大。2002年,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撰写的研究报告认为,四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有限,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民营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资料来源:搜狐网 国内财经2002年7月23日)。这样看待问题我们觉得有失偏颇,比如,研究报告中说“财政政策对房地产投资几乎没有影响”。没有财政对基础设施的完善,谁会搬进新房子去哦?)
另外一种思路是理顺关系,调整政策,转换观念,创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通过改变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的不利地位,使国民经济从需求不足的困境中走出来。这种思路的效用,一是与深化改革的取向一致,能把改革、发展与稳定有机地统一起来;二是政府可以不扮演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双重角色,促进政府公正执法,不吹“黑哨”;三是至少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即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受益,其他社会群体正当合法的物质利益不会受到伤害。这种思路的缺陷是见效缓慢。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没有必要把扩大内需的两种思路绝对地对立起来,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的不利地位是否得到改善,是判断扩大内需政策是否成功的基本尺度,因为从根本上说来,需求不足实际就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的需求不足。
(三)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是一个很不稳定、分化极快、带有过度性的社会群体。他们都有劳动能力,一部分人还有科技能力和管理能力,其中不乏创造性人才,只是没有焕发潜能的机会和条件,如果改革到位、决策科学、措施得力,社会及时帮助他们排除生存和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障碍,他们就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力军,成为“中等收入者”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稳定的强大柱石;如若不然,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处于自发状态,不公道、不合理的经济运行机制,使他们对社会失去信心和信任,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就会成为完全需要社会救济的民政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另外一部分人就会采取与主流社会不合作的方式谋求生存之道,这么一来,他们的社会作用肯定就会是另外一番情景了。
二、对缓解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融资难的各种政策的评述
融资难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宏观决策部门为排除这些障碍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融资难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这些政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一)宏观决策部门为缓解融资难的各种政策
1.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政策。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为了克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2000年6月开始,我国央行、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先后发布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意见。到目前为止,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超过200家,有18个省、市、自治区组建了省级再担保机构。担保机构筹集担保资金约100亿元,可为中小企业提供500~800亿元的担保支持。各地第二批申请列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担保机构超过150户。政府预算拨款组建起来的担保机构,必定附属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担保对象或担保项目由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审查批准,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种模式虽有政府财力作基础的优点,但是,由于它实质上将信用担保的经济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既没有新的市场活动主体进入,也没有创造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所以,这种信用担保机构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没有实质性效果是预料中的事情。
例如,四川17家担保公司在保金额仅为注册资本的2.54倍,远远低于财政部规定的担保金额可放大至注册资本5-10倍的底线。担保机构的资金杠杆作用和放大能量几乎完全没有得以释放。〔8〕为什么会这样?担保公司认为这是“双高一低”运行机制的必然结局。什么是“双高一低”?国有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感受能做出准确解释:向一两家信用较好的大企业放款几千万就能养活一家支行,换了中小企业就得好几十家,而且单笔金额小,风险高,办理起来又很麻烦,谁愿意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活?这段话的浓缩语言就是“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是曰“双高一低”。这就是说,中小企业贷款,由于信息不对称十分悬殊,信用监督悬空,信用风险加大,由担保公司承担风险和由银行承担风险,并没有改变问题的实质,所以中小企业信用贷款就无法真正启动起来。
2.缓解农民融资难政策。目前我国为农民缓解融资难问题的政策有三种放款方式。第一种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向发展中国家推广的孟加拉国的小额信贷经验,〔9〕这个经验的宗旨是:为贫困户发放贷款,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贷款原则是:贷穷不贷富,贷小不贷大,贷女不贷男;还贷制度是:整贷零还;运行机制是:5户农户组成一个小组,6至8个小组成立一个中心组,形成一个联户担保、共同承担风险的经济声誉机构。第二种是各地农村信用社借鉴孟加拉国小额信贷经验,推行的以一家一户为对象的“千元级”贷款方式。第三种是商业银行(以农业银行为主)在柜台上向农民发放小额贷款的直接交易方式。
第一种方式比较成功,贷得出去,收得回来,还款率保持在97%以上,问题是农民贷款成本太高,利率一般在12%~14%之间;〔10〕第二种方式农民欢迎,农村信用社也愿意,如2001年,山东、河南和浙江三省农村信用社的农业信贷出现亮点:农业贷款分别增加了176亿元、65亿元、53.76亿元;〔11〕第三种方式只有小额信贷之名,没有小额信贷之实,所以不成功,贷款回收率一般在40%左右。〔12〕
3.缓解失业人员融资难政策。2002年12月,央行等4家宏观决策机构颁布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这项政策对于失业人员融资问题来说,无疑应当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但真实情况不是这样。2003年6月3日《新疆经济报》报道了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办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的情况,“乌市商业银行自今年5月1日开始承担自治区、乌市两级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业务,截至5月18日,该行接到电话咨询220余人,个人当面咨询90余人,但仅受理了9名下岗失业人员的贷款申请报告,至今尚未发放出一笔贷款。”为什么会这样?小额信用贷款的革命灵魂是要组织起互助性的融资担保机构,“管理办法”仍然有小额信贷之名,没有小额信贷之实,问题的症结同中小企业一样,没能解决信用贷款的风险问题。除此之外,《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还会出现以下负效应:其一,“管理办法”规定“小额担保贷款质量考评情况不纳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考核体系”,这种把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功能合为一体的做法,实际是对金融体制改革的逆向调节;其二,“管理办法”规定的“贷款的程序和用途”,几乎完全照搬行政审批制的管理办法,我们会很快看到,行政审批制的一切弊端都将在这里一一显现。
(二)缓解融资难政策思路的总体缺陷
为了缓解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融资难而出台的各种政策,客观地评价,宏观决策部门的主观动机和愿望是无可非议的,为什么已经出台的政策效果不明显,而刚刚出台的政策又有那么多缺陷?我们认为,宏观决策部门的某些观念或者说在这个问题上的总体思路,值得商酌。
1.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解决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缓解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融资难政策,不是政府的救济、同情、怜悯、施舍和恩赐,也不是要政府直接配置社会资源,而是探索一种新的不同于市场竞争中强势群体的经济机制,激发处于萎缩状态的生产力的活力,以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政策目标是使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自主、自立、自强、自尊,而不是把他们引向到一种新的依附关系的格局中去。
2.用旧的工业革命眼光看待银行功能。旧的工业革命时代里,银行的社会功能是准确、及时地把货币配置到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地方和部门,通俗的话说就是:嫌贫爱富是银行的社会功能。这种陈旧观念已经成为人们的思维惯性了。比方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中小企业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性融资担保”,根据这个精神,上海市促进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于2002年2月22日公布的《上海市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损帐补贴暂行办法》,其中,“损帐补贴对象”的前两项为:(1)由小企业群体自主组建,并有6家以上没有产权关联的企业参加,实行会员制的互助担保机构;(2)由行业协会牵头,有10家以上没有产权关联的企业参加组建的互助担保机构。这种机构的建立既“合”中小企业促进“法”,又“合”小额信用贷款创造的新的经济运行之“理”,可是,银行认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不是它们的义务,所以,上海市闸北区成立的一个中小企业互助性融资担保机构,结局就不了了之。
银行自己认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不是它们的责任和义务,其实,整个社会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要求银行为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人们就觉得理不直,气不壮,于是政府就出面为银行贴息,为银行担保承担风险。
3.以政府信用代替民间信用。政府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信用体现为政策的严肃性和连贯性,而不是一会为这个担保,一会又为那个担保。现在,全国有下岗失业人员2300多万,农村有几亿农民,城市中小企业有1000多万家,世界上那有这种万能的政府,能为这么一个数目庞大、情况千差万别、过程千变万化的市场活动主体提供有效的信用担保?政府为经济活动主体提供信用担保,又是做了一件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情。
毛泽东在讨论事物矛盾问题时曾精辟地指出,“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13〕孟加拉国小额信用贷款特殊经验包含了这样的普遍真理: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民、下岗失业人员等,他们的社会信用度低,不等于不讲信用;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不意味着他们的诚实守信也跟着缺失,而应该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把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组织起来,让诚实守信与经济活动主体及其集合体的物质利益挂钩,创造一种新的适合他们融资的经济运行机制。
三、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融资难的综合治理办法
(一)取消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发展民间银行。这是缓解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融资难的捷径和制度保证。民间银行资本实力有限,大企业看不上眼,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会迫使民间银行把资本投向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这些道理明摆着,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转化为政策实践呢?这里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三个关系:
第一,大力发展民间银行不等于大力发展私人银行。把民间银行与私人银行混淆起来,就如同把民有制与私有制混淆起来一样地不可思议。官与民对应,公与私对应,于是,官等于公,民等于私。这种推论不合逻辑。合作社既是民有制也是公有制。应当说,非国有制等于民有制,所以,大力发展民间银行,既要求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也要求大力发展信用合作银行和股份合作制银行等公有制银行。
第二,银行功能扭曲不能成为民间银行进入市场的障碍。银行功能扭曲是指民间银行进入市场前的暴富心态。盲目追求聚财、敛财、高回报和暴富的心态,银行功能被严重扭曲,这是历史和传统观念形成的认识误区,它属于规范、约束、引导的问题,不能成为阻挡民间银行进入市场的借口。
第三,改变金融安全和金融秩序的识别标准。大力发展民间银行,人们一是担忧金融安全,二是担忧金融秩序。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恐怕要改变。金融安全主要是指国际游资兴风作浪造成的金融危机,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活跃的民间金融市场是抗衡国际游资的依靠力量,而不是不安全因素;金融秩序好坏的判断标准不是看政府能否直接操纵和控制金融市场,而是看金融市场信用关系是否得到保证,银行的货币是否贷得出去又收得回来。(注:樊纲在他的“民营银行10年之辩”中重申他多年坚持的一个基本观点:“最基本的金融秩序就是借债还钱。”(搜狐网.国内财经(http://www.sohu.com.)2003-03-02。本文十分赞同。))
(二)认清历史方位,重新界定银行功能。在旧的工业革命时代里,就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是生产力的内涵;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资产阶级征服农民和改造农民是那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就国家与国家的关系而言,帝国主义征服殖民地和改造殖民地是基本的国际关系。所以,优胜劣汰、收购兼并、你死我活、大鱼吃小鱼等成为那个时代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经营理念。
由于自然力的无情报复,人类终于明白,自然力既不能被征服,也不能被改造。人类同自然的关系需要调整。由于有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人类不是回到农业经济时代,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可以也应当创造性地适应自然。人和自然关系的改变,也必然带来其他关系的改变。也就是说,由于受压迫、受剥削的劳苦大众的坚决反抗,由于殖民地和殖民地国家的纷纷独立,征服和改造的价值观动摇了。征服和改造的价值观被迫放进了历史的博物馆。因此,平等合作、相互沟通、彼此宽容、各得其所,应当主导现代社会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经营理念。十六大报告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此种历史发展趋势在观念上的反映。那么,在这个历史演化过程中,银行曾经起过什么作用?现在又应当扮演什么角色呢?
农业社会,银行只起着调剂余缺的普通中介人的作用。旧的工业革命条件下,大成为力量的象征,规模经营就几乎等于规模经济,规模经营需要资本集中,银行起了历史杠杆作用,它自身也由普通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银行的嫌贫爱富功能缘于此,因而银行成为“马太效应”的助推器。信息经济时代,人类创造性地适应自然,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优势,集中化和分散化是当代经济并行不悖的两大发展趋势,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和失业人员它们也是创造性地适应自然的主力军,所以,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对银行来说就不单纯是把货币配置到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地方和部门,而是把货币配置到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单位、地方和部门。
银行功能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现在又要由万能的垄断者变成为自动为社会提供金融服务的中介结构。因此,向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是银行生存所需,是银行使命所在,是银行的义务和责任。信用风险如何化解,那是另一个性质的问题。
(三)以市场化为基础,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银行应当向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但这不是发放救济款,银行自身还要讲“三性”,为了降低风险,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是完全必要的。正规的信用担保机构有四种模式可供选择:1.政府筹资,政策性运作(极端化的计划体制模式);2.政府筹资,市场化运作(改良了的计划体制模式);3.民间筹资,市场化运作(极端化的市场体制模式);4.混合筹资,市场化运作(改良了的市场体制模式)。
现行的信用担保体系是选择的第一种模式,按照目前人们的思维习惯,信用担保体系会很快地由第一种模式转变为第二种模式。这其实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过程的翻版,社会正负效应不言自明。比较符合实际的是选择第四种模式。混合筹资有双面的好处,市场萧条时,政府筹资有利于启动民间资本;市场过旺时,民间资本活跃有利于政府资本退出。也只有这样,市场化运作才有物质作基础,又有制度作保证。
(四)建立健全联户担保、共同承担风险的经济声誉机构。经济声誉机构这是我们参与完成四川省2002年度软科学重点课题“小额信贷项目追踪调查报告”的过程中抽象出来的一个范畴。小额信贷起源于孟加拉吉大港大学经济学教授穆罕默德.尤里斯的一个研究项目。小额信贷之所以评价为金融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就因为它只向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发放贷款,不要财产抵押,不要正规的信用机构担保,并且放得出去,收得回来,效果好。到目前为止,孟加拉小额信贷银行已经发展成为总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全国性大银行,创造了其他商业银行望尘莫及的贷款回收率高达97%的佳绩。孟加拉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作为向发展中国家发放扶贫贷款的首选方式。中国农村的小额信贷扶贫贷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课题之所以取名“追踪调查”,是因为我们从1996年就开始关注小额信用贷款模式并写出了正式的调查报告。我们为小额信用贷款模式在中国的成功所深深震撼。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的融资难如若被化解,其深远影响无论做出什么样的评价都是不过分的。我们思考问题的逻辑是:贫苦农民信用贷款能放得出去,收得回来,效果好,那么,一般农民信用贷款也能放得出去,收得回来,效果好;农民能做到,失业人员、城市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更有条件做到。所以,我们“小额信贷项目追踪调查报告”的立意,就是探讨农村小额信贷的运行机制,运用到城市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失业人员融资中来的可能性。通过调查发现,建立联户担保、共同承担风险的经济声誉机构,是小额信用贷款成功的关键;同时又是社会弱势群体自身克服信用度低、解决生存和发展道路上融资难的根本办法。因为经济声誉机构中的成员,彼此知根知底,透明度极高,信息不对称的偏差极小,信用监督极为有力,信用风险不大就很自然了。
我们把这种互助性融资担保的经济声誉结构与具有法人地位专门负责担保的信用担保机构作了比较。两者虽然都有化解银行信用风险,维护金融秩序的作用,但由于运行机制不一样,所以效果大不同。假如银行向10家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并由一家信用担保机构作信用担保,如果有一家企业出现道德风险,遭受损失的是银行和信用担保机构;假如银行向进入经济声誉结构的10家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同时也让一家信用担保机构作信用担保,如果又有一家企业出现道德风险,遭受损失的除了银行和信用担保机构之外,其他9家企业也会程度不同地遭受损失。经济声誉结构内含的经济运行机制,把所有进入金融市场的活动主体维护金融秩序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孟加拉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始终能保持97%以上的还贷率,秘密就在这里。
但这不等于说信用担保机构就没有用,该淘汰了。实际运作过程中,信用担保公司应偏重于中型企业,经济声誉结构则偏重于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和失业人员;分工不是绝对的,既要考虑风险小,还要考虑成本低。政府的信用风险补贴政策应当做到两个一样:城市和农村一样,正式的信用担保机构和群众性的经济声誉结构一样。
我们还把经济声誉结构的特殊功效放到当代最新金融理论动态里进行了考察。大家知道金融市场有三大功能:动员资金、配置资金和分散风险。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由于比较完善的市场制度,再加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办法,金融市场动员资金和配置资金功能得到充分的显现,如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多年积攒下来的资金,一夜之间就“动员”出来并“优化”配置到西方“大鳄”的皮包里去了。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实体经济面临的风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增大,这个时代的经济同时充满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当代最新金融理论动态是研究信用风险的分散与化解问题。比方说,英国经济学家清泷信宏从货币起源入手研究信用风险问题。一般经济理论认为,货币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在物物交换经济中,实现需求双方的愿望很困难,而货币的作用就减少了收寻成本和交易摩擦。清泷信宏认为,这只是强调了货币的好处,却没有注意到货币在交易中要能发挥作用必须以信任为前提,这样,“支付或者交易中的承诺”问题就成为他研究货币问题的出发点和核心。他得出的结论是,“失信是所有货币的根源”,或者说,信任问题“是货币理论的自然起点”。〔14〕美国行为经济学大师希勒从社会保险入手研究信用风险问题。希勒在他的新书《金融新秩序:管理二十一世纪的经济风险》中向世人提出警告:这个社会对于股票市场的过分迷信会助长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他力图把人们的注意力向化解实体经济风险的轨道上引导,他的努力获得斯蒂格利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等一批著名经济学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中国读者了解到的是该书的第三部分,金融新秩序的六大观点:“生活和家庭价值保险;宏观市场:交易最大的风险;收入相关贷款:降低财务困难和破产的风险;不均衡保险:保护收入分配;跨代社会保障:在年轻人和老人之间分担风险;风险控制的国际协议。〔15〕
本文不打算对他们的研究进行全面的评说,只想着重强调一点,他们的理论和设想都是从本国实际需要出发的。而中国的情况有自身特点。中国社科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杜晓山通过长期的比较研究证实:贫困人群的信誉程度决不亚于其他社会群体,甚至高于富裕阶层。〔16〕小额信用贷款模式创造的经验其世界意义和科学价值我们一点也不怀疑,所以,必须改变只向富裕阶层提供信用贷款的金融发展史,金融市场三大功能的具体内容必须补充、丰富和发展。
第一,扩大动员资金的外延。动员资金除了包括前面提出的取消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发展民间银行的内容之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动员资金意味着动员所有商业银行当然包括外国入住银行在内,在放款总额中,支持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的比重不能低于20%。支持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的发展,不仅是所有银行的责任和义务,从根本上说来,如若改变了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的不利地位,对所有参与市场活动的行为主体都有利,是一个“有钱大家赚”的发展态势。
第二,更正配置资金的内涵。人们形象地把货币比作血液,把银行比作人体心脏。如果心脏把血液只输送到人的部分机体,心脏肯定出了毛病,因为心脏的基本功能是把血液准确、及时并成比例地输送到人体的各个部位。银行配置资金要做到心脏输送血液那样完备,当然有困难,但这是银行的发展方向和根本诉求,银行应当改变嫌贫爱富的旧习。
第三,补充风险分散机制。抵押贷款、质押贷款、信用机构担保贷款等传统的风险分散机制仍然有效。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要获得信用贷款,必须加入联户担保、共同承担风险的经济声誉机构。这个“户”不仅仅是指农户,还包括城市失业人员、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于按照希勒的金融新秩序所建立起来的世界赛场,如果中国具备了希勒阐明的前提条件,“看客”身份应及时向“运动员”身份转化,毕竟分散和化解发展实体经济风险这个方向没有什么问题。
标签:市场竞争论文; 银行论文; 信用贷款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银行信用论文; 风险社会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