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港、澳连续区形成机制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穗港澳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港澳论文,机制论文,都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把珠江三角洲与香港和澳门作为一个地域整体,从都市区的界定入手,分析了港澳珠地区都市区的特征,探讨了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机制。有利的国际环境、良好的地区条件、资金的集聚、技术和人才的集中、弱化的行政联系、城市地域的扩展、快速非农化以及城乡一体化成为穗港澳都市连绵区形成主要因素。

关键词 穗港澳都市连绵区 形成机制

分 类 中图法 K928.5

1 引言

城市区域化,形成都市区及都市连绵区,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而都市连绵区是许多都市区首尾相连,在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有着密切相互作用的巨型多核心城市地域。随着经济的发展,都市区不断扩展并相互连接逐渐形成都市连绵区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密度不断增大,城市区域化进程加快。据统计,1994年珠江三角洲(未包括香港和澳门)有城市28个,建制镇595个,城镇密度高达143个/万km[2], 城镇间的平均距离不到10km。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市化的日益发展,整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城乡界限渐趋模糊,工业和农业,城镇和乡村交错,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步形成若干都市区,都市连绵区的雏形开始显现。

香港和澳门位于珠江口两侧,与珠江三角洲在地域上连成一片,水陆相通。就自然地理而言,“港澳珠”是一个整体,是南中国门户的重要组成的部分;从人文历史地理来说,“港澳珠”有许多共同的史缘和亲缘关系;从交通通讯来看,广九准高速铁路的通车,港—穗—澳高速公路及信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修建正在把“港澳珠”联成一体。随着香港、澳门在政治上相继回归祖国,珠江三角洲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港澳珠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将不断加快[1] 。可以预见,在此基础上,珠江三角洲各都市区及香港、澳门都市区将相继扩展,在地域上和功能上将进一步融合与协调,客观上将形成以穗港澳为核心的都市连绵区。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穗港澳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机制进行的初步探讨。

2 都市区的界定

第一步:都市区中心市资格的界定。我们用市区非农业人口20万人以上的城市作为都市区中心市的划分标准。按1994年各县市非农业人口统计数,港澳珠地区有资格作为都市区中心市(即非农业人口在20万以上)的有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江门、肇庆、中山、东莞11个城市,其中香港、广州的非农业人口超过百万属特大城市,深圳非农业人口逾50万,也位列大城市。澳门、珠海、佛山、江门、惠州、肇庆的非农业人口在20万~50万之间,属中等城市;而中山和东莞因无市区非农业人口资料而以全市非农业人口统计,但具实地考察和地方政府掌握的情况,实际市区非农业人口已超过20万,故也列为都市区中心市(表1)。

表1 港澳珠都市区中心市(1994)

Tab.1 The central cities in the megalopolis areas of Hong Kong-Marco and Guangzhou(1994)

注:香港*、澳门*为1993年数据。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1995),《澳门统计年鉴》(1994),《香港经济年鉴》(1994)。

第二步:都市区的界定。我们用全县(市)GDP中二、 三产业占75%以上作为都市区外围县(市)的划分标准。据此划出港澳珠地区11个中心市的外围县(市),中心市和外围县(市)共同组成都市区(表2 ),都市区首尾相连形成都市连绵区。

3 都市区的特征

3.1 中心市规模差别大

在现有11个中心市中,香港和广州无论是城市用地规模还是人口规模都远远高于其他中心市,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和亚太地区货物的集散地,工业、贸易、保险、信息、旅游等非常发达[2]; 而广州一向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今更是全国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综合性交通枢纽和轻工业基地,是珠江三角洲最具发展潜力的增长中心。澳门、深圳、珠海的规模也较大。澳门是一个自由港,与葡萄牙和原葡属国家和地区有400多年的广泛联系,享有许多国家给予的优惠和配 额[3]。而深圳与珠海的发展与它们经济特区的城市地位是分不开的。 国家政策、资金的有利扶持使它们的城市建设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加上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大量的人口迁入,以及毗邻港澳的优势,使其接受港澳的辐射,从而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佛山虽然用地规模较小,但由于它靠近广州,地理位置优越,接受广州的经济辐射,所以发展很快,城市的人口规模较大。江门、惠州、肇庆、中山、东莞的城市规模都较小,是珠江三角洲的次中心城市[4]。很明显,中心市的规模与历史 、政治、政策、区位等因素密切相关。

表2 港澳珠地区都市区构成(1994)

Tab.2 Meglopolis structure in the ares of Hong- Marco and Guangzhou(1994)

注:*不含港澳。资料来源同表1。

①:花都、从化、增城、番禺;②:南海、顺德、三水、高明;③: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④:惠阳。

3.2 都市区构成不完整

从表2可见,现有的11个都市区中,除广州、佛山、江门和惠州4个都市区由中心市与外围县构成外,其余7个都市区均只有中心市, 即中心市构成都市区。香港和澳门因历史和政治等因素,长期以来参与国际分工,独自发展,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地域空间。即使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后,加强了同港澳的经济社会联系,但也因体制不同,在经济发展和地域空间上难以协调。此外,改革开放给珠江三角洲带来了发展机遇,市场经济的引入,城市级别的升格,使各城市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而行政区划和地域范围的制约,以及行政级别的类同,使许多城市只能立足本市发展,从而形成了现时中心市构成都市区的状况。即使是那些由中心市和外围县构成的都市区,也因撤县改市,中心市和外围县(市)的联系有逐渐减弱的趋势。此外,由于都市区的构成有完整和不完整之分,都市区所包括的外围县数目不等,致使各都市区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用地规模均表现出很大差异。

3.3 都市区集中分布环珠江口地带

现有11个都市区集中分布在环珠江口地带,这种现象是为适应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在环珠江口地带密集发展,经济和城镇发展也高度集聚在这一地带的结果。

3.4 都市区经济发展水平从港澳向外呈下降趋势

从总体上看,现有11个都市区发展水平均较高,但对比人均GDP 和二、三产业GDP比重可以发现,各都市区发展水平仍存在差距。香港、 澳门都市区是11个都市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属第一档次,1994年人均GDP分别超过15万港币和10万澳门币,这与香港、 澳门的地理位置、历史条件和自由经济政策等分不开。紧靠港澳的深圳和珠海都市区,1994年人均GDP分别达60354元和44223元,二、三产业占GDP总值的97%以上,远高于其他几个都市区,属第二档次,这主要是由于深圳和珠海毗邻港澳,直接获得了超常发展的动力。广州、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惠州六个都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1994年人均GDP均在10000元以上,二、三产业GDP比重均在80%以上,属第三档次。 肇庆都市区因规模小,故两个指标均较高。惠州都市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东翼,二、三产业GDP比重相对较低。江门都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属第四档次, 人均GDP只有6000余元,二、三产业GDP比重为84.2%。江门都市区的几个外围县位于珠江三角洲西翼,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致使都市区的总体发展水平为各都市区中最低。

4 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机制分析

4.1 国际环境有利

二次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区域化、集团化和一体化的趋势。70年代以后,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经济开始崛起,80年代后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的经济迅速发展。据联合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资料统计,1983年~1992年,在世界经济增长前10名的国家和地区中有8个位于东亚、东南亚地区,因此,以东亚、 东南亚为主体的西太平洋地区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4.5]。 从历史发展趋势看,一方面,各国的资源状况和建设条件千差万别,只有发展外向型经济,才能满足世界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着重发展信息产业,并将劳动密集型工业和一部分资本密集型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给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4.2 地区条件良好

珠江三角洲地处我国华南沿海,面向亚太地区,八面入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在三角洲的外缘,有香港和澳门两个国际自由贸易港,通过港澳可以直接与亚太和世界各地联系。这里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丰富,成本低廉,有巨大的市场,因此,与东亚、东南亚地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互利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赋予珠江三角洲地区很多优惠政策,加之这里特殊的地缘、亲缘关系,所以成了海外投资的热点地区。先是发展那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进而不断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高效益外向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和生态农业,以及第三产业,使地区经济尽快地与国际产业分工接轨[6]。无疑, 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体制的转变促进了“三来一补”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4.3 资金集聚

珠江三角洲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积极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成为我国最典型的以外资为驱动力的外向型区域。1980年珠江三角洲利用外资仅1亿美元,到1993年已达到64亿多美元, 人均利用外资290美元,大大高于全国人均31美元的水平。 成为全国人均利用外资最多的地区。13年外资的投入占珠江三角洲社会总投资的30%以上。年平均增长率达35.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1980年~1993年珠江三角洲累积实际利用外资额达200亿美元,占全国累积值的17 %。

从外资的地域分布来看,由于港澳两地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因此该地区利用外资高度集中在环珠江口岸,即紧靠通向香港澳门的广深、广珠交通走廊两侧的市县,形成一个狭窄的倒“U ”字型地带,这个地带与珠江三角洲穗港澳都市连绵区的交通走廊基本吻合。由倒“U”型地带向外的市县,人均利用外资额急剧下降。

在珠江三角洲自身经济发展过程中,每年的国民收入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居民、企业、政府的积累而投入到建设中去的,此外还有一部分国内省内的资金可供利用。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投资融资的渠道不断拓宽和完善,投入到珠江三角洲建设中的资金将不断增加[7]。

国内外资金的集聚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积累了发展资金,并与本地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相结合,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利用外资的地域差异亦成为珠江三角洲发展水平圈层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4.4 技术和人才集中

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和科技开发能力。1990年该地区拥有全民与集体自然科技人员30万人,有中央及省属高等院校30多所,从事自然科学教学和科研的教师队伍达1万多人, 每年培养的自然科学大专以上毕业生2万多人。近10 年来这一地区从全国各地吸引了大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不少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开发机构,具备了一定的开发能力,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科技企业家。与此同时,珠江三角洲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改造老企业,兴办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先进、产品质量和档次高、生产规模较大、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外向型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提高了出口创汇能力[8]。因此, 技术和人才优势保证了工业化的持续高速发展,并带动了城市的大发展。

4.5 行政联系减弱

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属于同一行政区域的县市间往往存在着密切的行政联系,用行政手段来组织经济活动,如番禺等广州所辖的四县,经济发展长期受到广州市的影响和制约。改革开放以后,为顺应各地经济发展和协调管理的要求,各市辖县纷纷撤县改市,由市辖县变成直属省辖,托管于原地级市。因此,各市县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更多地根据内部外部条件和比较优势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都市区的形成。

4.6 城市地域扩展明显

都市区的形成伴随着中心市地域的扩张。例如广州的天河、黄埔、白云、芳村均处于内部市区外缘,属城乡结合部,原来以花卉、蔬菜等农副产品为主,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远低于中心市区。而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地域不断扩展、城市基础设施和职能部门从中心市区向外扩散,上述四区吸引了大量由拥挤陈旧的老城区迁出的人口,深圳的宝安,珠海的西区也都有类似的发展过程。近年来,香港的九龙半岛和香港岛因长期高密度发展,可以利用和开发的城市建设用地已十分有限,随着新市镇计划的制定和香港与珠三角日益密切的联系,新界的开发和发展较快,城市建设用地表现出北向扩展的趋势[9]。

4.7 非农化速度加快

将都市区外围县(市)非农业产值在GDP 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与各中心市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外围县(市)非农产值比重持续增长。以广州都市区为例,四个外围县(市)第二、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由1990年的76%,增加到1994年的85.5%,四年增长18.5个百分点。由于外围县(市)非农化速度十分迅速,使得外围县(市)与中心市的发展水平差距缩小,而且第二、三产业比重仍处于上升阶段。乡镇企业发展是非农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乡镇企业是外围县(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围县(市)的非农化过程的主要动力。从珠江三角洲实际看,非农化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基础,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成了许多城镇的形成和发展。

4.8 城乡一体化开始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先行一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自理口粮到城镇落户,鼓励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发展等,促进了乡村经济和小城镇发展,从而打破了长期来形成的封闭的城乡关系,城乡经济表现出相互交融、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趋势,区域的整体经济功能和效益得以提高〔1〕。在三角洲范围内, 城市与镇及农村居民点之间正由发达的交通、快捷的通讯基础设施联成一体。很明显,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和乡村在经济上和空间上均表现出融为一体的趋向,促进了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形成。

4.9 综合交通网络的轴向促进作用

珠江三角洲已形成铁路、公路、河运、海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立体交通运输网。京广、京九、广深、广梅汕、广茂湛等铁路;广深、广佛三、广花、惠深、广州环城等高速公路和七条国道公路;广州、深圳、珠海、肇庆港口;广州、深圳、珠海机场;另外香港作为世界第三大海港和国际航空中心以及澳门的海港等。在该交通运输网络中,核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如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成为节点,连接各节点的线状基础设施两侧成为城镇密集发展地带,从而表现为典型的点轴走廊发展体系[10],综合交通网络的这种轴向作用促进了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形成。

图1 穗港澳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系统分析

Fig.1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dynamics in theformation of Guangzhou-Hong Kong-Marco Megalopolis

综上所述,穗港澳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优越的环境条件和政策制度的保证是连绵区形成的基础,两者结合导致了资金和人才技术的集聚,作为经济发展先行官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资金、技术、人才、土地、劳力、市场、政策、区位、交通运输等要素有机组合,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非农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城镇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行政联系的逐渐弱化,城乡之间、城镇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城市功能地域即都市区逐渐形成,进而形成都市连绵区的雏型(见图1)。

5 结语

珠江三角洲都市区和穗港澳都市连绵区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更高层次,是产业空间重组和交通通讯发达的结果,对整个地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我国沿海城市群网络的核心部分之一,并与我国沿海其余城市群一起构成了我国沿海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共同担负起带动中、西部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任。然而,由于对经济和城市的高速发展缺乏预见性,由于在体制转轨过程忽略了宏观控制和整体协调,城市发展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大,由于撤县改市形成地域性城市概念而把经济建设看作城市建设,使城市发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第一,城市用地失控,造成耕地流失、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第二,地区产业结构雷同,产品相互竞争剧烈,导致地区或城市功能上的不协调和内耗。第三,区域性城市基础建设各自为阵,造成项目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第四,连接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还很不完善。第五,行政分割,制约发展。这些问题越来越制约着珠江三角洲经济和都市连绵区的协调发展。为此,我们应该:(1)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控制建设用地 ,保护耕地。(2)设立协调发展共同基金,实现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一 体化。(3)加强都市区协作,走共同发展的道路。(4)加强都市区各中心市的分工与协作。通过这些措施,使都市连绵区的发展走上健康协调的轨道。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331010 )“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经济人口集聚与扩散的机制和调控研究”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1997—02—17,收到修改稿日期:1997—06—02

A STUDY ON THE DYNAMICS OF GUANGZHOU—HONG KONG—MACAO MEGALOPOLIS

Yan Xiaopei Guo Jianguo

( Centre for Urban & Regional Studies,Zhongshan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

Hu Yubin

(Information Centre,Construction Committee of Guangzhou)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ynamics of Guangzhou—Hong Kong—Macao Megalopolis.Initially it defined the metropolitanregion.Th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tropolitan regionwere analysed.Thirdly the dynamics of metropolitan region andmegalopolis were examin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favourabl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regional conditions,capital agglomeration,relexing administrative restriction,expanding urban landuse,accelerating nonagriculturalization,emerging rural—urban

integration,and comprehensivetransport network were main

factors. Finally

a

shortconclusion was drawn.

Key words Guangzhou Hong Kong-Macao,megalopolis dynamics

注释:

〔1〕欧阳南江.珠江三角洲的空间一体化.未刊稿,1994

标签:;  ;  ;  ;  ;  ;  ;  ;  

广州、港、澳连续区形成机制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