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凯恩斯与马克思的需求不足理论比较看扩大内需的新思路_凯恩斯论文

从凯恩斯与马克思的需求不足理论比较看扩大内需的新思路_凯恩斯论文

从凯恩斯和马克思需求不足理论的比较研究谈当前扩大内需的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凯恩斯论文,马克思论文,扩大内需论文,新思路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28(2000)01—0013—04

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运行的最大特征是由过去的短缺经济进入现在的过剩经济。这一方面表明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另一方面也标志着需求不足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制约因素。如何在买方条件下刺激需求,将成为每一个经济参与者的最大难题。

从世界经济史看,1825年,英国首先发生了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它揭开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史的序幕。面对经济运行的这一“肿瘤”,各派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分析和政策建议,其中以卡尔·马克思的理论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理论最有影响。本文打算对两位经济学家的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只有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才能真正刺激有效需求并启动市场。

一、两位经济学家对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的原因解释

凯恩斯和马克思都否认新古典经济学所信奉的萨伊定理所宣扬的“供给可以创造自己的需求,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自动走向均衡的趋势,因而不会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论调,承认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需求不足和经济危机。然而对于“为什么会产生需求不足”,两位经济学家的解释却大相径庭。

凯恩斯认为在一国经济中,决定产出和就业量的最主要因素是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也就是预期能为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的社会总需求。凯恩斯认为社会经济运行进程中会出现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其原因就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由三个基本心理规律造成的。

第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的消费会随着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得那么多。在新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逐渐减少,用于储蓄的比例逐渐增加,这就引起了人们对消费品需求的不足,进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第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组成。由于人们的心理特征和社会习惯相对稳定,在短时期内不易改变,因而随着收入的增加,收入和消费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一般地说,在社会对消费品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投资能够增加以弥补消费需求的不足,也就是说如果将储蓄全部都用于投资,则投资需求的增加照样可以刺激有效需求。而且,投资的增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可以通过乘数效应使收入成倍于投资额而增加,而增加的收入使得消费随之增加,从而引起消费品生产的扩大,如此反复,资本主义就不会存在生产过剩。但是,凯恩斯又指出,由于存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投资需求同样是不足的。凯恩斯认为,如果对某种资本品的购买量越大,则其供给价格越高,所付出的成本也就越高,所以预期利润率就越低。此外,投资越多,产量越大,销售产品的困难增大,因而预期也越低。因此,由于资本品供给价格上升和资本家对资本资产预期收益缺乏信心,使得资本边际效率逐渐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会抑制资本家投资的积极性,使其不愿意进行投资,结果就会出现社会投资需求不足。

第三,流动偏好规律。凯恩斯认为,影响投资需求的另一个原因是流动偏好或灵活偏好。流动偏好是人们或出于交易动机以便应付日常开支,或出于谨慎动机以便应付意外开支,或出于投机动机以便抓住随时出现的投资机会,而愿意在手头保留一定数量的货币以供灵活支配的愿望。凯恩斯认为,利息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手中货币流动性的报酬。利息率的高低由货币供求关系决定。货币的供给是中央银行控制的,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这样,利息率就取决于对货币的需求量,而对货币的需求量又取决于心理上的流动偏好。流动偏好越强,则对货币的需求量就越大,利息率就越高,从而资本家为获得货币资本而必须支付的成本就越高。如果资本家对利润率的预期等于或低于利息率,则不会进行投资,结果造成投资需求不足,并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认为,上述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使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总需求往往低于社会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凯恩斯并且认为,在上述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中,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居于主导地位。他甚至把经济波动主要归因于资本边际效率的周期性变动,把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成是由于资本家对投资前景失去信心,使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造成的。

马克思早在十九世纪就对以生产过剩为核心内容的经济危机进行了研究。和凯恩斯一样,马克思也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着需求不足的现象。但是,和凯恩斯不同的是,马克思不是从心理层面,而是从社会制度层面去寻找需求不足的根源。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而造成的社会购买力不足是需求不足的根源。

马克思认为,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竞争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存在,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具有一种盲目提高生产能力和无限扩大生产规模的趋势,生产的社会化也为扩大生产的趋势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追求,必然要加强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从而使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于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必然呈现出相对缩小的趋势。这就造成了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的矛盾,当这一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即生产严重过剩时,经济危机就爆发了。

二、凯恩斯和马克思的经济政策主张

既然凯恩斯和马克思关于需求不足和过剩的经济危机的解释如此不同,因而他们在消除经济危机的思路和主张上也完全不同。根据凯恩斯的理论逻辑推理:既然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又产生于三大心理规律,凯恩斯便得出了消除生产过剩和危机的一般结论,那就是设法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或设法降低利息率,以刺激投资;设法提高消费倾向,以扩大消费。在他看来,只要社会上能提供足够的有效需求量,生产过剩就可以避免,经济危机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然而,凯恩斯又认为,单靠市场体制的自动调节和私人领域的分散活动,是不能提供足够的有效需求量的。为此,必须借助于国家的力量对经济运行进行直接的干预和调节。他强调说,实行“国家调节”,既是使现行经济形态免于“全部毁灭”的唯一切实方法,又是使个人“主动精神”得以成功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凯恩斯主张“国家调节”的中心内容是采取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全社会对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需求。凯恩斯认为,这是解决需求不足和经济危机最有效和最重要的决策,以达到由国家直接进行投资或消费来弥补私人消费和投资的不足。他主张政府承担公共事业的投资,承担社会福利责任,并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实行救济;政府应对私人企业进行订货和贷款。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保持国家预算平衡的观点,而是认为赤字财政有益。在他看来,政府扩大支出时,不应增加政府税收,而应采取举债支出的办法,即赤字财政。凯恩斯说举债支出虽然浪费,但是结果却可使社会致富。凯恩斯还反对节俭,主张政府挥霍浪费。他把寄生性消费和挥霍性消费都看做是提高有效需求的手段。正如凯恩斯所说:“现代人不如古代埃及人幸福,因为他们有两种活动:建筑金字塔和寻找贵金属。现代人不如中世纪人,因为他们修建了礼拜堂。我们太经济了,以致难逃失业的痛苦。”

在凯恩斯的政策设计中,货币政策占居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可以提高私人投资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提高总需求。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保持国内价格水平稳定的观点,而是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无害。他尽管在早期著作中承认通货膨胀的危害性,可是在《通论》中却主张通过温和的通货膨胀来降低实际工资以增加利润,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把温和的通货膨胀看作是防止或缓和经济危机的手段。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凯恩斯政策主张的核心是改变自由放任,实行国家干预,以此来提高社会的有效需求。凯恩斯理论的出现标志西方经济理论和政府政策由经济自由主义占主导地位向国家干预主义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与凯恩斯完全不同的是,马克思认为需求不足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形式之间的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虽然可以暂时促进复苏,但却不能从根本上使资本主义摆脱危机,相反,它又为下次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基础。据此,马克思提出他自己的政策主张,那就是:破除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全民所有的公有制,按照社会需要对社会各生产部门实行有计划的调节,对全社会的生产实行统一的组织与管理;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校正社会财富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对产品按照劳动者的利益进行分配。只有这样,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性质,保证社会化大生产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从而从根本上消除生产过剩的根源。

三、对两位经济学家经济政策的评述

凯恩斯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界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通论》在经济学说史上是继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之后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以前,西方经济学家的意识严重地落后于存在。当时,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已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而不是偶然,每一次危机都会对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然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传统经济学却对此视而不见,而仍然在宣扬萨伊定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猛烈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也猛烈冲击了西方经济学界。面对空前严重的危机,传统经济学既无法在理论上加以说明,又无法在实践上提出对策,处境十分艰难。凯恩斯面对现实,公开承认资本主义存在需求不足和经济危机,并从总量分析的角度指出需求不足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灵活偏好”三大心理规律作用而引起的,从而把心理分析方法引入经济理论的分析之中。尽管在凯恩斯之前,已有一些经济学家注意并在经济分析中应用了心理因素,但用心理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进行系统分析的则首推凯恩斯。

凯恩斯经济理论是时代的产物,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大流派,它曾经在西方国家盛极一时。但是,由于其资产阶级的偏见和其理论的根本缺陷,即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表现出来的表面联系上兜圈子,而不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去探索,因而在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时作用十分有限。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的根源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需要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对总需求进行管理。国家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质上就是运用国家力量去填补有效需求的不足部分,使经济达到供求平衡。然而,认为生产由有效需求决定,实质上就是认为生产由流通决定。凯恩斯实际上是把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的问题看作是流通领域中的问题。但是,流通决定生产的观点在理论上并不正确。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谋利为动机的生产,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运行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流通过程,要使资本主义经济顺利运行,资本价值增殖过程G-W-G’不仅要在流域领域中完成,还必须在生产领域中完成。

从G-W-G’必须在流通领域完成来看, 凯恩斯的理论体系及由此产生的政策主张是符合实际和有效的。但是,就G-W-G ’必须在生产领域完成而论,凯恩斯不涉及生产过程的理论体系和政策建议又是不合实际和无效的。他不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高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不断扩张和广大人民支付能力相对缩小的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而是仅从人们心理因素去寻找需求不足的原因。因此,凯恩斯的一套理论及政策建议,仅能部分地触及资本主义的现实,在解决宏观经济问题上只能起治标作用;它虽然可以暂时起到缓解和推迟危机的作用,但却不能彻底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因为这一矛盾来源于更深层次的生产领域。

马克思经济学作为一个革命者、一个制度的批判者和一个辩证哲学家的学说,其最本质的东西是从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特别是从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当中的利益矛盾出发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的。它既不象古典理论那样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万事和谐,也不像凯恩斯那样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利益矛盾仅存在于流通过程中,而是提出了社会阶级矛盾决定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的原理。

在马克思看来,由于竞争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强制作用,生产规模越庞大则资本家所得和工人所得相差便越大,又由于庞大产业后备军的存在,工资必然偏离劳动市场均衡价格。这样,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决定的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社会有效需求相对缩小趋势就会造成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的矛盾,从而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的爆发。据此,马克思认为,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不可克服的。要彻底消除这一社会“肿瘤”,必须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社会财富重新进行分配。同时,取消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实行全社会的计划生产。

仅从理论角度来看,马克思认为生产决定流通并进而以计划代替市场的设想在理论上是完备的。然而,在全社会实行计划生产,关键在于主观编制的计划能否反映客观实际,以及它能否被准确地执行,它有效运转隐含的前提是:中央计划机关能够获得全社会准确无误的信息;有极其先进科学的计划手段;全社会利益一致,不存在相互分离的利益主体和不同的价值判断。然而遗憾的是,这三个条件无论是在马克思时代,还是在现阶段均难以具备。因而,以计划机制代替市场机制,势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甚至破坏,这已被历史所证实。但是,马克思主张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和扩大工人阶级收入的方式来消除经济危机的思路对我们仍是有其决定性意义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消除了由制度性因素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公。但是由于中国社会客观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和改革以来人们收入来源的多样化等原因,我国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基尼系数节节攀升,目前已达0.4,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之比高达3倍以上。另据调查,目前全国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户数已达100万户,而同时在农村还有5700万贫困人口,在城市还有1200万人生活在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线以下。1996年底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0850.2亿元,其中20 %属于公款私存,2.5%的城镇居民拥有83.2%的存款,而97 %以上的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仅1080.5元。由于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小于低收入者,当收入差距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使总消费水平下降。因此,面对我国当前由于低收入者购买力不足而产生的“相对过剩”,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不应是降息、扩支,而是利用收入政策进行收入的再分配,提高城市低收入者和农村居民的收入,从而使他们潜在的消费意愿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是真正的最终需求,消费需求扩大了,投资需求才能放大。所以,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经济政策的重点是将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转变为收入分配政策,扩大低收入者的收入,从而提高其消费倾向和消费能力,这对治理有效需求不足和启动市场来说,才是真正治本的举措。

收稿日期:1999—05—30

标签:;  ;  ;  ;  ;  ;  ;  ;  ;  ;  ;  ;  ;  ;  

从凯恩斯与马克思的需求不足理论比较看扩大内需的新思路_凯恩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