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资源优化更新机制探讨_耗散结构论文

高校信息资源优化更新机制探讨_耗散结构论文

高校信息资源优化更新机制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机制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主要针对以文献和网络为主的高校信息资源,讨论其开发和利用的机制,并将高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视为复杂系统,引入耗散结构理论的观点,对这一机制进行探讨。耗散结构论(与协同学、突变论统称为“新三论”,是系统科学的丰富和发展)是非平衡物理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由比利时科学家Prigogine创立[1]。虽然这一理论是从物理、化学和生物系统的研究中总结和提升出来的,但其并不局限于分析自然系统,对于研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可见,借鉴耗散结构论的基本观点来分析高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系统的优化更新机制是可行的。

1 高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系统[3]

高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开发,指信息资源的提供方的行为,是一种对原始的、初级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生成新信息的过程,即信息源的建设、生产和提供;利用,则是一种用户行为,是信息消费的过程。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信息利用的前提和基础,而信息利用是信息开发的目的和动力,以利用促开发,用开发促利用,才能形成良性互动。

高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系统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1)信息开发层。包括校园局域网络管理中心以及基于网管中心的图书馆和电教中心。整个系统中,校园局域网络管理中心给予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发挥与教学和科研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发送等功能作用;图书馆和电教中心的工作已经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而是在联入校园局域网,或直接联入CERnet以及Internet等广域网中,进行对信息的搜集获取、加工整理分类以及分别提供的信息开发工作。这一层次的主体是图书馆、网管中心以及电教中心等部门的信息服务人员,他们的服务质量与自身的素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相关管理部门能否对他们进行激励,使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有关。

(2)信息利用层。包括以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信息管理为中心的教务处和科研处。教务处主要是对教学信息的管理,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在备课以及讲课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利用网络检索信息,软件支撑处理信息,多媒体形式演示信息,这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中,基于网络和软件的电教中心在教务处对教学信息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样,科研处也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使得在科研相关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更加高效。这一层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信息利用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他们自身的信息素质,同时还与高校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利用能力的教育和锻炼有关。

(3)信息发布层。包括教学科研经验和理论信息探讨阵地的院报、学报编辑部和为教学科研成果信息展示服务的高校出版社。高校院报学报编辑部以及高校出版社是传统意义上的高校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在现代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不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下,传统的印刷版正逐渐减少,而代之的是数字版的逐渐提高。

2 高校信息资源优化更新机制

2.1 要求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

我们所理解的信息资源的优化更新,按照耗散结构论的观点,就是促使高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系统形成新的组织结构,即“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论指出,要形成这种结构,首先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开放性之所以能够形成耗散结构,主要是因为开放系统能够与外界进行“熵”的交换。要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只有想办法尽力克服熵的增加。这就要求系统必须开放,并且从外界获得负熵流来降低自己的熵值,使系统的总熵减小,从而使系统进入相对有序的状态,形成耗散结构。因此,系统开放是使耗散结构得以形成、维持和发展的先决条件。这对于我国高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系统如何有效运行,以形成有序的、具有生机活力的耗散结构,是有启发意义的。

我们提出高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系统应当具有开放性,首先就是要求我们了解信息和知识的全球化交流、融合及发展所带来的相关信息。显然,如果我们“闭门造车”,不清楚现代信息社会给高校带来的冲击,则高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系统相对于全球范围的信息交流来说,就只能是一个基本孤立的系统,不可能形成一个适应全球信息交流要求的耗散结构。其次,开放的根本目的是从外界引入“负熵”,如引入先进的信息开发理念和信息处理模式,切实提高信息开发利用能力;加强与别的高校的学术交流,拓宽国际合作领域;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优化结构;改变信息相关学科的专业设置,调整信息人才培养目标等等。

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在信息全球化过程中,也必然存在一些不良因素。因此应强调对外界信息要有所鉴别。应积极引入“负熵”——即那些有助于高校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的外部信息。

2.2 必须引入“非平衡机制”

应当说,系统的开放性是形成耗散结构的必要前提,但只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能否把从外界获得的有用信息进行消化吸收,还有一个内部机制的问题。对此,耗散结构论进一步指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所谓“非平衡”是指系统要远离平衡态。根据这一原理,一个有内在动力和充满活力的高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系统必定是一个有差异的、非均匀的、非平衡的系统。这样才能通过各种非平衡产生的势差,推动系统朝有序的方向演化。相反,如果是一个处于平衡态的系统,则系统内部混乱度最大,无序性最高,组织最简单。系统一旦进入这种“死”结构的平衡态,便维护这种状态不变,很难取得前进和发展。

可见,要形成高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耗散结构,必须引入非平衡机制,打破高校内部各种表面上的平衡(包括高校信息职能单位之间、信息开发利用人员之间等)。如对各信息职能单位来说,只有打破它们之间长期形成的各种平衡关系(包括对单位的资金投入、人员的待遇等),才能促进信息人才的合理流动,最终使优势信息向水平超前的信息职能单位转移,在信息职能单位之间形成优胜劣汰的格局,使系统形成自组织的有序结构;在信息职能单位内部,只有引入竞争机制,克服论资排辈、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弊端,才能切实调动广大教师及信息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高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系统更加有序和充满活力。

2.3 高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离不开各要素间“非线性相互作用”

如上所述,“非平衡机制”的引入,打破了平均主义和稳态的心理,为系统内部要素间展开竞争创造了条件。但如何实现新的质的变化还取决于各要素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作用机制。Prigogine通过对非平衡系统的长期研究,揭示了这一促使新质产生的机制:复杂系统内部诸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推动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内部动力,是形成耗散结构的重要机理和必要条件。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形成高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系统的耗散结构,除了“开放”和“非平衡”两个前提外,还离不开系统内各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它是促使高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系统走向有序结构的内在根据。然而由于过去处于计划体制下,并且现在仍受强大的制度影响的我国高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系统,其内部尚缺乏这样一种非线性的作用机制。这不利于多种关系的协同、耦合,从而也就不可能使系统得以进化。其具体表现为:

首先,在管理体制上是自上而下的作用机制。由于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以指令性计划通管高校的机构设置、人员调配等,具体到高校内部,也存在本应由各信息职能单位决策的权限却集中到学校的情况。这就是线性的作用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开发和利用人员只是满足于按有关规定、计划来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很难发挥主动性。

其次,系统内部诸要素缺乏相互作用。我们看到,非线性相互作用还表现在系统要素之间作用链应是双向双程的,其相互作用是彼此相干、耦合反馈式的。这样才有可能通过系统内诸矛盾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导致新质的产生,推动系统的进化发展。但在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不仅高校各信息职能单位之间缺乏双向作用、相互影响的机制,而且高校内各信息开发和利用的人员之间也缺少沟通,难以进行跨部门、跨学科的协作。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用人制度也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不利于信息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造成信息人才利用率低,用非所学,积压与奇缺并存,结构与分布失衡等弊端。更为甚者,由于一些高校“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学术门派之见日深,从而妨碍了学术交流和科学民主。

第三,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缺乏反馈机制。按照高校内部普遍存在的部门分割,按职能、计划运作,导致了信息流的线性流动,而缺乏反馈机制。这同样不利于结构优化以及内容的更新,难以形成良性循环的高校信息开发利用系统。

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许多,从耗散结构论的观点来看,这种缺乏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状况不可能促使系统得以进化。要改革这种状况,就必须打破过去单一僵化的模式与机制,为高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更大的空间。

综上所述,面对信息交流全球化和信息更新日益加剧的现实,只有认识并把握形成高校信息开发利用“耗散结构”的客观规律,并努力创造条件,诸如“开放”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系统、系统内部引入“非平衡机制”、系统要素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等,才有可能根据其机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以促使高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朝有利于系统的结构优化和内容更新的方向发展。

标签:;  

高校信息资源优化更新机制探讨_耗散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