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师科学与人文素养建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人文论文,教师论文,初中化学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实施以来,以往科学与人文分离呈现“单向度”的教育态势已开始得到扭转,学科教学正逐步实现科学与人文的渗透与融合。在化学教学中体现化学的文化价值,结合化学知识实现人文教育是新课程一个重要的基本理念和目标。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一种交融、内化的过程,而并非简单地叠加与整合,要使化学教学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教师首先要成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人,笔者认为初中化学教师应着重以下几方面的建构。
一、强化责任意识
初中化学教师是引领学生踏进化学大门的第一人,也就是常说的“引路人”。初中化学属于化学教育领域中的启蒙阶段,学生将来对化学学习或研究能否保持一定的兴趣,能否成为化学领域中的尖端人才,初中化学教师将决定其80%。换句话讲,化学学科将来能否后继有人,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继续为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作出持续的支撑作用,初中化学教师任重道远。作为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职业决定了我们对化学学科承担着激发兴趣、打好基础、培养学科后来者的责任;承担着让社会初步了解化学、认识化学、支持化学的责任。倘若化学学科吸引不到优秀的学生,后继乏人,化学学科将会被冷落而成为“日落科学”(sunset science)。然而,化学学科的确面临着学科声誉不佳、吸引力不强的窘境。有些地区搞中考改革,实行理化合卷,总分130分,其中物理80分、化学50分,相对于每门总分均为150分的语、数、英学科而言,化学变成了“弱势”学科。由于分值权重的减少,学生必然缩紧化学学科学习所花费的时间,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化学不够重视或兴趣不浓,高考时选修化学的人数急剧下降。例如,江苏的“3+2”高考方案(“3”——必修的语、数、英;“2”——选修另外两门学科),选修的两门学科中侧文必选历史,侧理必选物理,化学成了决定考生“跳龙门”可有可无的学科。从江苏省各市选修情况看,有些地区化学选修已经只有全体考生的15%左右,江苏全省选化学者也只有20%左右,因为等级划线的缘故,大多数学生都规避化学,降低风险,从江苏某市近几年高考考生选科情况看(见表1),化学考生比例在逐年下降。基础较差的学生差不多都侧文选择,基础中等以上的考生部分侧理,但一般选“物理+生物”组合,少数实力派的优等考生才选“物理+化学”组合。
由于高考化学考生的减少,现在该市很多高中化学教师出现“富余”现象,教学效果一般的教师甚至是教学效果不错的教师不得不“改行”到教务部门当文员或去图书馆做管理员。造成这样窘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政府机构有能力调整高考方案以外,业内人士需要思考:高考化学试卷的难度系数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可能偏大,考生怕选化学“吃亏”;部分学生初中阶段的化学基础不牢,难以适应高中的学习;部分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化学学习,没有形成对化学学科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提升科学素养
1.厚实的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科学素养中的主体,一个专业素养不良的教师很难植根于本学科的研究之中,也很难做出一番成就,专业素养不良将成为制约教师发展的“瓶颈”。教师应成为有学问的人,“做学问,知不足”。
首先是教师精准的专业功底。对于初中化学教师而言,应该做到精通初中知识、熟悉高中教材、不忘大学内容。书桌案头上要常备高中化学教材以及大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等高校教材,或在电脑中存有PDF版的高中、大学教材电子书籍,时常去翻阅、去浏览。书桌案头备这些教材并非为了“装门面、做样子”,而是专业知识长期不接触,都会有程度不等的遗忘和荒废。有一种现象很能说明问题:某高中教师与初中教师本是同一所院校化学系的同班同学,但由于分配后所从教的学段不同,几年后初中教师就会发现对高中学段及以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敏感度都出现“下滑”,很多理论和化学方程式几乎记不清。这种现象再次说明“曲不离口”“教学相长”这个朴素的道理。所以初中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的这根“弦”千万莫松,更何况当今的化学与传统概念中的化学已经完全不同:它研究的内容更加广泛;能够动用的研究手段更加丰富;与邻近学科的关系更加密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更加关注。
其次是教师不断地汲取专业养分。化学学科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传统化学中未曾有的新概念不断出现,如仿生合成、单分子层化学、分子机器、超分子化学、分子以上层次的化学等。传统分子合成技术与当代分子组装技术的结合已成为当今制备化学的特征,化学学科正处在重大突破的前夜。处于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不学习、对于前沿的科学知识不甚了解,就会变成一个孤陋寡闻、落后于时代的人,又如何去引领我们的学生跨进化学大门。
2.扎实的实验素养
化学学科区别于其他纯语言、逻辑思维类学科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融合了许多实验,“化学之于实验如同数学之于理论”。教师的实验素养是科学素养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实验素养将会激发学生喜爱学化学、喜爱做实验的热情。
首先是教师精准、规范的实验功底。从操作的角度说,实验有属于技能性教学的一面,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演示实验操作规范、精准,仪器的连接干净、利索,实验台上仪器科学、整洁地排放,学生会去效仿;倘若实验操作欠规范,实验时总是拖泥带水、丢三落四,不是忘了带火柴就是忘了带玻璃棒……实验台上乱糟糟,你的学生也会去跟从。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往往源于实验,“新”“奇”“特”的实验魅力将会引领学生走进化学大门,化学将伴随其终生。
其次是教师示范、激趣的实验能力。学生对化学缺少兴趣也往往源于实验,部分化学教师实验技能欠佳,无法保证实验的成功;不成功的实验原因解释不良或产生异常现象,简单“忽悠”处理,化学对学生而言失去“诚信”;后三排学生根本看不清讲台上教师演示的实验现象,“云里雾里”而失去兴趣,被喻为“后三排”现象。笔者曾经搞过一次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对化学学习兴趣保持的情况调查(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步下降,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知识容量的增加,有趣的化学现象变得越来越理性,学习的难度逐渐加大;另一方面也与教师没有很好地利用化学实验这个平台不断掀起跌宕起伏的学习兴趣高潮有关。
善于尊重实验事实、认识异常、解剖异常,不仅是良好实验素养的体现,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化学教师做实验经常碰到“砸锅”的现象,尤其是公开课或优质课比赛,实验的“砸锅”有时会扰乱教师的教学预设及整节课的教学节奏,影响一堂课的师生情绪。其实实验不成功属于正常现象,再有名望的化学教师都有实验“砸锅”的时候。同一种药品产地不同,实验现象可能有所区别;同一种药品纯度不同,实验现象可能有所差异;同一种药品实验时周围空气的湿度、环境的温度不同,实验现象都有可能出乎预料;同一种药品存放的时间长短不同,实验效果也可能发生改变。关键是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如何去认识、如何去寻找“砸锅”的原因。
3.完善的语言能力
一要有一口标准、流利、吐字清晰的普通话。因为教师的“说”是传递给学生化学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若用方言讲课,一是感到非常别扭,二是公开教学时某些字词的发音,外地人听不明白还会产生歧义。例如,对于“氨、胺、铵、羟基”等字词的音调把握等。
二要有科学、规范、凝练的学科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化学教师的语言表达有着一定的学科特殊要求,科学、规范、凝练是基本要求,应谨防“垃圾语言”的产生。例如,就某一物而言,物理学中称之为“物体”,而化学上称之为“物质”;又如,“镁带在空气中燃烧”与“镁带能在空气中燃烧”,只是一字之差,却有着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表达稍有疏忽就会产生混淆;再如,在一次氧气性质的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做木炭分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为了强调剧烈的程度不同,问学生:“同学们请看,哪一个燃烧得更厉害,光更多一些?”或许是因为一时紧张,如此化学专业语言的表达水平确实需要提高。
三要有“美”的意境。表达时不仅要科学规范而且要力争语言优美,这将会给听课者带来“美”的享受,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课堂导语、结束语,恰如其分的“美”的语言能把人悄然无声地带到意境之中,回味无穷。如江苏如东县实验中学的缪徐老师,在一次“绪言”的课堂教学中安排了这样的导语:“都市的夜幕下,霓虹闪烁;欢乐的节日里,焰火缤纷;宽阔的国道上,车辆奔驰;绿色的田野中,化肥润苗……这一切都和我们即将要学到的一门学科——化学密切相关。”
三、坚守诚信品格
1.引用文献的品格
撰写论文时,要善于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寻找素材、反思问题,从人们忽视的问题中选择积极的问题进行研究,不弄虚作假,不偷窃、剽窃。引用或参考他人文献时注明出处,尊重他人辛勤劳动的成果,做一个诚实可信的人。
2.重视应诺的品格
兑现承诺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美德。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46岁的广西汉子李异宏因生意受挫,欠下400多名村民28757元的债务,为了兑现“只要我还有一口气,这钱我一定还”的承诺,他决定上山打柴卖钱偿还,他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天要来回挑5担柴,才能吃晚饭。按当时50公斤柴卖18元的市价算,他要砍够8万公斤柴才能还清债务,他坚持了20多年。这虽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一诺千金,但对于广大的教师而言,启发颇深。要兑现你对学生的承诺,因为你肩上所担负的重担——“教书育人”有着两个不同维度的内涵。兑现承诺更多地要从细小的事情做起,例如,今天下午的化学单元测验,承诺明天把成绩告诉学生,你今晚无论如何也要把试卷批阅完;承诺学生下节课做实验,你可千万别忘了,因为有几十双眼睛在期待。如果下一节上课时忘了或有事耽搁了,学生期待了一天,结果却大失所望,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信任度会大打折扣。
四、养成泛读习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知识层面。信息化时代学生的视野宽阔,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可能超出教材的范围、超出教师既有的水平能力。因此要大量占有资料,多看书、多思考、多吸纳,要有精深的学科知识以及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所阅读书籍的类别要“广”而“杂”,不仅要读专业书籍,而且要读与专业知识相关联的书籍,如化学教学的三大核心期刊、科学家的故事等,了解本学科教学研究以及前沿发展的动态,博览众多科学家的名人轶事;不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书籍,而且要读跨学科的书籍,如物理、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储备更多邻近学科的知识;不仅读理科方面的书籍,而且要读文科方面的书籍,如唐宋古诗词、现代散文等,增强自己的文学修养;还要善于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如《教育哲学通论》《国际教育新理念》《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等,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经常读一些杂文书籍,如《读者》《青年文摘》《科学大众》等,也能从中吸取很多营养,补充不少能量。例如,《抽取人造丝》一文让我们知道了“1891年,英国人乌鲁斯和贝文,用强碱和二硫化碳溶解纤维素,得到了一种黏糊糊的胶状物,他们称之为黏胶,并用它拉出了人造丝。1940年,英国康特福尔德公司开始大规模生产人造丝。人造丝的原料众多,造价低廉。用1 的木材,就可以产出160 kg人造丝,这些丝可纺成1500 m的衣料”。这些资料拓展了我们的专业视野,丰富了我们的专业资源。
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广泛的阅历、丰富的知识能使教师变得满腹经纶、聪明智慧,设计教案时能出新、创新,讲课时能信手拈来、栩栩如生。例如,“人类对原子的认识”的教学设计,教师并没有按照教材内容平铺直叙或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布置给学生,而是补充了大量的呈现材料,提出思考问题,并运用多媒体三维动画技术手段,展现给学生的是“道尔顿的实心球→汤姆生的近代原子学说→卢瑟福、玻尔的轨道理论”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从中体验科学家艰难的探索过程,分享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成果,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近代原子学说”教学设计片段如下:
[材料呈现]1803年,道尔顿归纳了他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理论:①物质是由不能再分割的质点(实心球),即原子组成;②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重量、性质都相同;③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的整数比相结合,形成复杂原子。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
他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首先提出了原子量的概念,不过,当时他选用的是氢原子为标准,把氢原子的质量定为1,各种原子对氢原子的相对质量就是元素的原子量。
[提出问题]由于道尔顿当时所处时代的科学发展条件的限制,他的“近代原子学说”理论中存在不当之处。你认为有哪些不当之处呢?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化学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教会学生求真、求善方为化学教育的真谛所在。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要在求“真”、求“善”的实践中不断地修炼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使自己真正成为具有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