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经济体制的几点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建国后经济体制的几点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关于我国建国后经济体制的一些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体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文章对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论断和设想,对苏联、东欧以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的经验和挫折的教训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我国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有其必然性;市场和计划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各有其优越之处,各有其适用的领域,不能以一个否定另一个。我国的市场经济应当是作为调节经济手段的市场和计划相互结合,共同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向前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 社会主义 经济 市场 计划 统一

党的十四大确定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是我们党在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所作出的一种选择,是一种为使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各自优势,又把市场经济的弊端局限在最小程度和范围之内的新机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模式。

笔者试就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机制的产生和演变的过程作些简单的回顾和分析,并对当前的市场经济机制作些粗浅的探讨。这对正确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无裨益。

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理想模式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们深刻地分析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所导致的个别生产的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计划性之间矛盾的剧烈冲突,以及这一矛盾冲突的后果——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科学地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克服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和弊端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出现,并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理想模式作了初步的设想。

马克思和恩格期根据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西欧和北美各国的生产力状况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历史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是适应着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铲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而出现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有计划的经济体制,全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推动生产力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物质条件。

应当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论断和设想,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理想目标模式是完全正确的。尽管后来,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但并没有改变或消除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可能,反而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加剧这些矛盾,最终导致了为争夺经济利益的两次世界大战。即使现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的现象依然存在,只是矛盾斗争和经济危机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苏联东欧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

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马克思没有能够见到,恩格斯虽见到但无暇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帝国主义阶段。在帝国主义的历史新阶段,首先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原来所设想和预料的西欧和北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出现在资本主义相对落后的俄国、东欧,甚至亚洲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度里。

在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预料的国家里,无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那么,这些国家应如何坚持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具体模式,使社会主义的经济朝着理想的目标模式和共产主义迈进。这不能不是每个取得革命胜利后的国家所面临的最紧迫、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最重大的历史任务。

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汪洋大海之中,国际资产阶级时刻企图扼杀苏联于摇篮之中,国内的资产阶级和富农也日夜梦想复辟。在这样极其严峻的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年轻的苏维埃为保卫无产阶级政权的安全,为当时政治特殊需要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并不得不向与国家安全、政权巩固有关的经济部门—重工业倾斜。

尽管这是在极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经济模式,但它符合当时客观的国际环境和国家政权及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它不仅抵御了十四国的武装干涉,打败了希特勒法西斯,保卫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安全,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而且在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摧残下,到50年代末,苏联还是雄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这不能不说明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一系列国家取得胜利,国际无产阶级与国际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成为世界政治的基本格局。适应于原来特殊历史条件的苏联经济模式,开始逐渐出现了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特别是农业与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的矛盾十分突出。许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的经济建设也先后出现困难和挫折。80年代末,东欧和苏联所出现的一系列剧变,不能不说也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

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我国革命胜利后基本也是照搬苏联的经济模式。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可非议,谁都会这样做,谁也都只能这样做。改革前的我国经济建设,既有其极其成功的一面,又有其因失误而导致严重挫折的一面。同样,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对于与几千年私有制根本不同的、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人类历史上的新课题;尤其是要在中国这样一个比沙皇俄国更为落后的农业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于长期进行革命战争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更是一个亘古未有的、陌生的、更为艰难的历史新课题。

革命胜利后,我国面临的最根本问题理所当然是:立即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所有制,尽快地建立起适应我国各种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关系,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而为建立和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解放后,我国政府立即没收了官僚买办资本为国有经济,从而掌握了我国工业经济的命脉,保证了我国工业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1952年底,我国完成了土改,实现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应该说,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之时,我国的所有制格局还是比较适应于我国当时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力水平的。特别是农业,刚刚获得土地的中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被调动起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

虽然改造过程很顺利,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重大的教训。在我国这样一个生产力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生产还是靠手工劳动的国度里,还不具备立即全部地消灭私有制的条件,而且某些私有制和半私有制的生产关系还没有出现或明显出现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迹象,获得新生的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刚刚被调动起来。就不应当急急忙忙又以一种更为先进但超越了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取而代之。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方面。一种新的先进的生产关系在它刚刚诞生的时候,总是积极地反作用于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经济相当长时期的发展,这种生产关系才会慢慢地不适应生产力的水平。因此,在新的生产关系刚刚建立起来,正在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我们就轻率地改变它、废除它,试图以一种更为先进的生产关系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其结果只能是过犹不及,拔苗助长,反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基本上照搬苏联全国集中统一的计划模式,所有社会经济活动,甚至小到每一家企业的每一种细小产品都要纳入国家的计划体系之中;这种计划体系的指标又都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下达到各个具体企业,而不论其正确与否、准确与否。诚然,任何社会活动都应当有所计划。但是,如果对尚未认识和把握或尚未完全认识和把握的活动对象,也做出十分具体而精确的活动计划,那么这种计划就常常是一种想象,一种主观臆断,就有可能远离客观实际,就是乱计划。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我们党和政府对国家的经济建设,还是个崭新问题,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易变性,对社会经济机制的结构及其运转规律,对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等等,都还了解甚少。在这种情况下,照搬苏联的经济模式,盲目地制定十分精细的计划体系,就不可避免要脱离客观实际。依靠这种盲目的计划比无计划的盲目的市场来调节经济,所造成的损失就可能更大。改革前,我国经济建设或顺利或挫折,与经济计划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总之,国内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都向我们党和国家提出了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就是如何认识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这一历史阶段的经济形态,如何建立起既适应我国生产力水平、符合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体制。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我国的经济体制

如前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对19世纪西方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的分析基础上。然而,首先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却是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甚至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家。

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原则是否适用于我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呢?

应该说,这些基本原理和原则是普遍适用的,是不容置疑,是应当坚持的。但在具体运用这些理论和原则的时候,则应当从具体国家的具体国情,建立起适合这个国家具体情况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体制。

当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就不再是个别国家的了,而是世界性的。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各国经济和政治的联系就更加紧密,不可分割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是个别国家的内部矛盾,而是世界无产阶级与世界资产阶级的矛盾,世界进入了无产资级革命的历史时代。落后国家只有条件具备,同样可以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列宁洞察到了这一点,并在理论上证明了这一点。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的胜利更在实践上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和经济前提。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官僚买办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统治地位。革命胜利后的国家政权,只要把官僚买办资本收归国有,实行公有制,就足以掌握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保证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

当然,我国是一个以扁担加锄头为主要生产工具、以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和农业人口在国民经济中都占主要的比重。而适用于调控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规则很难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不仅中国的农业经济还没有商品化,旧中国的资本主义工业经济也十分落后。建国初,我国的商品生产远远无法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但国家又没有足够的财力建立起完善的工业生产体系。这就表明私有制、半私有制的经济成份在我国仍有继续存在一段历史时期的必要;立即实现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以及适用于这一体制的全面指令性计划体系,在我国都还为时尚早。

只有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建立起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经济体制及其调控机制,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

五、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

50年代中期,苏联的经济遇到困难。我国照搬苏联经济模式,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也暴露出弊端。毛泽东觉察到了并及时地提出这个问题。他认为,中国不能重起苏联经济建设方面的弯路,要探索一条有中国自己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和《论十大关系》两篇著作,就是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但后来中断了。

此后,中国经济建设经历了曲曲折折的过程,直到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才开始重新全面地探讨如何顺利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不久,我们党肯定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地位,确认了我国的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四大肯定了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讲话,决定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新体制。这是对如何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又一种新的抉择。

我们应当如何认识这一机制,如何建立这种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形态,也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这一概念原为西方经济学家称谓完全由市场盲目调节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一种社会经济机制,以区别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虽然现在资本主义经济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国家干预和某些生产领域的计划指导。但这些都是极其有限的,也是一厢情愿的。因为,私有制经济独立性与整个社会经济的整体性和有计划性二者之间在本质上是根本对立的。在现在私有制的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整个社会生产的无计划与个别生产的精确计划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可能得到克服,反而使这些矛盾更加广泛和深刻。况且,国家干预总是发生在事后,而计划则是发生在事前。干预是“治病”,而计划才是预防“生病”,使之不“生病”或少“生病”。

正像我们不应照搬苏联的经济模式一样,我们更不应照搬在经济性质上与我国根本不同的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决不应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所要克服也可能克服的市场经济的弊端也照搬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来。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所决定的。这是我们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所应坚持的根本立场和原则。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尽快地提高生产力,发展生产,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在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保证我国的经济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前提下,改变以往不适合我国各种生产力水平的单一公有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体系,建立起符合我国生产力客观实际状况的多种所有制及其生产方式,调动各种所有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二应当是,改变以往照搬苏联过份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模式,改变不按照客观经济状况和经济规律,盲目制定全面计划体系的倾向,在充分认识和把握我国经济客观实际及其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计划;认识和把握到什么程度,就制定到什么程度;对尚未认识或尚未完全认识的,就不要制定计划,而由市场调节,从而达到既恰如其分又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各自作用。但如果对应当计划而且有可能计划的而不计划,则是一种对社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犯罪行为。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着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历史过渡时期的要求而出现的一种选择。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母体中脱胎而出的,既带有资本主义的痕迹,又朝着与以往根本不同的新的社会形态发展的一种过渡性社会形态;既要克服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切弊端,又要充分地运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发挥资本主义在过渡历史时期仍有其积极的因素。社会历史的发展,不同社会形态的转换,不是截然不同的色块的拼接,而是一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连接、前后相随、逐步过渡的过程。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不应立即简单地、全盘地否定、抛弃资本主义的一切成果,割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联系。否则,就是非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需要一个历史过渡时期。这是因为从私有制经济向公有制经济、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水平向可“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的生产力水平的转变,需要漫长的历史过程,决不是一朝一夕、几十年、上百年就可以实现了的。这个时期的经济就是过渡时期的经济,即既有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的因素,又有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的因素。但前者不断增大,后者不断缩小,前者逐步取代后者,整个社会的经济朝着共产主义方向发展的过渡形态。由我国这样一个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业国向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整个社会可以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过渡,就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与这种经济形态相适应的,就是一种既有通过市场又有通过计划,二者既相结合又分别调节不同领域和部门,并使盲目的市场调节不断缩小,科学的计划调节不断增大的社会经济体制。这些才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确切内容。

(来稿时间:1996年9月5日)

标签:;  ;  ;  ;  ;  ;  ;  ;  ;  ;  ;  ;  

建国后经济体制的几点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