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粮食储备:从自我防范到社会保障&对长江三角洲15个村庄20年的实证研究_粮食安全论文

农家粮食储备:从自我防范到社会保障——来自长三角15村20年的实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农家论文,社会保障论文,自我论文,粮食储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获得充足的粮食是每个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粮食问题与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粮食安全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保持合理水平的粮食储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粮食储备在平抑年际间粮食供需缺口、解决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和消费的连续性矛盾、平衡粮食市场价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一个国家在粮食生产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粮食储备越多,粮食安全程度越高。由于中国经济呈二元结构,粮食储备也存在二元性。从粮食库存水平来看,中国拥有政府和农户两个储备主体。学者们针对这两个储备主体展开了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而又以从生产、需求、流通和贸易等方面进行宏观研究的文献更为多见。舒在习(2001)通过对农村储粮现状的分析提出应构建中央、地方和农村三级储备体系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吴志华(2002)、马九杰、张传宗(2002)分别通过构建模型来推算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合理储备方案。朱晶等(2004)从市场整合、地域分割等角度讨论了我国所需的粮食储备规模问题。刘李峰(2006)和陈伟红等(2006)分别讨论了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农户储粮行为的变化及其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相对而言,从微观对农户储粮行为的研究较为少见。

综观文献,目前有关我国粮食安全和粮食储备问题的研究多从生产、需求、流通和贸易等角度来讨论如何构建有效的粮食储备体系和推算合理的储备规模。相对而言,从微观对农户储粮行为的研究较少,而其中有关农户储粮行为的文献只有少数通过截面数据对“粮改”政策实施以后的情况的零散分析,很少见连贯性和时序性分析数据。然而,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8亿人口在农村的中国,农户粮食储备对国家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将基于农村固定跟踪观察长达10年的数据资料对长三角农户家庭储粮行为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自然条件的迥异使各区域粮食生产不平衡,造成区域间粮食供给不平衡。因此,区域粮食安全及区域协调发展也是一个值得政府与学者关注的问题。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高,素有我国“粮仓”之称。随着长三角地区高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及快速经济增长,使维系粮食生产的耕地数量及质量发生剧烈变化,区域的粮食缺口将逐年变大,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粮食安全状况较为严峻。

二、农户家庭粮食收支平衡

农户家庭粮食平衡与会计学的财务收支平衡是一个相通的问题。在传统农业经济时代,家庭粮食生产的根本目标就是至少满足一个生产年的自给需求。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的改变,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农民经营谋略有了质的转变,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家庭粮食安全”底线大大下调。这一点在内地农户家庭中有所体现(任红燕、史清华,1999),地处沿海区域的长三角的农户家庭行为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本文将通过1995-2005年的调查结果来求证。

从表1可以看出,自有专门记录的1995年起,长三角15村农户家庭①的粮食收入与支出量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一种“∩”趋势。农户家庭人均粮食收入量由1995年的545.13公斤上升到1997年的601.63公斤,随后即转入一种长达7年的持续下降过程,直到2003年新政策出台,这一下降趋势在2004年出现一个短期止跌回升,但到2005年又开始下降,降至356.81公斤,为有观察记录以来的最低点。这一数值较1995年的水平下降34.54%,较最高的1997年下降40.69%。与此同时,家庭人均粮食支出量由1995年的508.70公斤上升至1997年的591.58公斤后,即转入一个长达7年的下降过程,直到2004年出现一个小幅回升,到2005年重又下降,降至374.33公斤。这一数值较1995年的水平下降26.41%,较最高的1997年下降了36.72%。

比较粮食收入与支出两列数据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长三角15村农户家庭的粮食净收入在10年之间出现了一个大的结构性变迁(见图1)。家庭粮食净收入由上升转入下降,由正差转负差。这一转换意味着,在长三角15村农户家庭的粮食储备量(或自备量)正处于一种下降过程中。事实上,这一点从农户家庭的粮食年末结存量也可以得到印证。在1995年,长三角15村农户家庭人均年末结存粮食为223.13公斤,到1998年达到269.43公斤,之后转入持续大幅下降过程,到2005年降至观察以来的最低点,为146.48公斤,这一数值较1995年的水平下降34.35%,较1998年的水平下降了45.63%。我国一直认为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是在保持我国居民以素食为主的消费习惯基础上的一年标准需求量。这一结果反映该地区农户家庭的年储粮量仅为三个月的消费量,说明农户正将家庭的粮食安全推向社会,由自我防范向社会防范转移。

图1 长三角15村农户家庭粮食收支水平及净收入的变化

就农户家庭的粮食收入来源比较看,尽管主体是自产,但份额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已由1995年的94.59%下降至2005年的78.76%,10年下降了15.8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来自市场购入的部分尽管目前还处于从属地位,但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来尤其明显。相对1995年,2005年家庭粮食收入中来自市场的部分上升了16.55个百分点,相对2000年上升了13.58个百分点。随着中央政府于21世纪出台“一号文件”后,这一数值有了一定程度的回落,由2003年的27.62%持续下降至2005年的20.80%,3年下降幅度6.83个百分点。即使这样,2005年本区农户家庭的粮食收入量的增长对市场的依赖依旧处于高位。

就农户家庭粮食支出类型看,主体基本是用于自家口粮,10年来其变化呈现一种“∪”上升趋势,由1995年的49.10%下降至1997年的42.24%后,转而呈上升趋势,到2005年升至56.12%。其次是用于出售,其份额10年来总体呈现一种波动式下降趋势,由1995年的39.41%上升至1997年的47.02%,之后出现了长达6年的大幅度下降过程,到2003年降至有记录以来的最低点,为24.17%。在中央新政策影响下,之后两年这一数值出现明显回升,2005年升至34.39%,3年回升了10.22个百分点。再次是用于饲料,其份额总体呈现一种稳定趋势,2003年后出现一个大的突增,但到2005年很快又回到原来的水平。

农业税“征实”曾几何时是农户家庭粮食支出的一个重要项目,但在改革开放形势不断好转的情况下,农业税也由“征实”向征货币转化,从长三角15村的观察数据看,农业税“征实”的支出在家庭粮食支出中所占比例相当小,且呈逐渐下降趋势,已由1995年的0.84%降至2002年的0.21%,在中央政府不断减轻农民负担决策的影响下,长三角地区率先在2003年取消了农业税“征实”,从此开始了一个做农民不交“皇粮”的时代。

三、家计存粮安全

在中国的历史上,农村百姓的生活用粮历来是由百姓自己解决,政府的粮食储备主要用于整个国家行政体系的运转与战争。解放后,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取消,农业生产方式由一家一户转为集体统一经营与管理,农民的生活用粮食储备问题就由自己储备转为集体储备,即使在百姓生活处于最为饥馑的20世纪70年代,受“深挖洞、广积粮”的政策影响,集体的仓库依旧存有不少粮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民的非农化行动中,家庭的粮食储备问题始终没有轻易放弃,而是给予了高度重视,直到1997年整个国家宏观粮食问题得到彻底改变后,农民的粮食储备才开始有所放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结构调整政策的全面实施,一些地区的农家生活开始了由完全自给向市场依赖过渡,家庭存粮开始下降。此现象在长三角地区的农户家庭中表现相当明显。

(一)家计存粮可用时间的估计

从表2可以看出,按照当年农家消费水平计算,长三角15村农户家庭年末存粮中意在用于口粮存粮的,可用时间在“九五”期间为10.26个月,到“十五”期间降至8.43个月;全部用于口粮的可用时间由“九五”期间的12.43个月降至“十五”期间的10.09个月。可见下降是非常明显的。事实上,从年度统计看这一结果更加明显,在1999年前,长三角15村农户家庭的存粮可生活之用的时间一直呈现一种缓慢上升趋势,到1999年后则出现一种持续大幅度下降趋势。家庭中全部存粮用于口粮的时间由1999年的12.67个月持续下降至2005年的8.37个月,意在用于口粮的使用时间也由1999年的10.58个月下降至2005的6.93个月,6年的下降幅度分别达33.97%和34.49%。

比较农户家庭粮食结存可用时间,发现区域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在长三角15村,浙江5村的可用时间最少,江苏5村最多,上海5村居中。就变化趋势看三地表现非常一致,自1995年以来均呈现一种“∩”下降趋势,但下降的起始点不同,浙江5村的下降开始于1997年,上海5村则滞后1年,江苏5村则滞后2年,下降幅度也不同。相对1997年,到2005年浙江5村的两种计算结果的存粮使用时间分别下降了39.98%和39.36%;相对1998年,上海5村的存粮使用时间分别下降了48.42%和46.85%;相对1999年,江苏5村的存粮时间分别下降了27.09%和23.60%。显然,在这一进程中,上海5村的下降最为显著,其次是浙江5村,再次是江苏5村。

从表3可以看出,农户家庭粮食结存的可使用时间与其家庭粮食收入中的自产比例直接相关,自产比例越高的家庭,其结存粮可用时间就越长,否则越短。就全部粮食结存用于生活的时间看,在整个1995-2005年期间,农户家庭粮食收入来自自产的比例在20%及以下时,其结存粮可生活用时间只有2.53个月,不足一个季度;当自产比例上升至20%~50%时,可用时间则升至6.02个月;当自产比例进一步升至50%~80%时,可用时间进一步延长至7.94个月;当自产比例达到80%以上时,可用时间则大幅度提高,达到13.15个月。这一结果从某种角度可以看出,家庭粮食储备与农户粮食收入来源有直接关系。自产比例高的农户储备量可用时间明显高于自产比例较低的农户。换言之,随着农户家庭非农化的进程,农户离土比例的增高,其对粮食储备的意识越来越淡化,而对市场依赖的程度越来越高,这无形中对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了一个新的挑战。由此,如何应对来自非农化进程中农民粮食自储备下降问题需要引起决策者高度重视。

(二)家计存粮可用时间的农户分布

从表4可以看出,在有记录的1995-2005年,随着家庭年末结存口粮的可使用时间加长,长三角15村农户的分布变化呈现一种“∪”趋势,存粮可用时间在3个月之内,其农户分布量为21.29%,其中在1个月之内的为13.33%;当可用时间上升至3~6个月时,农户的分布量降至9.92%;当可用时间上升至6~9个月时,农户的分布量则回升至11.45%;当可用时间再升至9~12个月时,农户的分布回升至14.92%;当可用时间达到12~15个月时,农户的分布量回升到一个新高16.22%,之后,随着可用时间的加长,农户的分布量呈下降趋势。

从分布结构的演变趋势看,可用时间相对较短(3个月之内)的农户分布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可用时间在3~9个月的农户分布量呈现一种“∪”下降趋势,可用时间在9~12个月的农户分布量则呈下降趋势,可用时间超过1年的农户分布量呈现一种“∩”下降趋势。2005年,家庭年末结存口粮可用时间不足3个月的农户分布量升至41.68%,其中不足1个月之用的为29.48%,分别较2000年上升了22.91和18.82个百分点,较1995年上升了27.47和21.57个百分点;可用时间在3~9个月的农户分布量回升至26.35%,较最低的2002年回升了4.60个百分点,较1995年则下降了4.35个百分点;可用时间在9~12个月的农户分布量下降至31.97%,较2000年下降了23.86个百分点,较1995年下降了25.07个百分点;而可用时间在1年及以上的农户分布量降至22.46%,较最高的2000年下降了15.75个百分点,较1995年下降7.67个百分点。

图2 长三角15村农户年末结存粮食可用时间的农户分布

从表5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以农户家庭年末结存粮食作为计算对象所得计算结果走势与表4基本一致。唯一不同的是分布量的上移。有关这一点也可从图2的比较中得到。2005年,年末结存粮食可生活用时间在3个月之内的农户分布量为37.80%,其中在1个月之内的分布量为27.11%,分别较2000年的上升了20.25和17.86个百分点,较1995年上升了25.74和20.61个百分点;可生活用时间在3~9个月的农户分布量回升至23.11%,较最低的2002年回升了5.22个百分点,较1995年则下降了2.41个百分点;可生活用时间在9~12个月的农户分布量下降至9.29%,较2000年下降了5.81个百分点,较1995年下降了11.43个百分点;而可生活用时间在1年及以上的农户分布量降至29.81%,较最高的1999年下降了19.82个百分点,较1995年下降11.91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在长三角15村,无论是就家庭年末结存口粮计算还是就家庭年末结存全部粮食计算,可生活用时间的农户分布均呈现一种双峰状态。且这一双峰态中的第一峰点与第二峰点在整个观察过程中的变化是相反的。随着时间推移,可用时间较短的农户分布峰点呈一种显著上升趋势,而可用时间在9~12个月的农户分布峰点则呈一种明显下降趋势,相比较,第一峰点的上升速度要快于第二峰点的下降速度。

四、结论

本文基于1995-2005年长三角15村固定观察点的农户资料,对长三角农户家庭粮食收支、储粮行为的变化分析发现,在家计粮食收支方面,长三角15村农户家庭粮食收支总体呈现一个先升后降的趋势。家庭粮食储备与农户粮食收入来源有直接关系。自产比例高的农户,储备量可用时间明显高于自产比例较低的农户。换言之,随着农户家庭非农化的进程,农户离土比例增高,其对粮食储备的意识越来越淡化,而对市场依赖的程度越来越高,市场供给也将成为解决本区农户家庭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市场依赖的程度高将对该区域的粮食安全带来新的挑战。由此,如何应对来自非农化进程中农民粮食自储备下降问题需要引起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注释:

①长三角地区固定跟踪观察农户样本自1995年以来一直稳定在1021~1062户,直到2004年,因其他原因,两村农户退出观察,故样本缩小至961户。样本在长三角三地的累计分布:上海占46.12%,江苏占30.22%,浙江占23.67%。就农户家庭经营的属性看,纯农户占13.10%(其中完全纯农户占7.17%),以农为主兼营其他的农户占6.39%,以非农为主,兼营农业的农户占12.93%,非农户占67.58%。可以看出,本区是一个高度家庭经营非农化的区域。

标签:;  ;  ;  ;  ;  

农民粮食储备:从自我防范到社会保障&对长江三角洲15个村庄20年的实证研究_粮食安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