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汇聚亚洲与中国“经略周边”——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略论文,亚洲论文,中国论文,大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07年美国先后爆发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开始进行反思,而反思的结果是美国提出了全球经济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源。美国所说的全球经济失衡系指美国对外贸易逆差,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为顺差;美国家庭储蓄率低,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储蓄率高。因而,美国认为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对美国金融危机亦负有责任。其实,美国追求全球经济再平衡的目是为了防止经济全球化导致权力分散化。但经济全球化是不可违逆的大趋势。 一、全球形势的基本判断 奥巴马提出了“出口倍增计划”,重振国内制造业,通过减税等优惠政策鼓励在海外的制造业“回巢”,以增加国内投资,创造就业岗位,并宣称美国的劳动力大军、更低的能源成本和逐渐改善的经济将使美国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具体目标是未来5年为制造业和其他领域吸引1万亿美元的新增外来投资,因而要求美国驻外大使把吸引外资作为首要任务,但“出口倍增计划”实际执行结果并不理想。 美国提出了签订“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把美国同亚洲紧密联结起来,按高标准规则建立堪称“21世纪的自由贸易区”。然而,TPP谈判遇到众多障碍,参与谈判各方都提出加入TPP的“例外”条款,即便是最终达成共识,也不是美国早先设想的“高标准原版的TPP”。 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美国推行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实施硬实力与软实力相互兼容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希拉里·克林顿曾宣称“美国未来的政治将取决于亚洲,美国外交方略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将是把大幅增加的投入锁定在亚洲地区”。①尽管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但美国“重返亚洲”或“亚太再平衡”战略并非权宜之计。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在2014年新加坡香格里拉亚太安全对话会议上公然宣称,美国减少军事支出,但不会减少对亚太地区的军事投入。世界其他大国也都抱着不同的目的和心态将其外交政策向亚洲倾斜:印度积极推进“向东看、向东行动”的外交政策;俄罗斯把参与亚洲事务提升为国家战略;欧盟同亚洲国家展开了定期的“亚欧首脑峰会”;安倍上台以来,亲自跑遍了东南亚各国,大搞政治经济外交。世界大国汇聚亚洲,究其原因主要是看中了亚洲的重要战略地位及其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趋势。 亚洲地域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3,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5,堪称世界第一大洲。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亚洲曾有过自己的辉煌,但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西方列强对亚洲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与侵略,亚洲的强势经济地位逐渐式微。然而,二战后由于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亚洲率先涌现出一批跳跃式发展的国家和地区,被国际社会誉为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NIES)及“准新兴工业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未、越南在80年代中期、印度在9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变革,促进了各自经济的腾飞,为东亚乃至亚洲的持续高速增长发挥了“拉动效应”。在1997-2007年的10年里,亚洲国家和地区克服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 21世纪谁主沉浮?人们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亚洲的世纪”,而奥巴马则宣称是“美国的世纪”。然而,国际社会却普遍看好亚洲,对其发展远景抱有乐观的期待,并预言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热浪将继续吹向亚洲地区。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亚洲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亚洲区域内贸易占到对外贸易总额的52.6%,较2000年增加了3.7%。 中国和印度等亚洲新兴经济体早已替代日本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以日本为领头雁的“雁行模式”已不复存在。邓小平说过,“中印两国不发展起来就不是亚洲世纪。真正的亚太世纪或亚洲世纪,是要等到中国、印度和其他一些邻国发展起来,才算到来”。②2012年1月中旬,印度总理辛格对到访的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说,“印中合作将改变世界”。许多国家早已看到了中印崛起的势头及其崛起的重要性,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美国《商业周刊》认为,世界从未见过这两个占全球1/3人口的国家在同一时刻崛起,中国和印度拥有改变21世纪全球经济的实力和活力。③在2006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甚至说,中印的崛起有可能与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并列成为过去一千年三大重要经济事件。④ 中印两个大国的相继崛起,提升了亚洲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本《福布斯》月刊2008年5月号,曾发表李光耀撰写的题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是亚洲》的文章;2011年11月18日,印度《稚加达邮报》发表的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拉扎克文章称,“21世纪属于亚洲”;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则认为,“亚洲世纪无疑是可信的”。伴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亚洲特别是东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困人口逐步减少,亚洲人正在成为“富裕世界”的一部分。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中指出,150年来西方享受了进步与繁荣,而亚洲却遭受贫困与饥饿。现在,亚洲正走上经济复兴的道路,这将使他们重新得到他们以前文明所拥有的辉煌和荣耀。 近年来,亚洲经济的支柱力量——新兴经济体面临资金撤离、货币贬值、国债收益率提升、经济向下滑行等压力。然而,渣打银行的报告指出,虽然一些主要新兴经济体发展减速令人担扰,但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在内的几个较大的新兴经济体稍加改革就会触动经济振兴。在2014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各方的关注点仍聚焦亚洲,有人指出35%的全球出口在亚洲,65%的全球进口也在亚洲;有人认为,亚洲全要素生产率高于拉美、非洲和中东欧地区,不少国家并不缺乏创新,服务业外包始于印度,韩国三星公司是创新的领先企业,中国的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亚于发达国家。 更为重要的是亚洲依然存在多种利好因素:亚洲新兴经济体针对存在的经济“瓶颈”正在加速推进改革、调整与转型的步伐;亚洲新兴经济体具有不可忽视的后发优势和现实优势,包括家庭储蓄率高、外汇储备膨胀、工业化提速、收入增加、购买力上升和创新能力趋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通货膨胀可控、实行浮动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有紧有松”,依旧保持较为宽松的基本面,资金从亚洲新兴经济体撤出的趋势得以扭转,大量资金重新回流;美英等国经济复苏力度趋强,促使亚洲新兴经济体出口增加。鉴于上述多种因素的存在,亚洲新兴经济体不可能“从天上掉到地上”而“一蹶不振”,出现持续性倒退的概率不大,继续崛起依旧是难以逆转的大趋势。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14年和2015年亚洲新兴经济体和发展经济体的增长速率为6.3%与6.4%,远高于发达经济体平均增速及全球发展经济体增长的平均值。按汇率计算,亚洲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现己达到27.5%的水平,到2020年亚洲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区域,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要,并最终实现“亚洲世纪”。 2014年9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所作《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演讲中强调,“我们所处的时代,国际格局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调整,其中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亚洲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印两国作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两支重要力量,作为拉动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有生力量,又一次被推向时代前沿”。印度总理莫迪则指出,印中两国是“两个身体、一种精神”,认为两国应该以“英寸到英里”的精神推动印中关系向前发展。然而,在美国涉足、干涉亚洲事务,日本等国挑战中国国家核心利益的形势下,亚洲地区出现了更加复杂的政治和安全形势,东盟推行的大国实力均衡化战略受到冲击。 在上述内外环境变化下,中国作为亚洲“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外交战略重心应着眼于和立足于充满增长动能的亚洲。不同之处是,美国“重返亚洲”抑或“亚太再平衡”战略是以军事为主轴,利用中国同部分亚洲国家存在的海上主权争议,制造政治分歧和扩大矛盾,强化军事同盟,加强同亚洲国家的军事、政治、安全与经济联系。而中国对亚洲邻国的外交政策则是以突出“经略周边”为重点,旨在构建中国同亚洲国家相互开放的新模式,不断提高相互开放的水平。 二、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考 中国“经略周边”的总体思路和规划现已越来越清晰:一是加速推动上合组织向纵深合作发展,《杜尚别宣言》已把上合组织定性为“开放性的国际合作组织”,既要以安全合作为主导,又要大力推进经贸合作和人文合作;二是建设面向俄罗斯、中亚和欧洲国家的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三是加速推动中韩、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以及区域全面合作伙伴关系(RCEP)三大谈判;四是建立中巴、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以及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五是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简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上述各项“经略周边”举措业已先后启动,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带一路”丝绸之路或陆海并进的“丝绸之路”建设则是当今时代崭新的“经略周边”的理念,越来越引起沿线国家的关注。习近平主席2014年9月出访中亚和南亚四国,拉开了“一带一路”大国外交序幕,打破了“海上丝绸之路”较为沉闷的局面。但国内外人士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认知度不尽相同。现简述我们的看法和建议。 1.“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如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一样,均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建设路径及其合作领域是宽泛的、多层次的,既牵涉到中国与相关周边国家经济、政治和安全关系的政策协调,也涉及到具体项目规划设计标准等要求的不同。因此,“一带一路”建设的难度很大,不可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只能循序渐进和分阶段实施。 2.“一带一路”建设,首先需要明确其指导思想和原则,即始终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和原则。“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实行“以邻为伴、以邻为善,愿意把中国的发展惠及到周边国家”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但要虚心平等待人,尊重沿线区域已有的秩序,促进更大弹性的合作,因而应突出“共建”陆海并进的丝绸之路,“共创”利益紧密相联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而不要显露出以中国为中心和以中国为主导的心态。“不为控制而为共同利益”是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与美国提出的所谓“新丝绸之路”的本质区别所在。 3.“一带一路”建设迫切要求中国要多了解周边。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对周边国家缺乏系统的研究,有些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甚至远远落后于欧美一些国家,导致中国对周边的历史知之甚少,影响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中国史学界可“学术先行”,在国家社科基金等支持下深入探讨中国周边国家从古至今历史演变进程,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以及周边国家与中国的交往。⑤不仅要研究周边国家历史演变进程,还应立足现实、联系现实,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有争议的问题,旨在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4.“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涉及海洋经济合作、海洋安全合作以及海洋历史文化交流等众多领域,但其基本属性同“丝绸之路经济带”一样,均应定位于跨区域经济合作,是以经济外交为主线,是中国“经略周边”的对外开放新战略。因此,不宜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政治化”,以海上领土主权争议划线,需要纠正不利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言与行。 5.“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涉及的周边地区暂不应包括东北亚国家,而是指“向南的周边国家”,包括东南亚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可以将西亚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地带。国内海南、广西、广东、香港特区、福建、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关联性强,其中云南可以通过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与“海上丝绸之路”紧密联结起来,通过建立中巴、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新经济走廊以及泛亚铁路,把“一带一路”两条丝绸之路建设衔接和贯通起来。 6.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证实,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具有正相关的联系。“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通过海上互联互通,把中国与海上沿线国家和地区临海港口及其城市联通起来,但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据亚洲开发银行(亚行)测算,2010年至2020年,亚洲各成员国需要基础设施投资8.22万亿美元,用于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为3000亿美元。这些潜在投资从哪里来?中国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倡导者,但推动海上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意味着把我们纳税人的钱及来之不易的外汇储备不惜成本地用于海上“互联互通”,也不意味着海上“互联互通”的投资完全由其他相关国家支出。因此,我们需要准确把握“让中国的发展惠及到周边国家”的尺度,首先要大体搞清楚海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项目的需求量有多大?投入资金需要多少?中国究竟能够拿出多少钱?在明确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尚须做好投资的“成本与效益”专题研究与分析。 7.自1992年以来,中国大约将8.5%~9%的GDP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几十年国内外“道路联通”,业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和技术的双重优势。中国领导人在多个场合表示,愿意通过设立专项优惠贷款、成立专项基金,给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支持。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印尼时提出了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的倡议,用以弥补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投资中存在的巨大资本缺口,为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服务,提升各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由于亚投行的起始资本金为500亿美元,仅为亚行资本总额的1/3,远满足不了亚洲区域内基础设施投资的需要。因此,亚投行应采取开放型的股份制形式,吸收亚洲区域内外经济体出资入股,不断扩大其资本金规模。建立亚投行并非是替代亚行,亚投行与亚行之间的关系应是互补和伙伴关系,开展相互间共同融资合作与配合。 中国作为成立亚投行的倡导者及其重要的参与方,需要加强国家投资的力度,需要调动私人资本积极参与。最近几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中只有不到0.03%来自私人资本。这不仅仅是中国存在的问题,亚洲其他国家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约占GDP的7.2%,其中私人投资仅为0.2%,远低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1.9%和1.6%。⑥因此,解决亚洲基础设施投资的瓶颈,各国不能仅仅依靠财政投资,必须调动社会融资积极参与,因而相关国家政府之间需要签订保障私人用于海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协定。 二战后建立起的国际金融体系始终由发达国家主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由欧洲人把持,世界银行行长则由美国人垄断,日本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建立了由其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及海外经济协力基金。当今的国际金融体系早已不符合世界格局变化的现实,新兴市场国家强烈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进行改革,但这两大金融组织的改革总是滞后于时代变化。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长期享有“过度特权”,因而美国国会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0年改革方案持拖延消极态度。在上述背景下,中国建立亚投行的倡议得到了广泛的积极响应。中国应根据自身的经济规模与能力,力争在亚投行投资股权中占有较大比重,以期发挥重要作用。但美国为维护“美元霸权”地位和继续享受美元“过度特权”,不仅自己反对,而且试图拉拢某些国家破坏亚投行的建立和运作,我们对美国的举动要保持高度警惕。 8.海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中之重,但海上“道路联通”并不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全部内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应包括海底资源共同开发、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海上航运安全、海上渔业合作、海上旅游观光、海上救援、沿海城市友好合作及人文交流,等等。 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公共外交的核心主体,既包括文化艺术演出和文化教育交流,也包括物质文化交流、制度文化交流与价值观文化交流。古代丝绸之路通过“以货易货”方式,连接并带动了中国同众多国家文化、政治、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与互动,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与繁荣。当今加强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友好合作及人文交流更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国之交在于民相知、民相敬、民相亲,亦即“民心相通”。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中国与海上、陆上沿线国家都有必要加强国民间的彼此接触与交流,进行文化和思想的沟通,通过坦诚交流、凝聚共识、消除疑虑、增强互信,共创丝绸之路,造福于人民。 9.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有了良好的基础,经贸合作规模越来越大。据商务部数据,2012年,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贸易总额为6900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7.9%;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7亿美元,占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7.4%;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营业额422亿美元,占全国对外承包工程总营业额的37.9%。上述三组数据均高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但是,中国与海上沿线国家签定货币互换协定的数量较少、规模不大,因而需要加大相互间“货币流通”力度。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领域是促进中国与海上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贸易便利化、自由化与海上“互联互通”形成正相关的联系。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虽不等同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但“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溢出效应能够带动各相关方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投资的大幅提升,不断更新和扩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内容和范围,实现2015年双方双向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2020年达到1万亿美元以及双向投资增至1500亿美元的目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功能与作用的提升,不仅是双方经济关系的“数量增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双方“政治关系质量的升级”,利于深化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10.海上主权争议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最大的政治和安全障碍,涉及东海与南海主权争议,涉及穿通印度洋引起印度的疑虑,涉及来自帝国海洋霸权的阻挠。然而,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中国仍需要把周边外交与大国外交紧密联系起来,妥善处理和协调中国与大国的地区关系:一是需要妥善处理“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同印度“向东看、向东行动”两者之间的关系,把两个带有矛盾的概念和理念对接起来,以期形成良性互动。但两个概念和两种理念能否对接及如何对接,哪些方面能够对接,哪些方面不可对接,尚需作深入研究;二是需要做好中国与美国在南海乃至亚洲问题上的政策沟通与协调。美国对南海主权争议采取的政策立场已经发生变化,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偏袒性和挑衅性,对中国打出了三张牌:一是中国单方面改变海上现状;二是中国违逆国际法理和规则;三是中国破坏海上自由航行。中国应对这三张牌的力度显得不够,声音不强,有关方面应组织力量,撰写出有份量的系列文章予以反击,从被动转为主动。尽管中美两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选项有分歧、有矛盾、有斗争,但也并非完全对立,因此,依然需要多做美国的工作,通过“一轨”和“二轨”等多种途径进行反复沟通,力争减少“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阻力。但中国与美国的政策沟通与协调能够取得何种效果存在不确定性,需要冷静观察和处理。 此外,我们还需要妥善处理中国同东盟四个声索国对南海的主权争议。国内外有人认为,南海主权不解决、不划定,就不可能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但海上形势复杂多变,主权之争将是一场长期的斗争,不能期望在短期内能够化解。因此,中国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称之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海上主权纷争长期僵持的局势下,出现矛盾和冲突难以避免,但“和缓”比矛盾和冲突更为重要。为此,我们是否可暂维持南海主权现状,这样做对中国而言并无大碍。邓小平提出的“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其实质就是维持海上主权争议现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国际上通用的在划定海上主权之前所采取的临时性措施。南海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载体,各相关方需要逐渐落实“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重要原则。中国与越南经过谈判协商,双方已同意在北部湾湾口外有争议海域先进行“低敏感领域”的“共同开发”。为把中国与东盟四个声索国关于南海主权争议缓和与稳定下来,可“淡化”一下南海主权争议。所谓“淡化”,意即对“维权、维稳”采取有差别的政策,在东海对日本采取“以维权为主”,而在南海总体上应采取“以维稳为主”的原则;如果南海海空没有受到明显威胁和挑战,则暂可不必设立南海防空识别区,可积极参与和推动“南海各方行为准则”谈判。 由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并不像“丝绸之路经济带”那样需要建设多条“有形的路”,因此,如果有的国家不想“淡化”海上主权争议,刻意挑起事端,虽会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产生负面影响,但不会根本撼动海上合作与开发大局。对个别国家试图破坏“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谋图,给予必要的、适当的反击,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也并不矛盾。 11.“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是中国单方面的国家战略选择,涉及到众多国家的利益,必须做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协调。相关沿线周边国家虽然普遍关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但对中国之举的战略意图存在疑虑,因而我们既要知己更要知彼,紧密保持与相关国家的“政策沟通”,深入了解相关国家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怎么看、怎么想,有针对性地化解他们的一些疑虑。只有中国和相关沿线国家取得越来越多的共识,“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才能得以启动和展开。为此,我驻相关沿线国家使馆、商务处、记者站以及国内有关联的省市和自治区应加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调研工作,及时反映“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商机和存在的问题。 尽早出台中国早已提出的“海上合作基金”的使用办法,利用海上合作基金开展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联合研究,发展好海上合作伙伴关系,以共建“海上丝绸之路”。这种联合研究与探讨应是有组织的安排行为,以中国和东盟国家学者和企业家为主体的联合研究可先行一步,彼此间进行坦率和富有建设性的交流。 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带选择一个省市与境外相关国家组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发挥两个积极性,共同协商和做好建设规划编制、项目审定、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⑦ 国内学术界的研讨要讲效益,媒体宣传不宜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说成是为了应对美国“重返亚洲”或“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及应对美国主导的TPP。涉及国家战略大事不能搞“全民外交”,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必须严格按照外交口径行事。 12.国内各有关省、自治区应结合所处区域地位及对外经济合作条件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规划方案。“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分为国内段与国外段,两段的规划与建设要同时并进,但首先要把国内段建设做好,以带动国外段的建设。 13.“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发展海洋经济,最为重要的是必须要有与海洋经济相关联的互补性产业合作项目的支撑,逐渐形成具有规模的海上商品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并逐渐降低“四流”的成本,提高海洋经济合作效益。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必须树立以相关方企业为中心,以发展项目为重点,以通关便利化为切点的发展思路。各专题研究应突出各方需要的海洋发展项目,没有企业参与项目开发,就无法形成海上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调动和便于企业参与海洋经济建设,可成立“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咨讯公司”。 14.海运是外贸货物运输量最大的交通方式,占世界贸易量的95%。伴随“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逐步展开、相互贸易合作的拓展,海上货物运输物流会出现一个大发展的局面。为适应这种发展局面的需要,我们有必要提前做好三件大事的预案:一是在中国北部、中部和南部建立三大符合国际标准的自由港,自由港不同于自由贸易区,实行的是人、财、物的完全自由流动;二是以股份公司形式,与海上沿线国家组建海上运输船队,共同推动海运事业的发展;三是在海上沿线主要交通要道和港口,与相关国家协商建立多个物流中心,推动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 15.“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本着“求同存异、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协调和处理好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和亚太跨区域经济整合的关系。美国历来反对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不包括美国,因而美国以它是亚太国家为由,主导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谈判,寻求对美国占优势的贸易安排,试图打破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部局。 从TPP设置的规则分析,有的同中国现行政策相矛盾,有的对中国不公平,有的短期对我不利,但长期看则是我们所需要的。由于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现已跃居世界首位,处于从世界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化之中,因而国际贸易越自由化和便利化就越对中国有利。因此,TPP的“高标准规则”与中国改革方向并不矛盾。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上海自贸区在试验过程中应逐渐缩减“负面清单”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度,让中国企业能够逐渐适应TPP的高标准规则,甚至可以提出比TPP更高标准规则的要求,营造对我更为有利的贸易和投资环境。但中国作为亚洲的重要成员,可以对TPP缺乏包容性、透明性和实施歧视性以及美国试图通过TPP去替代和削弱亚洲区域内合作的意图提出批评。 当今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形势已不是20世纪80年代前的状况,已经形成了多层结构、互为补充的区域合作格局。进入21世纪以来,亚洲区域内贸易额从8000亿美元增加到3万亿美元,亚洲同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额从1.5万亿美元增加到4.8万亿美元,充分表明亚洲区域合作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因此,亚洲一些国家虽然加入TPP谈判,但绝不会放弃亚洲区域内合作。由东盟倡导的RCEP,与以美国主导的TPP是两个不同的协定概念,但两个协定都反映出强化或超越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价值取向,不同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规模、结构与文化差异,决定了不同成员国加入谈判的复杂性和利益多元化。因此,亚洲有些国家既是TPP的谈判国,也是RCEP的谈判国,不应将两者置于对立地位,引起所谓“经济冷战”。 然而,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毕竟是不同的两个区域合作概念,不应将亚洲区域经济合作说成是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亚洲区域整合需要依靠亚洲国家自己,今后我们要多谈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强化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着力搞好中韩自由贸易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三大谈判,以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日韩三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或建立自由贸易区。这些建设内容难度大、障碍多、费时长,但从国家长远利益考虑仍需极积推动,政治上的阻力和歧见终究抵挡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一旦中日韩对建立自由贸区达成共识并建立,那么向南与向北两条“海上丝绸之路”就可与陆地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联接和贯通起来,进而形成世界上跨度最大、涉及面最广、影响力最强的陆海并进的“丝绸之路”网络市场体系,推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由量变转向质变的进程。 ①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美国《外交政策》杂志2011年11月号。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页。 ③美国《商业周刊》:《中国和印度的崛起》,2005年8月22日。 ④印度《商业旗帜报》网站,2013年11月6日。 ⑤第四届《全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联席研讨会》报道,《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科社专刊)》,2014年5月30日。 ⑥林毅夫:《吸引更多私人资本参与基建设施投资》,《中国证券报》A05,2014年5月7日。 ⑦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海事局局长梁建伟先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标签:一带一路论文; 海上丝绸之路论文; 一带一路战略论文; 中欧关系论文; 南海美国论文; 中国南海论文; 南海局势论文; 南海军事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tpp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