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正规就业的性别特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非正规论文,特征论文,性别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非正规就业者是指包括非正规部门中的就业者和正规部门中的非正规就业者。其中,非正规部门主要指以个人或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小规模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包括微型企业、家庭型的生产服务单位和自营劳动者。
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者主要有4个来源:(1)从各类学校毕业后不能实现正规就业的待业青年;(2)乡城流动和迁移的劳动力;(3)城镇的各类再就业劳动者;(4)主动选择以非正规的方式创业或就业的其他劳动者。
目前非正规劳动者中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女性就业者中的非正规就业者比重也略高于男性。我国非正规就业者的确存在非常严重的行业和职业性别隔离以及由此决定的收入方面的性别差异。
性别隔离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行业隔离,即男性和女性分别在不同的行业集中,形成所谓的男性行业和女性行业;二是职业隔离,即男性和女性分别聚集在不同的职业中。行业和职业的性别隔离形成了所谓男性行(职)业和女性行(职)业,常常使得这些行业或职业的工资具有某些性别特征。特别是职位间性别隔离现象的存在,直接而明显地造成男女收入的差异。与正规部门相比,非正规就业领域由于缺乏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更可能产生工资和福利方面的性别歧视现象。
非正规就业者的技术环境具有性别差异,由于男性较多从事有一定技术和技能要求的工作,因此,他们有较多的机会学习技术,接近技术资源。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交环境具有性别差异。在许多非正规就业场所,男性常常有更多的机会与公共部门交往。
我国的非正规就业存在明显的性别特征。首先,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参与非正规就业,也更容易成为非正规就业者;其次,在非正规就业者中,存在明显的行业和职业性别隔离,有些行(职)业被认为是“女性行(职)业”,有些则被看成是“男性行(职)业”。这种隔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非正规就业者中男性和女性收入的差异。应该在全社会营造平等的就业环境,并采取有利措施逐步缩小非正规就业中的职业性别隔离程度。应根据目前我国非正规就业的行业和职业性别隔离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切实保障男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