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_为人民服务论文

毛泽东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_为人民服务论文

毛泽东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毛泽东思想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同时他又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本文试就毛泽东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已经产生并还将继续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诸多方面,写下作者的认识,作为对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和“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的深刻内涵的理解。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坚定信念

毛泽东思想产生、成熟于民主革命时期,它的许多内容是关于民主革命的,但毛泽东思想从它产生那时起,就把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毛泽东思想的创立者们都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当毛泽东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英勇斗士和伟大统帅时,他同时就是坚定的社会主义者。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毛泽东十分清醒和坚定,“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并趁热打铁,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个过渡现在看来是早了,快了,是有不少经验教训可以总结的,但毛泽东以及他的战友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热情却是不容怀疑的。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很少的代价,消灭了最后一个剥削阶级,顺利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无需讳言,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毛泽东是犯有错误的,特别是在指导思想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轨道以后,错误越来越严重,甚至酿成不可原谅的十年动乱。但这是在怎么建设和怎么巩固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发生的错误,而不是在要不要搞社会主义的问题上犯的错误。他的理论和实践,他的心血和精力都耗在“多快好省”搞社会主义建设上,耗在反对资本主义复辟,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上,但却得到了一个与主观愿望相矛盾的结果。这是毛泽东晚年的悲剧。我们应该客观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但我们也要看到,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执著的追求,他的实践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是为巩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而进行的探索。这一点,无论是他的人民还是他的敌人,都不会怀疑的。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马列主义者从分析批评毛泽东晚年错误中,从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中认识到,我们的主要教训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有两个前提:一是中国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有出路,决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才能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就是以这两点作为大前提来展开和实施的。现在国际上有些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妄加评论,说中国正在搞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这是胡说八道。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项基本内容。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了,因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富有成效了。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1页。)这是由毛泽东思想哺育起来的老一代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中,这种信念,必将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

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思想作风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的思想路线和作风,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毛泽东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上,对实事求是做了科学的精辟的解释,为实事求是作为我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中的一个总体性命题,最能反映其特点。这个命题表明,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是”,只能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实事”中“求”得。这个“实事”既具有与其他同类事物相同的共性,又有其特殊的个性。因此,反映这个事物规律的“是”的理论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同时,客观存在的“实事”是变化发展的,从变化发展的“实事”中求得的“是”(即规律)也是发展变化的。可见,这个命题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这个命题肯定了“是”即规律只有通过“求”即实践、调查研究才能得到,这就回答了认识的源泉、途径。认识从“实事”到“求是”的过程是一个从具体感性到抽象理性的过程,这不仅说明认识的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由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的过程,而且也说明认识的曲折过程——犯错误的可能性。可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还是共产党人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邓小平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典范。第一,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并对这条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科学的概括。毛泽东生前并未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概念,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才由邓小平明确提了出来,并作了科学概括,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这就为全党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这一伟大精神遗产作了奠基性的工作。第二,第一次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本质的新的科学概括。邓小平这一科学概括反映了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精辟、独到的见解,为全党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明了一条新的思路,树立了一个崭新的学风。第三,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两者是互相依赖互为前提的。他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揭示了解放思想的真实含义,阐明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在统一性。

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架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的基本框架。邓小平理论是照耀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前进的指路明灯。但它不是万应大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新的实践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对此,我们只能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即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说的,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下,在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深层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巩固和发展的动力机制,这是毛泽东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巨大贡献。

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列宁对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行了分析,创立了“一国胜利论”,并使社会主义制度从理论变成了现实。马列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开创新纪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社会主义能不能巩固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是什么,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斯大林未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后遗症。

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总结了我们国家自己的经验教训,较早地认识到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无矛盾理论的错误,以及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僵化问题。他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大关系也即十大矛盾,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问题;紧接着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讲话, 在更高的层次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这就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理论,奠定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深层的理论基础。

首先,毛泽东肯定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批评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不敢承认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毛泽东这里所批评的既是国内“许多人”,更是指国际上以斯大林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无矛盾论者”。第二,毛泽东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前者与后者之间,既有互相适应的一面,也存在着矛盾的一面。第三,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同于旧社会的特点。他说:“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74页。)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相适应是主要的,不适应是次要的,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第四,毛泽东认为,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不完善,因而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在上层建筑领域,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是适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的,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毛泽东在这里具体指明了哪些适应,哪些不适应,指明了解决矛盾的着眼点。第五,毛泽东强调指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要按照具体情况,持续地经常地解决,“解决这些矛盾以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又需要人们去解决。”(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74页。)“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75页。)

结合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完全有理由说,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层的理论基础。正因为有这个基础,我们的改革才有正确的方向,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坚定不移的决心,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在改革中巩固、发展。邓小平在1979年初就明确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1页。)“从二十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个提法比其它的一些提法妥当。”(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2页。)有人说,中国的改革没有理论指导,这是无知。我们的改革一开始就是在毛泽东所阐明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邓小平不仅以社会主义改革家的伟大气魄,领导和具体设计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而且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第一,邓小平着重研究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状况,提出了发展生产力是中心任务,这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点。第二,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结构,纠正了长期存在的离开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一大二公的观念。第三,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与具体制度的区别,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好的,不可动摇的,但具体制度、体制存在问题,影响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优越性的发挥,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在《正处》中曾提出“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的缺陷的存在”,也指具体制度。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又发展了毛泽东,把体制即具体制度作为改革的重要问题提了出来,这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深入研究的结果,为社会主义改革找准了方向,明确了目标。社会主义改革不仅有着眼点,而且有了着手处。第四,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手段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不仅指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还包括长期被视为“姓资”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在根本制度上是对立的,两种社会制度的基本矛盾性质也是不同的,但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很多是相通的,这是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思想理论基础。以上这些都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新贡献,是对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以及邓小平对于这个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走向。

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国方针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中国革命的根本方针,也是中国建设的根本方针。确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国际性的事业,需要各国无产阶级互相支持;但是,完成这个事业,首先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立足于本国,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本国的革命事业搞好。毛泽东一贯强调,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的力量的基点上,找出适合我国情况的前进道路。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尤其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否则,无论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取得胜利,胜利了也不可能巩固。当然,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不是也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我们需要争取外援,需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以及任何大国主义的思想行为都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尽管我国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我们对待世界上任何大国、强国和富国,都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决不可卑躬屈膝。建国以前和建国以后,在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没有动摇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决心,没有在任何外来的压力面前屈服,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作为毛泽东思想灵魂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内含着这样三个原则:一是国家和民族的主权第一,中国的主权只能掌握在中国人民手中,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只能由本国人民自己来决定,任何人都无权把他们的意见强加于我们。我们坚持独立自主,也尊重别国人民独立自主的权利。第二,革命和建设都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把我们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尽可能争取外援,但不能拿主权做交易,不能损害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第三,坚持自力更生,就必须艰苦奋斗、艰苦创业。

邓小平继承并发扬了毛泽东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强调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中国坚持在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别国和平共处,相互合作,但中国永远不会接受别人干涉内政。邓小平对艰苦奋斗是十分重视的,他在1989年针对宣传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最主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所以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0页。)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自力更生方针作为基本路线的一项内容写进了党的决议,这是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方针提出来的。我们可以把党的基本路线简明地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但展开来说,基本路线还有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建国方针和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目标这两个重要内容。这后两个内容是不能忽视的。邓小平批评了不重视进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教育。他说:“我们总结的另一个经验教训就是要把过去某些方面的失误认真地尽快地纠正过来。思想教育工作要加强。艰苦奋斗还是需要的,前一时期讲得少了,做得更少,自力更生为主也讲得少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49页。)中国的现代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外国人不会送过来,化钱也买不来,只能主要依靠自己干出来。中国是一个大国、穷国,没有长时间的艰苦奋斗,不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展开,我国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贯彻自力更生方针的具体要求会有变化,但“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这个精神是不能改变的。

十分注重发展农业,关心农民利益,关注农民问题

毛泽东历来重视农民问题,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关于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实质上是关于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土地革命的鲜明观点,他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民是革命主力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大思路,他关于领导农民、教育农民、关心农民、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把农民看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的思想,是他能够领导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巨篇杰作最现实最直接的原因。

在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对我国亿万农民仍保持了深厚的感情,他生前一直维护农民的利益,期望走出一条中国式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为使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他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他在这方面的大量论述,在今天看来有的已过时,有的需要完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关于发展我国农业的总思路是很有价值的,尤其是关于以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指导思想和以农、轻、重为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主张对我们发展国民经济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是毛泽东总结了前苏联的教训后提出来的。他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我们对于农业、轻工业是比较注重的。我们一直抓了农业,发展了农业,相对地保证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我们的民生日用商品比较丰富,物价和货币是稳定的。”(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68页。)毛泽东认为,在国民经济计划中,必须把农业放在重要地位,加重农业、轻工业的投资,从而加快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一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在这里,毛泽东已经确定了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发展经济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的主张。他说:“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60页。)为什么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此重要呢?毛泽东认为,首先,农业关系到五亿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吃肉吃油问题,以及其他日用的非商品性农产品问题。第二,农业也关系到城市和工矿业人口的吃饭问题。第三,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农村是轻工业的重要市场。第四,农村又是重工业的市场。第五,现在出口物资主要是农产品。第六,农业是积累的重要来源。一直到晚年,毛泽东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他十分关心农民利益,坚决反对伤农行为,把这一问题提到我们党能否团结亿万农民的高度,提到工农联盟的巩固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领导做了大量的工作,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可靠的基础。中国是个农业大国,12亿人口中有9亿是农民。 中国现代化过程仍然必须坚持农业为基础的指导思想。这是因为,实现现代化的主体,三分之二在农村乡镇,不仅劳动力主要来自农村,而且今后中国工业的市场主要是在农村。从区域发展来看,中西部地区是应该特别重视的,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的大中城市来说,中西部地区就是广大的“农村”。中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是农民,农民的状况如何,关系到社会安定,政局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人的积极性发挥的问题。因此,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农业,切实关心农民利益,政策稳定,长治久安。

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宗旨

提倡并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为人民服务,这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宗旨。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包含这样几个内容:一、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是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无产阶级的利益同人民的利益完全一致,是包含在人民利益之中的,无产阶级没有独立于或高出于人民利益之外的利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恩格斯语)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原则规定了“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泽东语)这是从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历史使命说的。二、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队伍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为人民利益工作的,要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要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三、为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因为真理总是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的,而错误则是根本违背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要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利益改正错的,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起来。四、甘做人民公仆。共产党领导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给了我们权力是要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凌驾于人民头上的官老爷。因此,要坚决反对那种对人民利益漠不关心,脱离人民的官僚主义作风,坚决反对利用人民给的权力对人民作威作福,欺压人民的封建恶霸作风,坚决反对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侵吞国家资财的巧取豪夺的腐败行为。提倡为人民而兢兢业业工作,当干部要清正廉洁,这是人民公仆的基本要求。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的具体路线、政策会有变化,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点也没有变。邓小平始终不渝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为人民服务而不谋私利”,积极倡导在全党全国人民和广大青少年中大力发扬“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他深刻地指出: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邓小平时刻把自己看成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要求党和政府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崇高道德追求,明确要求:“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旗帜,继承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在我们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能否建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新型道德,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直接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宗旨,在本质上同革命年代是一样的,但具体内容具体要求又带有时代的特征。首先,只有把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宗旨与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结合起来,才是坚持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确立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宗旨才有正确的前提和可靠的基础。第二,坚持为人民服务,应当明确肯定个人物质利益的合理性,保护人民群众的正当个人利益,鼓励人们“勤劳致富”、“多劳多得”,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第三,要引导人们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鼓励人们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广义地说,一个人在合法守纪的前提下,通过努力奋斗和竞争,获得了自己应得的利益,他同时也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因为他的劳动和奋斗,客观上对社会对他人是有利的,是一种“服务”,这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内涵。特殊地说,作为先进分子,这还不够,他还应该努力去帮助别人,去报效社会,使全体人民都得到发展,这是更高层次的为人民服务的内涵。第四,坚持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倡导克己奉公,乐于奉献,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坚决反对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和“一切向钱看”的歪风邪气。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当然应该有自己的个人利益,但不能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来获得一己私利,也不能通过违纪违法损害别人的利益来达到自私的目的。不仅如此,当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乐于牺牲自己的利益,必要时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保护合法竞争,保护奉公守法的个人奋斗,但还应提倡为了国家、集体、他人利益的献身精神、牺牲精神、谦让精神。

关于调查研究、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关于群众路线、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是毛泽东思想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一、领导的正确政策来自对实际情况的正确判断和了解,要了解实际情况,只有依靠调查研究。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的结果。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反对对实际情况不作调查研究就哇啦哇啦发议论的主观主义作风。三、领导机关是加工厂,它的原料来自群众的实践,领导机关要深入群众,深入实践,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然后才能经过加工提高,形成指导群众指导实践的方针政策,再到群众中去贯彻执行。这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群众路线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路线是一致的,群众——领导——群众与实践——认识——实践、个别——一般——个别,是统一的,其基础是群众的实践,领导与群众的统一,就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领导群众进行一切实际工作时,要取得正确的领导意见,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这就是说,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在群众的行动中考验这个意见是否正确,如此循环往复,使领导的认识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同党的群众路线就统一起来了。五、坚持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作调查研究,就是同群众一起去面对实际存在的矛盾,分析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办法。因此,矛盾分析法是把握实际最基本的方法。坚持群众路线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又必须分析矛盾,因此,群众路线——调查研究——矛盾分析,既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工作作风,又是其工作方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坚持群众路线、调查研究就更为重要。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说到:“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当然,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有相应的变化,但不管怎样,我们的事情是为群众办的,是要依靠群众才能办好的,任何时候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坚持调查研究,客观冷静深入地分析所面对的种种复杂的矛盾。因此,毛泽东所提出的并为我们党所长期坚持的群众路线和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继续和发展,从理论到实践,都会有许多新的内容和特点。但可以断定,上述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仍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带根本性的东西,仍然具有指导意义。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出许多创造性的理论和见解,继承和扩展了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带根本性的思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实现了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同时一定不要忘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根本”。

标签:;  ;  ;  ;  ;  ;  ;  ;  ;  ;  ;  ;  

毛泽东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_为人民服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