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景观院 四川省
摘要: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很多中小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日益加剧,尤其是城市内涝给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构建这一理论应运而生。
关键词:城市化;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要点
1.海绵城市的基本内容
1.1海绵城市的含义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的概念,主要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因此“海绵城市”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它的主要功能是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1.2 海绵城市构建的背景
某地作为我国浙江省的沿海城市,在夏秋季节常常遇到台风、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并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加上城市地面主要是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进行排水,长期如此,就使得某地这一城市路面容易出现逢雨必涝,旱涝急转。为了避免一到下雨天或者遇到台风天气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海绵城市在构建过程中景观的设计则更加注重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同时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样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地收集了雨水。
1.3海绵城市设计应用的意义
水资源的环境与生态问题是一个跨尺度、跨地域的系统性问题,也是相互关联的综合性问题。大部分水问题产生的本质是水资源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失调,因此解决水问题的出路不在于河道与水体本身,而在于水体之外的环境。在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中,对于土地的开发强度很高,对于路面全部进行硬化处理,使降水形成径流排放,或利用下水道收集后排放,降水基本上得不到有效利用,有时急降雨还会导致排放压力过大造成城市内涝。而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开发,目的是对降水进行收集、渗透、积存、平衡等,从而实现对径流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的有效控制。在传统的建设开发模式下,使降水自然循环的渠道被强行截断,而海绵城市的开发建设,则是通过特定的景观建设和工程方式,模拟降水的自然循环模式,以人工影响的方式实现水资源生态的自然循环。在景观设计中,遵循海绵城市的理念与规律,对收水、蓄水以及用水进行系统设计、
2.国内发展现状及案例
国内发展状况及案例:我国的海绵城市起步相对较晚,随着国内雨水问题的日益加重,雨水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才逐渐多起来:北京、大连、宁波、长沙、杭州、昆明等先后于2010年左右开始研究雨水收集、利用方案,涉及道路、绿地、湿地等多方面城市建设,内容涉猎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槽、雨水湿地、打孔立缘石、透水铺装等等。2012年北京大学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一词;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同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宣布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西咸新区、武汉、重庆、贵安新区、遂宁、南宁、常德、鹤壁、济南、萍乡、厦门、池州、嘉兴、镇江、白城、迁安16个城市,至此,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3.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般说来,城市景观设计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发挥植被、堤岸、湿地及水体等生态优势,保证城市水体处于完整状态,为城市处于可持续性发展状态提供良性缓冲空间,其设计原则阐述如下。
3.1 完整性
完整性原则,又称城市水环境完整性原则,指将城市建设及城市开发纳入城市水环境生态平衡系统中,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由于城市建设对城市水体的破坏,特别是禁止破坏城市生物的多样性,保证城市水环境处于可持续性发展状态。
3.2全面性
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利用的是海绵的力学特点和水分特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近年来,一部分城市雨水蓄水功能不足,建筑工程数量增多及防渗漏铺装面积加大造成城市绿地面积减少,湿地及低洼绿地等蓄滞渗雨水空间被压缩,一旦遭遇大规模降水,城市内涝问题严峻,城市中心地区将无法出行。海绵城市能发挥雨水二次回收利用、雨水存储、雨水渗透及雨水径流污染减弱等作用,因此,能够切实解决城市雨洪的问题。
4. 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要点
4.1 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道路作为城市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廊道,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主要对道路中的硬质景观(铺装样式及铺装材料)和绿化景观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总结。绿化设计:在道路隔离带或路测绿化带设计中,设置植草沟、植物缓冲带和下沉式绿地,并根据季节的变化种植不同的植物,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还使得雨季到来的时候,对雨水进行截留,当设施内雨水饱和时,可通过溢流口经过滤处理后排入雨水集水池中,干旱时可向周边绿地提供水资源。硬质铺装:指通过改变地面铺装材料自身的透水性或扩大材料之间相互衔接的缝隙面积,使雨水下渗到场地内部。即一方面增加透水混凝土和透水面砖的使用面积,促进水体渗入地下,另一方面,增加汀步、石材拼接间的绿化面积等,以至当有降水时,雨水可顺着材料自身的孔隙或之间的缝隙下渗留存;当没有降水时,材料自身的孔隙或之间的缝隙又可作为土壤通风换气的通道,减少城市干岛效应的发生。
4.2 自然景观的调节设计
每一座城市都是由不同的景观组成的,而所有的城市景观中,自然景观是最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因此注重自然景观的调节设计是最利于海绵城市构建的。城市自然景观主要是由自然绿地、河湖、湿地等组成的,它们作为海绵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可以有效调节局域性的雨洪管理,甚至还能对局部的气候进行调节。鉴于自然景观的重要性,有效扩建城市绿地、河湖,湿地等景观建设的面积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雨水比较集中的区域,更应该有意识地增加自然景观的建设项目,从而发挥自然景观所具有的调节作用。
4.3 湿地规划设计点
河湖水系、坑塘湿地等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栖息地恢复的重要场地,可以调节局域性的雨洪管理、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的保育,甚至是局部微气候调节等等。水景(湿地)景观设计要点即构建“水质净化(水景营造)-蓄滞水湿地(水景)-地下水回补”多级水景景观。由于景观设计者所处的设计阶段往往处在规划阶段的后期,因此这里不去研究宏观层面水生态安全格局及中观层面的“城镇海绵系统”,只研究微观层面的海绵体。设计要点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尽可能保护利用原有生态系统如河流、湿地、湖泊、坑塘,在其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景观设计;二是对遭到破坏的海绵体,采用生态方法进行景观的修复和恢复;三是在缺乏海绵体的场地内新建新的海绵体。雨水花园就是海绵城市建设中水景(湿地)景观设计最小的海绵体之一。即在浅洼区域种植花草、灌木,甚至树木等植物的工程性措施它可以减少径流量、净化雨水、美化环境。
4.4 广场景观设计要点
广场是城市中面积广阔的场地,是市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空间。纪念性广场由于其政治思想性更强一些,可以采用大面积透水瓷砖或者透水混凝土铺装,通过不同色彩和样式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图案,提高广场的美观性和艺术性;商业和游憩类的广场,基于其休息、娱乐、观赏等功能,结合运动、休闲设施和场地规划,合理设置下沉式广场、下沉式生物滞留带。
5. 结束语
海绵城市遵循自然法则,在改善城市生态规划和景观设计上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景观设计要求建立一个科学有效合理的绿色基础设施。人们基于现在,展望未来,加强对海绵城市理论知识的学习,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海绵城市的建设,我们的生活环境将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史琼. 城市建成区内既有河道生态改造设计与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
[2]张丽. 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废弃地环境友好型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3]林陌涵. 住区开敞空间水敏性设计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4.
[4]花家涛. 民族民间体育的空间生产[D].上海体育学院,2014
论文作者:张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7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湿地论文; 景观论文; 景观设计论文; 绿地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