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参与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初中JIP实验的指导思想_主体性论文

主体参与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初中JIP实验的指导思想_主体性论文

主体参与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学JIP实验的指导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指导思想论文,重要途径论文,主体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高初中学生整体学习质量行动研究(简称中学JIP )”是在我国教育改革实验深入发展的形势下所进行的一项教育改革实验。 中学JIP实验的宗旨是大面积、整体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质量。 它是在充分考虑当前我国初中教学班学生人数较多的现实条件,并且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初中学生的质量。中学JIP与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息息相通, 是针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开展的教育改革实验。

中学JIP属于整体改革实验。 虽然做为一种整体改革实验在设计方面难于规范,在控制与实施方面都比因子实验困难得多,但中学JIP 做为整体改革实验,总体来讲还是比较系统、规范的。

中学JIP自90年代初开始,经过第一轮3年在北京市和山西省、陕西省的16所学校的实验与第二轮3年在268所学校的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其实验效果显示了中学JIP的宗旨、行动策略及教育、 教学原则的合理性,特别是对我国教学理论及实践中长期存在的重大问题,如教学目标问题、教学模式问题与个别差异的对待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并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思考与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拟就中学JIP实验的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作简要的说明。

一 促进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整体提高初中生学习质量的核心

中学JIP 提出的实验假说是:“如果全方位地落实与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优化教育、教学因素,那么在现有大班教学的条件下,大面积提高初中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是可能的。”这一实验假说表明中学JIP充分考虑了初中学生学习质量的内外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学JIP不同于那些主要针对促进学生学习、 发展的外部条件的诸如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教材改革与教育方法改革的实验研究,而是首先重视发展学生主体性这一内部因素,同时注重优化教育、教学因素这一外部因素,而使其成为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整体改革实验。而中学JIP实验的重要特点就在于,它首先强调承认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并明确提出建构学生主体的实验目标。

传统的教育思想虽然承认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但却特别强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施教者,具有绝对权威,而学生则是教学的对象和接受教育的客体。另一方面,传统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传递经验,强调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的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都是由教师决定的,那么学生就是容器,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学生的需要、兴趣、自主选择、创造性,以及个体差异性都被忽视了,也就是说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抹杀了。现代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关于学习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学习过程的新观点,使我们更加了解人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如行为主义所描述的机械的训练与强化,而是学习者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虽然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书本知识、取得间接经验为目标,但学生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对书本知识被动的接受、贮存和回忆。学生要将前人积累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认知,达到理解、保持与应用,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也必定是做为认识主体对信息主动选择、积极加工,他们必须通过操作那些做为知识载体的文字、符号等物质对象与物质化对象,对它们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假设、转换、评价等一系列认知加工,才能使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观念关联起来,生成意义,并进一步构成自己更加分化的认知结构,变成自己的知识。而要把这些知识转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更加复杂的思维加工以及超越具体问题的因果关系的抽象等一系列的认知与非认知的活动。可见离开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学习是不可能实现的。与此同时,学生的品德形成,也不是靠简单的伦理说教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能奏效的。品德也是一个稳固的心理结构,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个人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成自身的道德需要,并在道德动机推动下,外化成个人的道德行为的过程,是知和行的统一。品德的提高与完善不仅需要学生不断主动地接受道德教育,形成稳定的道德价值观,强化自己的道德动机,实现道德行为,而且更需要学生能够从环境对自己行为的反馈信息中主动选择、提高与修正自己的认识,决定行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最终成为一个道德自律的人。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生主体意识与主体作用的发挥。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认为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从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方面来讲,学生是教的对象和接受教育的客体,从学生学习方面来讲,学生又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这种说法极易导致双主体,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我国清代教育家王夫之曾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夫学以学夫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又说:“推学者之见而广之,以引之乎远大之域者,教者之事也,引教者之意而思之,以反求于致此之由也,学者之事也。”王夫之的这一教学观点,与现代教育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教师的教只是为了帮助学生的学,教师所提供的教学内容不过是学生认识的对象,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教师的方法及策略都是为了激发、维持、改进与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得以顺利进行。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中学JIP只强调学生主体。

人是主体这一命题虽然是无可置疑的,但并非在任何条件下现实的人都可以做为主体而存在。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必须具有学习的需要及动机,即学生必须对学习活动本身及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有强烈的兴趣,缺乏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的学生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此外,学生还必须具有学习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即具有与客体(认识对象)相互作用并满足自己的认识需要所必须的知识、技能、策略与意志。也就是说,学生必须具备按照认知对象存在的方式认识、把握以致改变对象所需要的背景材料(旧知识),还必须具有使新知识相互关联的认知能力及认知策略。此外,主体能力还包括情感与意志,它们做为主体能力的能量因素控制与调节着主体与客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过程,并导致主体活动目标的实现。这就是说,主体能力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因素的发展,也包括非认知因素的发展。缺乏相应的主体能力的学生,就不具备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可能性,就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正是由于只有具备主体的本质属性才可称为主体,所以中学JIP 的实验目标明确地提出建构学生主体的观点。建构学生主体就是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初中学生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与积极创造性的培养,促进初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以整体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质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品德,发展智力、体力,提高审美能力及心理素质,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

二 主体参与是发展初中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原则与途径

建构学生主体,特别是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必须建立主体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也就是说,学生必须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主体操作外部对象的活动,学生也只能是潜在的主体,而不能成为现实的主体。

中学JIP的重要特点就是提出了“主体参与、分层指导、 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16字教育、教学原则。主体参与的原则要求改变教育、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单纯的师生授受模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及程度。分层指导的原则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中学JIP 的宗旨是大面积整体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质量,但大教学班中存在个体差异是客观现象,由于学生在遗传、环境、教育方面的条件不同,每个人已形成的素质也不尽相同。学生不是一个模子里浇铸出来的标准件,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特别在大教学班里,学生无论在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上,还是在认知结构、思想品格与行为习惯上都存在差异。教育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要使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在大教学班的条件下,就我国目前的教学条件,实行个别化教学还不现实,因而面对个别差异,比较可行的原则就是分层指导。分层指导,除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适合的参与学习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予以指导外,在实践中,还可能将学生分成包含不同水平学生的小组,充分利用小组学习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改进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与态度,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及时反馈与激励评价原则,既是整体提高学习质量的教学原则,又是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及自觉、自律的品格的教育原则。

在上述16字教学原则中,主体参与的原则是最具有特点及生命力的。中学JIP实验已取得的成果证实, 主体参与是建构学生主体的基本途径,也是成功的教育策略。

主体参与不是“学生中心”,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从教学活动方面来讲,它要求在所有的课程中,学生的活动达到一定的质和量,在课堂教学中要规定一个师生活动量的合适比率,给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的时间,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给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给学生表达意见的机会,特别是给学生质疑与提问的机会。它要求在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实现全体学生的参与。它还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民主的教学气氛,不给学生施加认知方面的压力,允许学生犯错误及改正错误,注重指导学生会学与学会。从教育管理活动来讲,要求变教师控制学生的权威式管理方式为全体学生参与的全员管理、民主管理方式。对于班上的重大问题及活动安排都要通过民主程序做出决策,班长及其他的班干部由学生轮流担任,每个同学都有做班干部的机会。所有的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基本上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主体参与是一种原则,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在两轮实验中,各实验校都创造性地提出并完善了各自的主体参与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主体参与型的教育管理模式。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它在建构学生主体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上。由于每个学生都要参与预习、提问、听讲、讨论、质疑、作业、总结、评价等全部教学环节,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内在需要更加增强,学习就成为有目的的、自觉的行动。同时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人讲到底的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成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形式,这就导致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课堂气氛不再沉闷,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知动机。再者,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提供了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的可能性。这样,就可能改变过去被动接受学习时对知识的不甚了了、囫囵吞枣的现象,在对新知识的理解方面,无论在准确性上还是深刻性上都有所提高。同时,学生由于获得了较多的思考与操作的机会,就可能培养和提高自己提取信息、进行分析、做出结论、进行评价的信息加工能力,从而发展其主体能力。而主体能力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习方法与策略的改进、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的养成上,同时也显示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这是主体本质力量的展现。

主体参与型教育管理模式追求的不仅仅是管理自身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追求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一个人只有在他肩负责任时,他的责任心、自觉、自律、自制的品质才能发展;只有在办事的过程中,才能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主体参与型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最明显的作用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责任感大大提高,自律、自制的品质也得到发展。此外,学生在轮流担任班干部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个展示才能、实现价值的舞台,不仅锻炼了工作能力,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自尊心、自信心,从而发展了主体意识。

三 分段实施的重点符合初中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逻辑

由于中学JIP实验周期长、范围大,而且是在常态下实验, 所以按学年分段,每一阶段都围绕一个重点展开。第一阶段的重点是中小学的衔接。各项工作都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采取降低入门难度、放缓坡度的策略,逐步提高要求,促使学生发展。而促使学生发展的关键是逐步减少学生的依赖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在教学上促进学生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使之逐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提高他们对中学学习的适应水平。第二阶段的重点是控制分化、全面提高。这一阶段的关键是明了造成分化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及成绩,以促使每个学生乐学、会学。建构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强化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自主性,控制学习成绩与思想行为表现的分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阶段的重点是合格毕业。这一阶段特别重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成就动机及形成较清晰的自我概念,使每个学生都能以良好素质、积极心态做好升学及走向社会的准备。从中学JIP两轮实验来看,所确定的分段实施的重点是合理的,它不仅符合初中阶段各年级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而且也完全合乎主体性发展按自觉性——自主性——自为性的顺序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如何建构学生主体提供了思路。

从中学JIP实验的效果来看,经过科学评估, 表明学生在身体素质、精神面貌、知识掌握水平、学习态度、方法、能力及心理素质方面都有所提高。特别是学业成绩方面,多数学科成绩的平均分与标准差都优于对比班,经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均达到显著水平,实现了大面积提高初中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目标。

标签:;  ;  ;  ;  

主体参与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初中JIP实验的指导思想_主体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