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勉县温泉镇中心小学 724299
摘 要: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让学生爱上阅读并成为伴随终生的良好习惯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呢?对此笔者做了分析。
一、首先要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对阅读有兴趣,会为孩子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动力,为孩子阅读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加强教师范读,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学生常常对老师的动作、表情、说话的语气等方面进行模仿。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情不自禁地融入到文章之中,用琅琅的读书声去表达对人物的理解、对文章感情的把握,兴趣盎然地去阅读、去感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地选择录音、配乐、图像等方法作为辅助手段进行范读,以激发孩子阅读的欲望。
2.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激发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你要学会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就要在讲课时把某些东西刻意地留下来不讲,设置出悬念。“留下来不讲”就是把精彩的内容浓缩成小问题呈现给学生;“设置悬念”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互相交流感悟,从而感受到参与的快乐、成功的体验,获得情感上的升华,进而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3.尊重学生的个人阅读体验,提升阅读兴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存在明显的差异,不能也无法束缚他们的思维,要允许他们对故事人物有不同的见解。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就是为了鼓励学生阅读,是对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提升。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1.边读边做记号。
要培养学生“点、画、圈、勾、注”等方面的阅读训练,让学生通过“点、画、圈、勾、注”标出疑难,勾画出重点词句、语段,以便做到交流时有话可说。
2.做好摘录。
阅读时可摘抄优美的词、句、段于笔记本上,经常翻阅,从中学到作者遣词造句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3.养成查阅工具书的好习惯。
文章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往往可以体现文章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因此,对一些关键的字词一定要让学生亲自查阅资料,深层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工具书理解字词的能力,更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三、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引导学生会思考、善于思考。
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读者,就要让他们边阅读边思考。可以在课前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边读边思考,这样读完文章就能筛选出答案,把握住文章的重点。
2.可展开讨论。
阅读之后的讨论,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阅读和讨论也是实行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
3.精读与浏览相结合。
对于较长的文章,我们要有选择地去阅读,不必逐字逐句去推敲、去斟酌,只需要快速浏览、把握整体;读到精彩处,则放慢速度,精研细读,认真领会。
4.注重阅读积累。
知识在于积累,在平时的读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遇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时及时地把它们摘抄、剪贴下来。这样久而久之,每个学生就有了一本好词好句集、名言集、故事集、诗歌集……
5.学会写读书笔记。
阅读只单纯地去读是不够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我在指导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增强读书的效果。
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所谓阅读能力就是阅读活动中阅读者完成信息筛选、感悟判断而形成的心理技能。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我认为:
1.动口动手,在“画”中感悟理解。
由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绘画,边读边画,不仅可以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培养抽象概括能力,使文中描写的事物变成生动的画面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读书、品味词句的好习惯。
2.入情入境地表演,在“演”中深刻体会感情。
文章中有一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用文字和语言无法生动地阐释,这时,就可以辅助动作,练习演一演、读一读,把学生带入角色的意境中,从中受到语言上的感染、思想上的教育、情感上的陶冶。
3.转换词语,在“换”中品读感悟。
文章中的一些词语用得非常准确,独具匠心,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试用别的词语来替换,加以对比,从而体味原文特有的情味,体会作者用词的恰当。
4.抓住关键词句,在“删”中辨析理解。
课文中还有一些好词佳句来表情达意,非常贴切传神,这时就可以选准重点理解的佳句,根据句子把其中的重要词语或修饰成分去掉,然后进行比较,对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原词或原句独特的风味。
5.根据课文设计练习,在“填”中准确理解。
对于文中一些用词特别准确的地方,可以将其隐去,让学生填空,从而体会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准确的用词能力。
6.变换句式,在“变”中比较理解。
原文中的一些反问句、设问句、双重否定句等所表达的语气和感情更强烈一些,要引导学生将这样的句子加以变换,通过在比较中鉴别理解,明白两种句式中语言表达的力度或特点。
总之,阅读伴随着人的一生,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教师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具备了阅读的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论文作者:熊健康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月总第2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5
标签: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兴趣论文; 文章论文; 词句论文; 习惯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1月总第2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