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观察与分析论文_金屏,董小超,魏旭锋,赵碧君

4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观察与分析论文_金屏,董小超,魏旭锋,赵碧君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 陕西西安 720032

摘要:目的 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E)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4年06月本组收治的48例IE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48例中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33例,心内畸形及心脏手术后合并感染性心瓣膜炎15例,感染的心脏瓣膜分别为主动脉瓣9例,二尖瓣8例,联合瓣膜合并赘生物15例次,先天性心脏患者12例,人工材料植入术后感染3例;心内未见明显感染部位1例,其中术中发现合并瓣膜穿孔4 例。结果 43例患者均给予药物规范治疗,其中治疗过程中2例死亡,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患者为感染性心内炎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6个月因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二尖瓣瓣周漏)死亡;3例患者因经济原因出院继续药物治疗;其中手术治疗43例,清除感染病灶及赘生物,并同期处理瓣膜病变置换人工瓣膜和(或)修复心内畸形。术后继续应用抗生素6-8w。手术率43/48=87.5%,手术死亡率2/40=4.65%;手术成功率 40/43=93.02%;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清除赘生物及修复穿孔。患者术后1周体温及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40例患者愈后良好,死亡病例3例;术后死亡3例:1患者为73老年患者,患者既往因植入人工起搏器导致感染性心内炎,患者术后出现脏器功能衰竭。1例患者术后出现二尖瓣瓣周漏二次手术术后12小患者出现心脏功能衰竭导致患者死亡。1例患者为感染性心内炎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6个月;因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二尖瓣瓣周漏)死亡。结论 原发性心脏病患者及心脏手术后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现瓣膜赘生物形成或瓣膜穿孔造成血流动力学变化,应视病情尽早手术或抗感染治疗后手术,术后根据血液细菌培养或/和瓣膜赘生物培养情况应用抗生素和全身支持疗法,预防人工瓣膜及补片再度感染。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细菌;外科手术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临床常见和难治的心脏病。近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病率呈升高趋势。外科治疗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我们对4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施行了外科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48例,患者男性33例人,女性15例人,年龄9-73(50±17)岁。术前均有畏寒、发热史,并有不同程度贫血和血沉加快。原有基础疾病:各类先天性心脏病12例,心脏瓣膜病32例,心脏手术史43例。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8例,Ⅲ级30例,Ⅳ级5例。48例患者均行血细菌培养,其中阳性1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2例;甲型溶血性球菌3例;缓症链球菌1例;多动物链球菌1例;格氏连球菌2例;血链球菌2例;鹑鸡肠球菌1例),人血培养结果阳性14/48=25%。43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二尖瓣置换术8例,主动脉瓣置换术9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1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主动脉瓣置换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5,室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赘生物清除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心室解除1例,瓦氏窦瘤破裂修补清除赘生物1例,动脉导管结扎赘生物清除1例。术前超声检查发现心内膜赘生物46例,二尖瓣赘生物8例,主动脉瓣膜赘生物9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同时伴有赘生物15例;先天性心脏病12例;动脉导管结扎赘生物清除1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手术方法均在全身麻醉、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经胸骨正中切口,常规升主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采用冷晶体心脏停搏液顺行灌注,先清除赘生物、切除病变瓣膜,用0.5%碘伏反复擦洗创面,用生理盐水和抗生素反复冲洗心腔和感染部位后,再置入适当大小人工机械瓣,采用带片间断褥式缝合人工瓣,12例先天性心脏病者同期行矫治术,修补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主动脉瓣瓣膜置换,心包内结扎动脉导管。

2 结果

2.1 早期结果;死亡病例4例;术前死亡1例 患者长期因消耗性疾病出现多脏器衰竭;术后早期死亡3例:1例患者为73老年患者,患者既往因植入人工起搏器导致感染性心内炎,患者术后出现脏器功能衰竭。1例患者术后患者出现二尖瓣瓣周漏二次手术术后12小患者出现心脏功能衰竭导致患者死亡。1例患者为感染性心内炎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6个月患者因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二尖瓣瓣周漏)死亡。术后早期死亡3例,手术死亡率(4%)。死于低心排综合征、多脏器功能不全,其他患者均痊愈出院。

2.2 随访结果 对出院患者通过门诊和电话随访12个月,出院患者死亡2例,死亡率为4%,1例患者术后1年死于脑梗死,1例患者为感染性心内炎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6个月因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二尖瓣瓣周漏)死亡。生存患者中12例患者心脏功能恢复正常;心脏功能1级6例;心功能Ⅱ级18例、Ⅲ级4例。

3 讨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病,单纯内科治疗死亡率高,在抗感染治疗同时,积极外科干预可使死亡率下降到8.3%一14%[1]。血培养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异性指标,对能否成功治疗IE至关重要。血培养及心脏超声检查阳性表现,诊断IE并不困难,IE并发瓣膜损害致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早期正确足量的使用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环节;手术是唯一的有效治疗方法,可明显的改善其预后,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手术治疗已成为IE治疗的重要手段,可清除药物难以治愈的病原体感染病灶,还能为抗生素的选择提供直接依据;可切除受到感染且严重受损的心瓣膜,有效恢复心瓣膜的机械功能,重建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可消除栓塞的来源,减少和防止严重合并症的发生,还可显著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术后正规联合使用敏感抗生素4-6周。术后早期常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同时根据化验检查结果补充血浆、白蛋白、人工胶体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维持水电和酸碱平衡[2]。

手术时机的选择,根据文献报道及作者的经验,以下患者需积极考虑手术治疗:①经内科治疗不能控制感染者。② 巨大的赘生物(>10 mm),或者已经合并其他器官栓塞者。发生全身性栓塞的危险性很高。③左侧瓣膜(主动脉瓣、二尖瓣)金黄色葡萄球菌性IE,此种感染极难控制且死亡率高。④血培养阴性的心内膜炎伴随原因不明持续发热超过1O天,尤其PVE患者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期间仍有发热。⑤抗生素治疗有效但又复发的NVE。⑥ 其他情况如革兰阴性细菌感染、非链球菌性PVE、早期的PVE、新出现的人工瓣膜瓣周漏等[3-5]。

参考文献:

[1] 韩劲松,安君.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3O例.中华胸心外科杂志,2006,13(2):138.

[2] LiShyG。GutschikE,DumckD.MolecularMethodsfor diagnosis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Infect Dis CIin North Am,2002,16:393-412.

[3] 韩继彪,邹良建,陈和忠。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5,12:285—286.

[4] 杨艳敏.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规范化治疗。文章W034061.2010-2-27

[5] 韩林,张保仁,朱家麟等,右心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J]中华血管病杂志,20(洲);28(6):452-454.

论文作者:金屏,董小超,魏旭锋,赵碧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

标签:;  ;  ;  ;  ;  ;  ;  ;  

4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观察与分析论文_金屏,董小超,魏旭锋,赵碧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