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同时认真研究教学对象,洞悉当前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分清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既要抓住一般、照顾多数,又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要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可以解释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政治理论,而且是一种可以解释和解决个人难题的人生理论,从而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亲近感和信任感。
关键词:教学整改 高职院校 教学
一、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
很多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针对他们厌学的类型可归纳为以下几类:第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无用。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所学专业无关,与就业不直接挂钩,用处不大。第二,少部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社会上很多负面因素,如就业压力、个别党员腐败现象的负面影响、多元化思潮等,这些因素对学生的思想波动很大,一些学生由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一种轻视和莫名其妙的抵触情绪。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就是一种“教化”,是空洞的说教,很多学生上这些课就是为了混学分,不少学生上课讲话、睡大觉,玩手机现象尤为突出,教室第一排空座率很高。第三,一部分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传统过程难以满足学生追求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需要。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多地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而忽略了它对个人的价值,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
2.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内容上不能把握主次和轻重。本学期我所教授的课程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该课程所用教材是全国通用教材,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专科生,内容详实,理论体系复杂。对于专科同学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我在上课过程中并没有彻底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哪些内容应着重讲,哪些内容应点到为止,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在上课过程中不分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深怕讲的东西少了,这种传授的方式弄得教育者身心疲惫,疲于奔命,结果学生还不愿意听。
3.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不足之处
在讲授过程中教学方法简单化、绝对化。在上课过程中容易出现枯燥乏味,理论和现实脱节,缺乏生动性、创新性, 影响着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效果,加重了学生对这些课的逆反心理。
二、产生的原因
1.学生基础薄弱,自律性较差。我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学习基础薄弱,成绩较差,高考录取分数线就可以看出来。这些学生有部分在高中时就不爱学习,不爱看书,上课玩手机现象比较突出,而在手机使用中也基本以游戏为主,很少关注新闻社会。同时自律性很差,在老师提醒的情况下对手机的隔绝不超过5分钟。而我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以老师为本位的思想,只想着将自己的东西给他们,而忽略了他们究竟在想什么,他们想要什么。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东西更为复杂,加上没有进入社会,没有阅历的沉淀,使他们对毛概课的理解更肤浅,很多人认为它无用、枯燥。加上高中以来对学习没有兴趣,听讲效果有待改进。
2.教学内容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自身理论知识不够扎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作为一个中青年教师,以前所学专业为经济法方向,前期工作中以法律课程为主,成为思政课老师以后一直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方向代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入学习上还做得不够,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深入性研究和学习,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这在授课过程中感到一定的吃力。
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不能很好的把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这就使很多学生对这门课主观缺失新鲜感。同时在上课过程中自身也存在满堂灌输理论知识给学生,而忽略课程与学生自身发展之间的关联,老师越讲得多,学生越听得没劲,老师和学生之间也不能形成良性互动。因此,整个课堂就形成了死气沉沉、呆板无趣的课堂气氛。
3.没有很好地与时俱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身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仍停留在过去老一套上。只是PPT加上板书,没有很好的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让手段多元化,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和授课效果。
三、改进措施
1.与学生“约法三章”。第一,上课前三排坐满,如果坐不满,从最后一排往前坐。从开始的不习惯到后来的自觉落座,效果较好。第二,第一次上课就约定手机问题,学生上课时不玩手机,出现情况手机暂时保管于老师那里,并且与学生达成 “课堂协议”。在契约精神下大部分学生对自身有约束力,即使自制力差的同学出现玩手机的情况后也会交给老师保管,同时有警示作用。第三,奖惩并罚。考勤、作业、主动回答问题都设有奖惩机制(平时分的加减),使得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越来越多,课堂也更为活跃。
2.针对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对教材内容仔细分析,有所取舍。每一节中重点讲一个问题,将这个问题讲透,同时结合学生自身专业和实践,让教授内容与学生自身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容易产生共鸣感,所学为所用。毛概课很多人认为它是一个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实正好相反,我认为它的实践性很强,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就业等息息相关,所以要想办法让它落地。在课堂上多举例,特别是社会上刚刚发生的新闻进课堂,这样学生既有了兴趣也利于理解。
教学语言的改革。以往上课我们用的教学语言偏理论化,术语化,这也是学生不喜欢这门课的原因之一。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生活化的语言去解读书本的内容,比如“嘻哈说现代化”,贴近学生,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也有教学效果。
3.让课堂从课上走到课下。在“互联网+”时代,加强网络的作用,让课堂从课上走到课下,从教室到寝室。在我院组织的云课堂活动中,认真学习云课堂的使用方法,构建自身网络平台,让学生在课下也能学习,同时上传视频资料,拓展学生视野。同时利用微信、QQ等手段,让学生关注更有意义的人、事(比如南航徐川),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走好自己的大学路。
参考文献
[1]周亚萍《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 2008,10.P56-58
[2]郭秀芹《关于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思考》[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0,9.P62-64
[3]侯建明,邢瑞煜《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及考试考核方法改革新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7.P76-78
[4]赵豫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优化探析》[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6.P151-154
论文作者:马凌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学生论文; 政治理论论文; 思想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高校论文; 课堂论文; 很好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