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_情报学论文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_情报学论文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图书馆学论文,现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分析了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现状、规模、专业结构和特征,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市场经济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影响,最后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

1 发展阶段与规模

我国正规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1920年,美国图书馆学家韦隶华女士(M.E.Wood.1862~1931年)创办了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Boone Library School at Wuchang, 今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前身), 开始了中国最早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 7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已发展成一个规模较大、层次齐全、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在整个教育事业和学科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受到教育界、学术界和主管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以1978年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此之前,我国仅有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设有图书馆学专业。每校平均每年招收文科学生30~40人,不仅办学规模小、层次单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带有浓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经验色彩,主要以图书馆事业和文献分类编目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以传统方法和手工处理文献为主,基本不涉及计算机和其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当时,全国仅有两种正式出版的图书馆学专业教材,即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合编的《图书馆学基础》与《目录学概论》。

1978年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办学规模迅速扩大,许多院校相继建立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类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50多个,分布在综合性大学及理工农医各类院校。17年来,共计培养本科生近3万人,专科生近5万人(主要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各校函授教育培养)。同时开始了正规的研究生教育。1978年前,只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招收过图书馆学和目录学两个方向的4名研究生。1978 年恢复招生后,研究生培养逐步规范化,成为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一个稳定学位,每年招生数量不断增加,并相继建立了硕士授权点和博士授权点。17年来,共计培养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为各专业部门输送了高层次的人才。

与1978年前比较,我国图书馆学的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了。在传统的图书馆学中引入了情报概念,把图书馆看作情报中心,而把计算机作为信息加工处理的工具,从而引起了传统图书馆学的深刻变革,单一图书馆学的教育模式正向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相互交叉融合的新模式发展过渡。

2 教育层次及其特点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在80年代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这不仅体现在办学规模上,而且还表现在办学层次上。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已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各具特色、层次完整的教育体系。现分别讨论不同层次的特点。

2.1 本科生教育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核心是本科生培养。这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这些国家教育事业发达,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已经形成较大规模,其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核心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学生一般都具有某一其他专业的学士学位,进校后主要学习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课程。这种方式非常适合图书情报工作涉及面广、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某一学科专业背景知识的特点。我国研究生教育在70年代末才开始恢复,招生规模小,还不能适应大批量培养人才的要求。我国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主要通过本科层次进行培养,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也是如此。这就形成了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特色:采取特殊的方式,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授予学生某一专业的背景知识。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本科层次公布在不同的专业院校,学制一般为4~5年。王昌亚和丰成君同志曾对全国20多所高校情报学本科教学方案进行了比较研究[1], 他们把我国情报学教育的本科层次分为综合性情报教育、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理工农医类情报学教育及管理类情报学教育4种类型。以王昌亚和丰成君同志所比较的对象为基础, 兼顾原有图书馆学专业课程结构的变化和近10年来新办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可以将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本科层次划分为三种类型。

·综合性图书情报教育类。这类专业基本上是在原有图书馆学专业基础上加进情报学课程和计算机应用课程发展起来的。如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学专业以及80年代在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新建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早先的图书馆学专业仅招收文科学生,后来文理兼收,除了图书馆学、情报学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外,文科背景的学生补充一些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理科背景的学生则补充部分科技知识,有时也相互兼容。

·普通科技情报教育类。这类专业是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般按综合性大学理科要求招生,如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的科技情报专业。教学内容主要由基础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等)、计算机应用课程和情报业务知识三大部分构成。计算机课程开设较多,要求学生不仅能承担情报检索、程序设计、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工作,而且能承担文献情报的分析、加工和管理方面的工作。

·工程及农医技术情报教育类。这类专业是8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属科技情报专业的一种。主要设在工程、农业及医学院校。课程除了情报业务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外,其主体是上述院校各自领域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学生毕业后分配到相应的行业工作。

上述划分基本能覆盖我国现行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不同类型,虽然不同类型专业在不同部分的课程分量或名称上有差别,但其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除高等学校必须修习的公共必修课外,课程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图书情报业务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和相关专业背景知识。前一部分是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专业课,后两部分是专业基础课。专业背景知识课程是根据各校自身的专业特点开设的,工程及农医情报类专业的这部分课程差别较大。

2.2 研究生教育 1978年,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恢复招生,以后逐步走向正规化和规模化,成为培养图书情报事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形式。目前全国已有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硕士授权点16个,博士授权点4个,17 年来为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事业培养了大批骨干,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师资。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可分为研究生班、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博士学位研究生三个层次。无论是哪一个层次,都要经过严格的入学考试,硕士生和博士生还必须通过论文答辩。研究生质量总体较高,下面分别作一介绍:

·研究生班:学制一般为2年,修习外语、哲学及4~6 门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硕士学位课程,考试合格即可获得研究生毕业文凭。研究生班学生不分配指导教师、不撰写学位论文。毕业后,学生可在实际工作中选题完成硕士论文,然后回校答辩,申请硕士学位。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都曾招收过研究生班。

·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制一般为2.5~3年。学生除学习外语、哲学和4~6门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外,还要在导师指导下从事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通过科研活动、社会实践和调研,撰写硕士论文并通过答辩,课程考试与论文均合格后,由校系两级学位委员会审定发给研究生毕业文凭和硕士学位证书。

·博士学位研究生: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博士生教育刚刚起步,1991年才开始招生,现有在校博士研究生20人左右。博士生学制一般为3年,有专门的导师和指导小组指导,修习两门外语、 哲学及两门专业学位课程,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完成博士论文,通过严格的考核和答辩,由校系两级学位委员会审定发给毕业文凭和博士学位证书。博士学位研究生是中国最高的教育层次,博士生指导老师要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严格审批,数量少,故博士生招生规模较小。

由于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小,招生数量少,80年代初期到中期,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研究生大都分配在高校任教,到实际工作部门的不多。近年,不少研究生走向公司、企业从事信息或其他工作。

2.3 专科生教育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在专科层次, 既有全日制在校教育,也有业余函授教育,学制一般为2~3年。除外语、数学(或汉语)等少数基础课外,主要学习图书情报业务知识,全日制在校专科生还学习计算机应用及操作方面的课程。专科函授始于60年代初期,由于当时图书馆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极少,函授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图书情报部门的在职干部。函授学员由学校发给辅导材料,以自学为主,函授站在当地聘请教师定期辅导。每门课程由学校派主讲教师安排4~5天面授,讲授重点、难点内容并解答问题。函授教育一直坚持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教学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80年代后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曾开办7期图书馆学专业教育, 培养了近3万人, 大大缓解了我国图书情报事业迅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教学任务主要由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承担,编写了专门的教材、指导书和学习参考资料。电大图书馆学专业除开设外语、哲学和古汉语外,还开设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课程12门。通过培养训练,不少学员已成为图书情报部门的业务骨干。

3 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近1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已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图书情报事业的教育体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需要认真分析和解决。

3.1 关于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问题 如前所述,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核心是本科教育,学生来自普通中学,他们在学习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课程前,需学习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而无论哪一类培养模式,专业背景知识的设置都存在较大问题。综合性图书情报类和普通科技情报类太泛太弱;工程及农医类通常根据各自院校的专业重点,选择一组比较普通的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程涉及面广,有时要求学生具有相关课程的基础才能理解。因此,如何选择这些课程,并编写出适合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学生的教材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鉴于此,有人提出采用双学位制或主辅修制[2], 或者从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招收学生培养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人才。北京大学试行过将新生放到其他专业学习2年至3年,再到本专业学习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课。武汉大学试行过指定专业课程组的方式,但由于体制、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并未坚持或推广。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界长期争论的有关专业基础课的设置问题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研究生层次(硕士、博士)的最大问题是师徒式培养模式,指导教师按照自己的专业方向设置课程,有的导师自己就包揽了3~4门学位课程,不仅课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值得推敲,而且每门课程所含的信息量也存在问题。导师可以为研究生开课,甚至开设核心课程,但绝不应是全部。导师的任务应当是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训练,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

3.2 课程的适用性和应用性问题

图书馆学情报学本身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当熟悉图书情报实际工作流程,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在本科以下层次上,更应该强调这一特点和要求。17年来,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开设了许多新课程,编写了许多新教材,充实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课程信息量。不少教材和课程移植了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对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建设和教学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课程和教材忽视应用性和实践性,理论化倾向突出,课程体系中史、论方面的课程分量较大,占去了不少学时,加之实习条件所限,许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只得停留在课堂讲授这一环节上,没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毕业后还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适应实际工作要求。

3.2 关于专业名称变动的影响问题 1992年10 月召开的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决定将“科技情报”改为“科技信息”,并决定今后不再使用“情报”一词。这对我国图书情报界产生了极大影响,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影响更为强烈。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毕业生分配中计划分配的比例越来越小,市场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使学生入学时选择专业和毕业时选择工作单位的自主权增大。而且,图书情报部门的经费紧张和待遇偏低,也使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失去了面向城市分配的吸引力。面对这一形势,为了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面,给学生带来更多更好的择业机会,许多院校将图书情报系易名为信息管理系、信息产业系等等,专业和课程也作了相应调整,减少了与图书情报工作相关的内容。这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是加强、促进还是削弱,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科学和教育史上不乏学科名称、专业名称和机构名称为适应社会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及其需求变化作相应变动的例子,但采用什么样的名称是值得斟酌的。笔者认为,下述原则可以考虑:①要与过去的传统衔接,保持学科和专业的特色;②有明确的目标并使社会能够认识和接受;③与国际同行和相应的国际组织机构保持一致,以便交流;④不与现存的相近专业名称发生混淆。这样,我们的学科或专业才具有发展的生命力,才能体现自身的传统和特色,人才才能有明确而广阔的去向。

4 趋势展望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总的来看是健康发展的。从现状分析,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呈现出下列趋势。

4.1 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现代化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学单位都非常重视计算机的应用,也十分重视微型机应用实验室的建设,有条件的院系还建立了规模较大的实验中心,集计算机应用、文献保护、声像缩微于一体,为学生实践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课程结构除保留着部分传统的内容外,一般都能跟上学科和实际工作的发展,并不断注入新的教学内容。从文献的分编到知识信息的组织,从书目数据库到事实数据库,从脱机检索到联机检索,从一般情报检索系统到智能情报检索系统,都能及时反映在教学内容中。从分析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和其他一些大学的教学方案中,更能看出这种现代化的趋势。此外,许多院校还陆续开设了图书馆管理、图书情报服务评价、文献计量学、情报经济学和图书馆经济学这样一些新课程。

教学内容现代化的另一个体现是强调计算机应用和操作。无论哪一种类型、哪一个层次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对计算机的应用和操作都有基本要求。以文科生源为主的综合性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开设了“图书情报自动化基础”系列课程,并编出了供全国同类专业使用的教材。工程及农医技术情报类专业所开设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课程,分量也在不断增大,有的院校甚至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课程代替了那些难以确定的专业背景课。

一些程序化课程如中西文编目、文献管理则开始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的题库使得许多课程的考试不断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预计计算机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也将会越来越广。

4.2 面向经济和企业培养人才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过去一直面向各级各类图书馆和科技情报部门培养人才,专业课程主要是以文献为载体的学术信息的管理与传递。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中国的信息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从过去对文化信息、科技信息的需求转变为以经济信息为中心的综合性信息需求。企业开始重视信息工作,并且对信息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图书情报部门则因80年代输送了大量人才而趋于饱和。许多院校敏锐地看到了人才需求市场的变化,及时对教学方案作了部分调整,增加了有关经济信息、企业信息活动方面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国家教委在对专业设置宏观控制的前提下,允许各院校为适应社会需求调整或增设专业方向,这就给面向社会办学增加了一定的灵活性。许多院校都在原专业结构基础上,设立新的专业方向,而且可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时作出调整,增强学生在社会择业中的适应面和适应能力。

由于我国招生分配中的市场因素增加,国家对各校专业方向的控制减弱,各省市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因此,可以预料,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教育模式将更趋多样化,不仅各类型的专业特色更加明显,而且不同的地区也将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收稿日期:1995-09-20

标签:;  ;  ;  ;  ;  ;  ;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_情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