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儒商”_货殖列传论文

“商人”、“儒商”_货殖列传论文

“商”、“商人”、“商家”、“儒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儒商论文,商人论文,商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318(2008)01-0050-04

古代有士、农、工、商四个行业。商是一个行业。这个行业主要从事运输和买卖。为什么叫商业?商人,商家,儒商,这些概念都有什么差异?本文对此做一些简单探讨,以求方家指正。

一、商

为什么叫“商”业?一般认为这跟“商”朝有关系。到底是做买卖的商人掌权建立的朝代叫商朝,还是商朝的族人做买卖被叫做商人?也就是说,先有商朝,还是先有商人?考察历史,朝代名称多与发迹地有关系,朝代名称是从地名转化来的。王充说:“唐、虞、夏、殷、周者,土地之名。尧以唐侯嗣位,舜从虞地得达,禹由夏而起,汤因殷而兴,武王阶周而伐,皆本所兴昌之地,重本不忘始,故以为号,若人之有姓也……秦起于秦,汉兴于汉中……王莽从新都侯起,故曰亡新。”[1]商朝名称不是因为他们经商,而是契“封于商”[2](殷本纪)。商是地名。后来盘庚迁殷,殷也是地名。所以又称“殷”。商、殷都是地名。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载:“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俗杂好事,业多贾。其任侠,交通颍川,故至今谓之‘夏人’。”夏族的后裔有独特的传统,到汉代,已经过了一千多年,还没有完全改变,仍然被称为“夏人”。有人提出,商的先祖王亥是最早从事商业活动的,因此他是商业的始祖。这种说法值得推敲。据《竹书》记载,王亥在有易服牛,被有易之君緜臣杀害,服牛也被夺去。后来,王亥的儿子甲微讨伐有易,杀了有易之君緜臣。《山海经》、《吕氏春秋》、《世本》等书都记载王亥是始作服牛之人,没有提到他从事买卖的事。《世本》列出一批创造发明者,“胲(即王亥)作服牛”与“奚仲作车”等并列,都是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者。按《史记·殷本纪》记载,从殷商的始祖契开始,经过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到天乙即成汤。成汤灭夏桀,才成立新的朝代——商朝。王国维从甲骨文卜辞中发现殷商的先祖有王亥,发明用牛驾车,“卜辞多记祭王亥事”。[3]王国维的最后结论是:“王亥之名及其事迹,非徒见于《山海经》、《竹书》,周秦间人著书多能道之。”以前,对于《山海经》、《竹书纪年》、《世本》、《史记》以及《吕氏春秋》所记载三代的事,都怀疑其真实性。地下出土的甲骨文卜辞证实了这些记载的一些内容。由于历史久远,字体变化,讹误甚多,以致后人难以理解,以为全是伪托,不敢相信。应该承认,战国秦汉时代记载三代之事,有的是有根据的。“非绝无根据也。”[3]他认为,王亥就是振,在成汤之前七代。那时还是夏朝时代。《世本》上记载:“祝融作市。”《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这些记载表达了有市无商的情况:约定时间地点,各方人将自己生产的物品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以所多易所鲜”,用自己所多余,换自己所短缺。这是交易市场,物物交换,没有通货,不是买卖。这种交易市场不是商场,没有商品和商人,而且它的发明者是祝融,也不是商朝的祖先。“胲(即王亥)作服牛”,是一种发明,不是一种商业活动。服牛,应该是驯服牛,即训练牛为人类耕地或运输。有易之君緜臣抢走的“服牛”,正是已经驯服的牛。关于王亥的全部记载资料,没有任何买卖的迹象。因此,无法肯定他进行商业活动,自然也不能说他是商业的发明人。

二、商人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澙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2](货殖列传)西周初年,吕望封到齐国,齐国土地盐碱,不适合种植,人口又少。吕望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纺织业与鱼盐业,大量输出,进行交易,换回其他物品。齐国因此富了起来。地薄人稀的国家,发展农业有困难,可以通过发展其他产业富起来。司马迁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2](货殖列传)商业赚钱最快。从《货殖列传》来看,商业贸易是吕望封到齐国以后才发展起来的。齐国富了,其他国家的人都跑去了。失去封地的商朝遗民可能也在其中。开始只有纺织品和鱼盐,后来扩大到其他各种物品。

物品复杂,交换比较困难,于是产生了通货即货币。商鞅立竿悬赏,就是用“金”。到战国时代各国都有了不同形式的金属货币——钱。有的注家也认为管子“设轻重九府”中,就说的是钱,如《史记·货殖列传》上《正义》注:“《管子》云‘轻重’谓钱也。”如果《管子》是管仲所著,其中讲的“轻重”又是钱,那么,就说明春秋初期就有金属货币了。班固认为,周初,姜太公就创造了货币。《汉书·食货志下》载:“凡货,金钱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详靡记云。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这说明货币是西周时代姜太公创造的,而且有金、钱、布、帛的不同材料和圜、方、刀的不同形状,还有货、刀、泉、布、钱等不同名称。

据日本学者小岛佑马的考证,在西周时代,商朝的贵族失去封地,只好靠运输买卖来维持生活。那时多数买卖人都是商的遗民,所以做买卖的人就被称为“商人”,于是这个行业也就被称做“商业”。[4]也就是说,先有商朝,后有商人,然后才有商业。

三、商家

商业发展以后,就有一些肯动脑筋的人,总结经商的经验教训,提出一些理论性的见解,形成代表商业思想的学派。按先秦百家的说法,这一派应该叫商家。从《货殖列传》中可以看到,司马迁讲商家是从范蠡、计然讲起。计然是范蠡的老师,那么,这一学派开山祖师爷应该是计然。《史记》引计然的话说:“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2](货殖列传)这里提出了商业理论的许多原则:一是“时用则知物”,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需要,包括预测未来的需要,就可以了解商品价格的变化。二是“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根据周期性的变化,应该有预测性,预先准备未来所需物品。三是控制粮食价格,平衡行业利益,是治国的重要一项。四是存货物不存货币。所存的货物不应该是会腐烂的食品,应该是完好的。五是“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贱经常产生波动,物极必反,掌握规律,决定取舍,贵时要卖,贱时要买。六是“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货币不能停在手中,要增加流通,才能赚钱。范蠡继承计然的策略,在吴越战争中获得成功。后来他到齐、陶做生意,19年中发了三次大财,是做生意的成功者,被称为“鸱夷子皮”、“陶朱公”。这是经商发财的代表人物。以前有商业,也有商人,但没有提出理论的商家。《史记》明确记载计然提出系统的经商理论,应该是商家最初的代表。秦汉以后也出现一批富商大贾,如宛孔氏“因通商贾之利……家致富数千金”。曹邴氏“贳贷行贾遍郡国”,“富至巨万”,影响到邹鲁文人“多去文学而趋利者”。刀闲用奴隶“使之逐渔盐商贾之利……起富数千万”。师史“转谷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能致七千万”。[2](货殖列传)任氏一次投机,富者数世。这些都是成功的商人,没有理论就不成家,所以一般还不属于商家。而司马迁概括商家理论,除了计然、范蠡、白圭、猗顿这些人的理论之外,还有一些有价值的理论:

第一,经济是基础,是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贤人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也都是为了“富厚”。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壮士在军,为了重赏;闾巷少年,违法乱纪,不避法禁,“皆为财用”。赵女郑姬,妖冶目挑,不远千里,“奔富厚也”。一切人都不遗余力竞争的,就是财富。

第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采取的道不同,致富方式不一样,司马迁对其的评价有很大差别:“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本富指通过生产(主要指农业生产)发财致富的,是最好的;通过末业(即加工业,运输业和商业)致富的,是次一等的;通过不正当的方法致富的,是最下等的。司马迁还认为,在和平环境中,没有特殊品格,长期贫贱,又喜欢空谈理论,是可耻的。

第三,“与时俯仰,获其赢利”,根据时局变化,进行贱买贵卖,获取营利;“以末致财,用本守之,以武一切,以文持之,变化有概,故足术也”。通过末业赚了钱,买地耕种,从事农业生产,保证有比较稳定的收入。这里讲的文武,相当于陆贾给刘邦讲的文武之道,即马上打天下,下马治江山。在商业中,就是用非常冒风险的方法赚钱,然后按平常稳妥的办法维持正常生活。这些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可以称得上一门技术。

第四,“富者必用奇胜”,发大财的必定出奇制胜。许多贱业、小业,也能发大财,“皆诚壹之所致”,都是专心致志认真从事一种行业致富的。

第五,“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2](货殖列传)致富没有一定的行业,货币没有固定的主人。有本事的,货币滚滚聚来;没本事的,货币纷纷散去。

有理论思维的商人才可以称为商家。司马迁自己不是商家,他在《货殖列传》中概括了商家的理论,反映了商家的基本状况。

四、儒商

《史记》在计然、范蠡之后,列了子贡、白圭、猗顿等人,都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商业界名人。“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者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创立儒家,孔子弟子中,子贡经商发财,在各诸侯之间做大生意,扩大了孔子儒家思想在诸侯中的影响。子贡是大儒家,也是大商家,所以可以说他是第一位儒商。

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思想影响深远。商业发达以后,儒学影响到商业运作,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以仁义之道经商的儒商。他们遵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重义轻利,信誉第一,以善为宝,为善最乐。

古代有儒商,现代也有儒商。海尔公司总裁张瑞敏在与《中外管理》杂志总编的对话中说:“最重要的是必须自立自强!没有这种精神,想通过听听课就解决问题,那是天方夜谭!”这是儒家自强不息的精神。他又说:“中国人有句话:财聚人散。你把财富都聚集到少数人手中,就会产生世界名牌吗?企业难就难在做到相对公平,因为基础工作很难量化,如果能解决相对公平,绝对值是没有问题的。”有的人提出海尔为什么不像别的公司那样:与外企合资,搞股权改造,这样企业就可以一夜之间产生几个亿万富翁。张瑞敏说:“我们正准备在(青岛)市政府的指导下,对企业部分股权进行改造,以奖励那些为海尔作出贡献的人,但绝不会是那种一夜产生几个亿万富翁的方式。做企业绝非一股就灵。”[5]一个企业有几个亿万富翁,而多数人收入没有太大变化,虽然也可以根据一些标准说明其合理性,但是收入差距太大,不利于调动多数人的积极性。如果一夜之间就产生几个亿万富翁,总裁张瑞敏首先成为亿万富翁。这对他自己是有好处的,但是,他考虑的是公司的发展,公司发展需要人气!传统的“财聚人散”,警示着他。儒家讲“调均”,贫富可以有差别,不能差别太大。贫富差别太大,不利于社会安定。儒家圣人孔子说:“不患贫而患不均。”汉代大儒、政治哲学家董仲舒说:“故有所积重,则有所空虚矣。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6]圣人了解一般人的性情,知道乱是怎么产生的,所以就作出规定,使人有贵贱富贫的上下差别,“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6]使富人足以显示自己尊贵而又不至于骄奢,使穷人足够生活而又不至于忧愁,根据这种原则来进行调均,这样就可以使财富不匮乏而上下可以相安,这样社会就容易治理了。这说明调节社会财富,损有余以补不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聚敛财富,让几个人成为亿万富翁,不得社会安定,也不利于富者。张瑞敏不一定读过董仲舒的书,但他的思想反映了儒家的观点。西方人的传统是“优胜劣汰”,中国人的传统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要求照顾少数弱者,而不是淘汰他们!西方人的个人收入调节税,表明实际上他们也已经开始接受调均的思想,但在国际关系中还没有这种意识。

中国有儒商,外国也有儒商。最典型的是日本,最有影响的企业界领袖人物涩泽荣一倡导经济与道德合一,形象地比喻为“《论语》加算盘”。日本一些人认为《论语》是伦理道德的经典,与世俗的“货殖富贵”不相容。涩泽指出:《论语》中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可见圣人并不反对追求富贵,只是讲究手段。他的《论语与算盘》一书,是道德与经济的结合、儒学与商业的结合。涩泽荣一成功创办了600家企业,是日本儒商的突出代表。

在天灾人祸的情况下,儒商发善心,行善举,利用自己的财富慷慨解囊,救助贫困,产生净化心灵、移风易俗的社会影响。他们对自己的国家与民族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服务于社会为己任,对人民有一份爱心,正所谓“良贾何负闳儒”!

标签:;  ;  ;  ;  ;  

“商人”、“儒商”_货殖列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