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检验诊断的实际应用研究论文_任晓东

(云南省昭通卫生学校 云南昭通 657000)

【摘要】目的: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检验诊断的实际应用研究。方法:选择昭通市第二人民医院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临床试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n=40)为活动期,对照组(n=40)为缓解期。对两组的患者血液检测的IL-IRI、CDK2进行检测对比。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检测指标,观察组中患者检测的IL-IRI、CDK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诊断中,CDK2是一项价值较高的监测应用指标,能够帮助化患者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得到重要的借鉴效果。相比而言IL-IRI的借鉴价值较弱。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检验;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6-0100-02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是指患者全身性的关节病变疾病,通常是以关节的病变滑膜为主,之后对其韧带、肌腱等结缔组织产生影响,造成整体的骨组织与关节功能的软骨损伤,致使患者的关节出现强直[1]。患者在病变中的主体表现是全身性的器官肌组织疾病,以及身体的肌肉、血管皮杜、神经肌肉、内脏组织等[2]。因此对患者临床中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诊断十分必要。当前是以CDK2和IL-IRI在监测指标的各种应用中最为普遍。本研究选择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两种检测方式的性能分析,并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8月昭通市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分析,本研究是在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的条件下实施,并保证所有患者均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诊断标准,并签订有知情同意书。排除患者中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拒签同意书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有精神系统疾病无法配合治疗者患者合并有严重急性感染、高血压、糖尿病者。依照随机选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0.6±4.7)岁;病程0.6年~11年;平均病程(4.8±1.2)年;对照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43.4±4.9)岁;病程0.9年~12年;平均病程(5.1±1.5)年。临床资料数据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为活动组,对照组患者为缓解组,两组分别通过IL-IRI和CDK2进行两项检测的性能诊断及分析对比。IL-IRI使用R&D systems 公司的试剂盒,CDK2使用Cell Sibualing公司试剂盒予以监测。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的患者检测的IL-IRI 、CDK2进行检测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版本软件对组间数据差异进行检验,将计量资料(x-±s)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和χ2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比较比较

观察组中患者检测的IL-IRI、CDK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比较

3.讨论

临床中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项以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性慢性疾病,会使患者自身出现免疫性的病症,这种非特异性严重引发的具有对称性质、多发性质的就属于关节炎[3]。关节炎一般是以发生在大小关节的衔接位置。会造成患者身体多处组织以及关节受累,并使关节出现肿胀、疼痛、畸形、僵硬等发作特征,且该病的发病进展较慢,复发率较高,并且女性的发病率大于男性。患者的致残率也较高,因此在中医中又有“骨痹”“历节风”等称呼[4]。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原因一般表现为:①关节充血、滑膜水肿渗出,并在关节位置有疼痛、僵硬、滑膜纤维样坏死以及血沉加快等特点。②关节软骨出现变化,患者多表现为关节纤维性样变、炎症亚急性期或是纤维组织增生[5]。慢性期软骨小灶样坏死、关节粘连等。③关节下骨软骨的变化,患者一般表现为关节型骨性强直,并伴随有骨质疏松等。患者的关节下骨、关节囊以及韧带出现变化,关节变窄或是发生积液、并使患者的肌肉出现萎缩,韧带松弛,或是造成关节畸形骨性强直。

研究资料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为全身性的免疫系统疾病,国内的患病人群较多。尤其是在西北的偏冷地区,由于人们自身的经济条件影响,再加上恶劣自然环境所致,人们容易在长期的恶劣气候下出现类风湿性关节炎[6]。且偏远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制约,会有患病容易、看病难等局面,患者如果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关节畸形等疾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应当通过尽早诊断把握治疗时机,从而对疾病进行良好根治。一般来说,患者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其自身免疫功能出现紊乱的一种表现,这表现出患者体内出现了多种抗体以及性对的抗原自制。在《免疫指标检测分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意义》[7]一书中,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就已经提出了诊断的要点。主要是在患者的关节处出现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患者出现关节的活动僵硬以及畸形强直。在经过X线检测后可以分为三期,分别是骨质疏松期、关节破坏期以及关节强直期。

患者在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后,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关节肿胀、关节持续疼痛等受累情况,这不但会对患者身体的舒适度、基本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还会造成患者运动功能的下降以及身体舒适度的降低,最终对其关节周围多个系统器官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尽早诊断与治疗,不但对患者病情能起到有效的减轻作用,还可以对其即将丧失的运动功能进行提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患者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诊断效果评价,《超声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病变观察》和《类风湿性强脊炎的关键治疗》中就有相关记载。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诊断中,主要有IL-IRI、CDK2、IL-Iβ、RFs等有关指标。尤其是以IL-IRI、CDK2两个诊断指标的作用较好。通过本次研究中对于IL-IRI、CDK2两项类风湿性关节炎检测指标的判断分析,观察组患者的IL-IRI、CDK2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显著性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IL-IRI、CDK2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诊断中进行借鉴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朱俊,马良,郭金杰.临床检验RF、AKA、抗CCP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1):104-106.

[2]赵海歌,丑广程,?陈占良,等.PCR技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5):643-646.

[3]王玉俊,陈洁,万年红,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诊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2011,26(7):440-443.

[4]孙波,宋玉国,王华,等.类风湿性关节炎IL-17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1):1797-1799.

[5]吴亮,马洪,肖丽达,等.高频超声诊断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15(18):2493-2495.

[6]刘卫宾,海平.影像学诊断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015(18):2731-2733.

[7]薛甜兴.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检验诊断的应用效果[J].健康导报:医学版,2015(1):48-48.

论文作者:任晓东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0

标签:;  ;  ;  ;  ;  ;  ;  ;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检验诊断的实际应用研究论文_任晓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