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凝聚力与跨世纪历史任务_国家统一论文

民族凝聚力与跨世纪历史任务_国家统一论文

民族凝聚力与跨世纪的历史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凝聚力论文,跨世纪论文,民族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十五大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团结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是我们民族实现伟大振兴的时代,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中华民族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强大凝聚力,是今天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一大优势,也是我们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不容忽视的巨大潜能。因此,按照中共十五大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新的历史时代,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凝聚力是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

民族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它的发展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和制约,其中有三个因素是基本的,即: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任何民族的发展均是以上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谓民族自身因素,是指民族共同体产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质资料生产、精神产品生产和自身生产等相关方面的有机系统构成,以及民族共同体在文化、思想、心理和人口方面的素质构成状况。它们构成了民族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民族作为一个变动实体的内在动因。我们既要注意其发展过程中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又必须从民族自身内部矛盾运动特点着眼,来认识民族发展过程中潜在因素的特殊作用。

民族凝聚力,是民族自身意识构成的一种能动反映,先是民族人们共同体,在其特殊历史过程中,因其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逐渐形成的民族人们在思想、文化、意识、心理等特点上的凝结及必然产生的精神力量。民族凝聚力以民族特有的心理结构或意识结构为直接基础,反映着民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统一社会关系和共同文化联系以及为民族整体的根本利益追求发展的意识活动和一致行动。民族凝聚力来自民族发展实践,同时又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是推动民族发展进步的一股潜在的动力。因此,凝聚力状况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民族自身发育程度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依前所述,对于民族凝聚力的积极能动作用,至少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维系民族团结和激励民族奋进。首先,它以民族特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强化成员的归属心理或认同意识,集中体现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进而协调统一民族整体。其次,它以民族共同利益、共同理想激发成员的责任感、奋发精神和积极性、创造性,组织调动民族人们形成民族发展的力量。

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论及中华民族形成发展问题时认为:中华民族“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统一体。”〔1 〕这一思想概括出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基本历史和基本特点,也反映了民族形成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

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经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生活、繁衍于中华疆域内的各个民族,由于生产、生活的共同需要,长期以来就一直保持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各民族互通有无,相互学习,有着广泛联系。尤其,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政治上把各民族人们联接为一个整体,同时又使得不同民族特点的经济文化等,在同一文化圈内不断交融。通过各个历史时期各民族经常性的民间交往及封建王朝与各民族地方政权之间的“和亲联姻”、“通使”、“会盟”、“朝贡”、“互市”等多种形式,从各个方面保持和加强了各民族相互间的联系。与此同时,历史上因战争或灾害等引起了经常性的、程度不同的民族迁徙,以至在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至明朝初年等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造成各民族成份的大范围混杂。总之,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在客观上发展、巩固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包括许多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这种一体性的凝聚点,正是长期以来统一国家内形成的各民族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感情的联系,使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除了几次短暂分裂之外,始终保持了统一的主导趋势。另一方面在各民族人们中逐渐确立了认同意识和祖国观念,这种意识和观念在明代的抗倭斗争中,在明清之间郑成功恢复台湾的斗争中以及清初反抗俄罗斯殖民者入侵等斗争中,充分体现出来。

中国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的大举入侵,使中华各民族同时处于民族生存危机的关头。帝国主义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对立,进一步使各民族明确意识到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及其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利益联系,长期孕育在中华民族机体内的深厚的凝聚力,在民族危难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骤然爆发,并在各民族联合捍卫共同利益的长期艰苦斗争中急剧增强、巩固,最终升华成为各民族心理上一种稳定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精神。这是一种正确反映国家和民族共同利益,反映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意识和精神,其积极能动作用直接表现为中华各民族为捍卫国家主权、民族独立而进行的英勇斗争。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相伴随的是各民族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其思想、意识、心理、情感的凝结,这决定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新的民族实体,在其诞生的同时,就已经具有了相当稳固的凝聚力。

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伟大事业。开创了中华民族解放发展的正确道路: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前景,代表了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我们民族的凝聚精神注入了共产主义的思想内容。中国的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最后胜利;年轻的共和国之所以能够在帝国主义的威吓封锁下日益健壮起来:在当今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世界不安定因素的复杂环境中,我们中华民族所以能够坚强团结并聚精专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靠的正是这种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增强的民族凝聚力。

回顾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江泽民同志曾作过这样概述:“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中华民族,”〔2 〕“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民族相互共存的经济文化;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3 〕今天我们回顾自己民族的历史,并从中开掘出其潜在的“宝藏”,意义就在于要找到赋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三、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作为激励人们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的民族凝聚力必须是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时代主题,服务于时代目标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吸取养份,才能呈现出勃勃生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主题,它同我国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同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趋势相适应,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希望所在。但是,我们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还将面临着许许多多困难。需要动员全民族的力量,以民族人们的积极性、创造精神和艰苦奋斗来完成。因此,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应该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在完成跨世纪历史任务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并充分体现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更加积极的思想内容。

首先,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树立共同理想,坚定共同信念。凝聚力作为一定民族人们主观世界的特殊内容,必须要以科学理论为主导,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旗帜,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用这一科学理论武装我们的民族,使人们进一步确认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而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民族的凝聚力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并形成为实现共同理想不懈努力,团结奋斗的崇高精神。

其次,要联系历史与现实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我们必须从多民族国家与中华民族整体间的特殊联系和相互关系中:从历史上分裂与统一的发展对比中;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要求方面,获得启迪,进而从心理上,意识上,既增强民族整体观念,又增强祖国观念,即爱自己的祖国,也爱自己的民族,把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团结贯通起来,把国家的事业当作民族的事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认识自己的意义和作用,并把以上观念和以上感情,倾注于祖国现代化实践,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第三,要以增强民族自身发展能力为目的,锐意改革,树立开放意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面对的是世界性经济、科技大变革,大发展的新的时代,完成民族的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演进,是该时代条件下任何国家和民族无法回避的任务。中华民族要在时代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开放。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改革谋求我们民族自身结构从体制到观念的自我完善和更新,通过开放大胆引进、吸收国外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文明成果,千方百计增强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第四,要发扬民族优良传统,振奋精神,树立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发展意识。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和性格,它体现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和创造力。在继承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的同时,进一步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务实思想和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的强烈发展意识,并使之同民族自尊、自信精神结合起来。从而赋予祖国现代化事业更大的动力。

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过程,一定意义上说是民族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认为:“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行为上都能与各种现代化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能够实现。”在当代中国,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完成十五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就一定能使我们中华民族以更加坚强的凝聚力携手共创21世纪的伟业。

注释:

〔1〕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2〕〔3〕江泽民《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携手前进》。

〔4〕殷陆君《人的现代化》。

标签:;  ;  

民族凝聚力与跨世纪历史任务_国家统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