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黑河市北安市第二中学,黑龙江省 黑河市 164000)
摘要:初中语文是中学阶段最基础最重要的科目,作为总分占比最高的一门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除了基本的听说读写,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强调精神境界的提升。本文结合个人教育工作经验,对语文教学谈一点个人的体会与做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育方法转型
语文长期以来被广大考生、家长看作一个“弃子”:基础不好,悟性不高的学生再努力,成绩提高幅度也很有限,不如把时间分配到理科上去——这种观点无疑是错误的。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互动,注重日常积累,发掘学习中的乐趣,任何人都可以摆脱对语文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真正爱上语文学习。初中语文教育最需要彻底摒除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阴霾,为广大学生打开一扇面向阳光与蓝天的窗。
所以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一直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眼:
一、以生活实践为立足点——有的放矢
20世纪早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已经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思想,对改造中国旧教育做出伟大贡献。可是,受各种因素影响,而今的中学语文教学严重脱离实际,完全不考虑学生的生活实践,而是用教育者的臆想代替了学生生活,教师包办了一切。就如同家长一味要求孩子学习,其他什么事都由自己包办一样,孩子完全失去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再华丽的文字一旦缺少真实感情,就仿若行尸走肉,畸形而病态,自己读起来都觉得味同嚼蜡,当然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作文在中考中占据40%的分值,无疑应该花大量时间练习,但这种很耗脑子的事大多数学生不愿做,于是很多学生陷入过度模仿的误区。经常把作文选中的内容生搬硬套到自己的作文中。记得一位同事讲过自己教学中的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真实案例:当时全初二年组统一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结果一个1000多学生的年级里居然有100多篇作文写的是同一个爸爸,尽管有的稍“勤快”的学生还改动一下顺序或者个别语句,但根本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真情实感。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从小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描绘田间劳作的辛苦,双亲年轻健康的孩子感叹父母年迈多病,生活艰辛……毫无疑问,缺少真实感情的描写多半是空洞无力甚至前后矛盾的,正因为他们没有把个人经历和语言文字有机结合,才闹出了各种笑话。
所以我在教学中常常从引导学生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开始,先让学生尝试条理清晰地进行口头讲述,教师与之对话,步步引导,不着痕迹地修正学生的偏颇之处,学生在我的启发下畅所欲言,完全忘记是在构思作文,很自然地把口头语言转化成文字,而且充满生活的质感,很有趣味。有时因为学生的生活实在太单调了,没有鲜活的故事可写,我就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大家观察后马上写出来,结果学生写出来的文字十分生动,学生往往读着读着就忍俊不禁。有一次我让各小组代表当堂表演“金鸡独立”,表演者和观察者同时写作。学生的表演可谓千奇百怪,笑得大家前仰后合,接下来学生写出的文字完全没有陈旧的套话,没有生涩的字眼,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这个年龄孩子的趣味。而后我又加以点拨,提练出恰当的主题,使文章也有了一定的深度。
二、以激发学习语文兴趣为主线——以贯之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而语文课堂应该是最妙趣横生的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每天都期盼的课程。我在教学中始终牢记以学生为本,一以贯之地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主线。记得在农村任教时,学校没有太多限制,我可以采取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学。例如学习说明文后,我带着学生到野外观察常见的几种鸟的巢,观察鸟的飞翔姿态,最幸运的是竟然观察到乌鸦和喜鹊因争夺领地而展开大战的精彩场面。回来后我们又查阅了一些关于乌鸦和喜鹊的生活习性方面的材料,学生写起说明文来兴致极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如果教师为了教学生答题而反复讲什么说明方法的作用,什么说明顺序、说明文语言特点之类的答题技巧,恐怕学生早已恹恹欲睡了,考试也不见得能想起那些所谓的技巧,而我在让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使用了这些技巧后,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如果语文教师一味推进枯燥的学习方式,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丧失。然而众学科中语文学习是出了名的起点低,见效慢,很多学生觉得自己中文从小说到大,该会的都会了,不会的东西也没什么用,进而放弃主动学习的机会。
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过 “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尝试从学生的其他兴趣爱好入手,青少年好胜心强,乐于表现,可以在课堂上引入表演,让学生扮演文章里的角色,揣度人物心理,把握戏剧冲突,把自己真实代入。戏剧外的学生作为观众,也要对表演者的水平进行评判,指出表现突出及不足之处。
语文教学过程中务必从始至终抓住学生的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语文课堂趣味横生,使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学习。
三、以古今中外优秀诗文为底蕴——厚积薄发
苏轼关于读书作文的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周恩来也曾经说过:“长年积累,偶然得之。”真正有学识的人,是积累了知识精粹的人。
中国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的独特审美价值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深远。并且古文语义凝练度极高,用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有奇效,积累大量古诗文对写作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可惜为了应付考试目前不少老师只让学生做各种令人莫名其妙的理解性默写题,学生没有更多地反复诵读和体会的时间,根本无法领会到诗词的精妙之处,也远远达不到融会贯通。记得我儿时每天晚上最喜欢和弟、妹们反复地背诵所学的古诗,尽管并不懂得诗中旨趣,但读起来就是莫名地快乐兴奋,这种快乐一直持续到现在。从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众多观众喜爱来看,古典诗词的魅力依然宛若明珠一般璀璨。我们在教学中少一些解析,少一些训练,把诵读的快乐还给学生,长期坚持下去,古典文学的精华完全会溶进一个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丰厚的人文底蕴。因此在学生初一初二时,我适当选摘了课外优秀诗篇或散文,借助多声情并茂的朗诵片段,引起学生的诵读欲望,在诵读中体味汉语言的精妙。学生积累的诗文越来越多,写作中常常不自觉地就引用起来,甚至模仿着写出一两句来。一次一个学生描写自己在一个夏日独自走在空旷的田野上时,心里不免产生恐惧,写到“长路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极富表现力。
我始终坚持语文教师不仅是教书,更要育人,最终要实现培养学生良好性格与品格的宗旨。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能够遵循教育科学的规律,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深入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就一定会找到更多、更好更有效地教学法,向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刘素芳.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对策[D].苏州大学,2008.
[4]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5]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姚秀芝(1968.01-),女,黑龙江省兰西县人,学历:大学本科,所在单位:黑龙江省黑河市北安市第二中学,职称:中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育教学。
论文作者:姚秀芝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4/4
标签:学生论文; 黑河市论文; 语文论文; 黑龙江省论文; 北安市论文; 说明文论文; 我在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