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管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力转移论文,国外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口变动规律,也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共同趋势。从世界范围来考察,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劳动力就业结构由“正三角形”向“倒三角形”转变
从劳动力的产业结构变动看,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第一产业占用的劳动力比重大,第二、三产业占用的劳动力比重小,呈现出一种下大上小的“正三角形”状;当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第一产业占用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占用的劳动力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占用的劳动力比重猛增,呈现出下小上大的“倒三角形”状。
劳动力就业结构由“正三角形”向“倒三角形”的变动过程,就是农业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和绝对数由大到小的变动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为什么农业劳动力会出现这种产业变动规律呢?因为第一产业主要是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资料的初级生产部门,农产品需求弹性小,特别粮食的需求弹性更小。当人们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对农产品的需求会出现相对下降。因此,虽然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但人们对第一产业的产品需求并不需要相应增长,从而第一产业的生产部门也不需要相应扩张。相反,其比重还会相应缩小。同样,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也就会相应减少。
二、从劳动力的部门变动看,农业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
农业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要占用大量土地,使以耕地为主的农业资源绝对量减少,人均农业资源绝对量减少,从而影响农业经营者的收入。二是农业逐步现代化,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机械、化肥、农药、农膜广泛使用,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技术方面节省出大量劳动力,迫使农业劳动力到农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寻找就业机会。
三、从劳动力变动的时间看,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在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以后很久才发生
以美国为例,19世纪末期(1890年)美国就实现了工业化,并且在世界上率先开始搞以农业机械化为中心的农业现代化。但是,美国农业人口直到20世纪初期工业化早已实现,农业机械化也已取得很大成就以后才开始绝对减少,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农业人口才以相当大的规模向非农部门和城市转移。德国工业化时期,农业劳动力绝对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继续增加,直到本世纪20年代以后才开始减少,大规模减少是在本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见下表)。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农业从业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变动情况(%)
国 别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1950
1960 1971
1977
1985
美国 22.0
12.26.6
3.73.03.0
日本
---
47.0
32.5 19.7
13.28.8
法国 36.0
33.0
23.0 13.4
10.07.5
联邦德国 27.0
24.6
13.8
8.44.9---
英国
6.06.04.0
2.72.2---
意 大 利 48.0
44.0
31.0 19.5
13.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国际经济和社会统计提要(1990)》;《日本100年》时事出版社1984年版。
从上表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农业从业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虽然已较低。但真正大规模地减少是从50年代开始,最典型的是美国,1950年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农业劳动力比重减少将近一半。1960年又比1950年减少将近一半。到1977年美国、英国和联邦德国的农业从业人员已经下降到各占该国劳动力总数的5 %以下。法国、意大利和日本也只占到10%或稍多一点,而且到1985年日本、法国的农业从业人员还在继续下降,不到10%。
四、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成正比
从劳动力转移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看,一般说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快;经济低速增长时期,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慢。以日本为例,战后日本经济复兴与高速增长起步时期(1947—1958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8.6%, 农业劳动力年平均转移32.8万人,年转移递增率2.1%;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9 年—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0.9%,农业劳动力年平均转移42.9万人,年平均转移递增率提高到3.6%;1971—1980年和1980 —1985年先后出现了经济低速发展和持续低发展,农业劳动力年平均转移增长率分别下降到2.7%和0.9%。
五、农业劳动力转移数与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程度成正比
从农业资本取代劳动的职能看,随着物质技术装备程度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随之提高,每个农业人口所能供养的人口增加,需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数量增多。例如,前苏联1940年农业就业人数占54%,到1973年已减少至25%;1980年减少到20%。民主德国,1950年农业劳动力219万人,1955年减少为170万人,1970年减为91万人。这都是由于农业物质投入增加,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事实上,不论哪一个国家,只要那里的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程度高,那里就一定出现农业劳动资源向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转移。而这种劳动资源的转移,反过来又会推动农业经营者追加物质投入,从而又进一步取代更多的农业劳动力。
六、农业劳动力“半转移”成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最佳选择
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形式看,“半转移”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农场总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谓“半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没有完全离开农业或农场,而是农业经营者有一部分时间或一部分家庭成员从事农业以外的工作,从而获得一部分农业以外的收入。美国1977年农业经营者的非农业收入259亿美元,超过农业收入186亿美元的40%。1971年,英国有15万个农场(占农场总数的44%)不能保证农业劳动者充分就业,需要从非农部门挣得收入。1970年德国至少有33%的农业从业人员除了经营自己的农场外,还要受雇于其他行业。然而,这些国家曾推行过各种政策措施直接鼓励经营有困难的小农场主将他们的土地转让出去,完全脱离农业,以便有经营能力的农场主扩大经营规模,但这些小农场主仍不肯放弃土地。
为什么农业劳动力“半转移”会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劳动者的最佳选择呢?从农业劳动者的主观因素分析,主要原因是农业劳动力过剩,农业收入不如其他行业的收入;希望通过“半转移”,既增加收入,又能从农业中得到干净、廉价的食品;为经济萧条的来临保留生活上的退路;希望能在通货膨胀,不动产和地产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保存财产等。从客观因素分析,则主要是因为农业经营者虽然有经营农业的本领,但缺乏熟练的非农业职业技术,不能在非农业领域找到理想的工作,不能使他们心安理得地放弃土地,完全脱离农业。
七、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难度越来越大
一般来说,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更多一些,更容易一些;晚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完成这个转移的任务难度更大一些。这首先是因为,晚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一般都是农业国,人口多,文化教育、科技水平一般不高。其次,是当今世界工艺技术进步快,自动化程度高,新建的工业对劳动力智力要求也比过去高得多;至于尖端技术工业,对劳动力的要求更高,而且需要的数量更少。其三,早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除进入本国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外,还可以向海外移民。许多欧洲国家的情况就是这样。据有关资料统计,仅在1859—1960年间就有5500万欧洲人(占1910年欧洲总人数的18%)移居其他国家。这种机会对后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当然,今后还会有一些劳动力在国际间流动,但数量少多了,而且各国对外来人员的流动,限制条件也越来越多。
八、农业劳动力离农以后重新就业的行业结构,因为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在一个国家搞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初期,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多数在城市制造业、批发和零售商业、建筑业或其他新兴产业部门工作。因为这时城市的这些产业正在发展壮大,对劳动力的需要量大。到了工业化、农业机械化后期,离农后劳动力重新就业的行业结构也随之改变。农业劳动力主要转向农村的非农产业部门,如农村农产品加工业、农村商业、农村服务业、农村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如美国1910—1920年搞农业机械化,从1925—1945年农村人口减少了一半以上,城镇人口则增长了一倍。随着农业机械化、电气化、良种化等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美国农业劳动力便开始大量往农村非农业部门转移。到1980年,美国农村人口中农业人口只占14%,非农业人口占86%,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发展。可以说,今后农业劳动力转移最具潜力的部门还是农村非农产业。
以上是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表现出的带规律性的趋势,研究这些趋势,将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